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7 深入霧霾,打好藍天保衛戰,第3季

深入霧霾,打好藍天保衛戰,第3季

《院刊》: 原來我國灰霾雖有發生但保持在小範圍內,而現在逐漸擴大,大範圍灰霾時有發生。 2016 年12月22日,華北 24 個城市遭受嚴重汙染, 1/7 國土籠罩在灰霾中。京津冀、長三角、華中地區時有大面積灰霾暴發,甚至連成一片。您對這種現象有什麼看法?

王躍思: 的確如此,近幾年整個中國中東部地區汙染經常連片。不禁要想,整個中東部地區的汙染,是從哪裡最先發起的呢?從我們研究組的觀測事實和研究都可以看到,這個源是河北南部、山西東部、河南北部以及山東西部這一區域。也就是汙染是從華北南部這一區域開始形成的,而這一區域的排放量目前在全國來講也是最大的。

這一初始汙染團形成後,逐漸向北、向南擴展,向南一直到整個長江三角洲,向北就是華北,華北與長江三角洲連起來後,包括華東、華中這一帶半個中國就連成一片而被灰霾籠罩了。所以,您所說的民眾的這種感覺跟我們監測的結果是一致的。

再具體來講,初始汙染團的範圍是:從北京往南,從鄭州往北,從山東濟南往西,從山西太原往東。這一區域汙染最為嚴重,根據源解析結果這一區域的燃煤量也是最大的,同時鋼鐵產量最大,水泥產量最大,平板玻璃產量最大。以上 4 個全國第一!而全國第一往往又是全世界第一!

我們國家倡導發展經濟不能以破壞環境為代價,受汙染的這一大片區域,除了北京以機動車排放為主之外,河北和天津都是燃煤及工業加起來最大的。而燃煤工業裡面,鋼鐵是第一大戶,接下來是水泥和平板玻璃。我們可以發展工業,但關鍵是在這一過程中,公眾也好,政府部門也好,業務部門也好,一定要記得不能肆意汙染環境、破壞環境。

在這裡多補充一點,我們國家幾代人努力建立起來的工業體系是非常珍貴的。對比俄羅斯,蘇聯解體之後其國家工業體系遭到破壞,至今沒有再完整恢復起來,所以經濟還未能復甦;再對比美國,特朗普上臺後要著力恢復美國國家工業體系,這是真真切切地看到了中國工業體系的紅利。大國博弈不僅僅是看誰灰霾治得快,也要看誰工業體系發展的好,所以中國一定要珍惜自己已經建立起來的工業體系。

有人說這兩者矛盾,很難做到發展經濟與保護環境兩者兼得。我說不矛盾,可以做到,僅舉一個簡單的例子:眾所周知,我國煤電行業是響噹噹的用煤大戶,而且這些年發展也很快,但汙染物排放卻連年下降,這是因為這一行業的汙染物控制的非常好。所以鋼鐵和其他工業應該有信心“工業不減產,汙染不加重”。

深入霧霾,打好藍天保衛戰,第3季

《院刊》: 感謝您用非常通俗易懂的語言為我們介紹了我國,尤其是京津冀地區、中東部地區的灰霾汙染現狀和成因,那麼從技術和管理等方面來講,治理灰霾應該進一步採取哪些措施?

王躍思: 進一步的治霾建議,我想確實是可以總結為兩方面:第一,技術;第二,管理。

(1)技術方面。 技術方面的工作就是從核心技術入手,優化生產流程,降低汙染物產生量,優化產業結構、淘汰落後產能。比如燃煤、燃氣設備是不是具有脫硫、脫硝、除塵等功能,已經具有這些功能的是不是能夠達標,這些問題,隨著科技的發展,我們能夠做到。所以說,技術上已經沒有大的問題了,那麼關鍵在管理。

(2)管理方面。 既然是重點,我想再從 3 個方面分開來講。

① “說清楚”。 我想,用這 3 個字來形容推進管理最為恰當。我們再拿煤電行業做例子,要加入環保技術上要求的脫硫、脫硝、除塵 3 道工序,那成本一定會升高;成本升高後可以向國家申請漲價,比如,原來一毛多一度電,現在要漲到兩毛多,因為要用清潔能源了,因為環保減排需要加入上述 3 道工序,所以要付出漲價的代價。我想只要“說清楚”公眾是可以理解的,只要“說清楚”國家是允許漲價的。

