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憐憫”和“善行”距離有多遠?

匡龍胤


憐憫和善行的距離只能相對而言吧。

憐憫就是發自內心的同情一下,比如在疫情期間,喊幾句口號比如“武漢加油”之類的,再不然就是發個朋友圈為災區禱告一下,沒有實際意義。

如果有尺度的話,這只是最低級別的善良,無需任何成本,就能讓自己歸隊於正義的一方。憐憫就是心裡想想,但是考慮到行善花費的成本後,計劃自動擱置了。

善行就是雖千萬人吾往矣,不計成本不計得失的做好事。比如說一共有100塊錢,把一半的錢無償贈予有需要的人。這個過程中付出的成本就是自己放棄了吃喝甚至娛樂等各種享受的行為。

善行是評判社會進步的標誌,當然多數人都做不到這種最高級別等善良,所以有適合有善心就夠了。如果是經濟條件充足的情況下,憐憫也可以轉化為善行。


默嬋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請你先看一個小故事。

一個初春的夜晚,大家已經熟睡,一對年邁的夫妻走進一家旅館,可是旅館已經客滿。

前臺侍者不忍心深夜讓這對老人再去找旅館,就將他們引到一個房間:“也許它不是最好的,但至少你們不用再奔波了。”

老人看到整潔乾淨的屋子,就愉快地住了下來。

第二天,當他們要結賬時,侍者卻說:“不用了,因為你們住的是我的房間。祝你們旅途愉快!”

原來,他自己在前臺過了一個通宵。

老人十分感動說:“孩子,你是我見到過最好的旅店經營人。你會得到報答的。”

侍者笑了笑,送老人出門,轉身就忘了這件事。

有一天,他接到一封信,裡面有一張去紐約的單程機票,他按信中所示來到一座金碧輝煌的大樓。

原來,那個深夜他接待的是一個億萬富翁和他的妻子。

富翁為這個侍者買下了一座大酒店,並深信他會經營管理好這個大酒店。

這就是著名的希爾頓飯店和他首任經理的傳奇故事。

我想看完這個故事你應該知道了“憐憫”和“善行”之間的距離。



塞外綠雪


“憐憫”和“善行”從內涵上講毫不相關,如同火車的兩條軌道,憐憫屬於心理學範疇,善行屬於行為學範疇。

而從外延上講,兩者的關係又像戀人之間鬧彆扭一樣,若即若離。說近,一念起,如影隨形,天涯咫尺;說遠,一念滅,形同陌路,咫尺天涯。所以“憐憫”和“善行”的距離就差一念之間。憐憫只是愛的萌芽,不一定會長出善行的大樹。

關於憐憫和善行,是普世價值觀,我想從另外一個角度,談談自己的看法。

同情無價,憐憫有度

“惻隱之心,人皆有之”,對遭遇不幸的人心有不忍表示同情,是一種可貴的道德品質。但在現實生活中,憐憫之心不能氾濫,要把握分寸、尺度,懂得適可而止。

農夫與蛇的故事大家都知道,農夫在冬天看到了被凍得瑟瑟發抖的蛇,於是就把它揣在懷裡,溫暖了僵硬的身軀。可是蛇在逐漸甦醒之後,卻咬死了這個農夫。

弱勢群體更容易引起人們的憐憫,而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君不見哪些假裝賣慘的乞討者、哪些裝做可憐兮兮兜售物品的人、哪些聲稱錢丟了或被搶了希望別人幫助的人等等,大多都是在欺騙利用人們的憐憫,來獲取自己的利益。更別說在感情上,若兩個人是由於憐憫在一起,能夠天長地久嗎?

所以,憐憫之心必須有,但不能過度使用,更不能用錯。

行善有道,善行天下

米開朗琪羅有句名言:“對好人行善,會使他變得更好;對惡人行善,他就會變得更惡。”行善是有一定技巧和方法的,用對了方能既有益於他人,也有利於自己。

2016年,引起軒然大波的“11·3”留日女生遇害案就是個典型的例子。中國留學生江歌為了保護她的閨蜜,被閨蜜前男友用匕首殺害,而在此期間,閨蜜不但沒有站出來與江歌一起,在其前男友已經採取行動時,反而選擇了逃避,並且將江歌拒之門外。

還有孫儷養了“白眼狼”的故事。她資助一名貧困孩子,堅持了十年直到他上了大學,當她發現對方的野心漸大,理所當然地頻繁向她要錢時,就停止了資助,沒想到對方反咬一口,開始在網上寫文章對孫儷進行攻擊謾罵。

行善沒錯,但也要有底線,不是每個人都懂得“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

(圖片來自新華網)

歡迎點評!謝謝!


