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明代的紅衣大炮是何來歷,它的威力如何?

張同天


明代紅衣大炮的來歷以及威力。

嘉靖初年(16世紀20年代),明朝從西方引進一種名為“佛郎機銃”的火炮,威力巨大,取代了傳統火銃,在萬曆朝的援朝抗倭戰爭中立下赫赫戰功。



16世紀中葉,歐洲又研製出一種管身長度數倍於佛郎機銃的火炮,即是紅夷大炮,其炮膛粗大,射程更遠,威力更大。

《明史》記載:“大西洋船至,復得巨炮,曰紅夷,長二丈餘,重者至三千斤,能洞裂石城,震數十里。”可見紅夷大炮威力之巨。



17世紀初期,歐洲的紅夷大炮經荷蘭人(也有葡萄牙人的說法)之手傳入我國。中國人的智慧是一流的,拿回來拆開研究一下,就能自己製造了。該炮是由炮口裝填彈藥的前裝滑膛炮,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火炮。



《明史》記載荷蘭人:“其人深目長鼻,發眉須皆赤”。中國人對異族皆稱蠻夷,又因為荷蘭人的頭髮眉毛鬍子都是紅色的,紅夷大炮因此得名。

天啟年間,關外戰事吃緊,明朝派人赴澳門從西方人手裡購買紅夷大炮(到底是仿造的,質量不敵原產品)30門,其中11門運到山海關,而後又運到寧遠。



天啟六年,努爾哈赤率領13萬八旗鐵騎攻寧遠,明軍皆望風而逃,獨袁崇煥率領明軍萬餘守寧遠孤城。明軍憑藉高牆巨炮拼死抵抗,後金攻勢受挫,徒有13萬人馬也無計可施。

努爾哈赤自25歲起兵反明,未嘗一敗,即使明軍兵力遠多於後金也殺得明軍潰不成軍,薩爾滸之戰更是成了軍事史上以少勝多的典型,如今兵力十倍於明軍缺無可奈何,不久就一命嗚呼了。



對此,明朝方面說是一炮將努爾哈赤打傷,而後努爾哈赤不治身亡;而當時袁崇煥還是個小人物,後金開國皇帝死於袁崇煥之手太沒面子,所以清朝方面堅持認為努爾哈赤是病死的。

到底是怎麼死的我們不去討論,但是可以肯定的一點是紅夷大炮確實威力巨大,對此,朝廷還封其中一門為“安邊靖虜鎮國大將軍”。



第二年,努爾哈赤的兒子皇太極再次進攻寧遠,和他爹一樣慘敗而歸,於是決心鳥槍換大炮,於崇禎四年仿製成功。因為對漢人而言,荷蘭人是蠻夷,滿人也是蠻夷,因此不叫紅夷大炮,改叫紅衣大炮,並稱之“天佑助威大將軍”。

[1]潘嚮明 紅衣大炮


考古班二愣子


咱把這個問題用倒述來講解一下吧,先說說這個大炮最牛的戰例,一炮崩死“野豬皮”。

故事是這樣式的,說是在明末和後金大戰的那當口,戰鬥力極強的“野豬皮”努爾哈赤同學再一次氣勢洶洶的帶著他的八旗勁旅南下攻打明軍,一路上可謂勢如破竹,那是人擋殺人,佛擋殺佛,非常順利的就攻打到袁崇煥袁督師守衛的寧遠城的大門口,老套路先是送上一份勸降書(內容無非是趕緊投降,保你袁崇煥榮華富貴之類),此時的袁崇煥微笑著摸摸城牆上新到的重武器,一種用紅布包裹的“人間大炮”,並回復了努爾哈赤,大意是汝等叛賊,還不趕緊下馬投降不然本都督殺你沒商量。當然這種嘴炮過過癮就得了,真正的較量還得是真刀真槍。這不努爾哈赤收到回信後,大發雷霆,一聲令下開始攻城,這時候只見袁崇煥拿起令旗,命令城牆上的十一門大炮齊射敵軍,頓時攻城的八旗軍是血肉橫飛,屍積如山。這種大炮打到之處一死一片,嚴重的挫敗了努爾哈赤前進的步伐,而且根據某野史記載,努爾哈赤氣急敗壞正在準備第二波瘋狂攻城的時候,被一個炮彈擊中了他所在的指揮所(用黃色帷帳搭成的黃龍幕)有後金的記載稱,這一炮之後,八旗立刻停止了進攻,發現一群將領們用皮革裹著一個穿著黃色戰服的屍體,一路號哭著撤退了。而這個屍體據說就是努爾哈赤。

好了,那麼問題來了,這種“人間大炮”到底是什麼武器裝備?

