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宇宙源於大爆炸,那麼是什麼導致了大爆炸呢?

旅行詩人安雞兒


對宇宙一點的思考\r

科學界普遍認同宇宙產生於奇點大爆炸,但對奇點的解釋只能是理論上的,沒有證據,也就是思考的,既然對奇點是思考的,那我就對奇點多思考一下,供大家參考。\r

宇宙中有反物質,有黑洞,現在對黑洞的解釋有點象奇點,我們不防試想一下黑洞就是反物質在作用於物質,也就是在"中和"物質,所以就連光也逃不脫,如果按這個想法,宇宙物質總有一天會被黑洞化為烏有,宇宙就會滅亡了。那我就再設想一下,反物質中和物質時,不是將一個物質消滅乾淨,而是有點象放射性元素衰變一樣,一半一半地中和減少,但反物質中和物質時週期非常短,可能是10的負不知道是多少次方秒,所以當一個星球被反物質中和時,這個星球很快就會變成一個點,點再變成半點,半點再變成半半點,這樣循環往復下去,但這個物質永不會消失,就象一個繩子被剪掉一半,再剪掉一半,繼續剪掉一半,這個繩子永遠剪不完,最終所有物質會被反物質中和成一個一個的小點點,這些一個一個的小點點也可能就是量子喲!這也是下一個宇宙誕生的奇點!這個點在暗能量的摧動下發生了大爆炸,一個宇宙就這樣誕生了。宇宙誕生後,反物質又中和物質,物質再變成奇點,奇點再爆炸,再誕生宇宙,這樣循環往復。\r

我們的地球被中和變成的一個點,有我們地球特定的代碼就象生物DNA代碼一樣在奇點裡,當奇點爆炸後,又會形成和我們一樣的地球,其它的物質也和地球一樣有自己的"遺傳基因代碼"當奇點爆炸後也會形成和自己以前一樣的物質,所有物質還是和以前一樣在各自的位置軌道上,太陽系還是以前的太陽系,銀河系還是銀河系,仙女座星系還是仙女座星系,然後再被反物質中和,再爆炸,在"遺傳基因密碼"下又形成和以前一模一樣的物質,循環往復無窮盡也。\r

上面提到暗能量,我也對暗能量多思考一下,奇點大爆炸靠暗能量,物質的形成也同樣靠暗能量,所以宇宙的萬事萬物才循規蹈矩。大爆炸一定是超光速的,或許是億倍的光速,那麼我們能不能利用暗能量來超光速呢?利用暗能量的飛行器也可能是超光速的喲!或許是你我都想不到的億倍的光速!我們不能只侷限在利用我們知道的物質能量,還要利用暗能量暗物質,設想一下,如果我們製造出暗能量飛行器,就能億倍光速飛行,就能遨遊宇宙,有人會說那麼快碰到小行星怎麼辦,不用擔心,我想到了暗物質,利用暗能量的飛船在暗物質裡飛行,不在"實體物質"裡飛行,就跟高鐵和普通火車一樣,它們跑的軌道不一樣,所以在暗物質裡飛行不會碰到實體物質,如果快到目的地,就減速轉化到實體物質裡飛行。宇宙中暗物質無處不在,只是我們現在感覺不到,所以在暗物質中飛行宇宙各處都能到達。\r

地球內核可能儲存著大量的暗能量,外星人可能在偷地球的暗能量,因為他們的飛船要"加油",就要"抽"地球的暗能量,所以就引發地震海嘯火山,外星人為什麼不和我們聯繫,就是怕我們知道他們是在偷我們的暗能量,也怕我們掌握了這技術會開採宇宙各地的暗能量資源,和他們搶食,長此以往這樣宇宙中本來有限的暗能量資源會被人類開採消失殆盡。\r