琳琅文齋


你好,我是原子美文,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關於““憐憫”和“善行”距離有多遠?

”,這個問題。我認為是需要辯證的來看待。

01------有“憐憫”無“善行”,距離十萬八千里

  • 憐憫不算愛也不算善行,在我看來憐憫是共情能力的一種體現,因為流浪狗的無人搭理讓人覺得可憐,所以額外關注與憐憫,內心會變的柔軟起來,這種軟心的憐憫感讓人產生同情。然而憐憫終究只是憐憫,如果沒有上升到善行一切都是徒勞的。
  • 除此之外,沒有意義的憐憫可能更加會傷害他人。就如,各種各樣的慈善機構,將物資運往學校後,讓穿得破爛的孩子們上臺,拿著事先準備好的牌匾擺拍。照片從不打碼,甚至大肆宣揚傳播,讓全世界的人都知道,圖上這些孩子們屬於弱勢群體,無論他們以後如何優秀,都逃不開這個標籤。
  • 弱勢群體的內心原本就脆弱而敏感,更何況是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們,他們將永遠活在低人一等的自卑裡。所以我會說有“憐憫”無“善行”,距離十萬八千里

02------有“憐憫”有“善行”,距離咫尺之間

  • 憐憫一個人憐憫者對被憐憫者僅僅只是同情,成功者對弱者才能出現憐憫這種情緒,而幫助,地位大多平等,是一種出自內心的幫助。
  • 我們的馬雲爸爸與上面提到的慈善機構完全不一樣。把善行安排的妥妥當當的。馬雲爸爸個人的公益基金重點關注的是鄉村教育,一系列諸如鄉村教師計劃、鄉村校長計劃、農村寄宿制學校計劃等等,都在踐行著馬雲教育扶貧的理念。而阿里巴巴集團不但身體力行,還帶動了全中國甚至是全世界最大的公益群體。
  • 有段時間,馬雲公益基金會在海南三亞為100位鄉村教師頒獎,這些鄉村教師將除了得到每人10萬元的現金資助,還將獲得3年的專業技能培訓機會。不僅如此,馬雲爸爸退休後還親自去當一名鄉村教師。因此,有“憐憫”有“善行”,距離咫尺之間。

這個社會需要的是有“憐憫”又有“善行”的人。以上是我的觀點,希望能夠幫助到你。

孤獨漂泊人


我get到了po主的意思,但因為對問題的表述存疑,所以,我換了一個方式來寫答案。

*扯了最近看到的書,夾帶心理學私貨

*跑題警告

-

〖憐憫〗只會讓事情更糟糕,儘管它似乎出於好意。

字面上,憐憫是「因同情某種遭遇或痛苦而遺憾」。

當你憐憫某人時,你會說出“你太可憐了”、“這對你來說太難了”之類的話。你在表示這個問題難以應付、甚至沒辦法解決。

憐憫會激起“我很可憐”的低價值感,讓任何被憐憫的人迅速脆弱。

憐憫將你和他分高下。你在高,他在下。這樣的立場下,他只會更焦慮、消沉和痛苦。你無法讓他為自己負責或者平心靜氣接受事實。

這也可以發生在你身上,即自我憐憫。同理,你憐憫自己會讓你失掉信心,你會認為無論做什麼,事情都不會變好。“這是對人的內在最大的剝削。”

當你無法對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每一件事負責,你就不能從“我很可憐”的陰影裡走出。你會像受害者一樣行動,同時,你會走入信念的怪圈,認為自己變成受害者是別人造成的。

糟糕的還有,憐憫會讓你承接他人的問題。一旦覺得他人無法面對自己的挑戰,你會立刻“接過”。他人的痛苦被減輕了,但你增加了不必要的負擔。

因為你解決不了一個不屬於你的問題。你可以支持願意關心他人的人,但你沒法替代他們。

-

〖憐憫〗是〖同理心/共情〗的一個不好的替代品,不要被它的偽裝誤導。

它們的能量如何不同呢?

先畫一個光球。

這個光球呈現的能量,是從邀請你回應的某個人或物那裡散射開來的。

如果你憐憫它,這個能量光球會進入你的身體,並停留在你最脆弱的區域。你認為其他人都處理不了,所以你接過這個問題,並試圖在你自己的身體裡解決它。

如果你決定和它共情,你會確保能量光球待在你的能量場之外。你接收到的都是從能量球投射而來的能量,你記錄而非吸引它的能量,並通過共情恰當地理解和回應。

-

我覺得po主大概是想表達“感知他人需求”和“付諸合適行動”這一對關係。

這裡有一對相應的詞:

〖同理心〗〖慈悲〗

-

什麼是〖同理心〗?

