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李鴻章在日本被刺,日本天皇和首相為何急成了熱鍋上的螞蟻?

菜芽、


帝國命運在此一戰!

菊花與武士道是日本皇室的標誌,明治天皇此時此刻正在密切關注著黃海上帝國艦隊襲擊清帝國北洋海軍運兵船後政治局勢,駐在東京使館區列強並沒有發出召會,清帝國派駐日本的公使也只是提出交涉而不是抗議,總理大臣李鴻章沒有明確的態度,清帝國正在為老佛爺六十大壽準備戲臺,日本佔據上風,並且牢牢取得朝鮮控制權。



袁世凱平叛了朝鮮王室的內亂,鞏固了清政府對朝鮮控制權,可是日本人親自上陣了,李鴻章指示為了避免外交糾紛,袁世凱需要撤出朝鮮,留下淮軍的葉志超看守朝鮮與大清交界邊防要塞,可是當日本人不到三千軍隊發動攻擊的時候,葉志超撇下三十萬精銳部隊,獨自逃回清帝國。

明治天皇心理有一種預感,日本天照大神顯靈了,自己的老師東鄉平八郎教導自己,日本東出遲早要面對東方大國,豐臣秀吉曾經試驗過,可是他遇到了團結一致的明帝國,現在清帝國大廈已經腐朽不堪,只需要摧枯拉巧了。如果真的有人才,那也是無力迴天了,如海國圖志的魏源,那可是明治維新日本的總設計師,可是在清帝國只是總理衙門下通文館的一個翻譯而已。



既然戰爭已經開始,國運已經擺上了賭桌,買定離手需要孤注一擲,日本海軍沿著黃海進入渤海灣與北洋水師相遇,李鴻章焦急的等待著老佛爺的決心,此時此刻老佛爺所有心思都在自己六十大壽上,放出話來誰讓她一時不痛快,她會讓她一輩子痛苦,李鴻章雖然掌握帝國軍隊,但是卻掌握不了國家命運。鄧世昌帶著幾艏戰艦與日本軍隊周旋著,清帝國的海防要塞在一旁默默無言以對,沒有中堂大人的命令,遠程火炮成為了擺設,鄧世昌通過旗語得知日本指揮官都是自己同窗好友,那些學業水平遠遠落後中國留學生的人,如今兵臨城下,自己卻無可奈何!



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為的是國家主權和民族尊嚴,粉身碎骨在所不辭,刀對刀,炮對炮,艦隊艦,拳頭隊拳頭,東海之上中國軍人流乾了最後一滴血,鄧世昌按著太陽犬的腦袋與大海落日餘暉一起永存。

餓鬼與智者的博弈!

在甲午中日海戰爆發前四年,北洋水師曾經是亞洲第一,無論是艦船的噸位還是火炮射程及軍人的素養,李鴻章派遣丁汝昌帶隊前往日本馬關海港進行友好訪問,當清帝國艦隊停泊在馬關港的那一刻,日本朝野震撼,伊藤博文接待了丁汝昌,那是畢恭畢敬的附屬國禮儀。

友好訪問,刺激了日本武士們,他們認為一個沒落的宗主國竟然還有臉到明知天皇陛下眼前耀武揚威,於是組織了暴動,武士們衝上日本海軍艦船,準備對清帝國軍艦開炮。清帝國訪問艦隊的軍事顧問德國人韋德建議丁汝昌先發制人,幹掉日本所有軍艦,消滅未來競爭對手,可是丁汝昌卻不得不堅守不開第一槍的原則,日本武士暴動被鎮壓了,伊藤博文也看到了外強中乾的清帝國軍人的本質。



四年時間很短,李鴻章親自登上馬關海港,他看到了船堅炮利的日本海軍,感慨螞蟻怎麼一口一口吃的大象,他不知道是為了自己國家富強,日本天皇每天可以鹽水浸泡飯糰,日本妓女可以努力接客捐獻國家,這個抱團的族群爆發不可思議的力量,清帝國這隻大象卻在學習鴕鳥,把頭紮在沙子裡尋找天朝上國的美夢。李鴻章與伊藤博文會晤,條約的主要條款已經被日方單方面擬定,並且告訴李鴻章只有許與不許之間,沒有任何可談的餘地,只給了三天考慮時間。

李鴻章回到了館驛,將日方條約內容及自己的立場發電報給清帝國老佛爺,老佛爺的原則是奉中華之物寶皆萬國之歡心,全盤接受。日方破譯了清帝國密碼,伊藤博文勝券在握,李鴻章準備好上吊的繩子,自己將成為繼秦檜之後的第二位賣國求榮的人。

日本武士們迫不及待想要結果了曾經宗主國的丞相,用他的人頭祭奠明知天皇陛下的新政,一顆子彈射入李鴻章的眼球,這意味著宣戰嗎?日本甲午海戰後,國庫已經無力支付一場新的戰爭,列強開始進入戰備狀態,準備隨時奪取日本勝利果實,大清帝國也開始戒備狀態,難道要竹籃打水一場空嗎?