以上是我對宇宙的一點想法,也沒有證據,只是給大家提供一點對宇宙新的思維,為此我用這種思維寫了一篇科幻小說《養人為患》,小說見\r

http://bbs.tianya.cn/m/post-culture-1023868-1.shtml \r

http://bbs.tianya.cn/m/post-culture-1023871-1.shtml \r


金山4784


宇宙大爆炸其實是個反覆的過程,大爆炸源於大爆炸,宇宙模型使得能量不外溢,不消耗,最終迴歸一點。

今天帶大家一同來探索宇宙的奧秘,關於宇宙的四維空間概念的理解,以及蟲洞模型的形成與利用。通過這些概念得出大爆炸如何進行的。

一、關於維度的概念與形成

首先,我們來理解一下維度的概念。維度,在物理學和哲學的領域內,指獨立的時空座標的數目。零維是一個無限小的點,沒有長度。一維是一條無限長的線,只有長度。二維是一個平面,是由長度和寬度(或部分曲線)組成面積。三維是二維加上高度組成體積。四維分為時間上和空間上的四維,四維時間是指關於物體在時間線上的轉移,四維空間,只指四個維度的空間。因為時間並不是物質,是不存在的,至是我們的感知而已,因為有變化才有時間概念。如果你被封存在一個完全隔絕沒有變化的空間裡,時間對你來說便沒有了任何意義。所以,探討四維時間是沒有意義的,所以,我們探討的是四維空間的概念。

二維圓形成

其實,關於維度的概念是我們人類在宇宙探索中逐漸發現的,從宇宙誕生開始就存在,也就是說我們從一開始就生活在一個四維(或者更高維度)的空間裡。通過我們科技的不斷進步,才逐漸發現了更高的維度。比如航海技術以前,我們一直認為我們生活在一個二維的空間裡,地面是無窮大的一個面,直到麥哲倫航海證實地球是圓的,我們才知道自己生活在三維空間裡,但是我們都以為太陽月亮繞著地球轉,這就是地心說。後來宇宙探測技術的興起,原來是我們繞著太陽轉的,這就是日心說。本以為這就是終結,伽利略等又發現,太陽系也是繞著某個點轉的,這就是銀河系的發現。所以,四維空間並不是不存在,一直都在,只是以我們現有的航天技術,還不足以去突破他。

但是人類對於維度的發現得出相對應的規律,就是要形成維度,點必須圍繞中心某個點環繞才能形成更高的維度,這對我們認知四維空間有很大的幫助。

零維是一個無限小的點,要想形成一維,就需要無窮多個點排列,其實這在宇宙中就是光線。一維要形成二維,就需要形成一個面,可以是三角,也可以四邊,任何無規律的面都行,但在宇宙中,因為引力的中心來自中心,唯有這些點距離中心等距才更穩定,所以,二維我們就只說圓面,那麼就是無窮點圍繞中心等距排列形成的面就是二維。二維要形成三維,就需要圍繞點旋轉。類比二維,宇宙中我們只說球體。

二維圓形成三維球

根據上面所說,更高維度的形成,必會圍繞某個點進行旋轉。就是低維度圍繞某個點旋轉從而形成的更高維度。那麼,四維空間如此類比,就好理解了。

目前,我們對於宇宙的三維空間理解就是,宇宙是個無窮大的三維空間。但是,這種感知是真實的嘛,從我們地心說,日心說一直到銀河系的發現來說,這種感知很不真實。因為我們相對於銀河系,就相當於我們身體中的原子一樣,原子根本感知不到人體長什麼樣,甚至連細胞長啥樣都不知道。或許站在原子的角度看人,我們只知道,哦,人太懶了,都不動的。真的不動嘛,因為你在原子的角度,感覺不到震動,因為震動的最基本單位是分子,無數分子間相互碰撞才形成的震動。就像《蟻人》中說的,你會無限縮小,進入量子世界,這時候所有的物理定律對你都沒用了,因為你除了光什麼都感覺不到了。人類現在的航天技術,旅行者1號還未飛出太陽系,如何感知空間維度的變化?

二、關於四維空間的形成

那麼,更高維度的空間雖然我們感覺不到,但他卻是真實存在的,我們怎麼理解四維空間呢?

