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8 人物專訪——王慶玲:用一生平淡 守望一方百姓

人物專訪——王慶玲:用一生平淡 守望一方百姓

導語

離我們約定的採訪時間還有10分鐘,王慶玲給我打來電話,主動詢問我們是否能準時到達居委會;我們走進居委會,王慶玲穿著工裝正坐在全科社工值班臺上,後面是八個大字“全科受理 全能服務”,正對面是開放式辦公區,辦公區旁邊是個小的會客區,整個區域規整而不失溫馨。當我說:“咱們甸柳新村街道第二社區居委會跟我想象的很不一樣。”王慶玲笑著說:“居委會就是為居民服務,要讓居民感覺舒適、平等;既然是服務就要穿工裝;庸、散、懶的狀態早就已經在社區工作中不存在了。笑臉相迎是最起碼的,我們現在正在往正規化、標準化、信息化方面發展。”

受訪者|王慶玲

編 寫|周 麗

結緣甸柳30載

人物專訪——王慶玲:用一生平淡 守望一方百姓

王慶玲18歲跟隨父母來到甸柳社區,31歲從濟南市時裝公司失業後進入甸柳第一社區工作。在出任甸柳新村街道第二社區居委會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之前,在甸柳第一社區工作了8年,在甸柳吉祥苑社區工作了10年。用王慶玲的話說:“幹了19年居委會工作,從失業人到普通社區工作人員,到居委會主任,30年來居住、工作一直沒離開過甸柳新村街道。”

也許因為王慶玲當時失業,居委會主任介紹她來居委會工作的這種經歷,使得王慶玲對社區工作多了幾分感激、尊重及熱情。

進居委會時,王慶玲31歲是居委會委員當中最年輕的一個。“當時的居委會領導張紅英主任說,咱進居委會就是為了給老百姓辦事兒,但是居委會的活兒也不是誰都能幹,跑路的活兒你多幹,和群眾溝通的方式方法,要多向老同志學習。老百姓的事兒不是小事兒,老百姓有事兒習慣找咱居委會,咱和老百姓是最貼近的最貼心的。”王慶玲當時的個人感受是:老主任從來沒有著急的時候,不管居民脾氣再大再不講理,她都是慢聲細語地與居民溝通。其實換位思考一下,咱氣挺大的到一個地方,這個老太太倒上水慢慢地說,這樣再大的火兒就消了一半了。這是王慶玲社區工作學到的第一點,態度要好。

真正磨鍊意志的是和全國勞模陳葉翠主任一起工作的那幾年。陳主任當時是副主任,陳主任擬好通知後,王慶玲就用毛筆抄好張貼給居民寫通知。那時沒有電腦,彙報材料和各種表格也是手抄,有時候一個錯別字,一頁稿子就廢掉了,需要重新抄寫,有時候一天能用一本稿子,王慶玲的字就是在那時候練出來。王慶玲說:“辦事處的各級領導都非常重視居委會的建設發展,著重提高居委會委員的素質,改善我們的辦公條件。”02年辦事處給居委會配備了電腦,失業服務公司培訓電腦課程,王慶玲晚上去上電腦培訓課,她說,我們要在工作中不斷地自學,不斷地總結別人的經驗。

03年省裡有個低保現場會要到甸柳一居實地考察參觀,當時要求除了紙質資料,電腦裡要有資料,王慶玲只能動員開打字店的親戚過來幫忙製表,然後自己慢慢輸入,不斷地在工作中學習提高。2016年區民政局有個創新社會治理項目大賽,吉祥苑社區報名參加,王慶玲忙完白天事務,晚上和同事每天加班到9點做項目PPT,邊學習,邊一遍一遍地修改,功夫不負有心人,最終吉祥苑社區的創投項目得了二等獎。