伊藤博文被明知叫到皇宮,君臣相對無言,似乎國運進入了新的不確定,李鴻章大難不死也作出以進為退的策略,命令隨從打包回家準備迎接日本再戰。伊藤博文見情勢不對,軟化了態度,做出來讓步,李鴻章找了臺階,結坡下了驢。

事實證明,日本人比較機靈,俄國人已經以北方四島為跳板,正在等待日本與清帝國鷸蚌相爭,自己準備侵入日本本土獲得漁翁之利,德國人對日本人的朝鮮表現濃厚興趣,美利堅合眾國則要門戶開放和利益均沾。


唐俊龍55398571


不請自來。首先先說一下李鴻章在日本遇刺的始末:

甲午戰爭時期,日本軍隊先進的武器設備將閉關鎖國的清政府打醒,而且在此時,清政府終於意識到,在正面戰場上擊敗日本無異於痴人說夢。面對愈演愈烈的戰爭形勢,清政府做出了請求停戰的勸示。在美國的干涉下,日本政府答應了清政府提出的“議和”政策,並點名要求李鴻章作為全權談判大臣前往日本。

這是李鴻章不知第幾次為清政府擦屁股了,而且這一次在他肩上的擔子非常沉重,因為在之前的作戰中,日本已經完成了對山東和遼東地區的海上控制權,並以此為跳板準備進軍清政府的老窩-北京。

1895年3月19日,李鴻章抵達日本,次日與日本方面舉行了第一次會談。日本方面指出,要想日本停戰,需答應以下三個條件:

1 日本軍隊佔領大沽、天津、山海關等地區

2 以上地區軍隊將一切武器、軍需品移交日本軍隊

3 天津、山海關的鐵路由日本方面使用,並負責在休戰期間日本軍事所產生的一切費用

條條框框,完全置清政府與無人境地,並且這種未戰而先把中國拖垮的約束是任何一個愛國人士所不想看到的。

3月24日,李鴻章撤回休戰提議,要求開始議和條件的談判。但是,日本方面還隱藏日軍向臺灣開進的事實,企圖在佔領臺灣後逼迫李鴻章就範。

在談判席上,兩國就議和條款僵持不下,但之後的一件事卻改變了這件事情的進程。3月24日下午,在第三次談判結束後,李鴻章乘轎返回驛館,在快要到達驛館時,人群中突然躥出一名日本男子,乘人多往李鴻章臉上就是一槍。之後,李鴻章左頰中彈,血染官服,當場昏迷不醒。而刺客在此時趁亂四處逃竄,溜之大吉。

行刺事件發生後,日本方面大為震怒。因為日本政府本來打算的就是借戰爭撈一筆,然後見好就收。但在關鍵時刻除了這麼一個大事件,意義可能就會變的非常不一樣了:

“若李鴻章以負傷作藉口,中途歸國,對日本國民的行為痛加非難;巧誘歐美各國,要求它們再度居中周旋,至少不難博得歐洲二、三強國的同情。而在此時,如一度引出歐洲列強的干涉,我國對中國的要求亦將陷入不得不大為讓步的地步。”

本來是自己佔盡便宜的事,卻不巧一顆子彈打在了關鍵時刻,在這時候的國際大事件無異於驚天霹靂,日本政府也意識到,如果不答應清政府提出的休戰提議,則後患無窮。

李鴻章遇刺事件,一度改變了談判的進程,也對議和條款的割地、賠償款上進行了有效的影響。這顆子彈,換來了三個星期的休戰時間,而日本政府的不得不讓步,也因這顆子彈而起。


田之雲


李鴻章在日本被刺,日本天皇和首相為何急成了熱鍋上的螞蟻?

