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30 探訪儀徵古蹟之舊港觀音庵

我從前上班的地方,叫“儀徵市12345公共服務中心”,位於閩泰大道,儀徵經濟開發區高創園,距離古珠金沙河入江口——舊港,只有1公里左右的距離。吃過午飯散散步,就走到舊港了。2015年10月30日,我心情不錯,出門走走,沿著單位北面黃泥港河走到舊港,再折向南經過大豆原種場再向東,回到單位。我愛路邊平整的水稻田,在沉甸甸的水稻前來個自拍;我感慨世事如煙,曾經紅火輝煌的大豆原種場,已經不復存在。

探訪儀徵古蹟之舊港觀音庵【水稻豐收】


探訪儀徵古蹟之舊港觀音庵【大豆原種場大門】

在經過舊港浴室的時候,我進院子四處看了一下,發現他們大廳門口的臺階不一般,居然是用三個柱礎做的,我問這些物件是從哪裡來的,答曰原來就有的。

舊港過去是珠金沙河入江的地方,縣誌記載附近曾有比較多的園林、廟宇,我曾在舊港以北一公里的地方尋訪過準提庵(阮元筆下的宋返魂梅花院),看到過一些青石建築構件,此地離梅花院不近,柱礎應該不是從梅花院搬運來的。

探訪儀徵古蹟之舊港觀音庵【舊港浴室柱礎遺存】

由於當時是無意經過,僅拍了幾張照片,回來後忙於事務,這事兒也就過去了。

最近應約為《詩話十二圩》一書撰稿,在與十二圩文史愛好者金小平先生探討有關問題時,得知舊港浴室過去是越江小學,而越江小學,則是在觀音庵的基礎上成立的,這就是說,我看到的那些柱礎,應該是古觀音庵的遺物。

今天,這裡屬於十二圩越江村紅星組。

探訪儀徵古蹟之舊港觀音庵【觀音庵遺址位置】

《道光重修儀徵縣誌》上記載的觀音庵至少有九處,這一處的記載是:觀音庵,陸《志》雲:“在縣東南十里,鑾江橋南。顏《志》作“平江橋”,無“南”字。元大德間,僧智興創建。顏《志》作“元時建,下有邑人景暘讀書處,陳啟貞題額”。兵亂,尋廢。明洪武初,僧慧通重建。後,與廣化寺同並地藏寺。永樂,復之。”

這一段的信息量較大,徐徐解讀之。

一、地理位置

第一句是陸《志》說的“在縣東南十里,鑾江橋南。”

查“鑾江橋”,縣誌記載:在城東十里,新城。洪武中,單安仁建。胡《志》作“鑾江橋”,“建”字下,有“今廢”二字。

這裡將觀音庵定位在新城的鑾江橋南面。

第二句是顏《志》說的在“平江橋”,無“南”字。

查“平江橋”,縣誌記載,在縣東十里,舊江口。乾隆三十七年,邑人程元璽、汪恂等重建。

這裡直接將觀音庵定位在舊江口(舊港)的平江橋。

這兩句並不矛盾,鑾江橋在新城,平江橋在舊港,一北一南,估計鑾江橋的位置應該在今臥虎閘附近,說觀音庵在鑾江橋南,和在平江橋,正好可相互印證。

這裡可以得知,在舊港是有一座觀音庵的。

二、何時何人建庵

“元大德間,僧智興創建。明洪武初,僧慧通重建。”

兩位僧人留下了法號:智興、慧通。

三、三度興廢

“元時建,兵亂,尋廢。明洪武初,僧慧通重建。後,與廣化寺同並地藏寺。永樂,復之。”

創建和重建時間:元大德、明洪武、明永樂。

四、名人軼事

“有邑人景暘讀書處,陳啟貞題額。”

與觀音庵有緣的兩位文人:景暘、陳啟貞。

先來說說為觀音庵題額的陳啟貞。

查縣誌,有陳啟貞的傳和他的住宅信息呢。

陳進士宅,顏《志》雲:“陳啟貞所居,舊在廠西坊。子光表,孝廉。尋移廠東。”