“社區工作也要與時俱進,隨時關注熱點問題,不斷學習,好的經驗好的方法我們都要學習和借鑑。”從電腦到掃描儀、打印機;從文檔到表格PPT;從QQ到微信、美篇,只要是能方便和提升工作的,王慶玲都努力自學。

王慶玲說:“現在需要什麼辦公設備,街道辦事處領導都非常的支持,政府統一採購,各項工作都在往信息化、規範化上發展,辦事處各科室每年都進行統一培訓,全科社工是今年社區重點工作之一,全科社工的開展目的是方便居民辦事,讓居民少跑腿,社區幹部每一天必須有專人值班,來處理社區事務,當時能辦的立即辦理,當時不能辦理的一張明白紙,便於日後一次性辦結,其他人員下沉網格中,瞭解社情民意。全科社工就是社區工作者由“專崗、專能”轉變為“全科、全能”,一人多崗全面掌握全科業務,真正實現服務居民“一口清”導辦、“一門式”受理、“一條龍”服務。

王慶玲每天騎著自行車來回穿梭在街道辦事處、居委會、居民樓之間,社區建了十幾個微信群——黨員學習,社區骨幹、居民交流、舞蹈隊、服飾隊……,每天和居民保持著密切溝通。她也坦言從幹了居委會工作,根本沒空管孩子,當時孩子上1年級,後來高中住校、大學上學從來沒有送過。

“也算是有得有失,還好孩子懂事,非常的獨立,各方面的表現也非常的好。”

社區工作有方法159黨建引領

甸柳第二社區居委會85年建立的,小區是個老小區,除了燕柳園和探礦機械廠家屬院有封閉物業管理,其他的都是純居民樓,因為是學區房居民換了一茬又一茬。居委會涉及的工作也在逐漸增加,區域化黨建、勞動保障、私營企業統計、計生工作等,如何讓老小區的居委會給居民提供更高效的服務?王慶鈴說:“老居委會主任對每一棟樓,每一戶家庭的情況都十分了解,這還是基層工作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今天下水道堵了,明天房子漏了,居民一打電話來,我們要入戶實地考察落實,聯絡相關單位解決。”除此之外,創新和因地制宜就顯得尤為重要

2017年甸柳街道辦事處推進老舊小區物業管理化,甸柳二區居委會徵求群眾意見之後,利用黨建經費,聘請物業公司進行物業管理,老百姓免費享受服務。王慶鈴說:“物業管理的好處在於確實能解決居民的需求,比如說樓道、孤寡老人家換電燈泡。”

2018年為了給老百姓提供更好的服務,成立了黨群服務站,總結出“159黨建引領,365貼心服務”黨群服務品牌,現正根據居民需求,逐項完善品牌內涵:開展了“159黨建宣講課堂”、“心理諮詢工作室”、“健康小屋”等特色服務品牌,深受居民歡迎。

“居委會工作就是給居民服務的,可是怎麼能滿足居民的需求,現在居民需求呈現多元化,我們就要不斷創新服務方式,滿足不同層次居民的需求。

打造養老服務 共建幸福家園

甸柳第二社區人口7900多人,60歲以上的老人1192人,80歲以上的老人200多人,社區老人長壽,老齡人口占比較高。根據這一特點,打造了“長者樂居”社區品牌,為了更好地為社區老人提供貼心服務,17年在各級民政部門和甸柳辦事處的大力支持下將原有養老服務功能改造、整合、提升,打造了640平米的甸柳新村街道第二社區綜合養老服務中心,該中心劃分三個區域:一樓的居家養老服務站,二樓的老年人活動中心和老年大學,三樓的短期託養中心。突出了醫養結合,劃分了休閒、娛樂、談心、心理疏導減壓及健康體檢區。因出色的養老工作,甸柳街道榮獲了全國“智慧健康養老”示範街道的稱號。