小編將在下面的解說中帶大家瞭解下此次事件的具體過程,通過了解當時歷史背景,就可以看出,日本為何目的了:(如有不同意見,關注小編,歡迎指正):

在19世紀60年代末,日本由於受到來自西方資本主義的衝擊,而發起史上稱為“明治維新”的改革運動,使日本開始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並開始對外積極侵略擴張。

而此時的清朝是正通過洋務運動來試圖迴光返照,但清政府在政治上腐敗,人民生活困苦,官場明爭暗鬥、爾虞我詐,國防軍事外強中乾,紀律鬆弛,徒有外表,自然在日本計劃之中。

急需對外擴張的日本,一直尋找機會,此時朝鮮問題就成了侵略戰爭的突破口,1894年,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朝鮮政府軍節節敗退,被迫向清朝乞援。於是清政府派直隸提督葉志超和太原鎮總兵聶士成率淮軍精銳2000人於6月6日後數日分兩批在朝鮮牙山登陸,在此安營紮寨,準備鎮壓起義。

6月9日,日本派先遣隊400多人,在駐朝公使大鳥圭介的率領下進入漢城,其後又在6月12日派兵800人進駐漢城。

平定叛亂後,日方拒絕撤併,經談判無效後,1894年7月17日,日本大本營作出開戰決定;日本不宣而戰,在朝鮮豐島海面襲擊了增援朝鮮的清軍運兵船“濟遠”、“廣乙”,豐島海戰爆發,海戰中日本聯合艦隊第一遊擊隊的“浪速”艦悍然擊沉了清軍借來運兵的英國商輪“高升”號,製造了高升號事件。至此,日本終於引爆了甲午中日戰爭。

經過一段時間戰役(此處小編就不細說甲午戰爭了),遼東半島與山東威海衛接連失守,清朝北洋艦隊全軍覆沒,遼河以東防線的幾萬守軍被日軍攻破,清朝廷上下一片驚慌。

因此,朝廷便立即向日軍求和,第一次派了德國人德璀琳代表清政府去,結果此人被日本無視,

1895年,清朝廷第二次委派了張蔭恆和邵友濂到日本去,與日本商量求和的相關事宜,然而日本想借機獅子大開口,便點名讓恭親王或者李鴻章過來議和,否則一概不見。

1895年3月19日,慈禧太后在得知日本的要求後立刻召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入京,任命他為全權代表赴日議和。李鴻章入京以後,慈禧太后又稱病不出,讓光緒皇帝負責接見。在1895年2月22日的朝會中,光緒帝讓李鴻章與眾臣議論媾和之事,李鴻章堅決反對割地,翁同龢主張倘若可以迴避割地,即便鉅額戰費賠償,也可以忍辱負重,便前往日本馬關,和日本首相伊藤就中日休戰事宜和談。

1895年3月20多日,李鴻章抵達日本馬關,雙方在春帆樓(去過日本的朋友,都會知道這個地方,現在好像變成酒店了))會見,正式開啟了和談。

日本西南大學教授王孝廉在《春帆依舊在》一書中,如此描述當時的情景: 3月20日這一天,初春的空氣中充滿了寒意,“李鴻章帶著一百多位隨從人員,乘著中國招商局的兩艘船進了關門海峽,船上裝著水、蔬菜、食肉、做飯的廚具、吃飯的桌椅,船上還載著李鴻章專用的八人抬的紅頂大轎子”。這不是搞笑嗎?

由於日本正處於態度囂張時間,李鴻章率先開口,“按照國際慣例,雙方正式談判開始,兩國的海陸軍隊應即行停戰”。這也是清朝政府此次談判的主要目的之一,希望讓疲弱不堪的中國軍隊喘口氣。伊藤博文聽了,立即採取拖延戰術,說:“這個建議可以明天再議。”關於圍繞停戰問題,第一天的談判在僵局中結束。

第二日,經與朝廷協商,萬般無奈之下,李鴻章放棄停戰要求。伊藤博文十分高興,下令出兵佔領澎湖列島,3月23日,日軍登陸澎湖列島,繼續侵略戰爭,直指臺灣。

24日,第三次會議時,伊藤博文才在談判桌上告訴李鴻章,日軍已佔領澎湖,此時心情忐忑的李鴻章在中止談判後,乘轎返回住處。

誰也沒想到,就在此時,歷史突然給了李鴻章一個機會。

此時李鴻章沮喪地走出春帆樓,返回旅館的途中,一名叫小山豐太郎的暴徒忽然從圍觀的人群中衝出,對著轎子開了一槍。這兇手是個深受日本軍國主義和仇華思想影響的青年,他認為日本軍隊應該佔領北京,政府不應該議和,李鴻章是他眼中繼續對華戰爭的主要障礙,於是,他決定刺殺李鴻章,結束和談。

