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9 魏洪興:警惕國產工業機器人技術空心化

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近日發佈數據顯示,2017年國產品牌工業機器人市場份額下降6個百分點,降至不足27%,從而結束過去五年佔有率的持續增長。

數據背後隱藏著讓人更擔憂的產業現狀。為什麼過去五六年國產品牌市場持續增長?一方面是國外品牌機器人熱銷賣斷貨,用戶退而求其次,選擇國內品牌替代;另一方面和國產品牌機器人採取的銷售模式有一定關係,即廠家向渠道壓貨比較嚴重,事實上產品並沒有賣到用戶手中。此外,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增長非常快,大勢之下帶動國產品牌迅速上漲,也掩蓋了部分問題。

國產機器人連續五六年快速增長的數據後面隱藏著一些泡沫。目前來看,國外品牌工業機器人價格也在下降,國產品牌的價格優勢趨弱。更重要的是,國產品牌機器人大部分應用在搬運和上下料等低端領域,在品質和性能等關鍵技術指標上與國外品牌的差距並沒有縮小。國產品牌長於組裝、國外品牌掌握核心技術的整體格局並沒有改變。

國內工業機器人市場增長迅速,卻被國外品牌快速佔領,這是一件很危險的事。目前,全球工業機器人領域被日本發那科、安川電機、瑞士ABB和德國庫卡四大品牌所佔據,市場份額達到70%以上。這些企業在工業機器人領域已有二三十年積累,技術已相當成熟。

而國內企業之前很少做機器人本體,大都集中在機器人集成應用層面,即把國外的機器人產品應用於生產線上,使用的絕大多數核心軟件、關鍵裝備都是來自於國外,整體表現為產業的空心化。從更深層次看,中國企業還不掌握工業機器人的核心部件和關鍵技術,比如機器人伺服電,因為這些核心部件和底層核心技術的研發週期都非常長。再向下延伸,機器人材料研發花費的時間更長,差距更大。

機器人技術複雜度高,投入巨大,國內很多企業不太願意從事基礎研發工作。但工業機器人具有國家戰略意義。每臺機器人都像電腦一樣存在“後門”,在極端情況下如發生戰爭或者貿易戰,核心技術的缺失都可能成為致命隱患,所以中國發展工業機器人核心技術勢在必行。

中國工業機器人目前已被正式列入美國加徵關稅之列,可能會喪失價格優勢,出口美國會變得越來越困難。同時,美國已經開始在工業機器人領域對中國進行技術封鎖,一些華人背景的科研人員回國受到限制,甚至遭到美國FBI的調查。這意味著中國與國外先進技術之間的交流可能會被切斷,這對中國工業機器人產業的發展非常不利。

中國對工業機器人的需求非常龐大,未來還將呈現高速發展態勢。一方面傳統制造業出於勞動力成本上升或者勞動力短缺的問題,將會大規模採用機器人來提高生產效率;另一方面,工業機器人的應用場景會從傳統的汽車行業,向3C尤其是手機制造等行業快速擴展,造成市場對機器人的需求越來越多。估計未來三年市場增長率仍將高達40%-50%。

國產品牌佔有率下降是個危險信號。如果中國機器人企業只是擅長組裝,將最終淪為國外品牌的代工廠。要避免這種情況發生,有兩個問題值得我們特別關注。

一是對國產工業機器人行業的傾斜和支持還不夠。中國從一開始就面臨著日德等國領先企業帶來的充分市場競爭。其產品綜合優勢領先於國內品牌,肯定會成為用戶首選。另外,在一些機器人領域的先進技術上,國外企業已經實現壟斷,這需要給予國內企業更大力度的支持,鼓勵他們在核心技術上尋求突破。

二是中國與發達國家在教育領域的差距。國內最近幾年在機器人職業教育上投入很大,但大都以學習國外品牌機器人的操作維護為主,實際是為國外品牌機器人培養了大量的應用型工程師,無法替代高端研發型人才。國內高校的機器人研究方向大都著眼於應用,較少去觸及操作系統、核心芯片、核心控制算法等。而美國如斯坦福大學等一流的機器人研究機構則會在機器人基礎研究方面,如機器人操作系統、關鍵軟件平臺等上大力投入。

中國在工業機器人行業起步比較晚。但也要看到中國發展工業機器人的明顯優勢。國內的市場足夠大,有市場就會有機會。中國一些企業已經開始涉足核心技術的研發,通過技術的慢慢積累,將帶動高端技術的發展,從而趕超國外先進技術。

機器人核心技術研發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必須沉下心來,不能有急功近利的想法。在機器人產業發展過程中,更要摒棄通過上規模打價格戰的想法,而忽視技術積累。工業機器人產品成功依靠的是產品的品質和信譽。只要產品質量可靠,性價比好,無論什麼時候都會有用戶買單。所以發展機器人產業不急於一朝一夕,要做長遠打算,笑在最後。(作者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機械學院教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