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4 法新社:机器人助力中国经济腾飞

【欧洲时报九天编译报道】中国正全力以赴,力争在国际工业机器人的竞争当中取得领先地位。在北京举办的世界机器人大会新技术纷呈,成了名符其实的机器人大观园。

日前在北京举办的第四届世界机器人大会汇集了160家参展企业,新技术纷呈,令人应接不暇,用机器人代替人力显然不再是梦想。

法新社:机器人助力中国经济腾飞

三名少年在2018世界机器人大会一处展台体验编程机器人。本届大会展现了许多新技术、新变化和新趋势。机器人会给人类生活带来哪些影响是许多人感兴趣的重大问题。(图片来源:新华社)

手术机器人、工业机器人、乃至音乐与运动机器人,这些有望为中国经济带来巨大变革的智能设备云集北京世界机器人大会。这里也成了各路机器人比拼的竞技场。

据法新社报道,会场上能看到机械臂写起书法、本土电器集团格力的机器人乐团演奏起打击乐器、鱼形机器人在水箱洄游、蝙蝠形机器人则振翅起飞、机器人在广东Inbot公司智能屏上起舞。这些机器人能够担任教师或销售助理,还有一些小型机器人可以表演足球。

最为万众瞩目的还是机器人大赛。在观众们激动的喝彩声中,各路机器人在赛场上各显神通,爱好者设计的迷你坦克行动迅捷、配备利刃,在撞击声中相互交锋。法媒采访了一位年轻的中国参赛选手,他笑言“我的机器人代表了我的个性,我特别喜欢火花。”

潜力无限,挑战严峻

法媒还指出,中国对机器人领域的追求远不止于休闲。如今,中美技术战到了白热化阶段,中国正全力以赴,力争在国际工业机器人的竞争当中取得领先地位。同时,随着人口老龄化与本土劳务价格上涨,中国正期望通过工厂自动化保持工业发展速度。

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热情洋溢地表示,“机器人是制造业最璀璨的明珠,将开创一片新的天地”。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从2014年起便提出要发起一场“机器人革命”。

法新社援引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的数据指出,中国已成为工业机器人的全球第一大市场,去年中国出售141000件机器人,年涨幅约达58.1%,占全球需求的三分之一。至2020年,预计中国的机器人需求还将增加20%。麦肯锡亚洲运营咨询业务及物联网负责人艾家瑞表示,“中国仍有巨大的自动化潜力。2016年,中国平均每万名职工有68个机器人配合工作,约为日本和德国的四分之一。”

此外,去年售出的工业机器人中仅有27%为中国制造。根据“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宏伟目标,中国希望其市场份额在2020年达到50%,即在7年内提升70%。艾家瑞表示这是一个艰巨的挑战,“要实现这一目标,中国的计算机领域工程师数量需要增加一倍,还需填补知识产权空白。目前中国企业持有的专利不到总数的1%。”

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能制造可在狭窄管道内作业的蛇形机械臂。总裁曲道奎向法媒透露,未来还有另一大挑战,即行业先进程度的提高。他清楚地指出,“我们过去专注于精度、安全性和速度;而现在专注于高度整合的机器人组合,关键在于灵活性、智能和适应能力。”但要实现这一转型并非易事。艾家瑞认为“要对生产流水线进行彻底的革新,如果只是用机器逐个替换不同岗位的工人,收益和效率都十分低下。”

法媒认为,自动化可能会造成巨大的社会成本。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未来中国将被机器取代的岗位可能达77%。

其它领域欣欣向荣

除了工厂以外,机器人技术早已在餐饮、银行、物流、甚至医疗领域蓬勃发展。

据法新社报导,中国科大讯飞此次在北京展出了研发的“智医助理”机器人,它能与患者对话并判别150种疾病,还通过了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董事长刘庆峰指出“这款机器人3月起在医院投入使用,已经参与了约4000次诊断。”他希望“这项技术能够将人工智能的便利带给偏远地区的医生。”科大讯飞还测试了一款庭审机器人,旨在帮助法官判定正确裁决。

复星集团旗下的美中互利公司则在中国引进了美国设计的“达芬奇”手术机器人。集团首席运营官刘雨表示,在手术中,拥有高清摄像头和手术刀可多方位旋转的达芬奇机器人“突破了肉眼的局限”。但他也指出“机器人只是协助医生工作,并不能取而代之。人体构造极为复杂,完全用机器人取代有悖伦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