李鴻章

李鴻章被日本好戰分子行刺,左顴骨中彈受傷。無論出於私交還是為了談判,伊藤博文趕緊求救於日本天皇,讓明治天皇派特使探望李鴻章的病情,皇后甚至親自為李鴻章製作了繃帶。同時,日本立即審理此案,以謀殺未遂罪判處小山無期徒刑。

對李鴻章來說,這次遇刺,大難不死,正好給國家以喘息機會。他一面裝作“病危”,一面讓李經方通知國內趕快聯繫各國駐華公使,告訴他們日本刺殺使臣,破壞和談,野心極大。

這一消息立即傳遍世界,各國輿論一片譁然,歐美等國紛紛譴責日本,轉而同情中國,表示不能坐視中日談判不理。尤其是沙皇俄國,他們與日本爭奪中國東北最為激烈,此前一直以為日本志在中國臺灣,於是懶得理睬李鴻章的外交求援。現在得知日本意欲獨佔在華利益,立即讓駐華公使頻繁出入清政府的總理衙門。

這一下子,伊藤博文擔心了:1、擔心清政府對此次談判的決心,與繼續談判的態度,2、日本最怕的就是第三國插手,不管是出於對李鴻章及清政府加以同情,或者自身利益,尤其是中俄的聯手。考慮到李鴻章遇刺畢竟是自己理虧,爭取和李鴻章繼續和談,日方不斷來慰問他,甚至還發動日本各界發來慰問致電等,極力挽留李鴻章安心養傷實行無條件停戰,但停戰範圍不包括臺灣、澎湖。

30日,雙方正式締結了這份停戰條約,規定自即日起停戰三個星期,但不包括臺灣、澎湖

為了。停戰把這個地區除外,保持了日本在這裡的軍事壓力。

李鴻章受傷後,清政府雖然對他進行了安慰,但是也明確了一定要好好和談的態度。停戰後,日方就以此漫天要價。

4月15日,李鴻章跟伊藤博文進行最後一輪談判。可是,伊藤博文已經從情報部門獲得清政府給李鴻章的電報內容,知道無論什麼條件,李鴻章都必須答應。李鴻章據理力爭都是徒勞的。

4月17日,清政府代表——李鴻章、李經方等和日本代表伊藤博文、陸奧宗光等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5月8日,條約正式生效。

根據條約規定,中國割讓遼東半島(後因三國干涉還遼而未能得逞)、臺灣島及其附屬各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賠償日本2億兩白銀。中國還增開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並允許日本在中國的通商口岸投資辦廠。

可憐的70多歲的老李了,又一次為清政府背鍋了!

好了,今天就講到這

謝謝大家查閱 歡迎指正 關注“劉家五叔”,與“劉家五叔”一起談古今趣事!


劉家五叔


尼瑪!看到底下這群噴子就頭疼!中國要沒李鴻章早特麼四分五裂了。

那時候的李鴻章相當於國家元首,一國元首訪問他國遭刺代表什麼?那就是開戰。

那時候的日本在中國眼裡只是個小角色,別忘了當時的滿清洋務運動之後號稱亞洲第一強國,日本能打贏大清,那是大清早已被英帝國打殘廢的結果。

滿清四大重臣,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沒有這四位執政,你們以為滿清倒臺時還能留下1140萬平方公里國土?早特麼被列強瓜分完了。

不錯,那麼多賣國條約都是李鴻章籤的,可他想籤嗎?打不過別人又能怎麼辦呢?說句實話,沒有李鴻章,今天的香港澳門還能收回來嗎?

都說曾國藩嗜殺,關鍵那些平民都被太平天國洗腦洗的連自己都認不得了,他是滿清的臣,身為臣子就要為君國設計著想,此事怪不了他。

說左宗棠漢奸,敢問左宗棠怎麼奸了?鎮壓叛亂就是他的責任,中法戰爭是誰打的?新疆造反是誰收的?同治回亂是誰平的?他是功臣!

說張之洞崇洋媚外,說真的,我感覺張之洞比前面幾位功勞更大,南京大學、長沙大學等都是誰創辦的?這些早期大學就是中國的底子,沒有他創辦大學,哪有那麼人才可用?

一天到晚就知道罵,也不好好分析分析當時都是啥情況!李鴻章一生中只做錯一件事,那就是日本侵略琉球和朝鮮時,他沒有把戰火燒進日本國內,導致後期被日本反撲,給中華民族帶來那麼沉重的災難。

其他事情他並沒有做錯!



