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8 孟浩然和王維,同是歸隱山林,原因卻大不一樣

做官與歸隱是唐代文人心之中的一個永恆的情結。這在孔子的時代就有了。孔子一方面教導顏回要讀書,這樣國家需要的時候,才能有所作為,但同時也說,國家如果不需要你,就應該像顏回那樣,簡單地生活也能“不改其樂”。隱逸是文人無法實現政治理想的時候,為自己尋找的可以保持精神獨立與自由的生活狀態。在中國歷史上,這是士大夫階層與集權制度相互制衡的一種方式。而在唐代,文人不僅讀書的時候可以隱逸,官場失意的時候可以退避,甚至謀官求職,也可以通過隱逸來走“終南捷徑”。

孟浩然和王維,同是歸隱山林,原因卻大不一樣

唐代皇帝推崇隱者,很多文人在長安城附近的終南山中隱居,等皇帝來招攬,隱逸成為直通官場的一條捷徑。李白就是通過這條路見到了唐玄宗,獲得了官位。所以總體來說,和其他朝代相比,唐代文人在做官和隱逸之間的選擇是比較自由的。因此,隱逸這種生活方式,對唐代詩歌也就產生了更深的影響。魯迅給唐詩分類的時候,就按照做官和隱逸,把唐詩分為廟堂文學和山林文學兩大類。這足以說明文人在做官和隱逸之間的切換,對文學藝術有多麼重要的影響。

孟浩然和王維,同是歸隱山林,原因卻大不一樣

最能體現隱逸生活對詩的影響的,就是山水田園詩派的王維和孟浩然。我們這裡就先講講從來沒有進入官場,一生放蕩不羈愛自由的孟浩然。他雖然生性淡泊,但沒能入仕途,主要是因為時運不濟。他說自己“苦學三十載”,但由於不善人際,所以也沒有能舉薦他的人。四十歲的時候,他曾經去過長安,結果沒有考中。據野史記載,他落榜後曾在王維的家中見過唐玄宗,因為他的詩很有名,所以玄宗很高興,請他說說最近寫的詩,他就唸了一首發牢騷的詩,其中有“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一句,就是說因為自己沒本事才會沒能被皇帝重用,因為身體多病所有老朋友也都疏遠了,不僅自艾自憐,似乎還含有譏諷皇帝沒有知人之明的意思。結果惹得龍顏不悅,皇帝說:不是我不重用你,而是你自己不求上進。雖是野史,也側面說明了孟浩然不諳世事,很難在官場中生存的個性。或許是因為他很瞭解自己這種性格,孟浩然從此回到他在襄陽城外的祖宅中隱居,一生再也沒有求取過功名。

孟浩然和王維,同是歸隱山林,原因卻大不一樣

歷史上還真有一個因為考試不中而發牢騷,所以斷絕了仕途的文人,是宋代的柳永。因為考試不中,柳永寫了一首詞,說自己考不中又有什麼關係呢,那都是浮雲而已,所以“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不如去寫詞好了。”因為這首詞寫得太好,大街小巷都在傳唱,連皇帝都聽過了,以至於後來他考中了,皇帝聽說這個人是柳永,就把他的名字劃了,還說:他要這浮雲做什麼呢,就填詞去吧。後來柳永一生失意,常常自嘲是“奉旨填詞”。

孟浩然和王維,同是歸隱山林,原因卻大不一樣

詩人沒能考中做官,或許是詩人的不幸,但也可以說是中國文學的大幸。孟浩然以布衣詩人、隱逸詩人的身份度過了一生。他的生活安逸,愛好旅遊,也喜歡品嚐各地美食。他的日常是“釣竿垂北澗,樵唱入南軒”,就是在溪邊釣魚,在林中唱歌。他一直生活在政治清明的天寶末年以前,良好的政治氛圍,幽靜的自然環境,使他清高的人格理想沒有受到壓抑,因此也成就了他清新曠遠的詩風。李白曾經寫過一首詩《贈孟浩然》,前兩句說:“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後兩句說,“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稱孟浩然為夫子,用高山仰止來贊他,可見李白有多麼敬佩孟浩然的品格。

孟浩然和王維,同是歸隱山林,原因卻大不一樣

孟浩然是唐代山林詩人的典型,與東晉末年“採菊東籬下”的陶淵明一樣,做人和做詩都有強烈的隱逸傾向。另一位有著同樣傾向的詩人,是王維。有人評價說孟浩然是“仕隱兩失”,因為他早年能安於隱逸,但中年考試失敗後,原來那份自然地心情被破壞了。而王維是“仕隱兩得”,因為他始終在一種半官半隱的狀態中,一方面從來沒有徹底歸隱過,即使是在官場失意時,也還保持著官位,而且還越來越高。另一方面,他雖然做著官,卻又一直有退隱的想法。他曾經兩次在山中隱居,一次在終南山,一次在輞川。所以,他既有做官的俸祿,又有隱居的閒適,當然是仕隱兩得了。

孟浩然和王維,同是歸隱山林,原因卻大不一樣

由於人都有習慣的行為、 動作和思維方式 ,所以詩人都有喜好的字詞,在王維這裡,就是“迴歸”的“歸”字。他的詩文中,共有 138 次用到“歸”。除了“歸”,他還喜歡用“進入”的“入”,比如“謝病始告歸,依依入桑梓”,說自己因病回家修養,既有歸,也有入,體現出他對隱逸的理解和感受。從中我們能感覺到他有一種強烈的自閉傾向,好像要把自己鎖起來。

孟浩然和王維,同是歸隱山林,原因卻大不一樣

他母親信佛,所以自幼受佛教的影響,半退休之後,把僧徒的生活和隱士的生活方式結合起來,開創了居士的生活方式。他寫詩還經常使用關門這個意象,似乎想把一切紛擾都拒之於門外。政治上失意之後,他更是遁入空門,吃齋唸佛,進入到“晚年唯好靜,萬事不關心”的終極自閉狀態。

孟浩然和王維,同是歸隱山林,原因卻大不一樣

山林寺院中良好的讀書環境,唐代相對寬鬆的政治環境,皇帝對隱者的推崇,都讓隱逸成為了在做官之外一種理想的人生選擇。文人可以在做官與隱逸之間更自由地切換。這讓他們的獨立之人格、自由之心性可以得到更好地滋養。這種品性流露到詩人的創作中,成為了唐代詩歌重要的文化品格。

孟浩然和王維,同是歸隱山林,原因卻大不一樣

感謝你能看完我的這篇文字,你就是我在找的有識之士,點下關注對你來說是件小事,慶祝我們的緣分始於今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