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7 朱弟成:紮根世界屋脊的岩石學家

新華社北京9月17日電(馬巖)今年46歲的朱弟成現任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十八年來,他始終不渝地潛心青藏高原地質研究。他的一些研究成果挑戰了國際上一直以來的傳統認識,並發表在Geology等國際著名學術期刊上,獲得了學術界的廣泛認可。

“青藏高原自北向南分為羌塘地體、拉薩地體和喜馬拉雅地體,國際學術界傳統上認為羌塘地體和拉薩地體都裂離自印度大陸北緣。但經過我的研究發現,拉薩地體可能不是來自印度大陸,而是來自遙遠的澳大利亞。”朱弟成說,“通過對大量數據的分析,我發現拉薩地體的碎屑鋯石特徵明顯不同於羌塘和喜馬拉雅,而是與澳大利亞西部和北部非常相似。”

朱弟成:扎根世界屋脊的岩石学家

朱弟成在西藏自治區加查縣的一個懸崖邊上採集樣品(攝於2016年8月)。受訪者供圖。

此外,朱弟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學術研究成果還包括通過揭示拉薩地體的岩石圈成分結構重現其中生代板塊構造過程,以及證實印度大陸在約1.32億年前由於地幔柱活動開始與澳大利亞大陸分離。

如今已經成為地質界知名人士的朱弟成1993年填報的高考志願卻是重慶一所大學的工商管理專業,後被調劑至成都理工學院地質學系,從此開啟了與地質專業的不解之緣。

“當時我其實對地質專業不瞭解,但像我這樣農村長大的孩子,有機會上大學已經不錯了。我遵循幹一行、愛一行的人生信條,逐漸喜歡上了這個專業。”他說。

在周圍人眼裡,朱弟成是典型的“工作狂”,多數時候每天工作十二三個小時,且全年無休。

朱弟成:扎根世界屋脊的岩石学家

朱弟成與同事、學生在西藏自治區措勤縣美多村的民宅裡過夜(攝於2010年8月)。受訪者供圖

朱弟成做學問的嚴謹性可以用苛刻來形容。截至目前,他共發表過15篇作為第一作者的國際論文,雖然總量在業界不算多,但其中9篇是最近十年地球科學領域中被引用次數排名在前1%以內的論文。

“我在研究一個問題時,不會只使用自己實驗測試獲得的數據,而是把區域內已有的相關數據全部彙集起來進行綜合分析,盡最大努力使研究結論客觀、全面。”他說。

朱弟成不僅對自己高標準、嚴要求,對他的學生也是一樣。“朱老師對學生論文的審改細化到每一個句子、句型、標點,有的論文修改次數多達20多遍。”2009年到2016年一直跟隨朱弟成學習的王青說,“他對科研的激情、國際化的視野和勤奮、高效的治學風格都值得我們不斷學習。”

從2000年8月第一次進藏以來,朱弟成共赴藏23次,平均每年至少一次,其中最長的一次達45天,主要針對4000萬年以前的岩漿岩開展野外考察和樣品採集。

由於科考活動大多在人煙稀少的地區進行,遇到種種困難在所難免。有時車輪陷入沼澤,他和同事們就下車奮力推;有時車胎在凹凸不平的道路上被碎石扎爆,他們就坐在路邊數個乃至十幾個小時等待救援車的到來;有時大雪封山,堵住了回去的路,他們就在車裡過夜。青藏高原上水的沸點僅有80多度,方便麵泡不開,他們就湊合吃點硬麵;找不到旅店,他們就花點錢睡在當地牧民家中的地上;在四五千米的海拔爬山,走十幾步就氣喘吁吁,他們就走一走,歇一歇,艱難地採集研究所需樣品。

當談到困難時,朱弟成總是笑著說:“我是農村長大的,什麼苦都吃過,這些都不算什麼!”

如今,正值中年的朱弟成已經獲得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等諸多榮譽。談到未來的職業規劃,他表示,盡最大努力提升中國科學家在青藏高原形成、演化研究領域的國際話語權,是他畢生追求的目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