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9 萬里長城作為中華民族的脊樑,你真的瞭解長城嗎?

長城,是以城牆為主體,附加著大量的城、障、亭、燧結合在一起的防禦體系。城牆一般修建在地勢險要的山嶺、河邊或者深谷附近,用來限制敵人騎兵的行動。築城是在草原、平地、曠野這些無險可守的地方,像甘肅臨洮的秦長城遺址,就是一段夯築的長城。

萬里長城作為中華民族的脊樑,你真的瞭解長城嗎?

和城牆結合的城、障,是為了加強長城的防禦力。城指的是在長城沿線修築的軍事要塞,可以駐兵,也可以住民。秦始皇命令蒙恬“城河上為塞”,建立的四十四個縣,就是在沿著黃河修建長城的同時建立的要塞。障,指的是城堡,障比城的規模小,而且障完全是軍事設施,是不住居民的,在障內駐紮的都是軍隊官兵。障主要是用來駐守在比較險要的地區。

亭,是用來監視敵情的,通常是和燧、障結合在一起。燧,指的是烽火臺,白天點菸,晚上點火,用來傳遞信息。

萬里長城作為中華民族的脊樑,你真的瞭解長城嗎?

秦始皇的國力強大,可以東滅六國,南平百越。但是對於匈奴,可以擊退,但是沒辦法征服。匈奴屬於北方遊牧經濟民族,他們的生活習性是隨著水草定居,行蹤飄忽不定。秦始皇可以一次、兩次擊敗匈奴,但是秦軍一撤,匈奴仍舊可以像之前一樣侵擾掠奪。為了邊境的安定和國家的安全,長城在抵禦匈奴入侵的時候就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萬里長城作為中華民族的脊樑,你真的瞭解長城嗎?

匈奴是遊牧民族,訓練、裝備都比不上秦軍,匈奴的兵種很單一,但是人人精於騎射,十分機動靈活,打的過就打,打不過就跑,對後勤需求不大。秦軍則是裝備精良,訓練有素,有車、步、騎的協同配合,擅長打大規模作戰,對後勤要求過高,靈活性和機動性都很差。匈奴不擅長攻城,秦軍以長城為屏障就可以限制住匈奴的騎兵,把自己短處化為長處,依靠長城防守匈奴的進攻。

蒙恬大破匈奴,就是依靠長城為屏障,可以集中兵力發動進攻。匈奴也是因為秦長城掩護這秦代的邊境,找不到進攻秦境的機會,被迫退到陰山以北的地區。蒙恬在收復河南,奪取陰山之後,在秦始皇的命令下又開始大修長城,用來鞏固秦代佔領的新國土。有了長城,就可以保證這片被佔領的地區不會再被匈奴侵擾。

萬里長城作為中華民族的脊樑,你真的瞭解長城嗎?

長城是保護中原地區的一道重要的屏障,在長城的庇護之下,人們可以安居樂業,不在有被匈奴侵擾的危險。秦代在長城沿線上的雲中、雁門、代郡……等十二個郡,在長城的庇護之下,土地得到了開發,農業迅速發展。尤其是河南和黃河沿岸,因為有了長城的保護,和秦始皇四十四個縣的建立,經過移民和開發後,變成一片十分繁榮的區域。

萬里長城作為中華民族的脊樑,你真的瞭解長城嗎?

自從秦之後,長城經過兩千多年不斷的修建和擴充,規模變得越來越宏大,萬里長城自構築的那天起,就成為中華民族大一統的象徵。雖然長城的軍事作用在現代已經消退,但是長城作為中華民族象徵,在文化精神方面上不斷的前進著。萬里長城不僅僅是我國軍事上的奇蹟,也是中華民族的驕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