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1 《中醫藥文化》雜誌2018年度第二期目錄閃亮登臺!

《中醫藥文化》雜誌2018年度第二期目錄閃亮登臺!

《中醫藥文化》雜誌2018年度第二期目錄閃亮登臺!
《中醫藥文化》雜誌2018年度第二期目錄閃亮登臺!

目錄

絲路醫藥

回鶻文《針灸圖》及其與敦煌針灸文獻之關聯

楊富學 張田芳(5)

文本誤讀與學術淆亂——以敦煌醫藥文獻解讀為中心

沈澍農(19)

漢譯佛經中的天竺藥名札記(二)

陳明(28)

敦煌《字寶》“馬啌嗓”義辨及其醫學闡釋

袁開惠 劉慶宇(35)

居延新簡“出矢鍭方”考

張葦航(44)

從《天盛律令》看西夏與宋醫政制度之異同

丁潔韻(53)

老官山醫簡研究

簡帛醫書方藥的研究進展

郭晶磊 文小平(60)

醫史研究

宋代醫官選任制度探析

遲芬芳 梁永宣(67)

宋人與傷寒學的崛起

楊小敏(73)

海外中醫

“西方中醫”之鑑

吳凱 張蕊子 戴翥 賀霆(79)

文獻研究

“癮疹”及其相關病名的探討

程塞淵 楊波 李詠梅(86)

文化廣角

仁心妙手岐黃路——國醫大師裘沛然的從醫之路

金珏 鄒純樸(92)

管窺篇

段逸山(18)

簡訊

(85)

中醫藥文化之旅

晨明(封三)

絲路醫藥

1.回鶻文《針灸圖》及其與敦煌針灸文獻之關聯

【作者】楊富學(教授,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張田芳(博士研究生)

摘要:宋元時期是回鶻醫藥學發展的昌明時期,這一階段回鶻醫學在原有的基礎上,不斷地吸收周邊先進的醫藥文化,尤其是對西域各地醫學和中醫的兼容,進而出現了頗具特色的針灸圖。此圖見於德藏吐魯番本回鶻文寫本殘卷 Mainz725。殘卷留存10個腧穴,其中7個可在敦煌所出漢文《灸經圖》中找到對應部位。回鶻文殘卷開頭部分還出現了針灸中年月日“人神所忌”的內容,儘管所涉內容不多,且無詳細解釋,但藉由敦煌針灸文獻及宋代《太平聖惠方》和西夏文《明堂灸經》等,可知其來源應為中醫針灸學。該文獻與回鶻文《醫理精華》同卷書寫,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回鶻醫學與印度醫學間的密切關係。

2.文本誤讀與學術淆亂——以敦煌醫藥文獻解讀為中心

【作者】沈澍農(教授,博士生導師)

摘要:中醫學術的傳承主要依賴書籍的記載與相關閱讀,對中醫古籍未能作正確校勘或正確讀解,所傳知識就會出現偏差甚或完全走樣。列舉敦煌醫藥文獻因現代人誤讀而致人們對所載文獻中用藥、組方、治法、主治知識的認知錯誤,並對此予以考釋糾正。

3.漢譯佛經中的天竺藥名札記(二)

【作者】陳明(教授,博士生導師)

摘要:利用梵漢對勘和比較的方法,討論了漢譯佛經中的兩組天竺藥名——牛膝(阿波末利伽草)和婆羅門皂莢(王樹與阿勒勃),並簡要指出了其在絲綢之路醫學史研究上的價值。

4.敦煌《字寶》“馬啌嗓”義辨及其醫學闡釋

【作者】袁開惠(博士)劉慶宇(博士,副教授)

摘要:對敦煌《字寶》中醫學詞語“馬啌嗓”中“啌嗓”病名詳加考辨,並作醫學闡釋。認同張鉉言“音仲”標的是與啌病有關的“蚛顙”之蚛音與繆啟愉所言“啌嗓”為呼吸道、鼻咽部疾病兩種觀點。然而,顙非嗓的借字,而是嗓的本字。啌、嗓為兩種疾病,二者也未必同時發作。蚛(蟲)顙這一病名的使用與廣泛流傳反映了中古醫學的蟲病因說,同時對比了古今醫學對啌病、嗓病的認識差異。

5.居延新簡“出矢鍭方”考

【作者】張葦航(博士,副教授)

摘要:在以往研究的基礎上,對居延新簡中的“出矢鍭方”進行了釋讀,結合時代和社會背景,通過“矢鍭”形質演變與致傷情況的分析,對該方的藥物組成進行了進一步闡釋;同時,下延至後世文獻對“出矢鍭”法的記載,對我國早期軍事醫學的情況做了初步反思。指出該方作為歷史中的一個殘片,可對當時的邊塞生活和醫療情況做些許補充。

6.從《天盛律令》看西夏與宋醫政制度之異同

【作者】丁潔韻(碩士,助理研究員)

