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7 似乎,我們從不對孩子道歉,那結果只有2種……|Gymbo專家團

似乎,我們從不對孩子道歉,那結果只有2種……|Gymbo專家團

Eleven 王行

金寶貝中國區父母課堂研發培訓師

兒童心理學碩士

國家心理諮詢師

父母不是聖人,當然可以失控。那一定是我們被孩子激怒了,地雷被踩爆了,或者我們透支沒電了。

但我們往往對自己“網開一面”,只要求孩子就範,或者道歉。

似乎,我們從不對孩子道歉。

似乎,我們從不對孩子道歉,那結果只有2種……|Gymbo專家團

前幾天,我的兒子,大豐收(3歲7個月)把我臉砸腫了,淤青。玩具砸的,非常疼!

我一氣之下就把他玩具扔到垃圾桶(不是真垃圾桶,是要扔的空快遞盒子)了……

他開始大哭,跑去奶奶懷裡哭,奶奶雖然嘴上讓他和我道歉,但又親又抱又擦眼淚的樣子,讓豐收顯得楚楚可憐,讓我顯得凶神惡煞。

但天地良心,我啥都沒說,就直接走到他跟前從他手裡拿走玩具,嗖嗖嗖走到箱子邊扔進去,上樓拿“綠藥膏”了。

好吧,我承認,即使不說話,我的行動已經足以讓他知道“媽媽生氣了,後果很嚴重”。

所謂的後果就是,我把他的“多多變形蛋”扔到了“垃圾箱”。

【註解 1】:這是我的一個“情緒化行為”,我是在“做情緒”,而沒有“說情緒”,這很正常,動手動腳絕不是孩子的專利。

這也可以算一個懲罰性的行為,或類似剝奪權利的行為。

只不過在氣頭上我認為理所當然,“誰叫你砸我?”

【註解 2】:我之所以什麼都不說,只扔,扔完就上樓拿藥膏:

一是因為我相信“無言”和“留白”的時間會讓孩子更想知道接下來我會說什麼,而不是直接劈頭蓋臉,他會防禦;

二是我真的很疼,我要愛自己,藥膏可以讓他有機會彌補。

似乎,我們從不對孩子道歉,那結果只有2種……|Gymbo專家團

我拿著藥膏下樓後,看到他那楚楚可憐有靠山的樣子,我第一個行動是,告訴奶奶:我來處理。

我把他抱過來,試圖抱上樓,我說:我們倆的事情,上樓說。

他聲嘶力竭,往下墜,太重了沒抱動,我放棄。但讓他成功離開了溫暖的奶奶懷抱。

【註解 3】:孩子太聰明瞭,如果讓“靠山”存在,那麼他一直都會放大自己的委屈,來讓你顯得邪惡。

你要說的重要的話,就會縮水,因為他根本不會聽,只會用哭來造勢,和你抗衡。

所以,有獨立處理的空間最好。至少不能在“靠山”懷裡,肢體語言的力量是最容易被我們忽視的。

我抱他放下,在箱子旁,我拿出了玩具,他伸手要拿。

我把手抬高讓他暫時拿不到,我說:“我會給你的,你先看著我的眼睛,先聽我說,站好。”

我強調了兩遍“我會給你的”,他情緒才穩定了一點,我坐在小凳子上,手上一手拿著玩具,一手拿著藥膏,他站在我對面。

我說:“看著我的眼睛,眼睛。”然後我開始繼續說話:

  • ——我被你砸得很疼,你看,都腫了,我非常生氣。(我句式)
  • ——玩具不可以砸人,不可以對著人扔。這是不好的行為。(明確規則)
  • ——那你跟我說對不起。給我吹吹。(彌補的行為)

這幾句話他已經很熟悉,因為我說的時候很淡定,也很嚴肅,是常規的“不帶敵意的堅決的”說理時刻。

當我讓他道歉時,他毫不猶豫地說對不起,然後給我吹吹,給我塗藥膏。

當然塗藥膏時,我就裝作非常疼,讓他能感受到我的感受。塗了三遍。

【註解 4】說重要的話之前,一定要注意非語言條件:

眼睛是否看著我?