根據史料記載,這種武器肯定是進口貨,大體來源於當時的海上霸主荷蘭,當年荷蘭就用這種炮稱霸全球的,而荷蘭人大多是紅頭髮,咱國人一般稱外國人為夷人,故而有著紅色頭髮的荷蘭人就順理成章的稱之為紅夷人,他們的大炮自然為紅夷大炮了。當然還有一種來源是另外一個海上霸主英國,明末也進口了很多英國製造的加農炮,這種炮更加先進,炮身長管壁厚射程遠威力大,用這種武器對付騎兵簡直是好用到不行,一炮打死一片,群射的話直接轟死半個軍隊了,咱中國人有個習俗,就是愛用紅布包裹他們認為好的物件,比如現在南方還有給新買的汽車纏紅布的習俗,認為這樣可以驅邪祈福,所以當時也給這些進口貨們全部的用紅布包裹了,後來官員們就統一稱這種進口貨為紅衣大炮了。


老豬的碎碎念


明朝天啟六年(公元1626年)正月,六萬後金軍氣勢洶洶,圍攻孤城寧遠。不足兩萬的明軍憑藉一種新式火器的出色發揮,電光石火之間,城下人仰馬翻,“火星所及,無不糜爛”。後金軍隊猛攻十二天,一無所獲,被迫撤退。這是明軍首次擊敗後金,軍心復振,朝野歡呼。

這種明末傳入中國的新種火器,就是鼎鼎大名的紅夷大炮。相較明朝的傳統火炮,具有十分明顯的優勢,首先是射程遠。寧遠大戰的火炮射程普遍在五百米以上,最遠能達到一千米。其次口徑大,一般在110-130mm之間,是前裝滑膛加農炮。第三炮管長,炮長3長,此由意味著炮彈的初速高、威力大。第四精度高,炮身重心處有炮耳,以此為軸,調整射擊度角和火藥用量,配合準星和照門,達到精確射擊的目的。最後管壁厚,炮管從口到尾逐漸增粗,符合炮膛內壓力由高到低的原理,降低了炸膛的風險。這種大顯身手的火炮,就是紅夷大炮。

圖1 明朝時的紅夷大炮,最初為仿造荷蘭重型前膛

明朝裝備的紅夷大炮,有一部分是英國的艦載炮。約1620年,英國東印度公司“獨角獸”號戰艦,突遇颱風,在廣東陽江附近海域沉沒。1625年,有漁民捕魚時,撈到了炮彈。時任廣州府推官的鄧士亮正在陽江巡視海防,獲知消息後,立即組織打撈船,裝備絞車和滑輪,僱傭精通水性的民夫,在附近海域打撈出18磅艦炮三十六門,其中的二十二門包郵北京。抵京後,有十一門炮又奔赴寧遠,擊退了後金的圍攻,勝利背後有鄧士亮的默默奉獻。

打撈沉炮,數量有限,無法滿足明朝的國防需求,海外軍購成為重要的選項。十六世紀中葉,葡萄牙佔領澳門。出於安全的考慮,葡萄牙人選擇險要地勢,相繼修築9座炮臺。嘉靖三十六年(公元1557年),鑄炮專家伯多祿·卜加勞(Pedro Bocarro)在西望洋山麓竹仔室村尾建立了卜加勞鑄炮廠,以此滿足澳門當地的火炮需求。

圖2 卜加勞鑄炮廠1640年鑄造的大炮

卜加勞鑄炮廠號稱“世界最好的鑄炮廠”,主營銅製和鐵製的火炮,兼營炮彈和火藥,甚至還給教堂鑄造銅鐘。鑄炮用的銅料大多數來自於日本,鐵料、硫磺等通過就地取材解決。銅炮由葡萄牙人親自制造,鐵炮由中國人代工。卜加勞的兒子萬奴·卜加勞在內港河邊新街附近的麻雀仔街,開設了“萬奴行”,專門從事軍火交易。卜加勞鑄造的火炮性能優異,威力驚人,不止中國、日本、印度、菲律賓等亞洲國家紛紛採購,英、法等歐洲國家也時常光顧。英法半島戰爭中,名將威靈頓手下的炮隊中,就有卜加勞炮的身影。

明末清初,不斷有傳教士來到明朝,在各地宣揚宗教,除此以外,他們還帶來了先進的火器技術。當時,明朝外有邊患,內有民變,多造炮、操好炮,是明軍的現實需求。在歷史變革之際,一方有傳教的意願,另一方面有軍備的需要,雙方一拍即合,西器東漸緩緩拉開了序幕。

有了頻繁往來的軍購,明朝將澳門作為一個特區,默許了葡萄牙人的存在。精明的葡萄牙人顯現出生意人的本色,一邊嚮明朝繳納稅金二萬兩,地稅五百兩。另一邊賄賂廣東的地方官,取得政治上的有利地位,甚至還出動戰艦幫助明軍鎮壓叛軍。

