03.06 關於殷商文明的書籍,有哪些值得推薦?

迷失的風向



商代,在中華古文明史上具有重要的特殊地位。但古文獻記載不足,或真偽莫定。孔子那個年代,他就曾感嘆——殷商“文獻不足徵”。

現在能夠說到的商代信史,大概只有司馬遷《史記》中的《殷本紀》,然而,也就區區2868字——難說系統,更莫提翔實。

好消息是,現在有了一整套翔實的《商代史》,能夠以饗殷商文化愛好者。

這部《商代史》,屬於《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庫.歷史考古研究系列》。共十一卷,700多萬字,配有大量考古圖片,由歷史學家宋鎮豪主編。

宋鎮豪,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博士生導師,著作頗豐。

以往的商代史研究,大多集中在政治、文化、宗教、經濟、社會等某些單個或幾個方面。或者,在上古通史中作為一部分草草帶過。作為全方位整體性著述的斷代史的“商代史”,曾經長期屬於空白。這裡說到的《商代史》,恰恰是填補空白之作。

這部書,2000年7月被中國社會科學院列為年度重大A類科研課題;2001年6月納入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經過七年多的筆耕磨礪,於2006年12月完成結項驗收,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

作者可稱是頂級專家雲集。除宋鎮豪任主編外,還有王宇信研究員、楊升南研究員、羅琨研究員、常玉芝研究員、王震中研究員、江林昌教授、宮長為研究員、馬季凡副研究員、徐義華博士、孫亞冰博士、林歡博士、韓江蘇博士等。

商代史翔實程度不遜於二十四史任何一部。

全書十一卷的內容為——


卷一,商代史論綱。

為全書總綱,概述全書體例;商代史研究回顧;重建商代史的課題立項與意 義;有關商代史的史料問題與研究方法;總敘商朝的歷史年代、政治地理 社會人口規模與人口構成、國體與政體、行政區劃、社會組織、社會形態經濟生活、文化信仰、周邊方國及軍制戰爭等。 卷二,《殷本紀》訂補與商史人物徵。

從《殷本紀》切入,辨析文獻史料的真偽,考核商代信史成分;結合甲骨文金文材料,研究殷先公遠世、先公近世及商王世系、殷王室結構;訂補《殷本紀》史事史蹟,增補甲骨文中商史人物傳。

卷三,商族起源與先商社會變遷。

梳理整合歷史文獻與甲骨文、考古學材料;考訂商族的發祥、起源和先商時期的遷徙問題;探析先商文化以及滅夏之前商族社會形態的演變。

卷四,商代國家與社會。

闡述商代社會性質、商王朝國體與政權結構形式、分封制與內外服制相兼的國家政治體制、社會等級分層、族氏家族組織機制;詳細考察商代社會不同身份者的階級屬性和 階級矛盾;論述商王朝公共事務管理的具體運作、職官體系、刑獄法律等。 卷五,商代都邑。

全面搜匯、整理商代考古學材料,進行典型遺址分析和區系文化模擬;結合甲骨文金文與文獻史料,分析商朝城邑的空間關係及城邑體系的分層結構形態與都邑文明;歸納理論上的把握系列。


卷六,商代經濟與科技。

利用甲骨金文、文獻資料與商代考古材料,就商代社會經濟形態、經濟基礎、土地所有制、貧富分層差異等展開論述;考量商朝財政收支、方國經濟、商業交換和商品貨幣狀況;縷析商代農業、畜牧業、漁獵業、建築業、青銅冶鑄業、紡織業、陶瓷業、手工業管理;以及有關科技與天文曆法等。 卷七,商代社會生活與禮俗。

研探商朝禮制與社會生活禮俗的運作系列;以及統治者如何調節與規範社會行為準則。論述城邑生活與族居形態、建築營造禮儀、宮室宅落建制、居住作息習俗、家族親屬關 系、社會風尚等;考察商代衣食住行、農業信仰禮俗、人生俗尚、婚制婚俗、生育觀念、養老教子、衛生保健與醫療俗信等,包括社會禮儀及禮器名物制度、服飾車馬制度、文化娛樂、喪葬制度、甲骨佔ト等。 卷八,商代宗教祭祀。

考察商代圖騰殘遺信仰;系統探研上帝及帝廷諸神、自然神、祖先神的三大宗教分野、神靈崇拜的代變、神靈權能和神性、祀所設置、人殉人祭;對甲骨文中的祭儀名類進行全面統計與分析;闡述王室周祭祀譜及有關祭儀和廟制;深入研究商代宗教信仰的社會學意義(如社會凝聚力、情感寄託、宗教功能等)和宗教祭祀活動的 性質。

卷九,商代戰爭與軍制。

著重論述商朝開疆拓土經略、各個時期戰爭的性質、戰爭規模、戰爭手段、重大戰爭(如商湯滅夏、商代前期的夷夏交爭、武丁對多方及拓疆南土的戰爭、武乙文丁伐召方、帝乙帝辛時伐夷方、牧野之戰的始末過程;甲骨文中幾次重要戰爭行程的排譜;考訂商代軍制、軍法法和軍禮、國防警衛、武裝力量組織、兵種、武器裝備、後勤保障、軍事訓練等。 卷十,商代地理與方國。