是否是平視著大人的?

包括前面是否有“靠山”的干擾等。

如果我站著,指著奶奶懷裡哭天喊地委屈連連的他,鐵定他聽不進去多少,只想著媽媽太可恨了吧?

【註解 5】我句式(我聽到……我看到……我感覺……),明確規則之後,別忘了重要的一步讓孩子知道怎麼彌補!這一步太重要了!

從錯誤中學習,並知道怎麼彌補,不僅是我們要讓孩子學習的,也是孩子在那個時刻願意去做的。

孩子願意做些什麼來彌補,這比讓他愧疚更健康,更有建設性。

似乎,我們從不對孩子道歉,那結果只有2種……|Gymbo專家團

藥膏塗得差不多了,他也平復得差不多了,不哭了,我其實從下樓那一刻就恢復理智了。

此時此刻,我說:“我們抱抱吧!”(修復關係)

他馬上撲過來抱住我,我說:“媽媽知道,你剛才是因為玩得太興奮了,才拿玩具砸我的是嗎?”

他點頭。

我說:“嗯,你可以高興,但玩具是用來玩的,不是用來砸人的。”(說出東西的功能,容易被孩子的認知吸收)

這事兒就算過去了,然後我們就刷牙,我去洗澡,說好了我洗完給他洗澡,答應的好好的。

結果,到時間了怎麼都不願意洗,我用了常規的方法和“直接採取行動”抱過去的方法,結果他都死命反抗。

我奇了怪了:今天怎麼這麼執拗?

我又不想強制升級,因為我不可能揍他。我小時候也沒捱過打。

然後我突然意識到,不對,我問他:“是不是因為剛才我扔了你的多多變形蛋,你還在生氣?那件事還沒過去?”

他抬起頭點頭說:“是的,還沒過去。”

哈哈哈哈哈,我心裡笑死,在這裡等著我呢?

好吧,我意識到剛才我擁抱修復關係的時候,忘記道歉了,趕緊補上:

“媽媽剛才太生氣了,以至於把你的玩具扔進箱子裡,對不起,下次我用嘴巴說我生氣了。我扔了你的玩具確實這個行為也不好。你可以原諒我嗎?我們抱一下?”

Happy Ending……

【註解 6】開頭的那個“情緒化行為”,懲罰性的行為,我們非常容易認為理所應當,卻從不跟孩子道歉。

如果那樣的話,

就只有孩子為他的“衝動性行為”道歉,

而大人卻從來沒有為自己的

“衝動性”行為道過歉。

那麼結果只有兩種:

(1)孩子會再後面的事情中報復家長,和你扯平,你不知道為什麼,又會去採取新的“衝動性”行為,你倆就一直在報復循環中。

(2)孩子口服心不服,如果你也從不修復關係,孩子說完對不起就結束了,那就會在你不知道的情況下回到第(1)種情況。

當我們“受傷”時,我們會採取“傷害性”的言行去懲罰孩子,懲罰的動機是報復,報復的潛臺詞是:“我受傷了,我要和你扯平”。

孩子也一樣。報復循環由此產生。

【註解 7】及時修復關係的步驟:

1、冷靜

2、承認(我剛才說了什麼,做了什麼讓你生氣傷心,也是不妥不好的行為)

3、重新連接(擁抱等)

4、致歉(對不起,媽媽太生氣了以至於……)

5、承諾(下一次,我會說我很生氣……不再把玩具扔進垃圾箱)

似乎,我們從不對孩子道歉,那結果只有2種……|Gymbo專家團

和孩子道歉,

孩子才能學會“致歉”,

並知道在我們家,

誰都需要管理自己的言行,

父母也不例外。

只有這樣,

孩子才能真心

愛我們、敬我們、聽我們。

我們會互相生氣,

但我們也彼此相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