人物專訪——王慶玲:用一生平淡 守望一方百姓

“建老年公寓的時候我們也是廣泛爭取了群眾的同意才建起來;打造綜合養老中心的時候,街道辦事處統一整合,居委會騰挪空間。為社區60歲以上的居民提供免費服務,根據省民政廳養老實驗社區“四個一”即:一站、一所、一中心、一大學,和“六助”即:助行、助急、助潔、助醫、助浴、助餐的要求打造,把老年公寓和綜合養老服務中心連成一體,留出日間照料的房間。沒有上級部門、辦事處及居民的大力支持,社區裡的老年公寓和養老服務中心也無法落成,第二社區前幾任的領導做了很大的貢獻。”

王慶玲說,歷下區民政局的居家養老服務已經推行了5、6年,居民向居委會提出申請、辦事處審核,民政局聘請第三方進行評估,民政局審批後,對符合條件的老人由政府買單,居民免費享受居家養老服務。

如今的甸柳第二社區是全國智慧健康養老示範街道的實驗社區,曾接待過民政部副部長宮蒲光,中日韓衛生部高官會議嘉賓等高規格參觀,日常更是有很多前來學習交流養老服務經驗的外省市人員。“相互學習、因地制宜,關鍵是要真心真誠地為居民為老人服好務。”這是王慶玲的態度。利用社區黨校退休黨員給轄區單位上黨課,組織心理課堂為居民排解心理問題,鏈接“千課百講”學校的老師到社區給老人上課,開展瑜伽班、剪紙班、中國結班、手風琴等豐富多彩的文娛活動。

人物專訪——王慶玲:用一生平淡 守望一方百姓

人民日報曾報道過“甸柳善用談心術”——社區老人老兩口,相依為命,爺爺半身不遂,奶奶一直精心照顧,後來奶奶查出有癌症先走了,爺爺覺得沒有指望了,內心也很壓抑,產生了輕生的念頭,居委會和養老服務中心一起入戶,為爺爺做心理疏導,重拾生活信心。

社區裡有一個老人尿毒症,每週三都要去中心醫院去透析,可是他住二樓坐輪椅,又沒有電梯,一開始花錢請物業上的工人幫忙,時間長了這也是一個不小的開支,他找到居委會以後,居委會的一名黨員和公益崗的兩個黨員,組成一個及時雨志願服務隊,每個禮拜三的中午1點半不管颳風下雨準時在居民的樓下,把老人抬上去。

人物專訪——王慶玲:用一生平淡 守望一方百姓

居民有疾病不方便出門,醫院又不出診的,居委會聯合綜合養老服務中心醫生一起提供入戶服務,另外還可以為居民提供健康體檢、健康指導方案,很受群眾歡迎。其中有一個樓長李阿姨,每天都到服務中心量量血壓,發現低壓異常,跟蹤服務,後來建議她住院,安裝了起搏器,避免惡性情況的發生。

這樣的實際例子還有很多,“惠及更多居民,向甸柳街道的其他社區輻射,加大宣傳力度,讓更多的居民知道我們能夠提供的養老服務項目,享受家門口的貼心服務。”王慶玲說這是目前工作的一個重點,因此每次樓長開會,社區搞活動,都在積極主動宣傳養老服務中心為老百姓做的民生項目。

人物專訪——王慶玲:用一生平淡 守望一方百姓

結語

在接受我們的採訪當中,王慶玲還接待了一個新購房居民詢問入戶的問題,她快速用全科社工明白紙處理好;接待了一個享受居家養老服務的家屬前來反饋服務質量;辦公室排班主動提出五一值班;安排網格內人員落實市民隨手拍等工作。我想這也許就是一個風風火火的居委會主任工作的真實日常吧。

“做人首先你要自己幹,對老百姓實心實意,對家庭實心實意,實心實意地對待朋友,朋友才能實心實意地對你,你給別人虛情假意,別人也對你虛情假意,做人就是要本分,你整天想著其他事兒,怎麼才能給老百姓服務好?”王慶玲在結束採訪的時候動情地說。

相關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