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2 細數那些生活在大國夾縫中的緩衝國

緩衝國(Buffer State)是夾在兩個對立的或潛在敵對的強權國家之間的國家,並通過它的存在來避免兩國之間的衝突。

緩衝國通常的特徵便是中立且弱小的,因而靠著其他國家互相制衡來獲得獨立,通常滿足兩大(或三大)強權的利益而作為其獨立的存在,如果某一強權勢衰則可能無法維持獨立會因而被另一強權併吞,另外緩衝國並不是作為另一個國家的衛星國。

安道爾:在中世紀曾為法蘭克王國與伊比利亞半島的穆斯林政權之間的緩衝國,穆斯林被逐出伊比利亞半島後不再具有緩衝國身份

瑞士:15-19世紀為法國與神聖羅馬帝國之間的緩衝國,19世紀後期以後為法國與德國、意大利之間的緩衝國,永久中立

奧地利:冷戰期間為西歐資本主義陣營與東歐社會主義陣營之間的緩衝國,永久中立

比利時、盧森堡:19世紀後期和20世紀前期曾為法國與德國之間的緩衝國,在二戰中未能起到緩衝作用

阿富汗:19世紀後期和20世紀前期曾為沙俄及蘇聯與英屬印度之間的緩衝國,印度、巴基斯坦獨立建國後不再具有緩衝國身份

暹羅:曾為法屬印度支那與英屬緬甸之間的緩衝國,二戰後不再具有緩衝國身份

蒙古國:1946年中國承認其獨立後成為中國與蘇聯之間的緩衝國,1991年蘇聯解體後成為中國和俄羅斯之間的緩衝國

遠東共和國:1920-1922年俄國內戰期間曾為蘇俄與日本之間的緩衝國,蘇俄政權贏得內戰勝利後重新併入俄國

烏拉圭: 巴西與 阿根廷之間的緩衝國

巴拉圭: 巴西與 阿根廷在巴拉圭戰爭後保留該國作為兩國之間的緩衝國。

蒙古:曾為中國的一部分

蒙古國應該是面積較大的緩衝國,國土面積超過156萬平方公里。17世紀末時蒙古全境被納入清朝統治範圍。1911年清朝滅亡後,蒙古宣佈獨立,但未得到國際承認,直到1921年在蘇聯的控制下獨立,1961年加入聯合國開始取得國際社會的認可。1924年成立的蒙古人民共和國處於蘇聯勢力範圍之下,東歐劇變後,蒙古爆發民主革命,並於1992年頒佈了,一個實行多黨制的新憲法,開始向市場經濟過渡。如今中俄的關係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上升為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蒙古國的緩衝國的意義已經不是太大。蘇聯解體前,蒙古受蘇聯的控制,基本上就成了蘇聯的衛星國。如今,隨著中國的綜合國力的提升,中國已成為蒙古最大的貿易伙伴國和最大的貿易投資國,而且蒙古的海外貿易也需藉助於中國的鐵路和港口。

烏拉圭:阿根廷與巴西博弈的結果

細數那些生活在大國夾縫中的緩衝國

烏拉圭位於巴西、阿根廷兩大國之間和拉普拉塔河出海口處,戰略地位重要。1814年烏拉圭擺脫了西班牙殖民統治後,1821年又被葡屬巴西兼併,改名西斯普拉廷省。1825年 4月,烏拉圭愛國者起義,並於同年10月宣佈烏拉圭脫離巴西與阿根廷合併。同年12月,爆發。巴西向阿根廷宣戰,第一次烏拉圭戰爭爆發。巴西稱它為西斯普拉廷戰爭,阿根廷稱它為東拉普拉塔戰爭。巴西軍隊侵入烏拉圭,但海戰陸戰均遭失利。與此同時,阿根廷政府由於遭到國內地方分立主義勢力的反對,處境也十分困難。1827年5月,巴、阿雙方舉行談判並草簽和約,規定烏拉圭仍屬巴西。但英國企圖利用烏拉圭首都作基地在拉普拉塔地區擴張勢力,便唆使阿根廷對巴西繼續進行戰爭。1828年,巴西軍隊被逐出烏拉圭。同年8月27日,在英國干預下,巴西與阿根廷在蒙得維的亞簽定和約,承認烏拉圭為獨立國家。

1835年烏拉圭出現了兩個互相對立的政黨,即紅黨和白黨。巴西和阿根廷利用兩黨之間的鬥爭染指烏拉圭事務。1839年烏拉圭紅黨總統J.F.裡韋拉流放了白黨領袖、前總統M.奧裡韋。同年,阿根廷獨裁者羅薩斯在烏拉圭白黨支持下出兵進攻烏拉圭,第二次烏拉圭戰爭由此開始。1842年,羅薩斯軍隊佔領烏拉圭大部分領土。1843年 2月,羅薩斯和奧裡韋的軍隊包圍蒙得維的亞。烏拉圭人民為保衛自己的首都,進行了長達 9年的艱苦卓絕的鬥爭。1851年10月,阿根廷恩特雷里奧斯省的軍政長官和巴西以及烏拉圭裡韋拉紅黨政府結成反羅薩斯同盟,率聯軍進入烏拉圭,打敗了羅薩斯侵略軍,解蒙得維的亞城之圍。1852年2月,烏爾基薩率軍進入阿根廷,在布宜諾斯艾利斯附近的卡塞羅斯山戰役中消滅了羅薩斯部隊。羅薩斯逃亡英國,第二次烏拉圭戰爭結束。這次戰爭消除了對烏拉圭獨立的威脅,並使烏拉圭河擺脫了阿根廷的控制,烏拉圭把一部分北方領土讓與巴西,確定以誇雷姆河為巴、烏兩國西北邊界。戰爭加劇了烏拉圭紅黨與白黨之間的爭權鬥爭和國內政局的長期動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