圖3 徐光啟(1562.4.24-1633.11.8),字子先,號玄扈

泰昌元年(公元1620年),明朝科學家徐光啟委託李之藻等人,派張燾、孫學詩等人,以天主教徒為掩護,前往澳門,輾轉購得四門火炮。經過測試,取得了不錯的效果。徐光啟認為“可以克敵制勝者,獨有神威大炮一器而已。”

天啟二年(公元1622年),張燾、孫學詩以欽差大臣的身份,來到澳門,與葡萄牙商討購買火炮和聘請炮手的事宜。葡萄牙為了避免西班牙、荷蘭等國染指明朝,以優惠的價格出售了22門紅夷大炮,並且提供了23名葡籍炮手和1名翻譯。次年四月,葡籍炮手若翰哥里亞在試炮時發生意外,炮管炸膛,當場身亡。徐光啟遭到朝中保守派的彈劾,被迫辭職返鄉。明朝第一次大規模購炮以差評告終。

隨著寧遠、寧錦兩次大捷,袁崇煥提出的“憑堅城、用大炮”的戰略,取得了成功的實踐。崇禎元年(1628年)七月,崇禎皇帝重新起用徐光啟,並且派遣李逢節和王尊德遠赴澳門,採購紅夷大炮。這一回,明朝總共採購了火炮七門、大型火銃三支和西式火槍三十支,還聘請了以葡萄牙人貢薩握德謝拉為首的炮手、技師和造炮工匠等31人。

圖4 神威大將軍炮

次年十一月,皇太極率後金軍繞道龍井關、大安口,叩關入京。葡籍炮隊行至山東濟寧,遭遇後金軍襲擾。貢薩握德謝拉率隊進入遂州,在知州陸燧的支持下,紅夷大炮憑城射擊,“其聲如雷”,後金軍受創驚懼,無心戀戰,向北逃循。

崇禎三年(1630年),貢薩握德謝拉一行抵京。明朝將新購紅夷大炮安置在京師各個城防要地,崇禎皇帝給北京的紅夷大炮取名“神威大將軍”。明朝對這支葡籍僱傭軍給予了優厚的待遇。隊長貢薩握德謝拉的年薪是一百五十兩,每月額外補貼十五兩,其他人的酬勞是一百兩,再加每月伙食費十兩,這待遇相當於明朝的六品官員了。

面對後金軍咄咄逼人的氣勢,貢薩握德謝拉主動要求前往遼東,獲得批准。炮隊經山東登州(今山東蓬萊),計劃經海路北上遼東。在此期間,協助登萊巡撫孫元化,設立鑄炮基地,採用炮管冷卻鑄造工藝,開發出遠勝歐美同行的加強版紅夷大炮,葡籍炮隊的規模也從13人增至40餘人。

圖5 崇禎皇帝,朱由檢(1611年—1644年)

崇禎四年(1631 年)五月十七日,後金軍大舉進攻位於鴨綠江口的皮島,先期抵達皮鳥的13名葡籍炮手,技術熟練,經驗豐富,屢屢操炮,據《火攻挈要》記載,“崇禎四年,某中丞令西洋十三人,救援皮島,殲敵萬餘,是其猛烈無敵,著奇捷之效者此也”。此後六年,後金軍沒有再犯皮島。

次年正月,孫元化部將孔有德、耿仲明發動叛亂,攻陷登州。正在城中休整的葡籍炮隊,遭遇不測,避之不及,包括貢薩握德謝拉在內的12名炮手身亡,僅1人倖免,另外15名技師和工匠受傷。叛軍念及師生之情,在傳教士陸若漢的帶領下,倖存的葡萄牙人返回澳門。

圖6 清軍改良後的紅夷大炮

明朝在卜加勞鑄炮廠總共採購了80餘門紅夷大炮。卜加勞逝世後,鑄炮廠後繼無人,同時,歐美國家開始鑄造鋼炮。卜加勞鑄炮廠生產的銅炮和鐵炮開始滯銷,工廠陷入困境,最終倒閉。為了紀念鑄炮廠,當地人將其所在的街道,稱為鑄炮斜街,後改名為高可寧大街。

徐光啟得知葡籍炮隊的噩耗,痛心疾首,憂憤交加,於崇禎六年(1633)十月初七日病逝。沒有了徐光啟的支持,西器東漸陷入停滯。隨著孔有德等人的叛變,後金掌握了先進的火炮生產和使用技術,原本好轉的明朝局勢,再次惡化,國祚斷絕只是時間問題。對抗後金鐵騎的最強利器,因時局變幻,未能挽救危機,東西方的技術差距進一步拉大。

參考文獻:《火攻挈要》《明史》


歷史大學堂


紅衣大炮,原本應該稱為“紅夷大炮”,是由明代著名科學家,官僚士大夫徐光啟,李之藻等人於天啟年間(1621至1627),派人至澳門向葡萄牙人購買,爾後又通過僱傭葡萄牙技術人員和工匠,仿製改良而成的歐洲火炮。

