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海外下單平臺頻“宕機”專家建議完善金融科技監管法律法規

“關鍵時刻掉鏈子”――說的就是最近的海外市場下單平臺。隨著全球市場行情近期出現大幅波動,一些海外市場下單平臺頻頻遭遇“技術故障”,業內猜測或緣起交易量激增。

無獨有偶,近期國內市場的交易量也出現猛增,但行業未出現類似事件,是僥倖還是必然?在金融科技浪潮下,投資者享受極大交易便利的同時,其身家財產與信息技術安全的關係也空前密切。

海外券商平臺“掉鏈子”

北京時間3月3日,海外知名零佣金券商羅賓漢(Robinhood)宣佈稱,公司遭遇技術障礙,系統被迫中斷。

“我們的系統遇到了停機問題,這些問題正在影響平臺上的所有功能。我們已意識到該問題,並正在努力使所有系統儘快啟動並恢復運行。我們對這種情況的發生深感抱歉。”Robinhood在其官方社交媒體賬號中表示。對此有投資者感慨稱:“所有雞蛋不能放在同一個籃子裡面,但沒想到連同一個交易平臺都不敢放。”

實際上,近期遭遇技術故障的公司不止一家,據瞭解,上週道瓊斯工業指數大跌期間,美國兩大券商富達(Fidelity)和嘉信理財(CharlesSchwab)的投資者也出現了類似困擾。業內人士猜測,交易量猛增可能是導致這些問題的重要原因。相關統計數據顯示,上週追蹤標普500指數的某ETF基金,日平均交易量是平時的4倍之多。

儘管是少數情況,但一些海外投資者還是在社交媒體上抱怨這些公司“關鍵時刻掉鏈子”,對互聯網交易環境下機構的風控技術表示擔憂。

自互聯網尤其是移動端互聯網越來越多地融入社會生活,消費者就已經開始與各種“技術故障”打交道,從微信公眾號到應用類APP,系統崩潰的情況並不鮮見。“但這類問題如果發生在交易過程當中,還是不敢想象的。”有投資者表示。

技術後臺部門神經緊繃

從國內情況來看,目前並未出現有金融機構因交易過度而“宕機”的情況。

北京一家券商分析人士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近期來看,我國疫情發生初期恰逢春節假期的交易空白階段,有足夠的時間來消化市場情緒,雖然上週以來A股受外盤影響波動加大,但未出現極端行情;另一方面,由於監管等原因,我國金融機構普遍對風控極度重視,並且有豐富的經驗和行之有效的制度,即使在2008年金融危機期間,行業也是平穩渡過。

不過上述海外下單平臺的遭遇,仍為國內同行敲響警鐘。

數據顯示,截至3月3日收盤,A股成交額自2月19日以來已經連續10天站在萬億元關口之上。此前A股日均成交額大約在四、五千億元。國內大宗商品市場成交量也出現了直觀上的明顯增加,多品種日成交量是春節前的2-4倍。

一些期貨投資者反映,自己平時交易用的某下單平臺“最近遲緩很多,停頓、卡殼比之前頻繁多了,經常需要退出後重新登錄,但不一會兒就又掉線了”。

“相關機構,特別是技術後臺部門,可能要比平時更加繃緊神經。”上述券商分析人士表示。

近年來多家券商開始佈局金融科技,發力線上業務,這一方面為投資者交易帶來極大便利,疫情期間更是投資者居家交易的必選,另一方面是投資者的資金安全與信息技術聯繫日趨緊密。

2019年全國政協委員、南開大學金融學院常務副院長範小云在全國“兩會”期間提出,應建立與完善金融科技監管的法律法規,制定金融科技信息安全行業標準,提高金融科技企業的安全准入門檻,同時還要明確金融科技企業的法律地位、金融監管部門以及政府的監管職責、金融科技行業的准入和退出機制。

關注同花順財經微信公眾號(ths518),獲取更多財經資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