根據維度形成原理,那麼,四維空間就是三維空間圍繞某個點旋轉形成的。這個點是什麼呢?答案:引力源。

四維的形成

地球三維形成,主要是地心引力,讓我們的地球是個球而不是個長方體;太陽系的形成也是太陽的引力,讓行星圍繞太陽轉;銀河系的形成,就是無數太陽系圍繞中心黑洞旋轉;那麼宇宙四維空間,就是無數銀河系的三維空間圍繞某個點旋轉,就是球狀空間圍繞某個點旋轉形成我們現在的宇宙。就像是麵包圈或者游泳圈一樣。那麼,為什麼我們觀測的還是一個無限大的三維宇宙,因為這個點的引力非常巨大,不然銀河系不會圍繞這個點轉,引力大到讓光也圍繞它轉。我們知道,普通黑洞就能讓光無法逃逸,這種級別的引力足以讓光圍繞他它轉,直至被吸進去。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無法觀測到平行宇宙了。當然,這個中心我們也是無法觀測到的,因為沒有光線,是個非常巨大的黑洞。

我們知道,光傳播的是物體的形態。我們能感受世界,主要還是光的漫反射,那麼如果傳到我們眼裡的光是經過處理的,那麼我們感知的世界就會是不同的樣子。就比如斯皮爾伯格的《頭號玩家》,人們戴上VR眼鏡就能從破敗不堪的世界進入任何想要進入的世界,這就是光線欺騙了我們。那麼因為光粒二象性,宇宙中的光線在傳播中肯定會收到引力影響,導致傳播到我們眼裡的是進過引力加工的,讓我們以為觀測的是很遠的地方。哈勃看到的只是傳到它“眼睛”裡的光線。但是在《頭號玩家》中,人們知道自己在一個虛擬的空間中,為什麼,因為雖然光欺騙的他們,但是其他感覺並沒有,比如觸覺,觸覺對周圍環境的反饋與虛擬世界不同,讓我們感覺到我們存在非真實時間,但是宇宙中可以嗎,可以,但是至少對於我們人類目前的感知是不可能的了。

宇宙的四維模型

三、蟲洞的概念和形成原理

宇宙是這樣的,那麼蟲洞又是什麼呢?

蟲洞是個概念,是宇宙中可能存在的連接兩個不同時空的狹窄隧道。蟲洞是1916年由奧地利物理學家路德維希·弗萊姆首次提出的概念,1930年由愛因斯坦及納森·羅森在研究引力場方程時假設的,認為透過蟲洞可以做瞬時的空間轉移或者做時間旅行。

為什麼逃逸地球很困難,為什麼逃逸太陽系很困難。一來,人類很渺小,距離對我們來說太大,而來,最主要的,還是因為引力,吸引我們無法前進。不過地球和太陽的引力不算太大,人類還是可以逃離的,但是宇宙模型中的引力呢,光都無法逃逸,我們更無法逃逸,就算達到光速了,也只能是圍繞它在“游泳圈”的空間裡旋轉。

但是肯定會存在某個線或者面,我們同時被自己宇宙吸引同時被其他宇宙吸引,引力中和等於0或者小於0。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的運動軌跡可以不受宇宙中心引力影響,不做環繞運動,而走直線,那麼,到圓的其他點的距離會大大縮短,實現空間的跳躍。就像我們飛往月球一樣,在地球與月球之間某個點,引力中和,然後我們就可以拜託地球引力,飛向月球,被月球引力捕捉。這樣,不僅在我們自己宇宙中實現最短距離運動,也可以跳出我們的宇宙,進入平行宇宙。蟲洞就是這樣形成的,它並不是一個洞,而是某個引力中和的點線面。之所以叫洞,就是為了好理解,就想洞一樣能穿梭於不同宇宙。

但是,蟲洞雖然能實現這種空間跳躍和進入其他宇宙,這裡的空間距離對我們還是很大,並不是像電影裡那樣,進入這個區域就會像海洋洋流一樣快速漂流,或者像時空穿梭機一樣立馬就能達到彼岸。什麼時候我們能達到光速或許有這個可能,但是我們無法達到光速,因為光是隻有能量沒有質量的,我們能變成只有能量沒有質量的嗎,不可能。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無法達到光速的原因。