陳啟貞,字右周。陸《志》下,有“父國相,稱長者”。少穎異,淹通博洽,經史子集,無不研究。文辭贍麗春容,著作極富,尤工詩賦。弱冠拔貢,癸卯,中式北闈,登丙辰進士。為人謙和謹厚,莫不推為長者。子光表,邑諸生,陸《志》作“丙子舉人”。有才望。按,《續修胡志》載《名儒》,陸《志》載《文學》。

陳啟貞是儀真人,康熙十五年進士,他為觀音庵題的額,如今是找不到了,他自己留下的事蹟和文章,也不多見。

再來說說在觀音庵曾經讀過書的景暘。

古時候沒有圖書館,可供人讀書的公共場所不多,寺廟就成了好去處。比如蘇東坡來儀徵小住時,就在城裡天寧寺寫經讀書;阮元在儀徵縣學做秀才時,就寄宿在資福寺讀書;景暘在觀音庵讀書,就不足為奇了,但景暘是名人呢,殿試第二名!榜眼!這個很值得說一說的。

我在這裡將《道光重修儀徵縣誌》和《明史》中有關景暘的光輝事蹟用白話文宣傳一下。

景暘(1476-1524),字伯時,號前溪,儀真人。明正德三年(1508)進士,一甲第二名。

景暘年少時就很聰穎,弘治二年(1489年),劉大夏(1436-1516,字時雍,號東山,華容人,天順八年進士,官至兵部尚書)服滿後任廣東右布政使,景暘的父親景宣在劉大夏手下做廣東布政使照磨(相當於秘書處),劉大夏看到十三歲的景暘寫的文章,非常欣賞。對景宣說:“你家公子他日肯定能及第高中,成為國家的棟樑之材,現在要好好教育,不要讓他過度玩耍和貪念富貴。” 弘治十一年(1458),景暘考中鄉試舉人。正德三年(1508)會試考中第三十四名,殿試奪得第二名,高中榜眼。

正德戊辰景暘進士及第後,授職翰林編修。當時正值太監劉瑾掌鐘鼓司,把持朝政,與馬永成、谷大用等八人號稱“八虎”,還在東廠、西廠外加設內行廠,以鎮壓異己,斥逐廷臣,可謂飛揚跋扈,不可一世。朝中大小官吏見到劉瑾都畢恭畢敬,連大氣都不敢喘,只有景暘等少數幾位翰林不去依附,景暘剛直不阿,不卑不亢,劉瑾反而對他很敬重。由於不可能有所作為,為此景暘心中十分慚愧,曾寫了一篇名為《自罰》的文章,深刻地檢討自己“雖職天子近侍,在古六太之列,然史局不責以史事,經帷不責以進講,既不得成啟沃開導之益,與磨研編削之功,而退復不束脩自勵,而恬享大官之賜,美服而安坐,於心能自寧乎?”

景暘後為經筵講官,每逢進講,景暘都要齋戒沐浴,他說,覲見皇帝,禮儀大事不可不慎,而且鄭重其事後,多有感悟。

甲戌年(1514)會試,景暘做同考官(協助主考官閱卷),他非常敬業,幾夜都不睡覺,唯恐耽誤了國家取士的大事,耽誤優秀舉子的前程。史載這一科“去取精當,故多得人”。

後來,景暘升任國子監司業,與六館諸生講說學問,無論嚴寒酷暑,絕無鬆懈。以他的資格,本當晉升翰林侍讀,但梁儲(1451-1527,字叔厚,號厚齋,別號鬱洲居士,廣東順德人,成化十四年進士,官至吏部尚書、華蓋殿大學士,贈太師,諡“文康”)說:“成均士子師範,非君不可。”因而被留在國子監,這可真是六館諸生的福氣。

三年後,由於母親身體不好,景暘申請到南方工作,獲得批准,正德十三年(1518)八月,任詹事府左春坊,管南京國子司業事。靠近家鄉,自然有很多親友前來,拜託他“多多關照”,景暘不為所動,堅決拒之,士風得到糾正。但景暘對於上門求學的人從不拒絕,每每耐心講解,寒暑不輟。負責典簿的官員見他清貧,在給他送俸祿時,私下裡多給了他一些祿米。景暘得知後,全部歸還,並訓斥典簿官說:“我雖貧困,但你也不能敗壞我的名聲啊。”弄得典簿官十分羞愧。

景暘為人重孝道講情義,伺奉母親盡心盡力。母親雙目失明後,他用了近萬種藥方為母親治病,也不見好轉,便每天早晚為母親祈禱,忽然一日,母親雙目炯然一片光明,人們都說這是景暘的至孝之心感動了上天的結果。