東亞第一噴王


1895年3月19日,由於甲午戰爭戰敗,清政府委派李鴻章為全權大臣,前往日本馬關,和日本首相伊藤就中日休戰事宜和談。

作為戰敗國的使臣,李鴻章壓力很大。

因為在甲午戰爭後,日本已取得了遼東和山東一帶的制海權,接下來他們計劃攻打河北,然後直取北京。(李鴻章畫像)

所以,當李鴻章提出休戰和談時,伊藤先是假模假樣地例行公事地查驗了他的敕書,然後就說次日再議。

第二日,伊藤便提出,休戰也不是不可以,但是由於日軍軍方反對休戰,所以中方如果能把天津、天津大沽和山海關交由日方使用,並負責休戰時日軍的開支費用等 ,就同意休戰。

山海關和天津這幾個地方如果拱讓給日軍使用,也就意味著日軍隨時都能攻進北京城,所以李鴻章不敢拍板。

儘管伊藤威脅不斷,但老成謹慎的李鴻章還是說得給他三天時間考慮。

心情忐忑的李鴻章在中止談判後,乘轎返回住處。

然而就在途中,一個叫小山豐太郎的年輕人,突然衝到轎前,一手推開轎伕,一手持槍對著轎內打了一槍,之後年輕人趁場面混亂,混入人群中,逃之夭夭。

大家七手八腳地把李鴻章從轎中抬出來,只見他滿臉滿身都是血。經醫生檢查,發現李鴻章的槍傷在左眼下三公分的地方,並未傷到眼睛,也無生命之礙。於是緊急包紮後,送往醫院救治。

(李鴻章被刺)

日本天皇和伊藤聽聞消息後,非常震驚。一方面迅速派御醫前往救治;另一方面,伊藤馬上到醫院探望,並下令立刻抓捕刺客。

很快,日本警察就抓捕了小山豐太郎。

原來小山豐太郎是個激進份子,他根本不希望戰爭停下來。再加上他一向對中國不滿,所以他才會刺殺李鴻章,企圖阻止中日和談。

中國使臣在日本被刺的消息,迅速傳遍了世界。許多國家都長篇累牘地報道了這條新聞,並無一例外地指責日本如果不願意和談,可以光明正大地拒絕中國,大可不必用這樣下作的手段來阻撓談判。

甚至俄國還計劃派出3萬兵力進駐北京郊區,準備幫助清政府一同對抗日本。

除了國際上的惡劣影響外,伊藤更害怕李鴻章以療傷為由,中止談判回國。

如果李鴻章回國後,在遇刺這件事上大做文章,博得歐美國家的同情,勢必會引起他們的干涉。到時候,日本面對眾怒,就再也無法佔據主動權。

(馬關條約簽訂場景)

為了能爭取和李鴻章繼續和談,日方不斷來慰問他,甚至還發動日本各界發來慰問致電等,極力挽留李鴻章安心養傷。甚至表示同意暫時休戰,和談繼續。

為了表達他們的態度,日方還在3月30日和李鴻章委派的代表簽署了休戰協議。不過這個休戰協議的有效期是到4月20日截止,如果到那個時候還沒有談妥,就會再舉進犯。

停戰後,日方拿出和談條款,漫天要價。

李鴻章和日方據理力爭,又數次上報清政府。最終,日方同意割讓臺灣及遼東半島,賠償款為兩億兩白銀。另外還要在中國各通商口岸設立領事館和工廠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

小國無外交,儘管李鴻章在日本被刺,佔得到理。但面對強勢的伊藤等人,他就算使出渾身解數,最終還是隻能對日本提出的條件委曲求全,在得到清政府答覆後,於4月17日和日方最終簽下了《馬關條約》。

(參考史料:《蹇蹇錄》《李鴻章全集》)


張生全精彩歷史


1895年3月20日,李鴻章帶著甲午戰敗的屈辱,作為清政府代表到日本馬關與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談判,談判地點選擇了春帆樓。

李鴻章與伊藤博文的三次談判

第一次談判中,儘管李鴻章盡力想表現出恢宏氣度,但難以掩蓋戰敗者的尷尬處境。陸奧宗光事後評論說:“李鴻章高談闊論,目的不過是想借此博取同情,間用冷嘲熱諷掩蓋戰敗者的屈辱地位罷了。” 此時,人為刀俎,我為魚肉,李鴻章心酸自知。


第二次談判,伊藤博文提出停戰條件:日軍佔領大沽、天津、山海關三地為質,並由大清支付日軍佔領期間軍費。李鴻章連呼:“過苛,過苛!”因三地乃北京之咽喉,尚在中國手中,如讓日軍佔領三地,萬一談判破裂,日軍就可以迅速進攻並拿下北京,這個條件實在太離譜。李鴻章想用中國的規矩,講情面,給面子,奈何伊藤博文一點面子不給,並限定於三天內做出答覆。停戰要款使清廷大震,光緒也為之動容。李鴻章決定暫時擱置停戰問題,先談議和條款。