同樣的,生產鋼鐵、水泥、平板玻璃的行業,也要把環境治理成本加到產品成本里面,而且把上漲的價錢都用在環保上,給公眾一個“清楚賬”,大家就會理解。整個產業鏈利潤分配,要包含環保治理這一塊。為什麼要一直強調這幾個行業,因為看看我們自家的房子,看看路上跑的汽車、飛馳的高鐵,看看公路、鐵路,甚至航空母艦、飛機、火箭等等,這些民用或者軍用的機械設備都是什麼做的?答案很簡單,鋼鐵、水泥、玻璃。所以這幾個非常大量產出的行業一定要加強管理,這是非常重要的。

我們要杜絕的是,一方面漲價另一方面又不按環保要求的工業流程改進。收了這部分錢,卻還昧著良心繼續排汙,這是不應該的。

再從我們民眾個人的角度來看,將來我們的電錢、房錢、汽油錢、車票錢等等,每一項花費都有一部分是用作環保的,比如減排技術研究、大氣汙染治理等。這部分花費,一方面要對公眾明確,明確公眾多花的錢是用於做什麼環保工作了;另一方面在管理層面明確,明確地制定管理規程,規定公眾多花的這部分錢必須用於相應的環境改善,並要接受監督。

深入霧霾,打好藍天保衛戰,第3季

② “落實好”。 2013 年,我在《院刊》發表的文章中就指出了,在這裡再次強調:我們有很多好的技術,國家制定了很多好的政策和規章制度,我們得落實到位、將這些都用上,如果不到位、用不上,那麼汙染就會降的很緩慢;如果都可以“落實好”, 100% 做到,那麼現在的汙染物就可以降一半。

再舉一個例子,我們國家現在已經開始投資研究燃油國 6 標準。國 6 標準好不好?好。該不該推?該推。但是國 4 標準已經 100% 做到了嗎?國 5 標準已經 100% 做到了嗎?答案是,沒有。相同的問題問日本:你們為什麼不制定國 6、國 5?日本人說:歐 4(相當於國4)的標準就已經使空氣達標了,不用花更多的錢推行更高標準。所以,我們不能把精力放在制定“新”的指標上,首先要把已經制定的指標落實到位。

深入霧霾,打好藍天保衛戰,第3季

③ “一長一短,長短結合”。 我已經在媒體上提倡過,我國的汙染治理要實行“一長一短”的政策,“長短結合”來治理。

“短”是指面對短期嚴重汙染,要採取非常手段、嚴厲措施,比如在空氣汙染紅色預警期間實行機動車限行、中小學生放假、職工彈性工作制等。因為緊急情況必須採取緊急措施,首先保證人的健康,以及迅速把汙染物降下來,然後再圖長期發展。另一方面,這些措施僅是權宜之計,對於長期的汙染治理效果甚微,不能作為長期治理措施推廣使用。

“長”是指長期的汙染治理規劃和長遠的效果,使空氣質量長期達標。這就需要工業流程優化、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等,並在落實管理上狠下功夫。這又涉及到我們上邊已經提到的,要注意在這個過程中跟老百姓“說清楚”。

所以治理汙染,我提出來“一長一短,長短結合”。短期利用一些強制措施,使汙染物排放降下來,使汙染濃度降下來,使重汙染暴發頻次降下來,首先保證人民群眾的健康。長期則要瞄準空氣質量長期達標,推動清潔能源,推動煤轉電,推動油品質量升級,推動公共交通等的發展。我們希望,並且有信心在10—20年的時間把我國灰霾汙染徹底治好。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中科院院刊”CASbulletin

王躍思 中科院大氣物理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1961 年出生於北京,理學博士,大氣化學專業。國家傑出青年基金和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 Atmospheric Research雜誌副主編,最高人民法院環境資源審判諮詢專家,北京市人民政府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

文章節選自,“我國大氣灰霾汙染現狀、治理對策建議與未來展望——王躍思研究員訪談”.《中國科學院院刊》,2017年第3期,219-227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