不可否認的是,在16世紀,東西方在武器科技製造工業發展水平上,已經拉開了差距。自從16世紀意大利人塔爾塔利亞在實驗中發現,真空狀態下,以45度角發射彈丸射程最遠這一規律後,歐洲身管火器技術革命便進入了一個全新的“起飛階段”,16世紀後期,英國已經掌握了整體鑄造炮身技術,並得出身管/口徑比為1比17到18時,射擊性能最佳這一科學結論,並且通過數學計算與實驗,列出了完善的火炮各部分與口徑的尺寸比例表。1626年,英國人羅伯特.諾頓又提出,舊式火炮由於採用傳統粉狀火藥,燃燒效能低,威力小,但當時已經逐漸採用燃燒效能更大的顆粒狀火藥,所以在鑄炮材料相同的情況下,身管與口徑比例也要縮小,厚度也必須相應增加,否則會有炸裂的危險。歐洲軍事武器技術革新的背後,是歐洲科學革命,1590年和1638年,大家熟悉的伽利略同志,接連發表了兩部論文《靜力學對話》與《運動學》,為改進火炮技術和彈道計算,提供了基礎的物理學依據,火炮射擊已經有最初的計算射表以及測距工具,結束了用目力經驗單純估算射擊的階段,這是當時還在糾結於“陰陽化生”,“君臣使佐”的中國難以望其項背的。

除了徐,李,積極主張引進西方先進火器的還有明末將領孫元化,天啟2年以兵部司務身份協助遼東經略孫承宗負責山海關城防,天啟3年,協助袁崇煥,用西洋大炮獲得了寧遠大捷。崇禎3年(1630年),任登萊巡撫,聘請葡萄牙人西勞和陸若漢等人鑄造西洋大炮,訓練士兵,有《西法神機》和《經武全書》傳世,西法神機一書,共三萬字,插圖19幅,是我國最早系統介紹西方火器製造使用技術的科技著作。

泰昌元年10月(1620年),徐光啟,李之藻派人前往澳門,購得西洋火炮四門,並奏請聘任傳教士陽瑪諾,畢方濟前往京城協助演練,仿造。天啟三年,新購買的22門西洋火炮,連同葡萄牙工匠23人,翻譯1人,抵達北京。部分大炮立刻被送往山海關,加強城防,根據李之藻的奏章,先後引進的西洋火炮共有30門,11門在山海關,18門守衛京城,一門由於質量問題或操作不當,在演放中炸裂。

這三十門大炮的形制如何?根據對現存仿造物的研究和歷史博物館所藏炮身銘文拓片,可知它們均為鐵鑄前裝滑膛炮,管長3米,口徑125毫米,炮身有六道鐵箍加強以防炸裂,左右都有炮耳,可裝於炮架之上,炮身原廠徽章為盾形,內有三艘多桅帆船。銘文為“天啟二年總督兩廣軍門胡 題解紅夷鐵銃22門”,之所以稱為“紅夷鐵銃”,是因為當時明朝管荷蘭人稱為“紅夷”,又在聯繫時,誤認為此炮為荷蘭人所造。

根據考據,炮身上這個盾形加三艘多桅帆船以及雙獅皇冠標記,乃是英國東印度公司的徽記,所以乃是英國所造加農炮,比起原來的舶來西洋火器“佛郎機”,有彈道低伸,射程遠,精度高,殺傷力強等優勢。

接下來就要說說這幾門紅夷大炮揚名立萬的寧遠大捷,天啟三年9月,袁崇煥率部萬餘人駐守寧遠,調擅長炮術的孫元化協同,加固炮臺,安裝大炮,京營中受過葡萄牙人訓練的彭簪古,也被調來擔任“火器把總”,訓練士兵操縱射擊,天啟六年正月23日,後金大軍13萬渡過遼河,兵臨城下,在牌車,大盾掩護下,攜帶雲梯,火箭開始攻城,先攻擊西南角,再攻擊南門,袁崇煥,孫元化指揮西洋大炮居高臨下開始交叉射擊“銃炮疊發,摧牌車如拉朽”,激戰三日,後金軍在紅夷大炮轟擊下死傷慘重,累計損失達到1.7萬人,攻城器械損失大半,26日,後金無奈撤兵,轉攻覺華島洩憤,部分史料稱努爾哈齊本人以中炮受傷,不久則因傷重而離世。

寧遠大捷後,一門紅夷大炮被封為安國全軍靖遼平虜大將軍,袁崇煥也升任兵部右侍郎,彭簪古加提督銜。天啟7年5月,皇太極又率軍寧遠錦州,再次被袁崇煥守軍和西洋大炮擊敗,毀大淩河,小淩河兩城後撤退,史稱“寧錦大捷”,自此明廷更加重視紅夷大炮的引進與仿製。