論述商代自然生態和政治經濟地理;重在縷析甲骨金文中農業地理、田獵地理、貢納地理、交通 地理史料;對商代諸侯方國進行搜匯和考述;與地下出土青銅器“族徽”地望及商代考古遺址相結合,闡述商代政治地理架構、人文地理結構演變和方國地望等。 卷十ー,股遺與股鑑。

論述武王滅商、周公東征前後與商王朝退出歷史舞臺後有關殷遺民考古發現和文獻記述;考察殷遺的遭遇與族組織結構的裂變;殷遺的社會政治地位;對周文化發展的作用;討論所謂“殷鑑”及周人對商朝得失的評判;商周制度演繹與變革因素、其間的文化異同等。

這部書是當前商史研究的頂尖之作。

如此說,是因為此部書作為代表當代商史研究領域新水準的高檔次學術論著,有三方面的特色——

第一,涵蓋商代史的主要方面,題內應有者不可或缺。但同時更注重於研究領域的開拓與填補,稱得上是商代史系統研究工作的新方陣和新結晶,而定位為全方位整體研究的商斷代史著。

第二,既突破傳統斷代史著的撰述體例模式,又充分考慮著述的可行性。 以理論與史徵相系,多層面多視角勾勒複雜紛紜、生動具體的歷史表象,捕捉商代歷史流程中的運作系列,總結其社會內在特徵和時代演進規律。

第三,集大成性、多學科性和後續性,在本學科發展的最前沿一線的高基點、高層位上完成著述工作,又能推動21世紀商代史研究繼續向縱深領域發展。

宋鎮豪先生曾談到編寫這部書背後所採取的研究方法和途徑——

一是,對傳世商史文獻資料進行全面蒐集、整理、研究和考訂,給出其真正 的商代信史價值。

二是,儘量利用甲骨文、金文、陶文、玉器契刻文字等近現代地下出土的商 代文字材料(包括晚後的簡帛文獻材料),結合傳世商代器物上的文字記錄材料,作為商代史研究的重要依據。

三是,充分利用當代考古學新材料,進行典型和一般遺址、遺蹟、墓葬、文 化遺物的分析,從歷史學視點詳細考察其社會背景和文化背景,綜合闡釋。 四是,強調跨學科性,整合甲骨金文學、古文字學、文獻學、考古學、民族學、民俗學、人口學、文化人類學、歷史地理學、經濟學、天文學、古代科學技術史諸多學科的有效研究手段,集結眾家學術研究成果。

可以說,不讀此部書,大概難以詳盡翔實瞭解殷商文化了。讀其他書,也在讀過此書後才更有幫助。

要說一句,本人與出版此書的出版社、此書作者均無任何關係。此文純為熱情推薦而已。😊


一老沈一


關於反映我國殷商時期文明的書籍,因歷史時期較久遠,各種歷史記載出入較多,且當時的歷史條件下的各種生活用品名稱、地名、人名、當時社會普遍認知都與今天的人們生活有較大差異,太專業、術語太艱深,會對一般人閱讀有障礙。一般人不容易較輕鬆地接受。向一般人推薦不現實。

但是,太不講究學術嚴謹性和歷史細節的書籍,會過於空泛,一般人看過後也收益不多。

就我接觸,我覺得,列入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庫-歷史考古研究系列的由宋鎮豪主編的“商代史”是介紹殷商曆史文明較詳盡的好看,既有很強的專業性,考據紮實,研究深入,小處著手,大處著眼。也通俗易懂,一般人看也覺得很有意思。此書一共有十一卷本。

另外,我國商代史專家及甲骨文研究專家陳夢家的《殷虛卜辭綜述》的研究、考證非常紮實,既比較系統,也比較細緻,一般人讀起來不算很困難,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專家寫的適宜一般人看的好書。


未卜先知了webscheer


我們都知道殷商時期主要的就是甲骨文,這是殷商的特色和重要憑據。要了解這段歷史,主要從先秦的估計入手,加上清代末期以來出土和收集的甲骨文甲片及其研究成果。


在歷史上,商朝大約存在於前1600年-前1046年期間,是中國歷史上繼夏朝之後的一個王朝,約公元前1600年商族部落首領商湯滅夏創立,商王朝經歷17代31王。歷經五百餘年。這段歷史在中國只有部分出土的文物佐證,卻沒有大量的史料記載。

那麼要了解殷商的歷史有沒有辦法呢?

