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書法裡什麼叫“八面出鋒”?

山泉富清


也就是說,你如果筆桿基本處於垂直狀態寫字,那麼字就能夠寫好。

這是基本有道理的。也就是說,筆桿垂直,能夠保持用筆行走狀態下,中鋒與紙面形成等距,所以,筆畫的中鋒用筆,就會有保障。


如果不是這樣,那麼,中鋒與紙面的等距就不存在了,這樣就容易出現“偏鋒”。

書法家一直不同意寫字出現“偏鋒”,所以,如何保障中鋒用筆,基本是書法家的一種自律。

米芾膽大,用筆汪洋恣肆縱橫飛馳,但是又筆筆中鋒,人家問米芾,你這個傢伙寫字,為什麼癲癲狂狂的?米芾就說,我這是“八面出鋒”。

不管米芾怎麼八面出鋒,大家還是垂直執筆規規矩矩的。

那麼,米芾是怎樣“八面出鋒”的?其實,所謂的“八面出鋒”,不過是用筆的“取勢”之法而已。就是藉助於像畫家那樣側勢順勢下筆,不拘一格中鋒運行的方法。

例如,寫一橫的起筆,米芾先寫的是一個“點”的筆畫。最容易的點畫,就是像畫家那樣側鋒取勢點出一個梅花瓣,這樣的用筆容易變化多端,形成“八面來風”之勢。


注意米芾的起筆與收筆的筆尖在哪裡。這就是他的“八面出鋒”用筆理念。你找到了他的每一個字的每一個筆畫的筆尖位置,就是他入筆出鋒的方向。

書法的任何一個筆畫,都是從點畫開始的。點畫不拉長,就是一點,點畫下行,就是豎畫,點畫右行,就是橫畫……這樣,點畫的取勢,按照米芾的用筆,就可以“八面出鋒”了。

八面出鋒是筆法取勢,不要去死摳八面是哪八面,古人的說法不過是說,用筆可以像畫畫那樣搖曳生姿,也同樣可以做到“筆正心正”的結果罷了。

在實際的書法創作實踐中,遠遠不止只有“八個”出筆的方向。

如果我們簡單示意一下,就相當於我們看到用筆點出一朵梅花,注意,五個花瓣的筆尖必須在中心,這就是“八面出鋒”。


注意米芾用筆的起筆,“點”的取勢非常明顯。注意米芾的用筆,他的筆尖的方向,與筆尖相反的方向,就是“出鋒”的方向。

米芾的大膽用筆,是書法史上的一次用筆突破。不但對書法用筆表現,有了豐富的技法,也把書法和繪畫的用筆結合起來了。

不過,初學書法,不要一開始就“八面出鋒”,那是容易偏鋒的。


千千千里馬


八面出鋒是書法中常見的一個術語,屬於筆法的範疇。關於這方面的解讀資料很多,但是最廣為流傳的是米芾的“八面出鋒”。但是八面出鋒這四個字其實並非米芾所說,他只是提到八面而已,真正幫他總結八面出鋒這四個字的也不是他,而真正得到“八面出鋒”這個精髓的,也不是米芾。

而要想搞明白這個術語的含義,就必須回到米芾的書法論著中去尋找答案。

目前我們能夠見到關於米芾的書論有《海岳名言》一卷,留有米芾論書的句子。其中就有這樣的話:

字之八面,唯尚真楷見之,大小各自有分。智永有八面已少鍾法。丁道護,歐、虞筆始勻,古法亡矣。柳公權師歐,不及遠甚,而為醜怪惡札之祖。自柳世始有俗書……智永臨《集千文》,秀潤圓勁,八面具備。

這段話應該是比較全面的關於“八面出鋒”的書法論書了。什麼意思呢?我們來看一下:

字有八面的體勢,這一點在楷書中尤其體現的非常具體和明顯,不管是大字還是小字,這一點都是遵循他們本來的原則的。智永禪師的字確實有八面的體勢了,但是缺少了鍾繇書法中的那種法度、精神。丁護道、歐陽詢、虞世南等人,他們的書法也得非常勻稱、規矩。工整,但是古法到了他們這裡已經完全消失殆盡了。柳公權學習歐陽詢的書法,就更不用說了,離古法更遠了,可以說是書法中醜怪惡札的祖師爺了,從柳公權開始世界上開始有了庸俗的書法了……智永臨習《集千文》,秀雲圓勁,八面體勢都具備了。

從這段話來看,米芾認為八面出鋒、八面具備是評價一個人的書法最高的標準,他認為智永的書法石八棉具備的,但是還是美中不足。智永之後的書法,基本上米芾持否定態度,認為他們將古法消耗殆盡了。這裡面的觀點未免偏激,米芾將歐陽詢、柳公權的書法貶低到如此地步,可見米芾的狂妄,這也基本上遵循了米芾一貫的主張,讚揚魏晉時期的書法,以魏晉時期的書法為高標準,而將隋唐書法貶低。但是這裡面關於八面出鋒的論述仍然缺少詳盡的引述,只是將他認為符合這個標準的書法家有哪些。