崇禎2年正月,明廷從葡萄牙再次購得10門西洋大炮,命令京營提督李守筠選拔得力將士

向葡萄牙炮術師學習操作施放技法,累計訓練200餘人。

崇禎三年四月,隨著遼東戰事吃緊,崇禎又命中書姜雲龍陪同傳教士陸若漢,再次前往澳門購買炮械,招募匠人,在訓練完京營將士後,葡萄牙工匠又前往登萊,協助登萊巡撫孫元化造炮練兵。

崇禎四年10月,徐光啟又上書崇禎,提出西洋大炮不僅能用於固守城塞,也可用於野戰,懇請成立訓練車營。如果編成15營,則遼東戰事主動權就能易手,建議先從登萊孫元化麾下先編練一營。可惜由於孫元化得力部下耿精忠,孔有德兩部在11月援救大淩河時突然譁變,回攻登州,次年,大淩河祖大壽部糧盡援絕,被迫投降,這兩戰,讓明軍苦心積累的西洋炮械,訓練的炮手落於敵手,助戰葡萄牙官兵與工匠也被迫返回澳門,讓遼東戰事中明與後金雙方的力量對比發生了根本性轉變,自此明軍再也不能依靠先進的火器,倚仗城池據點進行頑抗,很快,後金開始大肆使用仿製紅夷大炮,在松錦之戰中,參戰大炮已經多達六十門,大明之亡,已經近在眼前。


用戶69792950182


首先要說一點,明代的這種大炮不叫紅衣大炮,而是叫紅夷大炮,之所以改名紅衣,是因為清朝的統治者心驚於夷字,固炮管系一紅綢子,更名紅衣。

要說這紅夷大炮的來歷,就得追溯到1623年了。話說有這麼一天,一艘英國的武裝商船在東南亞的海域航行

然後很悲劇的是這艘船擱淺了

這船擱淺的地方有一群葡萄牙人駐守,作為資本掠奪者,葡萄牙人很開心的上船進行了搜刮

因為是武裝商船,所以上面有很多艦載加農炮。艦載加農炮的磅數很大,葡萄牙人沒有足夠的船來裝備這些重炮,野戰的話,這些重炮又太笨拙,於是乎,本著發財的夢想,葡萄牙人把大炮賣給了大明。


因為此時大明不知道英國的存在,為了讓明政府收貨,葡萄牙人謊稱這是荷蘭人的炮,


因為荷蘭人的長相按照明朝人的評價是紅髮紅面,因此這種大炮就被稱作紅夷大炮。

前面我說到,紅夷大炮是艦載加農炮,作用是拆船的,這就需要極大的威力。通常反艦炮都是在12磅到25磅之間,像工業時代之後的大英帝國海軍的巨型戰艦,就裝配了大量的18磅炮和20磅炮。因為這是艘武裝商船,因此根據事物推測加農炮的標準應該是有12磅和18磅兩種火炮。


要說紅夷大炮要多厲害,寧遠大捷的時候,有效射程在500米以上,後來在西方傳教士的幫助下,紅夷大炮可以在1.5公里的距離內對目標進行有效打擊。明軍對紅夷炮威力的評價是“炮火所及,糜爛數里。”但是重火力的代價是靈活性不強,一但固定便難以移動,因此明代軍武研究者評價紅夷炮是“守城利器,野戰不足”。

清朝的時候,紅夷大炮有了很多新的規格,為了有效的打擊野外的步兵和騎兵,清政府降低了紅夷炮的磅數,炮彈多以六磅為主。之所以這麼幹是因為西北的準格爾和遍地的起義軍沒有固定的城池,而原有的笨重火炮已經不足以對付在野外的敵軍。雖說有進步,但是隨著國家越來越好控制,炮兵的訓練和鑄炮技術的革新都被擱置了,最後落得了個被應該的新型艦載加農炮給打開了海關,開始了屈辱的時代。



火器工坊


紅衣大炮屬於舶來品,為澳門葡萄牙人將英國沉船“獨角獸”號上的鐵炮,轉手賣給了明朝。不過根據英國概括方面的記錄,英國海軍歷史上11艘叫做“獨角獸”的軍艦沒有一艘在中國海域附近沉沒,因此這條叫做“獨角獸”的船極有可能是英國武裝商船。這批炮一共三十門,除一門炸膛以外11門運往寧遠,剩下的安放無北京,現在有兩門收藏在中國歷史博物館。

由於該炮上刻有英國東印度公司的徽章,因此可以認定原為英國所有。英國東印度公司成立於1602年,因此可以推測這批火炮很有可能是1602年鑄造的老爺貨。如果是捨不得淘汰的老爺貨,應該是16世紀後期英國統一炮後所鑄造的,應該是屬於長炮(寇菲林)這一類。

