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9 一個好的琴童家長,應該幫孩子建立一生跟音樂的美好聯繫

一個好的琴童家長,應該幫孩子建立一生跟音樂的美好聯繫

當孩子差不多步入4歲年齡,包括菲爺本人在內的許多家長開始琢磨著開始讓孩子學音樂、學樂器了。

我們這一代人,談到讓孩子學琴,想到的可能就是把孩子送進某個培訓機構,然後自己在門口當那個觀望著等孩子下課的老母親……

菲爺最近剛好聽了一個付費課程《琴童父母準備課》,講師是清華大學物理系學霸、美國藤校布朗大學理論物理博士,嚴伯鈞。因為從小熱愛藝術,他如今也走上了藝術教育的道路,鋼琴、小提琴水平均達到專業級別,古典音樂素養極高。並在「得到」上開設了《西方藝術史》課程(又一亮閃閃的斜槓親年的實例啊)。

由於菲爺本人是在成年之後才開始學樂器,分別在鋼琴和吉他上面都花過一些時日,所以對這篇《琴童父母準備課》的很多觀點都表示認同,並且也有一些自己的體會,因而整理這篇。

想了解基本觀點的也算是省了付費課程的錢啦,想要更具體專業的觀點可以移步「得到」。

1. 在學琴之前:讓孩子喜愛音樂

一個好的琴童家長,應該幫孩子建立一生跟音樂的美好聯繫

所謂好的音樂教育,就是教給人愛上音樂的能力。

雖然菲爺現在的吉他水平還不過是半桶水多一點的程度,不過每週一次的吉他課,是我可以拋棄所有煩惱壓力的時刻。

所以說,愛上音樂,既是學音樂的起點,也是學音樂最後的目的

讓孩子愛上音樂,家長可以做這些事情:

第一,在家庭中製造音樂的氛圍。

現在孩子幾乎人手幾個火火兔,除了那些鬧騰的兒歌,不妨也裝點古典音樂;除此以外,家裡備個DVD播放機,以及車上備幾張碟,隨時隨地給孩子耳濡目染的薰陶。

第二,用好的音樂刺激孩子學琴的慾望。

很多人覺得古典音樂很難懂,其實很多好的古典音樂作品都是十分美妙的。如今很多好聽的經典兒歌,也都是從古典音樂的片段中改編而來。

藝術和審美是一種無法「言傳」,只能「身教」的東西,只有孩子在大師經典美妙的音樂之中浸泡過,ta將來學琴的時候才知道,雖然早期練習的拜耳、湯普森、哈農那些曲子很單調,但自己要到達的目標是那些優美偉大的音樂,ta才能堅持下去;

第三,通過聽音樂,觀察孩子在音樂方面的天賦

不同的音樂有不同的特點,有的偏重旋律、有的偏重節奏、有的偏重音色,還有的偏重和聲,如果你的孩子對某種類型的音樂表現出了特別的偏好,很可能意味著孩子在音樂的不同領域擁有不同的天賦:例如對節奏方面敏感的孩子,可能適合學架子鼓;對和聲方面敏感的孩子,可能適合做樂隊指揮,等等。

(對應的曲子,在QQ音樂的「用戶」界面下搜索「嚴伯鈞」就可以找到相應的曲目。)

一個好的琴童家長,應該幫孩子建立一生跟音樂的美好聯繫

2. 什麼樂器可以作為音樂啟蒙的開端?

一個好的琴童家長,應該幫孩子建立一生跟音樂的美好聯繫

答案是:鋼琴!沒有其他。

這一點菲爺是超級認同的,當年開始學吉他的時候,對什麼和絃、C調G調之類的,完全是「蒙查查」;

後來特意去上了一個學期的樂理選修課,以及再後來又學了半年鋼琴,才算對這些基本樂理有了理解。

在所有樂器當中,鋼琴無疑是對於理解樂理最直觀、最有幫助的一門樂器,所以也是最能幫助小孩子從一無所知到走進音樂世界的敲門磚。

所以:如果孩子決定要學音樂,用鋼琴啟蒙是最穩妥的,任何想學音樂的人,不管以後是演奏什麼樂器還是唱歌,從鋼琴開始學個三四年,都是必要的基礎

一個好的琴童家長,應該幫孩子建立一生跟音樂的美好聯繫

3. 如何精明地買琴不花冤枉錢

一個好的琴童家長,應該幫孩子建立一生跟音樂的美好聯繫

大師的觀點是:買樂器,在經濟許可的條件下,最好一步到位。

首先,因為樂器是個耐用品,可以用很多年;如果一開始買差的,後面還是要再換好的,反而不划算;

