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1 人人焦慮的時代,不能倖免,我能怎麼辦?

人人焦慮的時代,不能倖免,我能怎麼辦?

北大校長林建華唸錯了一個字,因此寫了一份致歉信,他說:“焦慮與質疑並不能創造價值,反而會阻礙我們邁向未來的腳步。能夠讓我們走向未來的,是堅定的信心、直面現實的勇氣和直面未來的行動。”

這話又引起了新的一番討論:焦慮和質疑到底能不能創造價值?

質疑我不想談,個人堅定地認為:不質疑,無進步。

那麼焦慮呢?可能有人會說,焦慮是種負面的情緒,我們避之不及。

有句話說,拋開劑量談毒性,都是耍流氓。同理,拋開程度去討論一種情緒是好是壞,也不科學。

只有焦慮引起了人的思想、行為,或者人際的問題,我們才需要干預。一般情況下,適度的焦慮,反而對人有益。

人人焦慮的時代,不能倖免,我能怎麼辦?

焦慮的意義

焦慮,到底對我們來說意味著什麼。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洛·梅在他的代表作《焦慮的意義》的序言中,寫下了這樣一段話:

“本書是為那些感受到今日社會的壓力和焦慮衝突的人而寫的,也是為那些尋求焦慮的意義、原因,以及可能的因應之道的人而寫的”。

焦慮,無時無刻的發生在我們上演。今日社會,越來越多的人被焦慮所困擾。

從最初,懷揣對未來美好願景熱血奮鬥,到被生活磨平了青春的稜角,我們不得不接受一個又一個夢想破裂。

經濟上的拮据、家庭裡的漠視與爭吵、職場上的淘汰規則……生活節奏快的彷彿是一匹脫韁野馬,焦慮是快節奏生活的產物,我們都被它的陰霾所籠罩。

我們似乎總處於“擴散狀態的不安”中,面對著生活給予的“未知威脅”,充滿了對未來悲觀的不確定感和無助感。

人人焦慮的時代,不能倖免,我能怎麼辦?

羅洛·梅將焦慮定義為:焦慮是因為某種價值受到威脅時所引發的不安,而這個價值則被他個人視為存在的根本。焦慮是一種處於擴散狀態的不安,而焦慮則是非特定的、“模糊的”和“無對象的”。

簡單來說,焦慮的特性是面對威脅的不確定感和無助感。而人類,恰恰是因為有對威脅的警惕性,才得以生存下來。

在心理學界,焦慮和恐懼一直被認為能觸發生物在面對危險時的應急行為,以使生物個體少受損傷,從而在危險環境中生存下來。

當我們處於生存不受威脅的社會環境之中時,就會自動將注意力轉移到職業、名譽和地位的狀況、婚姻、戀愛、吸引力等等方面,一旦在這些方面感知到威脅,人就會焦慮。

這是一種對存在感的威脅,不僅針對對生理上的存在威脅,也包括對個人價值、意識等存在威脅。

這些威脅,一定程度上來說,是一種激勵。

人的成長過程必然伴隨著對原有意義結構的挑戰。成長過程中總是伴隨著向更大可能性的開放,向未知領域的探索,如果我們正確的理解挑戰和變化中包含的意義,就能夠合理的調動自身的力量來應對這種挑戰。

在這過程中,焦慮是正常焦慮,它是人們走向成熟的動力。

人人焦慮的時代,不能倖免,我能怎麼辦?

焦慮無用,是因為沒有轉化為行動

正常的焦慮使人們走向成功,那為什麼我們有時絲毫感覺不到焦慮對我們的幫助,甚至我們會下意識的討厭焦慮、逃避焦慮呢?

《小王子》裡有這樣一段描述:

小王子看到酒鬼的時候,問他“你在幹什麼呀?”

酒鬼默默地坐在那裡,面前有一堆酒瓶子,有的裝著酒,有的是空的。“我喝酒。”他陰沉憂鬱地回答道。

“你為什麼喝酒呢?”小王子好奇地問道。

“為了忘卻。”酒鬼回答。

小王子已經有些可憐酒鬼。他問道:“忘卻什麼呢?”

酒鬼垂下腦袋坦白道:“為了忘卻我的羞愧。”

“你羞愧什麼呢?”小王子很想幫助他,所以急切的問。

“我羞愧我喝酒。”酒鬼說完以後就再也不開口了。

小王子只好非常迷惑地離開了。

在旅途中,他自言自語地說道:“這些大人真是奇怪啊。”

——這樣的焦慮的確創造不了價值,因為它沒有將焦慮轉化成行動。

人人焦慮的時代,不能倖免,我能怎麼辦?

焦慮是我們人生的學府,焦慮在說明我們有實現某種可能性的機會,但也有可能無法實現某種可能性,焦慮讓我們學會了信仰。

在焦慮中,我們能成長,在於我們認清自我狀態,規劃解決具體問題,焦慮也就轉化成了動力。

人人焦慮的時代,不能倖免,我能怎麼辦?

焦慮只是情緒的一種,不需要刻意排斥

很多人覺得情緒分為正面和負面,正面情緒是積極、樂觀;而負面情緒,則是痛苦、悲觀。

但其實,情緒並沒有嚴格的正面與負面之分。所謂的正面情緒和負面情緒,不過是一體兩面。

因為焦慮必然伴隨著獎賞性的體驗。如果你感受不到壓力帶來的焦慮,那你也一定體會不到成功的喜悅。

首次提出”心流flow"理論的心理學家米哈伊說,我們總在焦慮和無聊當中徘徊。

因為我們沒有內在動力的時候,其實是不會焦慮的,那個時候,我們無聊。

排斥所謂負面情緒的行為,往往會阻隔自己的真實感受,也就是說,正面的情緒一同被排斥掉了,人很難有鮮活的體驗。

失戀的人,為了讓自己早點走出來,強迫自己忘記傷痛,逃避內心的痛苦,結果他們失去了激情,很難再愛上另一個人。

情緒,是流動在我們身體裡的能量。你如果刻意阻止了它的流動,就失去了能量。就會感覺做什麼事情都沒有了興趣。

對待焦慮的態度,是接受它,從積極的方面看待它,和它和平相處。我們如果遇到問題,把心裡的焦點放在解決具體問題上,而不是放在情緒上。情緒問題通常也會緩解。

試著跳出來,不要總讓自己陷在焦慮的漩渦裡。可以問自己3個基本問題——我的悲觀預期一定是真的嗎?我是不是在自尋煩惱?我能採取什麼有效措施解決問題?

當然,如果焦慮過於嚴重,悲觀的想法難以壓制,那麼,就要尋求諮詢師的幫助了。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