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3 朱元璋不願意當和尚了

朱元璋不願意當和尚了

朱元璋不願意當和尚了

朱元璋不願意當和尚了

每個有影響力人物的崛起都是歷史潮流中的個性的自我體現。

沒改革開放,斷然不會有馬雲這樣的富豪。如今的少將中將上將不少,卻難成軍事大家,沒有戰爭的洗禮,將軍只不過是一種工作。

朱元璋遇見了一個時代,一個風起雲湧,戰亂紛爭的時代。

他不崛起,歷史還會扶持別人崛起。那個時代,必需創造出朱元璋似的人物來。

有了歷史的潮流,並非就會有朱元璋。就如今天一樣,並非每個人都是馬雲。個性的自我體現契合於歷史潮流,這才會有朱元璋,馬雲等人的崛起。

任何的時代,都與糧食有關。

每個人擁有幾十年的糧食,或等同於幾十年糧食的金錢,這就是盛世。每個人只擁有明天的糧食,等待著地裡的草長,等待著樹上的果熟,那就是末世。

這是亙古不變的真理。

生活本就是世俗的。今天亦是如此,有錢者,讓人仰慕,無錢者,讓人躲避。至於怎麼來的錢,已然不重要。就如歷史一樣,元朝也好,清朝也罷,什麼蒙古族,什麼滿族,有奶便是娘。宋朝沒奶了,元朝有奶吃,便改了元朝。元朝如今沒奶吃,那就讓他們滾蛋。至於說百姓所擁有的民族性,不過是餓了,不好意說出來,換個高大上的理由而已。

美國人說他們偉大,民主,自由。那是吃飽了以的的事。沒吃飽飯時,屠殺印第安人時,怎麼不講民主,自由了。

元朝沒奶可吃,只好讓他們滾蛋。

問題是元朝達官貴人有奶吃,沒有奶吃的是百姓。百姓讓他們滾蛋,達官貴人們還不想滾蛋,只好掰腕子嘍!

糧食與瘟疫不相干的兩件事。可沒糧食,就得死人,死的人太多,沒有人埋,屍體腐爛,就產生了瘟疫。糧食與瘟疫就這樣形成了因果關係。瘟疫來了,有糧食的沒糧食的傳染上都會死。

朱元璋家裡不到半個月,父母長兄都死了。這年朱元璋十五歲。沒辦法,出家當和尚。當時的朱元璋做什麼都不重要,他只會選擇有糧食,吃飽飯的地方。

歷史上記載朱元璋當了五十天的和尚,時間很短,為什麼不多當些年呢?還是糧食的問題。寺廟裡如果有充足的糧食,朱元璋能當一輩子的和尚,也沒有後來的朱洪武了。(洪武是朱元璋稱帝時的年號)

那個年代當和尚是最後的顏面,比當乞丐好聽些。和尚當不成,只好當乞丐。乞丐是打敗自尊心最好的行業。

史書上是這樣評價朱元璋性格的,勇敢,有堅強的意志,殘忍,多疑。我們看歷史往往只看這些詞彙,而不去理解詞語背後的含義。勇敢哪裡來的?為什麼他意志堅強?他怎麼變得殘忍,多疑?

你讓王思聰去勇敢,讓馬雲去勇敢,不可能。他們沒有勇敢的理由。往往富足的人缺少這份勇敢,那是因為,他們沒有必要用勇敢來獲得食物。朱元璋不行,餓得要死時,看見狗嘴裡有食物,他必需勇敢起來,與狗爭食。

我看魯迅《采薇》文章這樣寫生命垂危時的伯夷與叔齊。“他們蹲在石壁下,正在張開白鬍子的大口,拼命的吃鹿肉。”誰也不要說誰高尚卑鄙,即將餓死時都這樣。

孔子到鄭國遊說,沒錢,又與學生走散。獨自一個人呆在城門下。鄭國人這樣評價他的,像一條“喪家之犬”。後來孔子的學生把這話告訴了孔子。孔子不愧是聖人,沒有裝大象,而是笑著說道:“確實是這樣。”

朱元璋此時,就是喪家之犬。

沒有勇敢,堅強的意志,殘忍,他能活下來嗎? 正因為有了幾年的乞丐生活,讓朱元璋懂得了什麼是真正的生活,為他日後的崛起,培養了堅定的,不服輸的性格。這是他個人思想的一次昇華。

三年後,朱元璋重新回到了寺廟當和尚。原因很簡單,想找回點自尊心。條件當然是食物相對於三年前充足了。

《管子》中有一句話“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沒食物時,不知道榮辱,只好當乞丐。有食物了,知榮辱,便來當和尚。很現實,又世俗的想法,值得借鑑。

元朝的奶媽斷炊了,百姓開始尋找新奶媽。這時候的奶媽有很多,彭瑩玉,徐壽輝,劉福通,韓山童,郭子興等等,都開始與元朝掰腕子了。

這裡說明一個問題。元朝的奶媽斷炊,奶都哪裡去了?縱觀中國歷史,漢末,唐末,其實物質並沒有少太多。偶爾有些旱澇,不足矣影響百姓生存需要的糧食。這是一個財富集中的問題,比如說,中國現有財富80萬億元,而像馬雲似的人物有500個,每人有1000億財產,共計50萬億元,那麼十多億人口只有30萬億元了,沒有錢的人自然生存不下去。財富過於集中,導致於百姓沒有了生存的底線,所以才會造反。當下的低保,是什麼意思呢?就是百姓的最低保障制度,有了這個制度,社會才會安穩。美國有遺產稅,是遏制財富過於集中的一種體現。讓馬雲似的人物,死後把財富重新分配。中國現在沒有遺產稅,隨著富豪數量的增加,以後一定會有。

斷炊並非是真正的沒奶吃,而是少數人把奶藏了起來,多數人吃不著。

那沒辦法,大家一起搶來重新分配。這就是歷朝歷代更替的原由。

還是那句話,誰給吃的,朱元璋往那去。出現那麼多的奶媽,朱元璋眼饞。他脫下僧袍,出世看世界,不願意當和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