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如何看待華裔天文學家發現“超級地球”距地球16.5光年?以目前人類最快速度,多少年到達?

嗨皮159793921


只有傳說中的曲速飛行可以做到,所謂的曲速飛行,就是靠人工智能來壓縮飛行器周圍的力場,從而使飛行器可以實現300萬千米/秒的飛行速度。科學家把這個飛行速度叫做曲速。也就是文中所提最高速度的20萬倍,那麼大概1年半的時間就可以抵達超級地球。曲速飛行的本質不是提高速度,而是縮短距離,關鍵是需要足夠的能量來壓縮飛行器周圍的空間。舉個例子,你可以想象從紙上的一點到另一點,兩點之間直線最短,距離確定了,剩下就是如何提高速度,極限是光速,如果地球和超級地球之間直線距離16.5光年,那麼理論上飛行器即使達到光速最快也需要16.5年到達超級地球。但是如果此時把紙張以此兩點對摺一下,使這兩點重合,那麼距離理論上可以無限接近0,在不改變飛行器速度的前提下縮短了距離進而縮短了時間。當然彎曲一張紙是容易的,彎曲空間就難了。如果有一天人類可以實現曲速飛行,將徹底顛覆時空概念,實現星際旅行,將能通過開發殖民其他星球來為人類創造無限的財富,從而使整個地球人類上升到更高維的宇宙文明。


遠山HG


發現就發現了唄,雖然看似“宜居”,但並非真的“宜居”,離發現生命和文明還遠著呢。

這顆所謂的瓦肯星(HD 26965 b)似乎不是距離地球最近的太陽系外所謂“宜居”行星,比它更近的卡普坦b(Kapteyn b)距離地球才13光年,是一顆環繞紅色次矮星卡普坦星的太陽系外行星。

卡普坦b被認為位於母恆星的適居帶內,他才是潛在已知最近的一顆星球。這兩顆系外行星都不是現在發現的,而是2014年發現的。

HD 26965 b的質量是地球的8倍多,公轉速度很快,只40幾天就轉一圈,而且很可能已被恆星潮汐鎖定,只有一面一直對著自己的“太陽”,這樣的行星不“宜居”也罷。

Kapteyn b體積相當地球的5倍,公轉速度也很快,但尚未見被鎖定的報道。無論從哪方面來看,後者的“宜居”性更強一些。

這些年一些國家都通過太空望遠鏡搜索地外文明,包括太陽系外行星,所謂超級地球這樣系外行星已經搜到不少了。

尤其是NASA的哈勃、開普勒、斯皮策、行星狩獵者等太空望遠鏡已經發現了幾千顆太陽系外行星,其中類地行星就有上千顆,所謂“宜居”帶行星也有上百顆。

什麼“地球的表哥”、“大表哥”、"超級地球"也不少。但迄今為止並沒有發現生命或者文明的證據。

這種發現還在不斷的更新和增加,只是證明了在我們廣袤的宇宙,不但有無數的恆星,更有無數的行星,這是宇宙生生息息的一種規律。

而宇宙環境千變萬化,生命或者文明的形式並不一定就是和地球一樣,甚至感知感覺方式也完全不一樣,不同的環境很可能孕育出不同的文明體。

我們現在只是按照地球和人類的狀態來認定所謂“宜居”不“宜居”,這本身就存在著很大侷限性。

我們只有拓寬視野,才有可能更早的發現地外文明。

人類現在連太陽系也無法出去,更別說到十幾光年的遙遠深空了。

人類飛行最遠的航天器是旅行者1號,飛了40多年,已經飛離地球215億公里,雖然飛出了太陽風頂層,但還等於在自己家門口。

太陽系的引力半徑有1光年以上,1光年就是9.46萬億公里距離,旅行者1號以目前每秒17公里的速度,還要飛17000多年才能飛出太陽系。

如果要飛到所謂的“瓦肯星”,16.5光年之距,則要29萬年。這還只是一個小小的無人探測器,載人航天還才起步,人類真正走出地球的腳步還僅僅印在了38萬公里距離的月球。