傳統意義上,同理心(共情能力)是設身處地分享、理解他人情緒和需求的能力。它也讓人能識別他人的想法和經歷,如同能夠想象和預見事物的走向。

它是人的天賦。

-

為什麼你擁有〖同理心〗?

在1992年,科學家用實驗和觀察結果奠定了當代科學界同理心的理解基礎。

人擁有能反觀他人行為能力的神經,這是引發同理心的物質基礎。這一特殊的神經細胞被命名為鏡像神經元,也被稱為共情神經元。

像一種神經Wi-Fi,由此一個人可以感知他人身上發生了什麼,或者,突然下意識地領會另一個人的感受、運動甚至是意圖。

它是一個自動系統,總是“打開”的。雖然研究顯示,當人主動將注意力集中在一項活動上時,它最活躍。這意味著人可能在嘗試去共情時,共情力最佳。

隨後非常重要的是,人可以激活自己內在的同理心。因此,假如出於任何原因,你的共情能力受損了或被抑制了,你還能有意識地選擇成長為有共情能力的人。

-

〖慈悲〗:將〖同理心〗付諸行動。

本質上,慈悲是一種精神品質。它是幾乎所有宗教和心靈所表達內容的基礎。

同理心和慈悲都相當重要。簡而言之,慈悲共情的對等關係是:

同理心帶領人走向慈悲。

絕大多數人都有未療愈的“內在小孩”,甚至受傷的"內在成人”,它們因自身某些部分受到了傷害而遭受痛苦。

你向他人伸出橄欖枝,感知他正在經歷的以及他的主觀體驗,接著和他共情,嘗試療愈他。

當然,只要他的受傷的內在還在掌控他的生活,共情就還沒有完成。

你不會讓一個暴怒的三歲小孩舉著危險武器在家裡到處跑吧?

共情也許是療愈過程的開始,但須以慈悲結束它。行動是慈悲的一部分,要以謙卑之心。

要試著去為內在的三歲小孩確立原則,給他安慰,才是慈悲的,因為人的生活並不是由這個小孩負責,小孩也不能以自己受傷了為理由傷害他人。

為什麼強調要“謙卑”呢?

謙卑能讓你遠離“扮演上帝”的誘惑,你會看清靠你自己極大概率沒法修復別人的生活。記住,你只是這場戲的其中一個演員,而不是唯一一個。

(自我的慈悲共情也是同理。)

無論你的行動如何,最後一步都是放下。放下是指,見證他人的變化卻不對那個變化承擔責任。

放下會幫助你區分那些偽裝的共情替代品,比如同情、情緒感染和其他所有互相依賴的能量模式,讓你不再擔起不屬於你的責任。

-

-

如果你看到這裡

謝謝你哦

再次謝謝po主

-


只有書才能治我的病


憐憫即是善行。

我們對某事某人充滿著憐憫,自然就是一種善行。這是由內而外的過程。如果沒有憐憫而去行善,那麼這個動機也許就有待考量。無論對方是貧窮還是疾病,在你行善之前,必然是先產生了憐憫的心理。所以,憐憫和善行其實不遠,心懷憐憫,則處處為善。

很多人會說,只有憐憫,沒有善行,就是假慈悲。我想這句話是錯誤的。不是每個人都有條件和義務去行善幫助別人,但是有憐憫之心一定是一個善良之人的本能。如果毫無憐憫之心,那麼這個人必然處事滿滿惡意,極其自私。所以,無論他是否真的有去行善的實際行動,只要他心懷憐憫,懂得珍惜感恩關懷,也就是行善之事。

也許有人會問,馬路上看見老太太摔倒,不去扶,只是心懷憐憫的看著走過,這不是一種善行。這話沒錯,這不是善行。這樣的人只有兩種可能性,一種是他沒有憐憫之心;一種是他的害怕恐懼心理戰勝了憐憫之心,導致他不敢去扶老太太。無論怎麼分析,如果路上真的有這種情況發生,你真的可以做到漠視嗎?我相信很多人都會在保護好自己的前提下,選擇幫助而行善。

莫以善小而不為。憐憫之心就是最最本能的善。如果我們因為不能行動而鄙視空有憐憫之心的人,這個世界又多了多少冷漠?