蟲洞的形成模型

四、關於宇宙膨脹

我們都知道一個事實,那就是宇宙在不斷的碰撞,這是我們通過觀測得出的結論,因為某些大部分恆星距離我們越來越遠了。銀河系在膨脹,因為銀河系形成之初,各個恆星系的初始動能還在,環繞速度較大,銀河系中心黑洞引力不足以讓它們做等距環繞或者將它們拉回來。同理,宇宙也是這樣,宇宙形成之初,大爆炸給與物質運動的動能還在,速度還是有點,宇宙中心引力不足以將他們拉回來,所以宇宙一直在膨脹。但是他們會一直膨脹下去嗎,顯然不會,因為引力拖拽,會讓它們的膨脹速度越來越慢,直到速度為0,然後再被引力吸引,迴歸到宇宙形成之初,這就是接下來要講的宇宙大爆炸的反覆形成。

五、關於宇宙大爆炸

宇宙大爆炸目前是個理論,並沒有被實際證實,關於宇宙有很多理論,都沒法證實也沒法否認,因為,我們都不知道到底怎麼回事。當然,現在站在大爆炸這邊的人民群眾還是比較多的,接下來我們就來講講宇宙大爆炸如何形成又如何反反覆覆進行的。

前面提到宇宙中形成的光最終會被中心引力吸引過去,而光是速度最快也最可能逃逸出宇宙的,但是都被中心吸引過去,而且,光是物質能量的散失,只有能量沒有質量的,所以,對於一個宇宙,爆炸之初的所有能量都沒能逃逸出宇宙,還是保留在宇宙中或被中心引力吸引過去。所以,大爆炸能反反覆覆也不會有能量損失,也能給大爆炸提供能量。

前面提到,宇宙膨脹後會減速,直至被中心引力拉回來,最後,又會迴歸於一個點,所有物質,所有能量,跟它爆炸之初相比,沒多少損耗,這又為它下次的爆炸提供了物質和能量基礎。

宇宙中所有物質被中心吸引後,不斷壓縮,壓力和熱量不斷增大。當壓力和熱量達到某個點的時候,就像黑洞或中子星一樣,物質只能以中子、質子、電子、光子和中微子等基本粒子形態存在。然後在某個臨界點,壓力熱量無窮大,最終不看重負而爆炸,就像恆星爆炸一樣。宇宙爆炸之後的不斷膨脹,導致溫度和密度很快下降。隨著溫度降低、冷卻,逐步形成原子、原子核、分子,並複合成為通常的氣體。氣體逐漸凝聚成星雲,星雲進一步形成各種各樣的恆星和星系,最終形成我們如今所看到的宇宙。這個過程是反反覆覆進行的。當然,這種大爆炸會在某個宇宙單獨進行,當所有宇宙像星系一樣發生碰撞形成一個宇宙了,才會有全宇宙的大爆炸,然後又會形成很多宇宙。

以上就是關於宇宙的四維空間概念的理解,以及蟲洞模型的形成與利用。通過這些概念得出大爆炸如何進行的。這就是得出了整個宇宙的運行模式。

(以上文字純屬安徽新承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原創出品,需要引用或抄錄發表請與原作者聯繫)

——陶繼承 作於2018年09月02日


學無止敬


對於物理學家來說,“大爆炸”現在只是一個術語,意思是當在宇宙中最初的的時間裡,我們知道發生了什麼。在宇宙早期發生的事情有好幾種模型。


在最初的大爆炸模型中,宇宙的時間維度確實有了一個開端。 如今宇宙學的共識是,年輕的宇宙在大約10^-30秒之前處於指數擴張狀態,稱為膨脹。

膨脹觀點的另一個選擇是一個叫做Ekpyrosis的模型,它受到弦理論的啟發,認為我們的宇宙作為一個“膜”,在較大的“體積”中。這種類型的模型是週期性的,所以在我們大爆炸之前會是一個無聊的漫長時期,然後是我們宇宙的大爆炸,緊隨其後的是我們的冷卻宇宙,然後將一切都化為烏有。最終又發生了另一個大爆炸,等等。