第三次談判,伊藤博文答應次日交閱和款,但卻不經意提起臺灣,引起李鴻章的警覺。 原來,日本拒絕李鴻章的停戰提議,乃是處心積慮的想奪取臺灣。此前日本艦隊和五千陸軍已在澎湖登陸並於兩日後佔領了澎湖,為侵佔臺灣做好準備。



李鴻章日本遇刺

24日下午,第三次談判結束後,李鴻章乘轎返回引接寺,日本人爭相圍觀。 突然圍觀者中一個日本壯漢暴起躍出,直奔轎前,掏出手槍,對準轎中的李鴻章面上猛開一槍,槍彈擊中李鴻章左眼下,頓時滿臉是血。李鴻章手掩創口,在日本警察協助下,急行趕入引接寺旅館,到了旅館之後才厥倒在地,不省人事。

後查明,兇手名叫小山豐太郎,二十六歲的無業青年,是個日本“愛國”糞青,長期受軍國主義思想的嚴重洗腦,成天生活在帝國幻想中而變得歇斯底里。小山豐太郎把李鴻章看作日本對華戰爭的主要障礙,曾計劃赴天津行刺,但因買不起船票而作罷,李鴻章此次來日機會難得,故此行兇。小山後來被山口地方法院判處無期徒刑。

日本天皇和首相伊藤博文聞李鴻章被刺大驚失色

李鴻章被刺後,伊藤博文勃然大怒,咆哮說“寧將自己槍擊,也不應加害中國使臣”,陸軍大臣山縣有朋也拍著桌子大罵“該匪罔顧國家大計”。日本天皇也被驚動,派出御醫前往護理,皇后還親制繃帶以示慰問。日本政府宣佈嚴懲肇事者,並懲辦了涉事官員,算是給李鴻章一個交代。究其原因有如下幾點:

第一,甲午戰爭中,日本明治維新的成果初見成效,戰勝中國更是樹立了威望,西方人開始對日本刮目相看。但刺殺事件大大損害了日本人好不容易樹立起的國際形象和國家威望,西方人認為日本人仍然是野蠻無禮的。

第二,日本人膽敢刺殺一個國家的外交使節,不僅損害了日本的形象,更嚴重的是給列強制造了干涉口實,一旦列強幹涉,日本只能讓步,想要獅子大開口就難了。世界輿論對此一片譁然,歐美各國紛紛譴責日本並進而同情中國,紛紛表示不能坐視。而其後的三國干涉還遼,與此也有莫大關係。

第三,李鴻章肩負著和談使命,是日本和清政府和談的唯一希望。甲午戰爭中日兩國打的筋疲力盡,日本雖在軍事佔了上風,但戰爭拖下去明顯對日本不利,日本急於變現戰爭紅利。而李鴻章被刺,極有可能導致兩國談判破裂,重啟戰端。如果果真陷入持久對抗,日本很可能被拖垮,不僅拿不到賠款,而且還要償還欠英國的鉅額債務,到時候難受的是日本。



因此日本人對李中堂盡心呵護,百般遷讓。坊間傳言,日方基於對李氏的同情,遂將原先的3億兩賠款數額,減了1億兩。 揆諸史料,減掉1億兩,與李鴻章是否遇刺,並無多大關係,子彈只是為清廷贏來三個星期的休戰。


於一粟端見十方剎


首先,我們瞭解一下李鴻章遇刺的背景。1894年,中日因半島問題發生衝突,日本在黃海大東溝偷襲大清高升號運兵船,隨後兩國宣戰。經過幾個階段的戰役,中國遼東半島和山東半島威海衛相繼失守,北洋艦隊全軍覆沒。日本甚至揚言要攻入北京,再加上遼河以東防線的6萬守軍被日軍擊潰,導致清廷驚慌失措。清廷在戰場失利的情況下,曾兩度派人求和。一次是由海關總稅務司赫德派天津稅務司德璀琳前往日本,另一次是清廷派遣戶部侍郎張蔭桓、湖南巡撫邵友濂為全權大臣,並聘美國國務卿科士達為顧問,赴日求和。但是,由於日本鑑於當時未攻下威海衛,北洋艦隊尚有餘力,這樣清廷就不會因議和而給予更多的好處,所以對這兩次求和置之不理。到了1895年3月,北洋艦隊全軍覆沒,日本限於國力和考慮到戰爭拖延於己不利,於是點名要李鴻章前來談判議和。而清廷已是驚弓之鳥,極力要求休戰,於是,在3月20日,李鴻章抵達下關春帆樓,正式與日本代表伊藤博文、陸奧宗光等和談。