英制18磅長炮,口徑應該在13.2釐米至14釐米之間,炮長3.35到3.7米之間,重量在2000到2200公斤左右,炮彈直徑在12.7釐米左右。 而傳入中國的紅衣大炮,長度為3米,口徑12.5釐米 ,按照這個規格顯然是塞不進18磅炮彈的。而英制12磅炮炮彈,直徑大約是12釐米,因此推測這些炮屬於英制12磅炮。但是這些12磅炮屬於標準長炮嗎?我可以換算一下,英制標準長炮炮長為11英尺,換算成公制的話炮長大約是3.35米,長於紅衣大炮3米的炮長。因此可以斷定傳入中國的紅衣大炮屬於非標準長炮,明顯不是軍用的,應該是給商船用的自衛武器。

至於威力如何呢?實心彈彈丸是通過在地面反覆彈跳殺傷敵軍步兵方陣人員,被實心彈打中非死即殘,所以袁崇煥吹的擊斃努爾哈齊的牛皮也就不攻自破了。在電影《愛國者》當中有很好的體現,英軍加農炮發射的實心彈在地面彈跳、滾動殺傷了大量大陸軍的士兵。 紅衣大炮也是如此,但是隻是對密集方陣好用,對於稀疏隊形殺傷力有限。
不過,其射程也不會太遠,巨型射石炮能有兩公里以上的射程都已經是喜大普奔了,一個12磅的長炮能打多遠,像明朝吹牛的“一炮糜爛數十里”,明眼人都知道是吹牛不上稅。

歐洲巨型射石炮,炮彈重量300-400公斤,曾經將一枚300公斤重的石彈打出2400米。

後期中國自制的紅衣大炮基本都沒有脫離英制非標準12磅長炮的範疇,典型代表就是清朝康熙年間鑄造的武成永固大將軍炮。該炮屬於銅炮,炮重3噸,炮長3.1你,口徑12.5釐米,使用20斤生鐵炮彈。為研究古代火炮的典範。


北洋海軍炮手


紅衣大炮,正規明代命名是“紅夷大炮”,最早來自於明朝漁民,他們從沉沒的歐洲軍艦上打撈出來,其中鐵質的多鏽蝕,而銅質的依然可以使用;

明嘉靖年間,隨著耶穌會士進入中國,他們在傳教之外,也將火器技術原理教授明朝人;萬曆年間,來自意大利的耶穌會傳教士利瑪竇(Matteo Ricci)和徐光啟,合作翻譯了《幾何原本》之後,帶徐光啟去澳門,參觀了由葡萄牙鑄炮專家伯多祿·卜加勞(Pedro Bocarro)在西望洋山,創建的卜加勞鑄炮廠;

該鑄炮廠所需銅材大半購自日本,鐵礦,硫磺之類則從鄰近澳門的地區就地取材。生產的大炮分鐵炮及銅炮兩種。銅炮射程遠而且耐用。到17世紀20年代,該廠已發展成為遠東最大規模的鑄炮廠,不僅生產大炮,還生產炮彈,火藥;徐光啟等看過打靶演示後,大為驚歎;

在徐光啟和李之藻等官員的建議下,明朝政府放棄從海邊撈炮的夢想,並多次派人到澳門購買大炮。開過發票的就有2次: 1624年(天啟四年)購買4門新炮,1629年(崇禎二年)購買10門新炮,其他零散購買或者轉讓2手的,不計其數;崇禎皇帝還給安置在北京城樓上的澳門大炮賜名為“神威大將軍”,在北京保衛戰中,用之轟擊過皇太極的清軍。

明代的“紅夷大炮”,均為前裝滑膛艦載加農炮,使用實心彈或霰彈;彈丸介於12-18磅之間,炮身重心兩側有圓炮耳,可調射角,火藥量變射程;有準星和照門,拋物線計算彈道,精度較高,明朝進口的紅夷大炮長可達3米,口徑13釐米,重2噸以上,威力不及鋼炮,但打內戰已足夠。

天啟六年(1626年)紅夷大炮在寧遠之戰,首戰立功,在明軍猛烈炮火的攻擊下,滿清騎兵和步兵血肉橫飛,傷亡極大,是努爾哈赤造反以來受到的首次重挫。

1627年,在寧錦之戰中,紅夷大炮再次發揮巨大威力,成明軍最依重的防衛武器!

甚至可以說,紅夷大炮成就了袁崇煥守遼的不世之功,由於滿清忌諱蠻夷字眼,於是後來仿造的都改稱紅衣大炮!