循環量子引力理論認為一旦時空量子化,大爆炸中就沒有奇點,而是一種在前宇宙崩潰之後的反彈。原則上這也可以是一個循環宇宙。

另一個建議來自卡羅爾,他認為時間流的方向來自一些我們還不知道的一些基本物理學。在他的觀點中,大爆炸之前的時間可能對應於另一個在相反方向上選擇時間的宇宙。

就這些替代方案而言,最令人興奮的可能性是一種被稱為宇宙永恆膨脹的方式,它認為宇宙膨脹一直持續到過去,並且由於量子漲落或量子隧道效應,宇宙最終停止膨脹。

這些模型中的許多試圖避免一個開始,從某種哲學的觀點來看,現實不應該是處於存在或不存在的狀態。因為自然應該始終如一。



然而,這個領域的總體狀況是:

最早的理論可能需要量子力學的量子理論(量子引力),例如弦理論或循環量子引力。

量子引力理論還沒有完全發展到可測試的地步。

目前很難提出可以區分這些模型的觀測結果。


如果你有其他見解,可以在下方評論哦,我相信你的評論可以一針見血。


趣味說


其實這類問題很容易走進一個死衚衕,最終上升到神學或者哲學問題,從而給自自己增加煩惱!

按照宇宙大爆理論的解釋,宇宙誕生於“奇點”,奇點是一個無限小,密度溫度無限好的點(不要問我無限有多大),奇點的突然膨脹(也就是所謂的大爆炸)誕生了宇宙萬事萬物!

那麼是什麼導致了奇點的大爆炸呢?

可以換種思維方式。宇宙大爆炸理論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無中生有”,也就是說萬事萬物誕生於“無”,這裡的“無”並不是真空,也是一種存在狀態,總體來看就是什麼都沒有!

如果你認同宇宙大爆炸的這種觀點,也就是“無”中誕生了一切,那麼“無”為什麼不能促使宇宙大爆炸呢?既然宇宙大爆炸前什麼都沒有(或者說不存在“宇宙大爆炸前”這種說法,因為宇宙大爆炸是一切一切的開端),肯定不會有“什麼”導致宇宙大爆炸!是“無”導致了宇宙大爆炸,或者說宇宙大爆炸是自發進行的!

這聽起來有點繞,甚至有點像謬論,但並非沒有道理,萬物不一定非要由其他事物產生,量子泡沫已經表明粒子可以憑空產生然後迅速消失!

“無中生有”,多麼熟悉的詞語,印象中我國古代的老祖宗的思想裡就有這種概念!《老子》中就有:“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不得不感嘆我們的老祖宗對宇宙萬事萬物的認知!

關注微信公眾號:yzdaquan,上萬人一起探索宇宙奧秘!


宇宙探索


宇宙爆脹論有兩個依據:①測量依據是:哈勃望遠鏡的多普勒紅移;②理論依據是:廣義相對論的引力場方程。我不以為然,理由如下。

一,多普勒效應的本質。

我們來看高速公路上監測汽車(作為移動聲源)的測速儀(作為靜止參照系)。當汽車以恆速逼近測速儀,測速儀接收的聲頻越來越高。當汽車越過並遠離測速儀時則聲頻越來越低。此稱多普勒效應。

多普勒效應的意思是:無論在移動聲源與靜止參照系還是在靜止聲源與移動參照系之間,聲源發出的波頻f與波程d成反比,或波長λ與波程d成正比:Δf=k/Δd或Δλ=k'Δd。

多普勒效應的本質是:聲波在傳播過程中的聲能或聲頻頻在不斷衰減。

二,多普勒效應紅移的本質。

科學家根據多普勒效應,用聲波類比光波,分析光的傳播特性。

多普勒紅移的意思是:光源物系與望遠鏡參照系之間,光源輻射的光頻f與光程d成反比,或光源輻射的波長λ與光程d成正比:Δf=k/Δd或Δλ=k'Δd。此稱多普勒(退行性)紅移。

