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8 很能做事的人都不算賢才,那什麼樣的人才算?

很能做事的人都不算賢才,那什麼樣的人才算?

什麼樣的人才是真正的賢才、賢明的臣子。自己很能做事的人,不能算是賢才。真正賢明的臣子,是能夠為領導、為國家推薦比他更有能力的人,而且他大公無私,絲毫沒有想到自己的私利,更沒有擔心別人的位置、俸祿超過自己,這樣的人是有公心的人,是為領導、為國家、為大局考慮的人。

很能做事的人都不算賢才,那什麼樣的人才算?

【子曰。汝聞用力為賢乎。進賢為賢乎。子貢曰。進賢賢哉。子曰。然。】這句話出自《群書治要》卷十《孔子家語》。

在《孔子家語》上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孔子的弟子子貢來請教孔老夫子:“今之人臣,孰為賢乎?”說現在各個諸侯國的臣子,哪一個可以稱得上賢明的?孔老夫子怎麼回答的?孔老夫子回答說:“(往者)齊有鮑叔,鄭有子皮,則賢者矣。”齊國有鮑叔牙,鄭國有子皮,可以稱為賢明的臣子了。

子貢聽了就大惑不解。為什麼?因為當時在齊國有管仲任宰相,他非常地有能力。曾經協助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而且使齊桓公成為春秋的五霸之首。在鄭國也有子產任宰相,像在《史記》中記載,子產治理鄭國,達到了不能欺的境界。因為他把法律、監督機制都設計得很嚴密、很合理,而且也重視道德教化,所以使鄭國非常地強大。所以子貢就問,說:“齊國沒有管仲、鄭國沒有子產嗎?他們都不算是賢明的臣子嗎?”

孔子怎麼回答的?孔子回答說:“賜”,這個賜就是子貢的名。因為我們知道,在古代非常地尊師重教,一個人二十歲行冠禮、行成人禮之後,只有他的父母和老師可以一生稱他的名,其他的人都要稱他的字,表示對他的尊重。即使他到皇帝那做官,皇帝要稱他的字,表示對他的尊重。這說明,只有父母和老師的恩德是最重的。

孔老夫子說:“賜,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汝聞用力為賢乎?進賢為賢乎?』這個用力就是使用力氣、花費精力。你聽說是出力的人算是賢明的?還是能夠進諫德才兼備的人是賢明的?子貢說:“進賢,賢哉。”意思是說,能夠舉薦人才的人,那才能夠稱得上賢明。孔子說:“對,我聽說鮑叔牙舉薦了管仲,子皮舉薦了子產,鮑叔牙能夠讓管仲顯達,子皮能夠讓子產顯達,但是卻沒有聽說管仲和子產推薦了比自己更有才能的人。”

從這段對話中告訴我們什麼?告訴我們什麼樣的人才是真正的賢才、賢明的臣子。自己很能做事的人,不能算是賢才。真正賢明的臣子,是能夠為領導、為國家推薦比他更有能力的人,而且他大公無私,絲毫沒有想到自己的私利,更沒有擔心別人的位置、俸祿超過自己,這樣的人是有公心的人,是為領導、為國家、為大局考慮的人。沒有深厚的德行,是很難做到這一點的。因為一般人都是自私自利,生怕別人的位置、俸祿超過自己,即使有賢德的人,可能也被他矇蔽埋沒了,不願給國家薦賢。但是正是因為能夠薦賢的人,他有深厚的德行,他大公無私,所以果報也是不可思議的。

很能做事的人都不算賢才,那什麼樣的人才算?

我們看鮑叔牙,他一心為國著想,為齊桓公著想,把自己的朋友管仲推薦出來做宰相。這個宰相的位置本來是他自己的,但是他知道管仲的能力比自己強,所以他把他推薦給齊桓公。管仲果然不負所望,幫助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使齊桓公成為霸主。那結果呢?結果鮑叔牙的後代,十幾世都是齊國的名大夫,他的德行庇廕了他的後代。

所以古人說,“進賢受上賞,蔽賢蒙顯戮。”能夠為國家舉薦賢德的人,這樣的人受到上天最豐厚的賞賜;而嫉賢妒能的人,也受到上天最嚴重的處罰。譬如說李斯把他的師弟韓非子給害了,最後怎麼樣?最後李斯和他自己的兒子都被腰斬東市。因為什麼?因為他把國家的人才毀掉,這個罪業太重了,最後斷子絕孫。所以,我們在學習聖賢之道的路上,首先要去除嫉妒之心。