雲在青天麻子說茶


紅衣大炮又稱作“紅夷大炮”,實際上就是前裝滑膛炮,口徑大多在100毫米以上;多系鐵炮,也有銅製,重量從70斤至萬斤不等。彈藥前裝,重量較大,可達數斤至十數斤不等。彈丸由石、鐵、鉛等材料製成的球形實心彈,以直接撞擊目標而起破壞作用。紅夷炮由車運載,可以任意奔馳,射程可達四五里至七八里不等,殺傷力較大。

明代的出現的紅衣大炮其實是個真正的舶來品。當時雖然明朝的火器製作技術已經達到了一定的水準,然而大型火器的製作仍是落後的狀態。因此萬曆二十九年,即1601年,荷蘭人“挾二鉅艦”突襲澳門的時候,他們的炮艦規模震撼了當時的明朝軍隊,尤其對上面的大炮影響頗深。由於當時的荷蘭人被稱為“紅(毛)夷”,所以這類大炮也就被稱作“紅夷大炮”了,之後又慢慢轉變為紅衣大炮。

但是明朝“紅夷大炮”的引進並非是從荷蘭人處,而是葡萄牙人。自從1557年起,葡萄牙人以“船遇風暴,貨物被水浸溼,請求借地晾曬貨物”為藉口獲得了在中國澳門的居留權。之後就基本上佔領了澳門,為了防止西班牙、荷蘭等殖民對手的侵奪,澳葡當局除了在澳門各處建有大小9座炮臺外,還建有被遠東的葡萄牙人稱為“世界上最好的鑄炮工廠”的卜加勞鑄炮廠。

1621年,明朝的欽差大臣持兵部檄文跑到澳門聘請炮師並且購買火炮,最終購得了26門“紅夷大炮”, 並配有加上翻譯、頭目和葡兵共百人到北京。購買之後開始學習研發,然而當時明朝仿製者未曾完全掌握 “紅夷大炮”製造工藝的精華,所以出產的大炮一般都不合格。

直到1633 年,明朝成立了鑄炮廠,由傳教士湯若望負責監製。才得到了真正性能良好的紅衣大炮。到了1639年,湯若望更是在紫禁城旁設立鑄炮廠,鑄成20門性能良好的西洋火炮。緊接著又成功造出500門各種類型的西洋火炮,炮重從100斤到1200斤不等,成果蔚為可觀。


國家人文歷史


明軍擋下數萬鐵騎進犯的寧遠大捷,便離不開紅衣大炮的一份功勞。當時這類武器還不叫紅衣大炮,而叫“紅夷大炮”。

1626年,努爾哈赤率6萬軍隊向寧遠城奔襲而來。這一次,他氣勢洶洶,勢在必得地拿下這座城池,然後再向山海關進軍,拿下北京城。來到寧遠城下,努爾哈赤看到守軍不足2萬。便想著憑藉後金的鐵騎,足以踏平這座城池。但令他想不到的是,守衛寧遠城的是袁崇煥,還有新式的紅衣大炮。而明軍此刻也是厲兵秣馬,誓死守衛寧遠城。

▲寧遠城現照

就在後金軍隊攻城的時候,卻傳來陣陣震天動地的爆炸聲。原來此時的紅衣大炮突然發威,攻城將士還沒明白怎麼回事,就已經命歸黃泉了。此役,後金損失慘重。見攻城無望,後金只好撤軍。68歲的努爾哈赤久經沙場,沒想到此役卻遭受了40餘年來最重的損失,忿忿不平,抑鬱之下,於當年8月去世。寧遠城一役,一位“將軍”功勳卓著,被封為了“安國全軍平遼靖虜大將軍”。這位“將軍”就是一門紅衣大炮。

紅衣大炮的威力有多大?據事後徐光啟的描述是“奴賊糜爛失亡者實計一萬七千餘人。在《明季北略》中也稱:“每炮所中,糜爛可數里。”

威力如此之大的紅衣大炮是如何而來?其實,紅衣大炮剛開始並不叫此名,而是叫“紅夷大炮”。一看有這個“夷”字,想必和外國有關。的確如此,紅衣大炮完全是個進口的舶來品。這種重型武器最早來源於荷蘭人。

▲紅衣大炮複製品

16世紀,荷蘭開始了海外的殖民擴張,他們也被目標放在了中國。當荷蘭人來到中國的時候,著實讓國人嚇了一跳。只見這群人長著陌生的面孔,紅毛長髮,於是國人被稱為“紅毛夷”。他們所攜帶的大炮也被稱為“紅夷大炮”。在與中國的交火中,他們的大炮發揮了巨大作用,中國傳統的火器根本無法抵禦,明朝軍隊被深深的震撼了。

紅夷大炮的威名遠播,驚動了朝廷的官員。於是不少官員決定引進這種重型大炮。只是苦於當時沒有正規途徑從荷蘭購買,只能從葡萄牙人手中購買。1621年,明朝終於購得數門紅衣大炮,運回國內。此後國內也有仿製大炮出現,在戰場上發揮了巨大功用。