大強子OUER


憐憫和善行距離有多遠,這個恐怕無法用長度單位來計算,可能一步之遙,門裡門外,也可能原地踏步,相遠千里。從憐憫到善行是個漸進的過程。

“一念花開,一念花落”,轉瞬間可能“差以毫釐,失之千里”。思想和行為唇齒相依,緊密相連又關係微妙,合在一起體現一個人的三觀。憐憫和善行也是這樣存在著。憐憫,就是對別人的不幸表示同情,善行是在同情的基礎上付諸了行動;憐憫只是一種態度,一個萌發的想法,而善行是這個態度的延伸,把想法變成現實的舉動。

憐憫不會有直接受益人,而善行將會幫助到需要幫助的人。這就像路遇一個受傷的人,有的人看到只是說了句“真可憐”,說完就離開了,停留在同情的階段;而有的人是心生悲憫的同時,蹲下來替他包紮了傷口,這就是善行。可能還有另一種,看了冷漠得說“活該”,那就是連憐憫之心都沒有,就更談不上善行了。憐憫開了一朵花,善行結了一個果,而冷漠是埋在地裡已經腐爛的種子,芽都發不了,就不要說開花結果了吧。

憐憫和善行又如同戀愛的男女中間的隔膜,可能是一層紙,也可能是一重山。可能近在咫尺,也可能遠在天涯。不往前一步,肯定沒有答案,把這種情懷得以落實,結果就出來了。一般可能都說自己心懷悲憫之情,但是也可能僅僅是有這個情罷了,真正水到渠成地將它流到需要灌溉的地方,發揮到一定的程度,達到救助的真實效用,那才是善行的體現。

憐憫和善行沒在一個層面,也不是一個境界,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每個人的認知不同,產生的思維和處事方法也不同。就像一場旅程的順序:還沒出發,正在路上,已到達。你在哪一段停留,就是你的距離。






靜樹讀書


憐憫和善行距離有多遠?我認為不是距離多遠的問題,而是先後順序因果的問題。沒有憐憫的因,何來善行的果,所以先有憐憫再生善行。是先後順序的問題,而不是距離遠近的問題!





臘八觀


憐憫和善行亦近亦遠。

憐憫是一個人對另外一個人的同情可憐悲憫之心

善行是一個人的真善美的舉動

憐憫是善行的基礎,善行不是憐憫的必然


憐憫是一個人對另外一個人的同情可憐悲憫之心。一般是強者對於弱者的道德覺醒。是在我比你強這種心態下,對於弱者或者身處逆境、遭遇不堪的境況下的人的同情和可憐。憐憫是一種情緒也是一種情感情懷,憐憫的基礎是善良。我們常說人要有悲憫之心,就是指人要時刻保持善良。用正的眼光看待世界的一切。


善行是指一個人的行為。這種行為是善良的,對社會有益的。對於善良,我們一直以來都是歌頌稱讚的對象。助人為樂是善良,拾金不昧是善良,尊老愛幼是善良。這都是我們在傳統美德中弘揚的東西。善行重點在於是行動,而不只是停留在口頭。如果說悲憫是一種內心活動,那麼善良則是把這種內心變成現實的所作所為。善行是行動,特點是善,是真善美的踐行。

憐憫是善行的基礎,善行不是憐憫的必然。憐憫是內心的一種善良,而善行則是落實在行動上的悲憫。憐憫與善行亦近亦遠。如果憐憫是發自內心的,是以善良為基礎的,那麼這種憐憫離善行不遠,因為有了憐憫接下來就是可能是善行。如果憐憫僅僅是憐憫,沒有以善良為基礎,我們說這是偽善良。只是懂動了惻隱之心,但並無助大眾蒼生之意。那這種憐憫就離善行很遠。比如,我們看見一個街頭落難的人,憐憫者對其都有同情,不同的在於,偽善良者的憐憫僅僅是說一句:真可憐。而善良者是會想怎麼才能幫助到他。


憐憫是我們的情緒所在,善行是我們倡導的行為。此次武漢疫情,無數的捐贈和援助就是最好的善行。他們由憐憫之心出發,抵達了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善行。



左手白手套


我是艾語。憐憫和善行距離有多遠?在一念之間,距離就產生了十萬八千里那麼遠,因為憐憫在原地,而善行已在路上。

我認為的憐憫是情緒管理中的同情,是發自內心的一份最溫柔的心疼。而善行,是行動,是執行力,是在無時無刻的結緣,正是所謂的積德行善無需人知,上天自會明白。

所以說,憐憫在心,善行由心而動,一靜一動之間,距離會越來越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