第二,千萬不要對孩子說「等你練好了,再給你換個好琴」,因為不好的樂器,彈出來的聲音很難聽的話,相當於是孩子不論多努力,都難以彈出美妙的音樂,對於孩子的信心打擊是很大的。

這一點我深有認同,以前大學的時候窮,買了一把60塊錢的二手吉他,怎麼彈都覺得不好聽,如今有經濟條件了,在老師的介紹下,買了一把中等價位,3000-4000元的玫瑰木單板吉他,彈出來的音色優美多了,每一次練習都是享受,自然動力大了許多。

大師言簡意賅地給了一個建議:給孩子買鋼琴,如果預算在1.5W-3W之間,買國產品牌珠江、海倫,目前國產鋼琴的水準也已經相當之高了;如果預算在3W-5W,可以考慮進口品牌雅馬哈和卡哇伊這些主流品牌,不要被那些沒聽過看起來好像德國名字的品牌所忽悠。

土豪可以考慮佔地方的三角鋼琴,以及頂級品牌的鋼琴斯坦威和貝森朵夫。

一個好的琴童家長,應該幫孩子建立一生跟音樂的美好聯繫

4. 為孩子挑選好的啟蒙老師

一個好的琴童家長,應該幫孩子建立一生跟音樂的美好聯繫

好的老師,能夠真正帶孩子走進音樂世界;而不好的老師,可能會單純以考級為唯一目標,對孩子進行機械訓練。所以在給孩子啟蒙,一定要挑選好的老師。

挑選老師一定要遵守以下四個原則:

第一,挑選老師要「高開低走」

彈奏樂器其實是一種「肌肉記憶」,如果一開始就是不專業的老師把孩子帶歪了,以後的老師糾正起來就非常困難了,並且可能會導致真正有名的老師,不願意收這種孩子。

第二,老師必須是「科班出身」

西方古典音樂經過幾百年的發展,是一門非常深邃而系統的學科,絕對不存在「高手在民間」這回事,所以挑選音樂老師必須是科班出身——經歷過十年以上、全職、高強度的系統訓練的專業人士。

第三,教學過程中一定要親自帶樂器示範

這個可以幫助你排除那些「渾水摸魚」的老師,並且真正能引導孩子對於彈奏樂器的渴望;

第四,老師教的是音樂,而不是一項手指運動

音樂是一項審美,是一門藝術,甚至可以說是一種穿越歷史的神奇力量。

好的老師,一定會引導孩子對音樂這門學科充滿鑽研和探索的熱情,而不僅僅是為了考級而練習的手指運動。

一個好的琴童家長,應該幫孩子建立一生跟音樂的美好聯繫

5. 如何判斷孩子的音樂前途

一個好的琴童家長,應該幫孩子建立一生跟音樂的美好聯繫

許多家長可能對孩子學藝術有個誤區,認為說孩子萬一成績不好,將來就吃吃藝術這碗飯,其實藝術對人的智力要求是非常高的。

不排除有的孩子可能在藝術方面有特別的天賦,但是如果僅僅是學習不好就那藝術當救命稻草的話,很可能孩子在藝術方面做不出什麼成績,個人的幸福感也會很低。

那些走專業音樂道路的孩子,可能都有如下特徵:第一,對音樂非常有興趣,所以有很強的自我驅動力去刻苦練習;第二,在一些標準化的考試和專業人士的評價中得到認可;第三,去考音樂學院的附小和附中。

不過,的確不一定每一個孩子最終都要走上以音樂為職業這一條道路,例如講稿的作者嚴伯鈞就是一名典型的「物理博士 / 小提琴藝術家」 斜槓青年。

未來社會的種種分化的不確定性,大概都預示著家長們對孩子的藝術啟蒙報以更多「佛系」的態度:通過藝術啟蒙過程,提高孩子的審美,磨鍊它對目標的追求,這一點可能對ta將來從事的任何職業都會更有意義。

一個好的琴童家長,應該幫孩子建立一生跟音樂的美好聯繫

6. 正確練琴的打開姿勢

一個好的琴童家長,應該幫孩子建立一生跟音樂的美好聯繫

首先,保持充足的練琴時間。

大家都知道「一萬小時法則」,那些真正登峰造極的音樂家,一天花上8-10個小時練琴也是很普遍的(我感覺要撲街);

大師建議兒童的樂器練習,每天不能少於2小時。(這個我也感覺很難做到哇,可見任何「卓越」都是來之不易的)