景暘有個姐姐,早年守寡,與母親同居,景暘待她如母親一般照料,為姐姐的子女操辦婚嫁,聘禮嫁妝都按禮數悉數齊備,使他們都能自食其力。

景暘有個朋友叫張貢,看到他的女兒不錯,就向景暘求婚,要娶回去做兒媳婦。剛剛談好不久,還沒來得及過門辦喜事,張貢就死了,景暘說:“雖然婚事沒有操辦,但既然是我們答應下來的親事,一定是要兌現的,怎麼能忍心辜負我的亡友呢?”還是履行婚約,將婚事辦了。

景暘有個女兒,眼睛有嚴重的毛病,景暘不肯向前來求婚的人隱瞞病情,所以婚姻問題很難解決,成了他的一塊心病。他的朋友潘準知道後,主動要娶為兒媳,他說:“伯時(景暘的字)的女兒不能老是待字閨中,需要給她找個婆家,她雖然有眼疾,我願意給我兒子娶回家!”張貢和潘準分別娶兒媳的故事,被傳為“兩義”佳話。

景暘為官特別清廉簡約,與做官之前沒什麼兩樣。每次升監,他都騎一頭瘦弱不堪的母牛,慢慢悠悠地邁著小步,旁人看見都覺得很難堪,可景暘卻絲毫不在意。(吳肅公《明語林》卷十二)

景暘的書法也是很棒的,工行書,尤善小篆,頗具風骨。人們以能收藏他的作品為榮。景暘為文以意境取勝,作詩“蕭散有致。”曾言:“詞貴達,若以摹擬為工,按古人之足跡,尺尺寸寸,務求有似,何以達吾意哉”。

明代顧起元的《客座贅語》,記載了景暘的一篇文章《繹山記》,評價為“文中有畫”:

景伯時太史游繹山,在正德甲戌之秋,其記文不數百言,而宛然如覯。曰:“未至鄒二十里,山甚高,望之石磊磊,然不見土木。玲瓏嵌空,紫翠湧鬱。維茲山之石,不相連屬,方圓平欹,各各異象。其高大者數十丈,小者亦數丈。如屋覆,如偃蓋,如走丸,如斧劈,如抵璧,如累卵,如馬首,如巾敷几筵,如砌,如累,如戲,如擲。其大可訝者,絕頂一丸高數十丈,欹置平石,下臨不測,有可轉而不轉之勢,或曰『神戲為之』,理或然也。”此一段文,可謂文中有畫矣。

景暘“為文雅麗”,是正德年間一位詩文俱佳的大才子,他與蔣山卿、趙鶴、朱應登皆以詩文著名,人稱“江北四才子”。他的詩,仿效唐人格調,書法有晉風,尤其精於古篆文。

正德十二年(1517),景暘的母親去世。景暘辭去官職,在家守孝。嘉靖二年(1523),守孝期滿,在返京復職途中,染病身亡,終年49歲。

景暘所著有《前溪集》十四卷。

文末敬錄景暘詩四首:

《噪鵲行》

鵲鵲復鵲鵲, 春明飛向深樹落。

樹邊人家懷抱惡,去年征夫從衛霍。

邊頭烽火接回中,羽書晝警清夜同。

一自將軍度河曲,天山萬里風雲空。

邊頭戰血赤河水,戰士磨刀寒落指。

天子深坐甘泉宮,回頭北顧常拊髀。

樹頭鵲噪如有知,朝來蟢子簷前垂。

夫君封侯應有期,鳳奩鸞鏡當窗移。

《懷水部蔣子云》

棋局經旬隔,壺觴勝引稀。

蕭條憐我輩,鄰比有漁磯。

雲竹晴還雨,風花落更飛。

相期過山館,小坐可忘歸。

《送陳戶部南使》

使節乘春色,家園喜便過。

草堂寒雨細,江堰晚雲多。

綠柳臨岐折,青驪傍酒歌。

仍聞赴吳會,勝事更如何?

《遊資福寺》

江城入長夜,物色碧空同。

漢靜浮蘭槳,林深暗綺櫳。

燕歸僧舍雨,幡動石壇風。

久住慚玄度,相依有遠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