多普勒紅移的本質是:光波在傳播過程中的能量或頻率在不斷衰減。

三,哈勃望遠鏡的退行性紅移。

哈勃認為,哈勃望遠鏡在觀察其周圍各個方向的類型體時,發現它們都是在以70千米/秒的速度退行。這就啟發哈勃等人認為,宇宙空間一直以70km/s速度在不斷膨脹。這就是宇宙大爆炸理論的核心依據。

現在有一個非常的關鍵問題:究竟是類星體(光源)在退行,還是哈勃望遠鏡(參照系)在退行?如果是前者,那麼宇宙大爆炸有假設的可能。如果是後者,那麼宇宙大爆炸就絕對不可能。我認為,哈勃望遠鏡是動態參照系。理由如下。

四,哈勃望遠鏡是動態參照系。

先看數據:2015年4月21日,哈勃望遠鏡距離地面約340英里或547公里,繞地球公轉一週耗時97分鐘。軌道速度大約2.8萬千米/小時,即v=77.8km/s。

數據表明:哈勃望遠鏡一直在繞地運動,它測量的類星體光頻紅移,是以自我移動為參照系。此切向自移的線速度與所測類星體的光線有些微夾角,其退行速度與v'

五,引力場方程的致命瑕疵。

方程有兩種,A型是否認真空場的膨脹宇宙模式,B型是承認真空場的絕對宇宙模式。A式:Gμv=Rμv-½gμvR=(8πG/c^4)Tμv。B式:Gμv=Rμv-½gμvR=(8πG/c^4)Tμv-Λgμv。

愛因斯坦最初提出的是B式引力場方程,後來他說B式中宇宙真空場Λgμv到宇宙常數Λ,是他一生所犯的最大錯誤,隨後廢除而成了A式引力場方程。

可是無數事實尤其卡西米爾效應表明,真空是不可否認的存在形式,無限太空就是宇宙真空場。僅此關鍵一點足以證否廣義相對論。

綜上,正是哈勃望遠鏡自身參照系的切向退行,才導致類星體的相對紅移,而不是類星體退行紅移。由此足以證否宇宙爆脹論,同時也佐證了A型引力場方程的不可靠。











物理新視野



宇宙大爆炸理論認為,宇宙起源於一個奇點。這個奇點體積無限小,密度無限大。體積無限小,小到什麼程度?沒人知道,但至少不是0,0就不是無限小而是無了。密度無限大,大到什麼程度?也不知道。裡面是什麼?是物質還是量子還是什麼?也不知道。但這個無限小密度無限大的奇點,無法用已知三維空間理論解釋,因為所有定理都在那裡失效,那裡沒有時間沒有空間,一片不知為何物的混沌。正因為這樣,才能爆炸產生宇宙。試想如果你能解釋得出裡面的狀況,有可能產生出這麼一個宇宙嗎?包括產生了你我他。



宇宙就產生於這樣一個奇點。之所以導致爆炸是有必然性的。由於裡面物質緻密,引力致高,奇點會在無限強大的引力下坍縮得越來越小,到達承受的臨界點,終於爆發,一發不可收拾,宇宙萬物從此而生,膨脹得越來越大,已經有138億年。

宇宙大爆炸理論解釋了宇宙的許多現象,是被主流科學界普遍認可的理論。對於宇宙膨脹是有終點還是沒終點,有不同看法,一種理論認為,宇宙膨脹到一定程度就會停止並開始收縮,最終迴歸奇點,引來新一輪曝發;另一種認為宇宙將永遠膨脹下去,最終所有星星都互相這離,空間一片漆黑……



時空通訊


宇宙大爆炸理論是目前最受科學界認同的宇宙起源假說,它意味著宇宙是在138億年前一個質量無限大,維度無限大的奇點爆發形成的,這個理論目前得到了眾多證據的支持。

第一,恆星正以驚人的速度離我們而去,這一事實通過測量它們的星光畸變(稱為紅移)已反覆得到證實。(哈勃定律也指出,恆星或星系距離我們越遠,它遠離我們的速度就越快。這一事實在1929年由天文學家埃德溫·哈勃首次公佈,且在過去的50年裡得到了實驗驗證)我們從未見過遙遠星系的藍移,因為藍移意味著一個坍縮的宇宙。

