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4 傳承與創新|著名畫家郭正英作品賞析

傳承與創新|著名畫家郭正英作品賞析

郭正英

號牽軾、蘇柯、祁連山人,別署蓮湖草堂、千石樓。1955年生於甘肅省肅南縣。自幼喜好書畫藝術,師從周韶華。現為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少數民族美術促進會副會長、中國收藏家協會副會長、國家民族畫院顧問、中國西部畫院名譽院長、中國名家畫院副院長、中國孔子畫院名譽院長、甘肅國畫院名譽院長、張大千藝術研究院院士、中國新水墨研究會顧問、中國民族文化藝術基金會理事、中國民間藝術家協會印刻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中華英才》雜誌社藝術顧問、中國教育電視臺《藝術中國》欄目顧問。曾任國家民委《民族團結》雜誌社黨委書記、社長、總編輯,“民族百花獎”第四、五、六、七、八屆評委,“全國少數民族美術作品展”第二、三屆評委。曾赴俄羅斯、印度、埃及、新加坡、韓國、日本、泰國、馬來西亞、烏克蘭、加拿大等多個國家和地區進行學術訪問和藝術交流。

傳承與創新|著名畫家郭正英作品賞析

《大漠之春》68×68cm

作為裕固族的山水畫家,郭正英懷抱著對家鄉美景的執著與熱愛,肩負著當代畫家的使命與擔當,以儒家思想包容東西方文化的融合,並獨創國際化的藝術語彙描繪著他心目中最美的民族風情。

傳承與創新|著名畫家郭正英作品賞析

《祁連北麓》68×68cm 2017年

軍人情懷的使命擔當

傳承之於當代繪畫是為根本。繼承傳統,當代繪畫的未來才能方向明確;創新之於當代繪畫是為動力,開拓創新,當代繪畫的發展才能砥礪前行。傳承與創新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假如只有傳承而無創新,那麼當代繪畫的前途則無從談起;相反,假如只有創新而無傳承,那麼當代繪畫則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傳承與創新|著名畫家郭正英作品賞析

《金秋時節》136×68cm

翻開中國美術的發展史,歷代繪畫大家早已為當代畫界做出了表率和榜樣,激勵和指引著他們在固守中國傳統繪畫精髓之時,創新自我,開拓新風。

作為深諳傳統繪畫要義、筆墨功底紮實、創作視角新穎的山水畫家,郭正英不僅長期遊弋穿梭於古代精品佳作之間,汲取優秀的創作理念和繪畫技法,而且將“筆墨當隨時代”的藝術理念付諸於創作實踐,並強調“當代社會應有自己的名家名作”。他認為,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當代社會對藝術提出了新的追求,亟須獨具時代特色的藝術作品來啟迪和感化大眾。

傳承與創新|著名畫家郭正英作品賞析

《晨曲》68×68cm 2017年

作為一名藝術家,絕不可脫離社會的進步和文明的發展,將藝術創作置於現實之外,高踩古人的肩膀而固步自封、不求進取;而是一定要把藝術創作歸納並融合至當代文化的發展體系之中,與社會的繁榮發展緊密相連,反映當下的現實生活和人文思想,強調藝術服務於時代、社會、國家和民族的價值屬性,深掘和探究藝術的當代性來充分展示當代繪畫的優秀文化和時代風貌。

傳承與創新|著名畫家郭正英作品賞析

基於對中國文化藝術的自信與堅持,郭正英在長達15年的軍旅生涯中未曾中斷藝術思考與探索,這不僅使他對藝術彰顯的精神追求與價值趨向有了更深切地理解,而且堅強、剛毅的軍人特性使他在體魄、毅力、性格、氣質上都發生了深刻變化,由此產生的影響滲透到藝術創作之中,無論是畫面之上,還是筆墨之下,郭正英的創作都流露出一位軍旅畫家的陽剛之美與特有情懷。

更為關鍵的是,軍旅畫家更加珍惜和看重時代賦予他的藝術使命,在追求精神層次的情感寄託和心靈歸宿之時,畫家所應該肩負的責任與擔當成為郭正英在藝術之路上終身的奮鬥目標。

傳承與創新|著名畫家郭正英作品賞析

《風月無邊》 138×68cm 2016年

“中得心源”的民族淳風

在郭正英看來,繪畫是一種最具創新精神的藝術勞動。因為在藝術的本質屬性中已經包含了創新精神,創新是推動藝術發展的必要條件和客觀規律。可以說,創新並不是藝術家想不想去做的一件事,而是藝術勞動的本身就具備著創新的要求,也只有這樣,藝術才能永久地、持續地發展下去。

由此,基於多年的創作實踐經驗,郭正英總結出當代繪畫創新需首要解決三個問題。首先是理念問題,從美術史的發展特性和規律可知,凡是胸懷大志且眼界崇高的畫家,其創作自會不受古人、師承以及自然環境等外界因素的困擾和限制,以此才可稱為創新型畫家,也只有當畫家的繪畫理念具有了革新精神,他才敢於大膽地嘗試和表現心中的客觀物象。

傳承與創新|著名畫家郭正英作品賞析

《十月驕楊》138×68cm 2016年

其次是技法問題,在藝術探索與成果總結的過程中,如何形成獨樹一幟的繪畫語言和表達方式尤為重要。譬如,畫家在向古人學習、向恩師學習、向大自然學習之時,一是要學進去,汲取古人的繪畫精髓、領會恩師的心得感觸、體悟大自然的真實致美;二是要學出來,才能真正用畫筆描繪出自己心中的美景。最後是要持續突破自我,保證藝術創作的思想性與藝術性高度統一,既要在形象和色彩上打破常規,以強烈的視覺衝擊力和吸引力貫穿全作,又要在繪畫內容上飽含豐富的精神昭示,以此來震撼和感動他人。