上個月美國NASA發射了人類第一艘恆星探測器,叫“帕克”號太陽探測器,已經飛往太陽探測,到了太陽附近將會利用太陽引力彈弓效應,加速到每秒200公里的速度,如果以這樣的速度飛到16光年遠的地方,也需要兩萬多年。

現在美國已經啟動了一個叫“百年星艦”的計劃,就是計劃在100年內建造出能夠飛出太陽系的高速飛船。

這個飛船預期採用核聚變動力,速度達到12%的光速,也就是8.33分之一的光速。

如果用12%光速航行,到達16光年遠的“瓦肯星”就需要130多年。到達距離我們最近的恆星,4.3光年距離的比鄰星,就只要36年。

如果這個目標能夠實現,將是人類走出太陽系,走向深空夢想開始變成現實。

時空通訊觀點,歡迎討論點評。


時空通訊


目前,人類的技術還無法支持星際飛行。學術界的曲速飛行或蟲洞理論更是不著邊際。以我們現有的第二宇宙速度,美國的發現號在40多年後才到達了冥王星的太陽系邊界。可以說逐漸擺脫了太陽的引力範圍。

你說的這顆星星,離我們有16.5光年,這也算離我們比較近的了。如果我們以擺脫太陽的引力範圍為起點,以我們整個世界的能源也就是用之不盡,信手拈來的強大動力作後盾,孤注一擲,全力一搏。我建議,發現號動力系統全開,加速衝向人馬座。

隨著速度的加大,飛行軌跡不再是繞日飛行的曲線,逐漸變成真正意義上的絕對直線。這條最近的捷徑,拋開各大恆星的引力影響,和宇宙中暗物質等不確定因素,持續的加速,會使飛船達到光速的十分之一,即每秒3萬公里。也就是說再有四十年,飛船就會到達比鄰星附近。

這時候,假設飛船狀況一切正常,動力充足。下面需要做的就是全速衝向比鄰星的主星。在進入比鄰星的引力圈之後,靠它的引力再次加速。調整好切入的角度,圍繞已運行半圈,然後從它與伴星的引力中間點衝出,重新進入太空。

這時候,如果不出意外,飛船的速度會達到光速的三分之一,即十萬公里每秒。那麼再有四十年的時間,飛船就會到達你說的這顆宜居星球。

當然減速降落還需要一些周折,而且要到它的引力圈內減速。這種操作需要膽大心細,一絲不苟。

最後說一句,到了那裡後,告訴地產開發商,給本龍王留一套海景別墅,最好是一個獨立的小島。不要忘記哦!


海龍王說生活



華裔天文學家發現距地球16.5光年的“超級地球” 說的應該這麼一回事。在中國科大建校60週年校慶前夕,我的一位在活動星系核研究方面的合作者,也是科大84級師兄、美國佛羅里達大學天文學系葛健教授所領導的達摩地外行星巡天項目(Dharma Planet Survey)團隊在《皇家天文學會月報(Monthly Notices of the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上以“The first super-Earth detection from the high cadence and high radial velocity precision Dharma Planet Survey”報道了達摩項目發現的第一顆系外行星。


這顆超級地球繞轉的恆星HD 26965,也叫波江座40A, 位於波江座(Eridanus)星系,距離地球16光年。他的特殊之處在於上世紀一部影響深遠的影視作品《星際迷航(StarTrek)》。其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推出後,直到現在都在不斷翻拍,成為全世界著名的科學系列之一,全世界有著眾多的星際迷。在《星際迷航》中,宇宙飛船“企業號”的科學館和大副 斯波克(Spock,對,就是那個長著長耳朵的混血外星人)的母星就位於波江座。