先秦書籍,如詩經、春秋、周易、尚書等,還有前四史的帝王本紀中都有記載,比如《史記·殷本紀》。

其次就是了解甲骨文,這是瞭解殷商文化避不開的話題,比如可參考甲骨四堂的作品,也就是羅振玉(號雪堂)、王國維(號觀堂)、郭沫若(字鼎堂)、董作賓(字彥堂),特別是羅振宇和王國維的,比如《殷墟書契後編》《殷墟古器物圖錄》《殷墟書契考釋》等著作,又如《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及《續考》。還有陳夢家的《殷墟卜辭綜述》、於省吾的《甲骨文字釋林》等著作,這些都是不錯的甲骨文作品,但是要了解甲骨文需要花很大的時間,得有毅力。

如果你僅限於瞭解,不做深入,可讀一讀呂思勉的《先秦史》,范文瀾在《中國通史簡編》《中國通史》等,還有就是《最早的中國》這本書記載了近代比較好的考古成果。

瞭解殷商文化,最主要的是熟讀先秦時期的史料,這些大多散落於各種資料當中,可能非常耗時,但通過後世正是的書目檢索並非難事,可以借鑑。當然現當代的人研究成果也可以參考,特別是殷商考古的資料,這樣補證會有更加全面的認識。


樸易堂國學易學文化


殷商時期還是金文,甲骨文為主,百家爭鳴的儒,道,法,陰陽家,墨家還沒有形成,這個時期為以現代考古學發現的金文,甲骨文上面記錄,篆刻最多的是關注占卜吉凶的事情,是關於一切人事執行,戰爭與否,國家大事,小情,一切事物都以占卜的吉凶來決定是否施行。

這個時代因為國家治國理政都是以占卜術為先決條件,因此會出現的典籍也只會是占卜的書籍,國家重視什麼,社會必然發展什麼,這是古今中外都是一樣的。

占卜術是不是迷信,這裡暫時不說,是迷信還是科學這個只是對於人的定義而已,人有迷信思維,和科學思維只說,而對於研究的事物本身並沒我什麼學說是迷信還是科學,有助於生產力的就是科學,占卜術在殷商時代會被統治者重視,說明對當時社會發展進程必然有好處,既然可以對當時的社會發展有好處的事物就是科學的。

另外中國的一切學說,不管是占卜術,以及後來發展還是陰陽家的陰陽風水理論學說,還是道家,還是儒家,又或是法家,墨家等等都是脫胎於中華的第一部經典《易經》,有人說,周文王畫卦以開天,才有易經,周朝在殷商之後,殷商時代就有占卜術,占卜術的理論基礎就是八卦五行學說關於萬物的誕生,發展,頂峰,衰落,消亡的宇宙萬物變化規矩來的。所以周朝的文王也只是歸納和總結了八卦,未必是創造者,可能是殷商時代有實際運用之法,但是可能沒有很好的記錄手段,所以到周文王的時候,隨著時代生產力的發展,由青銅骨骸上的記錄手段轉到由竹箋記錄,隨著記錄手段的發展,由周文王繼承前人的思想總結記錄並流轉下來。

《易經》作為上古群經之首,也是中華古代先民不斷與天地抗爭,在惡劣的自然條件下付出巨大犧牲和探索,可能有幾十代人,上百代先民不斷總結經驗得出的大自然事物發展變化的規矩。從最早的圖騰崇拜,到自然崇拜,在到後來不斷與天地自然萬物不斷抗爭,從皇帝造指南車確定方位地理,炎帝嘗百草,知道各種動植物的五行陰陽屬性,然後根據這些根據人體自身的陰陽五行屬性來合理用藥。還有大禹治水,丈量中華山川與河流。中華先民每一次與天地自然的抗爭當中,不斷的獲取大自然發展的奧秘,從而根據這些大自然規矩不斷知道社會的進步,以趨吉避凶。

因此在中華上古時代,最早從易經中衍生出占卜術。通過易經的卦爻對應的五行屬性的生,克,制,化,來推斷人事的吉凶禍福。

道家又從《易經》的陰陽太極中,衍生了《道經》和《德經》道經論述自然的變化,德經論述了人在自然的變化當中如何有所作為,有所不為。

儒家又從《易經》的謙卦提取了仁愛思想,通過禮儀的制定,使社會長幼有序,尊卑有別等等。

而法家又從《易經》的訟卦等卦中衍生的法制思想,以規範制度制約人過度的慾望。

而陰陽家又從《易經》中的陰陽五行中衍生出事物的陰陽兩面,一切事物是對立又是統一的。自己後期後期陰陽家在朝堂治國的退出,發展了風水等學說

而中醫又從《易經》中的陰陽五行中衍生了中醫學說,只是中醫學說治的是人身體的病,陰陽家的風水治的是環境的病,兩者針對對象不同,發展也有所偏差,但是理論體系相同。

而中國的茶道又從《易經》中提取了事情生剋制化的理念,對應茶道的用水,器具,採摘時間,煮茶多久,等等來評判茶的好壞。

中國的圍棋又從《易經》中的自然事物互相制約,有互相發展的理念中提取了圍合剋制的棋法規則。

因此《易經》作為中國的群經之首不斷的衍生出各種學說和理論,塑造了百家爭鳴的時代,同時也深遠的影響當代中國的社會形態和國人思維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