傳承與創新|著名畫家郭正英作品賞析

《無題》68×68cm

“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是創新的源泉,想要做到“中得心源”必先“外師造化”,而對於郭正英影響至深的本民族文化即是他“外師造化”的寶貴財富。裕固族主要生活在祁連山北麓,色澤濃烈的地貌特徵對這個少數民族的服飾文化以及民間工藝都產生了巨大影響,如裕固族的傳統服裝中大紅、大綠以及深藍的運用,以明快、鮮豔和濃烈為主色調的民間工藝,都讓郭正英深受啟發,讓他逐漸認識到真正能直達內心世界的只有家鄉的自然風光,多元融合最終成就了郭正英簡略概括、直觀明快的沙漠胡楊風采。

傳承與創新|著名畫家郭正英作品賞析

《吉祥高原》 367×96cm 2017年

中西交流的中庸之道

藝術是睿智與聰慧的結晶,不只沒有國界限制,而且是全人類共通的語言。凡是優秀的藝術作品,都能得到大家的共同認可。郭正英堅信,隨著東西方藝術交流的日益頻繁,東西方繪畫之間相互借鑑、相互學習將會成為未來藝術發展的大勢所趨,藝術形態的相互碰撞與融合是東西方繪畫異曲同工、殊途同歸的必然結果。

傳承與創新|著名畫家郭正英作品賞析

《無題》68×68cm

但是,由於東西方繪畫變遷的歷史背景和文化淵源不同,所以在發展過程中會始終保留著自身原有的特點。例如,中國傳統繪畫中含蓄與內斂的哲學思想和精神內涵,以及西方繪畫中強調體積感與時空感的客觀表現等,都將成為藝術發展進程中東西方繪畫之間的標識性差異。如今,很多西方藝術家關注中國傳統繪畫的發展演變和動態趨勢,並運用到西畫的創作之中;相對應的,中國畫家也在西方繪畫中吸取了很多極具研究價值的繪畫技法和藝術理念。總而言之,東西方繪畫在未來的發展中將各具特點,但互不分離。

在儒家思想、中庸之道的文化理念之下,郭正英堅持以國際化的藝術語彙來表現親切的民族情感,深化理解東方文化中的哲學思想、文學書法、服裝配飾以及民間工藝等優秀文化,系統地、概括地歸納與提煉藝術共榮的精髓要旨,這為支撐其繪畫藝術走向世界和未來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傳承與創新|著名畫家郭正英作品賞析

《密林戰神》68×138cm

鑑於中國繪畫採用的媒介是宣紙、水墨和顏料,與西方繪畫中使用的油畫顏料和帆布載體具有本質上的區別,加上中國繪畫使用的軟筆與西方繪畫中使用的硬筆產生了截然不同的效果,因此給人們帶來的畫面感受也有著明顯不同。

郭正英對此深有體會,僅從繪畫媒介上分析可知,水墨畫的前途和發展會比油畫更有優越性,因為在水墨畫創作的過程中,每一筆在宣紙上的效果都可能是畫家所不可預料的,甚至有時創作空間的空氣溼度都會影響到實際的畫面效果。而在西方油畫的創作中則不會出現這種情形,西畫在表現某一形象或色彩事,是用顏料的堆砌和筆觸的摩擦來加強畫家的主觀感受,畫面效果的可控性更強。所以從這一點上講,中國繪畫的媒介所產生的可能性和未知性,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畫家的無限發展空間和想象空間;當畫家熟練地掌握了這一媒介的繪畫特性,那麼在創作之中便可更加得心應手地畫出心中最美的景色。

傳承與創新|著名畫家郭正英作品賞析

《十月驕楊》 98×180cm 2017年

從根本上講,在東西方繪畫交融與互動之中,需不斷加強的核心仍是藝術家個人的文化修養。因為藝術的宗旨與真諦是反映世界的“真、善、美”,藝術的功能是教化民眾從善,啟發人們心靈向善向美。無論社會發展到哪一步,藝術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給人們帶來美的享受,把最好的精神食糧貢獻給人們。而郭正英藝術創作的核心與宗旨正是在向人們傳達自然之美,並以家鄉的高原雪山、森林草原、河流湖泊以及溼地戈壁等,作為他的靈感來源和精神依託,從而將裕固族特有的民族文化和人文氣息以及他對家鄉美景那種刻骨銘心的熱愛,深深滲透到藝術創作之中,由內而外地將絲綢之路沿線、河西走廊中端的自然美景表現得淋漓盡致、生動感人。

傳承與創新|著名畫家郭正英作品賞析

傳承與創新|著名畫家郭正英作品賞析

傳承與創新|著名畫家郭正英作品賞析

傳承與創新|著名畫家郭正英作品賞析

傳承與創新|著名畫家郭正英作品賞析

傳承與創新|著名畫家郭正英作品賞析

傳承與創新|著名畫家郭正英作品賞析

傳承與創新|著名畫家郭正英作品賞析

傳承與創新|著名畫家郭正英作品賞析

傳承與創新|著名畫家郭正英作品賞析

傳承與創新|著名畫家郭正英作品賞析

傳承與創新|著名畫家郭正英作品賞析

傳承與創新|著名畫家郭正英作品賞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