其次,練琴最重要的還是基本功。

只有基本功練紮實了,孩子再去練那些很複雜的曲子,就可以更專注於技巧的表達,而不是跟基本功的難度做鬥爭。

第三,多參加音樂社團,參與多人演奏

一個人練習的確很容易枯燥,而多人練習,除了容易從他人身上揚長避短地學習技巧,更重要的是,多人合奏,試聽上的享受,絕對比自己一個人彈奏,那種快樂感要強烈得多。

第四,提高孩子整體的藝術修養

藝術界有句話說:「先為人,次為藝術家,再為音樂家,終為鋼琴家」,音樂的最高境界,其實是在表達一種哲學觀念和思想。

所以家長不光是指望著孩子練習彈奏技巧,更應該多給孩子普及其他藝術常識,例如多給孩子閱讀藝術史方面的書籍,或者平時多看看展覽、博物館、多聽聽音樂會等等。

一個好的琴童家長,應該幫孩子建立一生跟音樂的美好聯繫

7.如何理智地看待考級

一個好的琴童家長,應該幫孩子建立一生跟音樂的美好聯繫

關於考級的幾個真相:

第一,專業人士並不考級,因為考級實際上是衡量業餘選手的水平標準;

第二,考正確的級,目前普遍認可的是中央音樂學院的考級和英國皇家學院的考級

。當然這些考級非常嚴格,除了彈奏技巧,還要考樂理和視唱練耳等。而其他的考級標準,很可能有放水的嫌疑。

第三,父母一定要牢記的,考級只是一個檢驗的標準,而絕對不能把它當做學習音樂的目標。

如果把考級當做學習的目標,那麼每天的目的就是練那幾首曲子,音樂學習和練習的過程無疑是非常枯燥的;將來孩子即使考了級出來,對音樂充滿的也都是痛苦的記憶。

以及,如果家長對考級有太強烈的功利性,老師也很可能避重就輕,只教考級的內容,並且對考核標準放水。

一個好的琴童家長,應該幫孩子建立一生跟音樂的美好聯繫

8. 怎樣母慈子孝地陪孩子練琴

一個好的琴童家長,應該幫孩子建立一生跟音樂的美好聯繫

首先當然是心態的幾個誤區:

第一,不要對孩子寄予過分的厚望。

孩子成為名垂千古的大師,畢竟只是小概率事件;大多數孩子,父母對他們更理性的期望應該是:

孩子把音樂當做一項心靈慰藉的愛好,作為一個豐富人生的選擇,對於他們的幸福感反而更有幫助。

第二,不要把考級做為對孩子和老師的KPI,更不要許諾孩子「等你考過了XX級,就再也不用練琴了」,這個上面已經提過了,音樂變成了枯燥的目的,而不是鍾愛一生的愛好;

當然,我們也知道,練琴長年累月的堅持,是一個非常艱苦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父母能夠為孩子做哪些事情呢?

第一,父母可以跟著孩子一起學習、一起進步

我們這一代,特別是從農村、小城鎮長大的人,小時候並沒有經受過藝術的訓練,那麼現在趁著孩子學習的旅程,再補上這一刻也不遲啊~這也是菲爺一直以來的觀點。

更重要的是,跟著孩子一起學習,你也能體會到ta訓練中遇到的一些難點,從而能夠更好地理解和幫助ta,真正成為孩子的「良師益友」。另外,自己略微懂點音樂的父母,也才更能鑑別老師的好壞,不容易被忽悠。

第二,真心地欣賞和鼓勵孩子

這一點的前提當然也是父母自己也能有點音樂素養了,不然只會空談「棒極了」。對孩子來說,一個不懂音樂的人的鼓勵,和一個知音的欣賞,那絕對是完全不同的反饋。

如果你真的確實不懂,也不妨真誠地多向孩子提問和請教,讓孩子感受到你很在乎ta,也能幫助ta把學到的東西對外輸出。

一個好的琴童家長,應該幫孩子建立一生跟音樂的美好聯繫

最後,總結,本文所講的所有的「應知會知須知」,無一例外都是指向同一個主題:父母要做的事情,就是讓孩子真正熱愛音樂、欣賞音樂,並且為了音樂去努力、去付出。

隨著孩子不斷長大、成熟,在認識和思想上難免會和父母有疏離,而一旦有音樂(特別是古典音樂)這個紐帶,這些流傳了幾百年的人類文化的結晶,仍然可以成為維繫你和孩子之間親子溝通的一個很好的橋樑,這應該是一位「琴童父母」最應該期待的事情。

一個好的琴童家長,應該幫孩子建立一生跟音樂的美好聯繫

The end

一個好的琴童家長,應該幫孩子建立一生跟音樂的美好聯繫

作者簡介:辣媽菲也(spicymom2014),從神經大條、沒心沒肺的文藝青年,變身三頭六臂、金光閃閃的媽媽;從通信業世界500強海外骨幹,變身回國女性創業者;從科學育兒、正面管教到麻辣毒舌的管窺婚姻、女性覺醒;願我像一個人格鮮明的閨蜜,一路陪伴你左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