和談的過程中,李鴻章在24日第三次談判結束返回驛館的路上時,被日本浪人的手槍擊中面部。日本政府聞後大驚,不僅下令立刻緝捕該名嫌犯,而且還多次前往李鴻章寓所探病,甚至天皇都親自過問李鴻章的傷勢,讓太醫為其調藥。日本人之所以這麼做,主要是考慮到當時日本已經作戰太久,如果繼續打下去,日本也會支持不住,所以想要儘快結束戰爭,並通過條約痛宰中國一筆。但是,李鴻章遇刺後,如果李因此而回國養病,或者因此而在日本客死,那麼,日本不僅無法結束中日戰爭從而在其中撈足好處,反而招致巨大的國際輿論壓力,甚至可能導致其他列強對中日談判的干涉。當時,清政府已經請英美法德俄等國進行調停,後來也有我們所熟知的俄法德三國干涉還遼事件。所以,日本人才對李鴻章遇刺才會非常著急。據傳聞,李鴻章遇刺後,本來日本人要求中國賠償3億兩白銀,現因急於達成議和,所以改為2萬兩。正好,以李鴻章遇刺為機緣,所以形成了李鴻章挨一槍讓清政府減少1萬兩賠款的說法。


國家人文歷史


在遇刺事件發生前,戰場上的形勢對日本很有利,但整個戰局上的形勢對日本已經形成了巨大的隱患。

李鴻章赴日本參加談判時,在遼東和山東戰場,日軍已經節節勝利,山東戰場北洋艦隊全軍覆沒,遼東戰場遼南大部分地區已經淪陷,日軍既可以直指遼北進攻奉天(瀋陽),也可以赴向遼西過錦州直攻山海關,但前提是,日本要有足夠戰爭資源的情況下。



而此時已經是1895年3-4月份之後,在北京已經開始面臨危險的情況下,清政府雖然想通過和談的方式來儘快結束戰爭,但日軍已經直逼山海關,北京地區的安全也迫在眉睫,在此情況下清政府也調集大量陸軍趕往遼東前線,日軍在陸地上的阻力也越來越大,而在戰爭供應方面,由於戰爭已經歷時半年之久,日本的財政壓力也越來越大,由於財政緊張物資緊缺,日本個別地區甚至發生了群體事件,國內矛盾已經愈演愈烈。



由於戰爭物資無法及時供應,在1894年至1895年幾個月的冬季裡,在華日軍有高達1萬人因凍傷傷寒病等寒冷原因而造成非戰鬥減員和死亡(但讓人哭笑不得的是,整個甲午戰爭日軍在戰鬥中的死亡人數也只有1000多人),在華作戰的日軍部隊甚至要通過在淪陷區內採購和搶掠,才能保證大部分的戰爭需求,戰爭一旦遷延日久,向對拼國力的方向上發展的話,勝利的天平很可能會向清政府方向傾斜,但在這之前清政府提前認慫,自然也給了日本一個偌大的機遇。

所以當李鴻章遇刺事件發生後,日本方面也是無比緊張,一旦李鴻章遇刺而導致談判破裂,戰爭繼續延續,最不利的還是日本,所以遇刺事件發生後,日本反倒更著急提前結束談判,徹底通過和談手段來解決戰爭。


遼寧資深球迷


甲午海戰中,北洋海軍全軍覆沒,清軍的戰敗迫使清政府不得不派李鴻章前往日本馬關求和。一把年紀的李鴻章千里迢迢來到日本,見到了日本首相伊藤博文,並與之談判。


弱國無外交,伊藤博文在談判中獅子大開口,竟然想要天津,山海關,大沽口三個地方的控制權,倘若如此,北京城便隨時面臨被日軍長驅直入的風險。

李鴻章對此事心知肚明,可是面對伊藤博文的咄咄逼人,他又無可奈何。李鴻章只能不斷推脫,今天說天氣不好不適合談判,明天說身體不好不利於談判,就這樣推了一些日子。伊藤博文為了逼迫李鴻章妥協,他又命令日軍不斷進攻大清的城池。李鴻章心急如焚,一方面推脫不是辦法,另一方面談判也不是辦法。



