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3 是什麼讓你成為寫作大神的?餘華等名家如是說

是什麼讓你成為寫作大神的?餘華等名家如是說

01

近一個星期沒寫文章,打開文檔,幾乎寫不出來了。

寫文章真的是很奇怪,越堅持寫,就越有靈感,一旦停下來,就不再想寫,甚至想寫的時候,坐在那裡也寫不出來。

雖然沒有寫,但一直都在讀書,也有在微信上聽寫作分享課。

在寫作定位上,我到現在還沒有確定一個讓自己可以一直堅持下去的方向。

圍繞婚姻、情感、育兒等話題,寫過不少文章,但總感覺這個不可持續。每篇文章都需要重新找話題、找素材、重新構思,每篇文章都是一個全新創作的過程,寫著寫著,便感覺無話可說。

微信上有不少文友是寫長篇網文的,在我看來,寫長篇的話,很長一段時間都不必擔心沒東西可寫,每天就是圍繞構思好的故事,接著寫下去就是了。寫得好的話,一不小心還能成為大神,並且有被改編成影視的機會,想想真是挺好的。

但我在這方面沒有基礎,看的影視劇不多,讀的小說也少。想寫長篇網文,怎麼著也得先讀幾部、幾十部或者上百部網文再說吧,閉門造車,是不可能寫出高質量的作品的。

積累是必需的事,但這種積累也不會一蹴而就,而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就這樣思考著、糾結著,發現自己竟然沒話題可寫了。

昨天聽阿菩老師的分享課,阿菩老師是當代知名網絡作家,著有《邊戎》、《東海屠》、《陸海巨宦》、《唐騎》、《山海經密碼》等知名作品,且都已簽約版權。

提問環節,有同學希望他分享創作心得、成功經驗,他說:沒有什麼好說的,沒有捷徑,就是寫,不停地寫。

他還有一句話對我特別有啟發,他說:寫文章不能坐在那等靈感,等是等不出來的,你要寫才行,寫著寫著才可能出現靈感,就是把文檔打開,哪怕隨意打著字,靈感可能就來了。

是什麼讓你成為寫作大神的?餘華等名家如是說

02

昨天,在網上看到一個新聞,有所觸動,就打算寫一篇觀點文。

於是,拿出A4紙,仔仔細細地列了兩遍大綱。

列完後,我就開始琢磨:論點會不會有失偏頗?邏輯會不會有問題?事例會不會太老套?

這樣想著,就把提綱拍了照,發給了微信上的一個公眾號編輯,想讓她給點指導意見。因為之前她跟我說過,想寫什麼選題,可以先發給她看看。

中午沒收到回覆,到了下午,也沒收到,再次拿起那個提綱,我發現自己對那個新聞已經無感了,不想再寫。

這件事讓我悟到:你不僅要寫,而且,有了想法,如果條件成熟,要立刻去寫,千萬不要拖,很多事情都是在拖延中沒了下文的。

最近,讀了李笑來的《財富自由之路》,裡面有句話說的特別好:人至踐則無敵。

他把自己實現財務自由的經驗、方法在書中明明白白的分享出來,操作性特別強,並且說,那為什麼有些人看了還是沒辦法實現財務自由呢?答案是:很多人看了就是看了,當時激動,過幾天就忘了,不會去實踐。

寫作也是一樣的道理呀,琢磨很多,聽過很多的課,知道很多技巧,你不動手寫,也是等於零。寫作水平是不可能在你的思索中提升的,你絕不可能僅僅靠著閱讀、思索,有一天,一動筆,一鳴驚人。必須持續地寫,才會不斷的進步。

很多名人,都是靠著持續行動,才走出一條路來的。

80後作家一直特立獨行的貓——趙星,最初就是在微博堅持發文章,每天下班後,無論多晚多累,都會寫出一篇文章出來。

持續行動踐行者Scalers,堅持每天思考輸出,一千多天後,不僅成立了ScalersTalk成長會,還出版了暢銷書《刻意學習》。

李笑來也是長期堅持每天寫3000字。我之前多次聽到他的大名,但沒讀過其作品,老公看了他的《財富自由之路》,推薦給了我。我是利用兩天的空餘時間讀完的,讀完後被其思想的深刻,見解的獨到所深深折服,當即訂購了他的其他書,並且打算訂他的課程,成功路轉粉。