摘要:西夏文法典《天盛律令》(全稱《天盛改舊新定律令》)是我國現存最早由少數民族文字編撰而成的法律文獻,於西夏仁宗天盛年間發佈施行。法典共20卷,通過對其研究可以瞭解西夏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其中也包含不少涉及醫藥的內容,散見各章節中。通過對《天盛律令》涉醫內容的整理分析,擬從醫療機構的設置、管理以及醫學人員的職責、權利等方面對西夏的官方醫學模式進行梳理,並與北宋時期的相關醫政制度進行簡單比較研究。

老官山醫簡研究

1.簡帛醫書方藥的研究進展

【作者】郭晶磊(博士,副教授)文小平(教授,博士生導師)

摘要:簡帛醫書是古人留給我們的寶貴文化遺產和原始文獻資料,其中所記載的方藥是與臨床運用關係最為密切的內容之一。從“文字釋讀”“醫理考證”和“臨床驗證”三個方面闡述簡帛醫書方藥相關研究進展,認為這三個方面研究相互支撐,協同促進了簡帛醫書方藥臨床價值的發現與發揮。

醫史研究

1.宋代醫官選任制度探析

【作者】遲芬芳(博士研究生)永宣(博士生導師)

摘要:宋代醫學發達,建立眾多醫政管理機構,選任大量醫學人才充任醫官。通過梳理宋代選任醫官的方法,包括試選法、徵召法、萌補法、薦舉法等,分析宋代政府選任醫官時禁止攜帶書籍、鎖試、通行試卷等嚴格的措施,認為宋代醫官選任制度較為成熟,可有效選任醫官,或對當代醫政管理有所啟發。

2.宋人與傷寒學的崛起

【作者】楊小敏(博士研究生)

摘要:宋代是傷寒學積累發展的關鍵時期,其中經過漢唐八百年的隱約傳承,宋代倡導“經方”的文人、分科實踐的專業醫家和習慣尋求驗方的基層民眾,三者以不同的旨趣關懷,合力推動傷寒學真正走向成熟。這三個群體在宋代的有所作為,不僅構築起更加完善的傷寒學體系,也直接引導了金元醫家寒溫爭鳴的醫學空間和發展傾向,為之後傷寒學的獨立設科奠定了充分基礎。宋代文人、醫家和民眾的聯結網絡,既提升了經方類醫學成果的歷史地位,也促使中國古代醫藥事業融入了具有縱深影響的社會文化範疇。

海外中醫

1.“西方中醫”之鑑

【作者】吳凱(博士,碩士生導師)張蕊子(碩士)

戴翥(碩士)賀霆(教授)

摘要:中醫自古是在中華文化圈發展完成的,但“西方中醫”卻是在近現代特殊歷史時期,在西方異文化中形成。“西方中醫”的文化形態在西方社會存在多樣性,但許多奇特的文化現象和文化規則並不為國內學者熟知,而且無合適的名詞概念與之相對。基於文獻研究基礎上,梳理西方中醫、西式中醫、西傳中醫和海外中醫等新概念並加以闡釋,探討中醫走向世界的模式和策略。

文獻研究

1.“癮疹”及其相關病名的探討

【作者】程塞淵(碩士,住院醫師)楊波(博士,主治醫師)李詠梅(主任醫師)

摘要:通過對古代相關文獻歸納總結,認為中醫學最早以“隱軫”命名蕁麻疹,之後又有“癮胗”等。“隱”為本字,後對“隱”的縮寫加“疒”,成癮,專作癮疹解。“胗”同“疹”,“軫”通“疹”。故“癮疹”等與“隱軫”含義相似,屬現代蕁麻疹。早期的“癮疹”具有皮疹小,隱藏於皮膚之下等含義。明清時期,對“癮疹”臨床表現的描述更加詳實,歸納出“隨出隨收,收而復出”“上下往來,遊移無定”等臨床特徵。此外,癮疹按皮損顏色不同可分為赤疹、白疹;按形態不同可分為癗、赤白遊風、風矢、鬼飯疙瘩、風疹塊等,亦是蕁麻疹的別名。

文化廣角

1.仁心妙手岐黃路——國醫大師裘沛然的從醫之路

【作者】金珏(博士研究生,助教)鄒純樸(博士,副教授)

摘要:以國醫大師裘沛然儒醫結合的從醫之路為例,從醫德醫風角度探究中醫人才培養的必備要素。中醫醫德醫風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以醫乃仁術和大醫精誠為其根本內涵,主要包括醫家個人修養、醫患關係、同道關係三方面內容;個人修養是中醫成才之基,醫患相得是中醫成才之途,同道相慕是中醫成才之助。

中醫藥文化之旅

《中医药文化》杂志2018年度第二期目录闪亮登台!
《中医药文化》杂志2018年度第二期目录闪亮登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