比較有趣的是,在這本書裡,有一個批註,是書名為西風批註的,從他的批註來看,應該是後人在看到米芾的這本書之後進行的一個點評,有些是對米芾書法理論的認同,有些則對其理論進行了批判和質疑。其中針對這段話,西風這樣說:

柳字故俗,然誣為醜怪惡札之祖,或以為太過。“自柳世始有俗書”,洩憤之言耳,不足為觀……智永禪師《集字千字文》,更兼以八面開鋒,後世米南宮得之,便成大家,世人皆以八面出鋒為米顛所創,不知米顛實得於智永禪師。

署名為西風的批註者對於米芾這樣攻擊柳公權進行了反駁,他這樣說:

柳公權的字固然是俗的,但是要誣陷,說他的字是醜怪惡札的始祖,我認為實在是過分了些,而所謂的“自柳世始有俗書”,大概只是米芾一時洩憤的話罷了,並不值得我們去相信。智永禪師的《千字文》,他的字才是兼具八面出鋒的典範,後世的米南宮(米芾)學習了他,就成為了大書法家,然而世人只知道八面出鋒是米芾米顛所創立的,卻不知道米顛其實得法在智永禪師。

這段話前半部分是反駁米芾攻擊柳體書法,而後半部分則為智永禪師正了名,他想告訴世人的是,只有智永禪師才是八面出鋒的始祖。其實這句話如果按照我們今天流行語來翻譯的話那就是——米芾,你對柳公權欠了一聲抱歉!全中國都知道八面出鋒是米芾說的,卻不知道他(智永禪師)!

在《宣和書譜》中,也有對米芾書法的論述,是這樣記載的:

米芾書學羲之,篆宗史籀,隸法師宜官,晚年出入規矩,自謂善書者只有一筆,我獨有四面。寸紙數字,人爭售之,以為珍玩,請求碑榜,戶外之履常滿。家藏古帖甚富,名其所藏為寶晉齋。

這段話其中比較重要的,是他那句:自謂善書者只有一筆,我獨有四面。可見米芾自詡為比善書者還擅長寫書法,狂傲態度可見一斑。

說到這裡,我們可以從字義上初步肯定“八面出鋒”,是對書法高度的評價,然後其中的八面其實在某種意義上來說的話,八面與我們常說的四面八方中的數量詞有異曲同工之妙,四面八方這個詞語裡面的四和八都是表示方位和範圍的,所以八面可以理解為全方位,哪一個地方都可以的意思,也就是我們常說的360°無死角。

因此八面出鋒就是可以隨心自如、隨心所欲的在哪一個方向上都可以寫的很好。更多的時候,這個詞語代表的是一種狀態,一中隨心所欲的狀態,這有點像孔子說的“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是一種理想的狀態,更加自如靈活的姿態。

所以他不是代表某一種具體的技法和技巧,而是書法到達一定境界之後的狀態,這樣理解八面出鋒可能合乎米芾的本意,而從我們上面舉的例子來看的話,米芾也的確是這樣認為的。


松風閣書法日講


八面出鋒,是米芾在他的《海岳名言》一書中提到的。要了解八面出鋒,就要從米芾的書法和他的書籍中尋找答案。
他在《海嶽名字》中記錄了與皇上的一段話。皇上問他本朝以書名世者,凡數人。米芾一一對答:“蔡京不得筆,蔡卞得筆而乏逸韻。蔡襄勒字,沈遼排字,黃庭堅描字,蘇軾畫字”。皇帝又問:“卿書如何”?回答說:“臣刷字也”。我們就從“刷字”開始說起。

刷,筆鋒平鋪才能“刷”。把一支新筆發開,蘸清水在紙面上按下筆去觀察,筆管垂直運行時,鋒毫是平鋪於筆畫之中。古人常說的“萬毫齊力”,就是“刷”。“刷”與八面出鋒有什麼關係?你再把按下去的筆提起來看看,此時的筆鋒聚攏,不論你從哪裡出鋒,都無死角。圖一,“刷”的痕跡一覽無遺。圖二,你可以看到他的提按變化,出鋒與急頓,隨心而動。

八面出鋒,一句話,就是:筆直鋒正。說只要四個字,做起來,四年,甚至四十年,都不一定能成。


子衿書法


八面出鋒的典故出處是宋四家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中米芾.