換句話說,就是葛健教授團隊找到了著名的科幻作品《星際迷航》中的“瓦肯星”(Vulcan)!這顆超級地球按照命名規則應該叫HD 26965 b (b的意思是,在恆星HD 26965系統發現除恆星外的第一個天體),不過據說葛健教授正在申請把這顆超級地球重新命名為“瓦肯星”。瓦肯星的質量是地球質量的8.47± 0.47倍,地表引力比地球大。這些都與《星際迷航》中的設定完全一致。但瓦肯星距離他的太陽很近,大約僅有地球與太陽距離的五分之一。瓦肯星同時也被他的太陽的潮汐力鎖定,使得它的一面永遠對著太陽,而另一面永遠背對太陽。感覺瓦肯人在瓦肯星上的日子也並不好過,重力太強,一面永久黑夜,而另一面永遠白天。


話回主題,瓦肯星距離地球16光年,距離地球不算遠,應該是距離地球最近的一批系外行星之一(最近的系外行星應該是比鄰星b)。但是因為人類的宇宙飛行速度實在是太慢了,到達瓦肯星在目前看來也不是可以實現的。比如“新地平線號”探測器的最大速度4.99萬公里/小時,“旅行者號”宇宙探測器的最大速度是每小時5.76萬公里,而曾經創造過世界上最快的宇宙飛船速度的“朱諾號”是每小時26.5萬公里,現在新的宇宙最快飛行速度記錄是“新視野號”的58.5萬千米/小時。而1光年則是9.46萬億公里,從地球出發需要多久才能達到瓦肯星呢,拿光年除一下最快的“新視野號”的最大速度就知道了,對人類這一物種來說,這不是一個可以承受的時間尺度。


來自瓦肯星的斯波克(Spock)的問候


南極觀星人


目前人類製造的飛行器中速度最快的仍然是41年前發生的旅行者一號衛星。它的速度是17.062公里/秒或61,452公里/每小時(約38,185英里/每小時),每年航行約3.599天文單位。



如果按照旅行者一號的航行速度,那麼要到16.5光年(1光年等於63241.1天文單位)外的超級地球,則需要16.5*63241.1/3.599=289936年,約29萬年。

所以說,人類想要到達這顆超級地球,至少得航行幾十萬年。故而,現在的技術還不支持人類的星際旅行夢想,啥時候登人類可以超越光速了,才有可能去到這個超級地球。


科學探秘頻道


華裔天文學家發現距離我們16.5光年外有一顆“超級地球”是確有其事的。它處在波江座40A的宜居帶上,大約是距離主星0.61天文單位處,在這個距離上行星的公轉週期大約是203地球日,並且可能有液態水存在。

波江座40是一個三合星系統,40A是橘紅色的主序星。40B和40C分別是白矮星和紅矮星。這個系統距離我們大約是16.5光年。科幻作品《星際迷航》瓦肯人居住的星球就指的是繞波江座40A公轉的第二顆行星。

目前人類最快航天器的最快速度是由朱諾號保持的,它在2016年7月抵達木星時速度達到26.5萬公里每小時 (73.7km/s)

如果按照此速度航行到波江座40A大約需要68165.4787萬年,這對於我們人類個體來說是相當的漫長了。

八月份NASA發射的帕克太陽探測器科學家推測它最後一次近距離接觸太陽時速將達到69萬公里,這是目前航天器最快速度的2倍還多,但是目前只是科學計算推測。如果按照此速度飛到16.5光年外,時間會相對短一些但是也要消耗三萬多年。

飛行了41年,年初已經飛到了距離太陽211億公里的旅行者一號平均速度算是最快的了

我曾經計算過一次按照此速度它將會飛行73600年的時間到達半人馬座比鄰星。在這裡不再重複計算,對比一下飛行到16.5光年大約需要287771.512年。


這裡是科學黑洞,感興趣的不要忘記點波關注哦!祝好!