紅衣大炮是一種前裝滑膛炮,口徑超過100毫米,長達3米,重量可達2噸以上。有效射程在4到8裡之間。是殺傷力較強的武器。

可惜的是,寧遠一戰之後,明朝對紅衣大炮的熱情減了下來。而後金則決定好好研究一番紅衣大炮,並想方設法獲得紅衣大炮。滿清最終也如願以償,到了1639年,已擁有幾十門紅衣大炮。並將“夷”改為了“衣”字。此後八旗也憑藉著紅衣大炮,攻城略地。在入關前的一系列戰鬥中,紅衣大炮可謂清軍的一大利器。


WarOH協虎


紅衣大炮,就是指中國從明朝中後期仿造西方的前裝滑膛加農炮。

“紅衣”這一稱謂系訛傳,本來源於“紅夷”,是指紅頭髮的葡萄牙人、荷蘭人。後來清軍作為蠻夷攻入關內,避諱“夷”字,改為喜慶洋氣的紅衣。



前裝滑膛加農炮最早由西班牙人、葡萄牙人、英國人在14-16世紀研製發明,普遍裝備於風帆戰艦和岸防要塞堡壘。



大航海時代通用的大口徑火炮分為臼炮和長炮,臼炮是一種炮身短、射角大、初速低、高弧線彈道的滑膛火炮。外形類似中國的石臼。它的功能相當於今天的迫擊炮,射程短,精度低,但是威力極大,一般用於攻城,摧毀城牆,毀壞城防設施,對海灣中的戰艦造成毀滅性打擊等。

而長炮,一般是由金屬鑄造,重約在兩噸以上,需要被安裝在炮車或者基座上,炮管長約兩三米,口徑110至130毫米。管壁從炮口到炮尾逐漸變粗,這樣的設計符合火藥燃燒時膛壓由高到低的原理。在炮身的重心處兩側設有圓柱型的炮耳,以此為軸可以調節射角,配合火藥用量改變射程,彈道。長炮一般用於平射、直射或者拋物線射擊,可以遠距離,高精度打擊目標,一般用於戰艦對射,岸防等。



比較常見的火炮製造技術一般分為鍛造和鑄造。材料主要是鑄鐵和黃銅(90%左右的青銅與錫、鉛、鋅等其他金屬材料組成)

鍛造是使用金屬環或箍把條形的金屬原材料粗糙的固定起來成柱形的身管。

鑄造是先用成捆的木頭外面附上粘土,馬鬃等製成模具,然後把融化的金屬材料注入開放的炮口,過後脫模,打磨。使用鑄造技術生產的火炮口徑和威力更大,重量也更重。



西方的鑄造火炮型號是按照彈重、身管長區分的。而口徑是依據彈重區分的,這期間最重的炮彈達48磅,普遍的艦炮是9,12,18,24和36磅。一般炮彈種類分為金屬實心彈,用於砸毀敵方艦壁;雙子鏈彈,用於切斷敵艦桅杆。

明朝時期,一直非常重視火炮的研發和應用,明前期自制的很多火銃,其實是仿效了葡萄牙人的弗朗機,而弗朗機一般是後膛裝彈的,口徑小,火力有限,即便如此,在多次抗倭戰爭中,已經打得倭寇滿地找牙。天啟年間,開始向西方進口威力更大的前裝滑膛加農炮,用於海防,邊防,抵抗蒙古、滿清騎兵。其實只有少數火炮是通過荷蘭東印度公司買來的,更多的是由葡萄牙人做中間商,將英國的艦炮倒賣到中國。中國閩南工匠也開始仿造西班牙的呂宋炮,以增加火炮的產量。



天啟六年(1626年)紅夷大炮在寧遠之戰中發揮極大威力,將努爾哈赤擊傷,一年後傷重不治而亡。1627年,在寧錦之戰中,紅夷大炮再次發揮巨大威力,幫助明軍獲得大勝。清軍恨之入骨。崇禎四年(1631年),後金在瀋陽俘虜工匠劉漢,成功仿製了紅夷大炮,定名為“天佑助威大將軍”,創造“失蠟法”,化鑄鐵為鑄鋼,以複雜的退火、淬火程序處理火炮的不同部位,使鑄炮工藝領先於明朝。皇太極在八旗軍設置新營“重軍”(烏真超哈),開始運用炮兵與明軍對抗,因為忌諱“夷”字,自此改名為“紅衣”。

崇禎十二年(1639年),清軍擁有六十門自制的紅衣大炮,在松錦之戰發揮極大戰力,連破明軍據守的塔山、杏山二城。順治一年正月,以紅衣大炮重創李自成的大順軍。順治二年四月,清軍調集紅衣大炮轟擊揚州城,史可法血書告急,揚州城破。

清軍入關後,自封天朝上國,八旗子弟紈絝腐化,火炮技術逐漸衰落,後在鴉片戰爭中,被英國人狠狠修理。

圖片均來自於網絡,侵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