說的是用筆的技巧。

但沒有詳細的介紹什麼是八面出鋒。

根據用筆和筆畫的自然法則做一點自己學習與理解的東西:

1、和漢字的筆畫相關

2、和毛筆的特點相關

筆畫相關:

抽象出筆畫的形與運動方向

點(側):寫點時毛筆側落一輕按提起成,筆向右下方運動

橫(平):筆向右邊運動,逆起和收筆則向左運動

豎(直):起筆向上,行筆向下、垂露收筆向上

撇(掠、啄):斜向左下方方向

捺(磔zhe):斜向右下方方向

提(策):斜向右上方方向

鉤(躍):斜左上方方向

曲(弧):多變方向

使、轉:連續的方向變化

毛筆寫字用腕轉動控制筆的走向,手臂是不怎麼動的(腕轉時是一個定點)

和筆相關性

尖圓齊健,毛筆四特點,寫字時提筆在一個平面上,手指是不動的,要調鋒、根據筆畫的運動方向自然的使得筆就會使用相應的方向的變換不同的一個弧面(毛筆的原樣是個錐子狀)

米芾的“刷”字,亦是痛快淋漓。展現了八面出鋒的自由熟練自如自然的一種狀態。

八面出鋒也是八面威風,用筆時根據筆鋒的變化情況用腕轉向不同方向、提按變化。


清揚有儀


對“八面出鋒”的理解,歷來眾說紛紜而莫衷一是。


八面出鋒,大抵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

一、“八面出鋒”旨在強調筆鋒的變化。

“八面出鋒” 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對“唐法”,尤其是對“中鋒說”的顛覆。米芾對唐人從來是不屑一顧的,對被譽為“千秋楷法”的“顏筋柳骨”也表現出“大不敬”。

筆頭是個軟的圓錐體,筆按下筆毫鋪開,再輕提,筆毫重新聚在一起,再向任何方向按鋒行筆,都是中鋒。

二、“八面出鋒”是對於結構和章法而言的。從“字貴平正安穩”(傳為王羲之語)的傳統標準,到歐、虞、禇、顏、柳諸家對字法的精心總結,都強調結字的平正、均衡、對稱等。

而米字卻有意打破平正、均衡、對稱等法則,以欹側取勢,變化多端,奇險迭出,妙趣橫生。

三、“八面出鋒”是一種審美追求。

米芾與宋徽宗有一段眾所周知的對話,他認為:“蔡襄勒字,沈遼排字,黃庭堅描字,蘇軾畫字”,不無譏貶之意,而自謂“臣書刷字”。“刷字”正可作為 “八面出鋒”的審美註腳,米芾所孜孜以求者正在於斯。

更多文章,敬請關注千年蘭亭。


千年蘭亭


八面出鋒是指書法裡的筆法,即使用毛筆圓錐體筆尖的四面八方著紙來書寫才能寫出筆鋒,才符合書法的筆法。

如果書寫時只用毛筆筆尖的一個面來寫字,就是一筆書,就是實用書寫,寫不出書法藝術。

這個說法源自宋代米芾,他說別人寫字只用一筆,我獨有四面。四面即筆尖的周圍,也即四面八方。

就像用硬筆寫字,圓珠筆尖是圓球,書寫不分上下,任何地方著紙都可寫字,是八面用筆。鋼筆則只能用下面一個面寫,墨水才能順著筆尖的細縫流下來寫出字,是一筆寫字。

為什麼八面用鋒是筆法?因為能充分發揮毛筆的彈性,寫出筆鋒來,寫出錐畫沙的筆法。

為什麼一筆書是實用書寫?因為只能寫出筆畫的形狀,寫不岀筆畫的活力。

其實書法與書寫,筆法與非筆法,原理說起來就這麼簡單。但是做起來可難,否則米芾不會稱“獨”了。不信可以試試。


王乃棟說書畫


“八面出鋒”我們大部分人都認為是米芾說的,其實米芾只說過“八面”,“八面出鋒”是後人對米芾書法的評價。

米芾曾經說過:“善書者僅有一筆,我獨有四面”,這個“四面”和“八面”其實是一個意思,八或者四都是一個人虛數。

從這一句話我們也可以看出,“一筆”和“四面”是一對反義詞。

米芾在他的《海岳名言》裡說:歐、 虞、 褚、 柳、 顏, 皆一筆書也。 安排費工, 豈能垂世。

由此可以看出,一筆是等於安排費工,“四面”或者“八面”就是書寫自然、簡單、流暢、連貫,變化多端了。

這一點從從歐、顏、都是寫楷書的,米芾是寫行書的就可以看的出來。

這個和我們今天理解的八面出鋒是很相近的,我們今天理解的八面出鋒,指的就是在筆法層面,毛筆有很多鋒面,由於毛筆是尖的,我們也叫它錐面。

在中鋒狀態下降,毛筆可以朝任何方向運動,由於毛筆的錐面不同,所寫出的筆畫形狀也不一樣。

八面出鋒就是指的用筆的靈活和自由,這和米芾自己的解釋基本是差不多的。

八面出鋒,充分發揮了毛筆的特性,同時也增加了用筆的豐富性,使得書法朝藝術化上更進一步。

你覺得呢?