幾天前,微信上有個文友加我,無意中聊了幾句,得知他是走傳統文學路線的,他發了剛收到的一張稿費賬單圖給我看,我驚訝怎麼有那麼多,問他寫多久了,被告知已經寫二十年,出版了兩部長篇和一部中短篇小說集,翻了翻他的朋友圈,才知道他早已是有所建樹的作家,暗暗慚愧自己有眼不識泰山。

你看,即便是寫作大神,也是這樣走過來的。他們也不是說一開始就寫得多麼好,他們之所以能成功,就因為持續不斷地寫。

是什麼讓你成為寫作大神的?餘華等名家如是說

03

文章哪怕寫得再爛,但是隻要寫下去,總會有進步,只是觀望,便永遠只能站在原地。

其實,可寫的東西還是很多的,但是很不幸的一點是,我們很多人潛意識中都有完美主義,總覺得我這個文章寫出來不會怎麼樣,觀點好像不新穎,素材好像也不行,絞盡腦汁地寫出來,自己不滿意,讀者看了應該也不會喜歡吧。

實際上,我們寫文章,更多的時候是為了自己練筆,再牛的人也做不到篇篇精華,正是有無數篇不完美的稿子鋪墊,才會成就一篇篇佳作。

為了固執的完美主義,等著什麼時候有了創新的觀點,等著一次寫出滿意的作品,一篇文章直接爆發,真的是不現實的事。

寫文章其實就是把一件事情,或者一個想法,說清楚,講明白就行了,不要考慮太多,當你給自己設定過多的框框,思維就容易受限,這樣是沒辦法進步的。

賈平凹在上一、二年級的時候,父親一直在外地工作,他的母親想給父親寫信,總是拿幾顆雞蛋求老師代寫,老師不收雞蛋,也把信寫得老長。

到了二年級下學期,老師跟賈平凹說:“你現在能造句了,你怎麼不學著給你父親寫信呢?”賈平凹就說自己不會格式。老師說:“你家裡有什麼事情你就寫什麼,不要考慮格式。”

賈平凹就真的寫起來,家裡的事情他都知道,都想說給父親聽,花了三天才寫好。老師又替他改了很多錯字,說:“以後到高年級做作文,或者長大寫文章,你就按這路子寫,不要被什麼格式套住你,想寫什麼就寫什麼,熟悉什麼就寫什麼,寫清楚寫具體就好了。”

賈平凹從那時起,就記住了老師的話。他說自己之所以如今還能寫些小說、散文,老師當時的話對他影響很大。

讀他的《自在獨行》,我被文字間流露出的真情實感所打動,幾度哽咽。在傳統文學式微的今天,賈平凹的書還能穩居暢銷榜,令人不能不佩服。

我們好多人本來是會寫文章的,但是因為思慮過多,要迎合平臺的風格,要符合新媒體文的套路,要顧忌讀者的口味,方方面面都考慮周全了,反而不知道怎麼落筆了。

04

我們給自己設置的限制太多,就沒辦法前行。真正能走得遠的人,一定是有自己獨特的風格。

我關注的公眾號中,有兩個,會經常刻意翻出來讀讀文章。仔細琢磨,你會發現他們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不跟風、不盲從,寫的都是非常接地氣的事,卻獲得一眾讀者。

天下文章無數,風格各異,每一種風格都自然有它喜歡的讀者,靠迎合來獲得讀者的喜愛,是不可能走得很遠的。

好多人之所以寫文章,還是因為熱愛文字,寫的過程能體會到表達的愉悅。本來是一件快樂的事,但是,給自己設限太多,則會變成一件痛苦的事。寫的過程,抓耳撓腮,怎麼可能湧現出靈感?怎麼可能寫出好文章?

餘華說:是什麼讓你成為作家的,不是思考,也不是閱讀,就是寫,不停地寫。風格的形成也是這樣,只有不停地寫,在寫的過程中體會、發現、成長、成熟。

“人至踐則無敵。”抓起筆或者打開文檔,寫吧,“只有寫,你才會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