科學黑洞


距離地球16.5光年,那就是波江座40唄,也就是HD 26965。這是個三合星系統,也就是大家常說的三體星系,有三顆恆星。按照目前旅行者一號的速度飛過去需要17萬年。樂觀一些有了新的技術需要15萬年。當然,不考慮人的死活。

其中波江座40A和波江座40C是紅矮星,波江座40B是白矮星。B和C互相環繞。

華裔天文學家葛建及其團隊在2014年使用田納西州的2米望遠鏡上觀測到了週期性變化的信號,從而在接下來兩年的繼續觀測中認為這裡有一顆行星。通過週期計算出其環繞半徑,推斷出這顆行星處於該星系的宜居帶中。

處於宜居帶也不一定有生命,太陽系內的金星和火星都在宜居帶。所以目前沒什麼理由開通前往這個“超級地球”的觀光團。是的,消費團也不行。


蛋科夫斯基


如何看待華裔天文學家發現“超級地球”距地球16.5光年?以目前人類最快速度,多少年到達?

看來《星際迷航》中的瓦肯星不是隨口說說的,還存在現實的基礎,也許史波克正在瓦肯星附近等待著科克船長,那麼距離科克船長出發的2063年還有45年,不知道人類的曲速引擎製造的怎麼樣了,要不然工期可能要延誤了哈......

傳說中的瓦肯星距離地球16.5光年,我們窮盡人類科技所能大約能製造出一艘約300KM/S的飛船,這已經是不惜代價了,但這仍然只有光速的1‰,假如去往瓦肯星的話,需要:

T=16.5/0.001=16500年,從茹毛飲血的一萬多年前出發,現在差不多就能到了,不過很抱歉,那會我們還處在新石器時代後期,切割獸肉還是磨製出來的石塊呢.....更不要說製造飛船裡!

儘管現在已經到了2018年,而我們的曲速引擎卻連影子都還沒看到,看來科克船長是要爽約了,但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總有一天我們將製造出裝載這曲速引擎的飛船,載著我們的“科克”船長去赴一個和史波克大副的千年約會!那假如我們現在製造出了曲速引擎,那到瓦肯星又需要多久呢?

比如曲速9.9999級,已經達到了199516倍光速,簡單計算下:

T=16.5/199516×365×24=43.47分鐘!

大約四十分鐘的時間,基本上各位上下班典型的通勤時間差不多,看來真是太有吸引力了....可是何時再能造出如此先進的引擎呢?

儘管從原理圖的描述來看似乎一點都不難,但事實上我們對空間的認識太過淺薄,甚至不知道如何來扭曲空間,迄今為止,只有質量能達到如此級別,而其他.....很抱歉,兩眼一抹黑!!但也許現在正處在黎明前的黑暗,當見到曙光時才會覺得,可能光明並不是那麼遙遠!


星辰大海路上的種花家


人類目前已經發現了幾十個“超級地球”,難道每個都要去?過幾天又有新的“超級地球”被發現,可能更好,更近,你有去的時間,都又發現了幾百萬個更好的“超級地球”了,到時候早就把你忘了,所以現在和將來最重要的是:努力發展高科技,努力發現新的動力形式,新的能夠實現星際航行的飛行器,同時用更好的科技手段發現更多更適應人類生存的類地行星,當然也要保護好我們的地球生態環境,到了科技發展到我們真有能力實現星際航行的那一天,再從成千上萬個“超級地球”中找到幾個性價比最高的(距離合適,生存環境相對舒適),讓一部分人類的“先行者”“開拓者”先乘坐飛行器過去,再一步一步慢慢實現星際移民。像小編問的這樣做的話,我們永遠都別想移民外行星了,等到人類滅絕也別想了,(思考問題的方式都不對。沒有前瞻性)


布魯斯huzhiqiang


蟲洞是第一選擇,但這個理論還只是猜測。另外一種就是把人和物體分解成光子,並且帶有編碼的光子。一起發射到超級地球上,在那邊再自動合成。還有一種就是利用量子力學原理,把人體和物體所有的相關糾纏的量子,以比光速還快的速度轉移到超級地球上。再控制地球上的人就可瞬間到達超級地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