不二齋


書法境界追求的是靈動飄逸、心到力到、力到意到。所謂八面出鋒是古人概括書法的一種總決,人們對宋米芾的用筆常有八面出鋒的評價,米芾曾說,唐人的書法只面一面,我卻是八面出鋒。他的意為唐人出筆、轉筆、折筆、行筆時始終以筆鋒的一面接觸紙面。


八面出鋒就是一種意識和強調,不能將它理解為八個面,而是指可以從不同的方向角度轉換筆鋒鋒面,八面出鋒更側重於調控。


以《蜀素帖》為例,米芾除了追求鋒面轉換帶來的八面出鋒的書法美學風格外,對筆勢營構的意像也極為有力。



對於八面出鋒的執筆問題的理解,見仁見智吧!理解好它,對書法的書寫過程和線條之收筆有很好的控制有實際意義。
依據線條的直曲、方圓、強弱、生澀和乾溼等變化掌握筆勢的速度,不斷地用不同筆鋒觸紙,讓字的姿態萬千,從而就是八面出鋒的筆法。


石濤硬筆書法


回答的有些晚了。主要是這個問題爭議太大。一百個回答可能有三四十個答案。讓我對自己原先的理解也不敢肯定了。簡單分析如下:

第一,八面出鋒是虛指還是實際就是八個方向出鋒。針對這一點,意見就不同,有人畫出八個方向。說是實指八面。仔細觀看米芾書法。肯定不止八個方向,可以細分出更多方向。

第二,八面出鋒是不是百度百科解釋的中鋒用筆。肯定不是。米芾在皇上面前,自誇自己書法的特色,怎麼可能只是“中鋒用筆”呢?如果是中鋒用筆,與其他高手有什麼區別。與唐朝人的“一筆法”有什麼區別。

第三,米芾的書法常常用八個字形容:“風檣陣馬,八面出鋒”。前面四個字是蘇東坡送他的評價,後面四個字是他自己的評價。不管說的是章法還是筆法,總之都是指變化多,與眾不同。八面出鋒應該是米芾突出自己書法的變化莫測。



第四,八面出鋒的“出字”怎麼理解。有人說指運筆動作,筆向哪個方向走就是向哪兒出鋒。有人說指筆峰的方向,筆峰指向哪個方向就是向哪兒出鋒。似乎都有道理,又都有缺陷。主要是不能概括米芾用筆的特點。


第五,應該如何理解八面出鋒。“八面出鋒”是一種虛指,就是指筆法變化多端。臨米芾字帖的時候,有個突出的感受就是他起承轉合常會出乎預料,與怪筆王鐸的字帖一樣奇。以下面的春字為例,起筆不藏鋒,收筆回峰但也不藏鋒。可以體會一下同、行、侶、開、連這幾個字,起收轉幾乎筆筆露峰。



米芾早年的書法模仿古人,因為太像古人,飽受批評。有“集古字”的說法。從“集古字”走向“不知以何為祖”。是米芾不斷變化的過程。最終形成了:恣肆豪放,獨出機巧,變化莫測的特點。

米芾行書點畫靈動,字型巧變,筆法多變。方筆、圓筆、尖筆、露鋒、藏鋒,變化多端。其中露峰較多的特點突出,形成飄逸俊邁的氣概。

竊以為:如果一定要解釋“出”字,八面出鋒的出是展露的意思。

個人理解,不妥之處,請多批評!


靜湖A


八面出鋒,實際上就是平面內對字結體、造型的自由,就是隨機性與整體性的統一,心之所至、興之所至,筆意相隨,筆相無礙。也就是技術層面。一個字在寫時,要與前後左右的字配合,變形後,使此字與字群成為一個有機整體。

不然,有負“米顛”之名。當然,米芾重結體,筆畫的細節要粗略些。

米芾最怕把“字”寫死了,所以他稱柳體為醜書:人工造字成分太濃。

一般來說,活字印刷術盛行後,唐之“楷書”這種表信息為主的字體,在宋代讓位於“行書”這種方便書寫的、表自我的形式。

行書較楷書有更大的自由度,也就賦予了更多的自我內心的投射功能,對筆畫、結體、造型、章法等有更高的加工自由度、變形自由度、表達自由度。

情感思想的精微變化,帶動氣息的精微變化,使書法書寫在氣機的驅動下,千姿百態。

這就是以意馭文、以意馭物、以意馭行、以意馭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