古人說“文人相輕”,這句話實際上不是非常地有道理。這個文人是沒有學習力行《弟子規》的文人,是“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這樣的人。如果真正從小力行了《弟子規》,知道“善相勸,德皆建”,別人有善事,我們還勸勉人、鼓勵人、成就人,這樣的話,別人的成就其實就是自己的成就。真正能夠做到《太上感應篇》上所說的:“見人之得,如己之得;見人之失,如己之失”,這才是一個正常人的心態,這叫同情心。因為什麼?和別人有同樣情感的心。別人有所得,就像自己有所得一樣地高興;別人有所失,就像自己有所失一樣地難過,這個才叫同情心。

嫉妒之心去除不了,一個人在道業上就很難進步。而且嫉賢妒能,讓別人的才能不能夠得到發揮,這個果報確實是非常地嚴重。

古人也知道人可能免不了嫉妒之心,那怎麼樣?也都從制度上來落實“進賢受上賞,蔽賢蒙顯戮”的教誨。而且還用各種的設施來提醒人們要進賢。譬如說古人當官戴的帽子叫“進賢冠”,後邊的比前邊的要高,時時提醒自己要為國家、為團隊舉薦人才。假設為官者、當領導的都沒有舉薦人才,這就是失職。所以在以前評價一個官員的政績,排在第一位的就是他為國家、為團隊舉薦了多少德才兼備的人才,這個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一個人自己再有能力,也只是一個人的才能而已,但是如果他懂得識才、選才、惜才、愛才,可能他一生為官,可以幫助國家、團體舉薦幾十甚至上百的人才。我們想一想,這麼多德才兼備的人都到一個團隊中來,這個團隊應該是非常有能力,能夠建功立業的團隊。

我們現在看以前那些聖賢人的傳記,確實感受到他們那種為國家的公心。譬如說范仲淹、林則徐先生,他們隨時都有一本記載人才的本子,抓住每一個機會,為國家、為民族舉薦賢才。所以孟子講道:“為天下得人謂之仁”。一個人的仁慈之心表現在哪裡?就是表現在他時時想到為國家、為百姓舉薦賢才,使這些德才兼備的人出現在領導的位置上。因為這些賢人,他可以教化一方、可以利益百姓。所以古人對於那些不嫉賢妒能的人,都給以特別地讚歎和鼓勵。

所以什麼是忠賢之士?那就是不嫉賢妒能的人,而且還願意讓德才兼備的人出現在自己的團隊,這樣這個團隊才能愈辦愈好、愈來愈興盛。這樣的人確實沒有私心,是大公無私、厚德載物,才能做到這一點,所以非常令人敬佩。

很能做事的人都不算賢才,那什麼樣的人才算?

我們看六十九條:【忠臣之舉賢也。不避仇讎。其廢不肖也。不阿親近。】這句話出自《群書治要》卷四十《韓子》。

在《韓子》上也是記載著這樣一則故事,來說明舉薦賢才要根據他的才德,而不是根據他和自己關係的親疏。也就是我們經常所說的要“任人唯賢”,而不是“任人唯親”。

這個故事講的是解狐和邢伯柳,他們之間有仇怨。一天,趙簡子就問解狐:“誰可以做上黨的地方官?”解狐就回答說:“邢伯柳可以勝任”。趙簡子很奇怪,他就問:“這個人不是你的仇敵嗎?”解狐回答說,回答了這句話,『忠臣之舉賢也,不避仇讎;其廢不肖也,不阿親近。』這個“仇讎”,就是仇人、冤家對頭、仇敵。“不肖”,就是不成材或不正派的人。“阿”就是徇私、偏袒的意思。他說:“我聽說忠臣舉薦賢才不迴避自己的仇人,廢黜不肖之人也不偏袒自己的親近。”趙簡子一聽,就很稱讚,於是就任命邢伯柳為上黨的地方官。

邢伯柳知道是解狐推薦了他,就親自去解狐那裡表示感謝。結果解狐怎麼說的?解狐說:“舉子,公也;怨子,私也。往矣!怨子如異日。”意思是說,舉薦你是出於公心。為什麼舉薦你?因為你有能力勝任這個官職,我怨恨你是因為我們之間有私仇。你回去吧,我還是像從前一樣地怨恨你。

當然,我們學了《弟子規》之後,知道“恩欲報,怨欲忘。報怨短,報恩長”。雖然解狐沒有做到這一點,但是他有公心,而且能夠做到不以私害公,不借著這個機會公報私仇,這一點也是非常難能可貴的。我們看到現在的很多領導者,其實都是任人唯親,為什麼?目的是為了結黨營私。而古人他之所以能夠做到這一點,是因為他能有公心,大公無私。所以這一點也是非常值得稱歎的。

很能做事的人都不算賢才,那什麼樣的人才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