就在此時,事情出現了轉機。一位名叫小山豐太郎的激進浪人,他在李鴻章乘轎回府的路上襲擊了李鴻章,不過李鴻章只是受了重傷並無生命危險。此事一出,立馬引起國際一片譁然。大清使臣在日本被刺殺的消息傳遍世界,西方國家紛紛斥責日本人做法,甚至俄國還計劃出兵三萬幫助清軍抵抗日軍。


整個國際輿論對於日本十分不利,因此日本皇室十分焦慮,他們擔心李鴻章以受傷為由停止談判。倘若真是如此,日本便無法得到清政府的賠款,甚至西方列強還會聯合起來壓制日本,這便是他們焦慮的原因。


傳奇歷史觀


要回答這個問題,得先要回顧一下這個事情的來龍去脈。從甲午戰爭的前因後果說起。

日本自從被美國的佩裡將軍用大炮砸開國門以後,和中國走了一條完全不同的道路——全盤西化。日本一心向西方學習,尤其是明治維新之後,代表守舊勢力的幕府將軍被推翻,政治上建立了君主立憲制度,經濟上推行“殖產興業”(學習歐美技術,進行工業化浪潮),文化上提倡“文明開化”(社會生活歐洲化),還大力發展教育等。這次改革,使日本在亞洲第一個走上工業化道路,逐漸和世界列強接軌,國力蒸蒸日上。

那邊廂,老舊的大清帝國憑藉龐大的國力,也在緩緩進行著改革,在一些漢族有識之士的引領下,開始了洋務運動,開設工廠,學習西方技術。與日本明治維新相比,大清的改革儘管沒有日本做的徹底(主要是軍事和經濟上的改革),但畢竟基礎和國力比日本強得多。一時之間,中日兩國似乎展開了競賽,看誰能跑到前頭。

這樣的競爭,往往是要以一場戰爭作為最後的答案,中日之間也不例外。老舊而龐大的大清王朝在列強一致看好的情況下,居然輸掉了這場戰爭,迎來了最灰暗的時刻。在這場決定國運的決戰中,大清帝國幾乎犯了所有能犯的錯誤:

朝堂的鬥爭用在了戰爭上;

地方實力派明哲保身,不願意共赴國難;

戰前,對情報工作毫不重視;

開戰時,毫無理由的盲目自大,逼著李鴻章做出錯誤的抉擇;

……

在這一系列的錯誤下,中國敗給了日本,這才有了李鴻章去日本談判,簽訂不平等條約的事情。這,就是李鴻章遇刺的時代背景。

讓我們回到正題——李鴻章的遇刺只是日本國內一個憤青所為,並不是日本政府有計劃有預謀的行為。那麼,日本明治天皇也好,首相伊藤博文也好,何必驚慌失措呢?

原因有三。

第一,刺李,影響了日本的國際形象

打贏甲午戰爭以後,日本一片歡騰,軍界政界歡欣鼓舞,他們迫切需要得到西方列強的認可,完成自己脫亞入歐的願望。在當時的日本政府看來,這種刺殺敵國談判使節的行為非常齷齪,有損日本國際形象,會給日本得到西方世界認可帶來巨大的副作用。所以,日本軍界和政界對刺李之舉,是深惡痛絕的。

第二,刺李,影響了日本向清政府勒索更多賠款。

日本為了打贏甲午戰爭,幾乎耗費了整個國家的國力和財力。贏得戰爭以後,很希望通過中國給予的戰爭賠款來恢復經濟,賠款自然越多越好。據說,日本當時的心裡底線是要大清賠償白銀3億兩。刺李事件發生後,國際上一片譁然。日本為了得到中國和西方世界的諒解,不得不在戰爭賠款的問題上做出一定程度的讓步,最終定在2億兩白銀上。換句話說,老李挨一槍,讓日本損失了一億白銀的收入,也為清政府減少了相應的賠款。可以說,這一槍讓日本損失巨大,這才是伊藤博文和明治天皇著急和生氣的真正原因。

第三,刺李,可能為日本帶來後續不利影響。

由於日本在甲午戰爭中獲勝,引起了一些西方列強的警惕,不想讓日本崛起。因此,後來發生了法國、俄國、德國三國干涉日本還遼事件。日本強大並不符合所有列強的利益,因此日本政府很擔心刺李事件會給列強們干涉日本的藉口,對日本的發展不利。

綜上,不難看出,打李鴻章那一槍,對日本來說並不是什麼好事,而對中國來說卻是不幸中的大幸。所以,日本天皇和首相有著急忙慌的反應,再正常不過了。

1. 胡繩:《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

2. 梁啟超:《李鴻章傳》

“許述工作室”核心成員查佳峰主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