第二,我們知道銀河系中,化學元素的分佈與大爆炸和恆星中形成重元素的預言幾乎完全吻合。在最初的大爆炸中,由於熱量巨大,氫的原子核以足夠大的速度互相撞擊聚合形成了一個新的元素:氦。宇宙大爆炸理論預言,宇宙中氦與氫的比例為25%∶75%。這與宇宙中氦的丰度的觀測結果相符。

第三,宇宙中最早的物體可以追溯到100億—150億年前,這與宇宙大爆炸的粗略估計是相吻合的。我們看不到比大爆炸更古老的物體的任何證據。因為放射性物質以精確的已知速率衰變,所以通過計算某些放射性物質的丰度可以推算物體的年齡。通過對某些已知恆星質量的計算,我們能證明銀河系中最古老的恆星的年齡可以追溯到100億年前。

第四也是最重要的,大爆炸產生的宇宙“回聲”也就是宇宙微觀背景輻射回蕩在整個宇宙中,我們可以用儀器進行探測。事實上,貝爾實驗室的阿爾諾·彭齊亞斯(Arno Penzias)和羅伯特·威爾遜由於探測到大爆炸的“回聲”(即一種貫穿宇宙的微波輻射)而獲得了1978年的諾貝爾獎。大爆炸的回聲在大爆炸之後的幾十億年裡一直在宇宙中迴響。

宇宙背景輻射衛星的測量結果讓物理學家們有信心瞭解大爆炸後瞬間宇宙的起源過程。然而,我們仍然面臨著一個尷尬的問題——宇宙在大爆炸之前是什麼?為什麼會發生大爆炸?在極限條件下,廣義相對論會指向荒謬的答案。愛因斯坦意識到廣義相對論在這些極小的距離上會失效,因此,他試圖將廣義相對論推廣到一個更全面的理論來解釋這些現象。

現在的創世理論均基於兩個支柱:量子理論和引力理論。1000多年裡我們第一次可以說,“上帝存在的宗教證明”正被“我們對熱動力學和粒子物理學的理解”所取代。然而,我們用“大爆炸”觀點取代“上帝創世”觀點,實際上是用一個“更難的問題”取代了一個“較難的問題”。“上帝創世”觀點持有者阿奎那認為,他把上帝定義為第一推動者,即解決了上帝之前有什麼的問題。“大爆炸”觀點持有者的我們,直至今日也不明白大爆炸之前發生了什麼。


如果你承認大爆炸之前的奇點之外還有空間,那麼就無法證明當時是“無”的狀態;如果你不承認奇點之外的空間,那麼奇點之外是什麼?

不幸的是,愛因斯坦方程不適用於“極小距離”和“極大能量”條件下的演算。當距離小到10-33釐米時,量子效應取代了愛因斯坦的理論。因此,要解決“宇宙和時間始於何時”這個哲學問題,科學基本無力回答。

到目前為止,聲稱可以解決大爆炸之前秘密的唯一的理論只有弦論。雖然依然無法完整的解釋“臍帶”問題,但我可以給大家介紹一下這個稍微可以自洽的說法。

美國引力學家理查德·托爾曼指出,宇宙本身就是一個振盪的弦,它在演化過程中不斷經歷收縮 → 膨脹 → 再收縮 → 再膨脹地過程。由於熱力學第二定律要求一個閉合的物理系統只能容許熵增長,因此振盪的週期會越來越長。根據時間反演倒推回過去,隨著振盪週期越來越短,宇宙的最終起點依然是大爆炸奇點。

在有關振盪宇宙的研究艱難前行的同時,弦論的代表人物,天才的理論物理學家愛德華·威滕在1995年的一次弦論會議中提出的M理論。該理論認為,空間不只是我們所熟悉的三維,還有更高的維度,只不過這些額外的空間維度都被捲曲了。在更高維度的時空下,我們的宇宙空間完全可以被看成一張三維的膜。

受這個瘋狂觀點的啟發,普林斯頓大學的保羅·斯坦哈特(Paul Steinhardt)和劍橋大學的尼爾·特洛克(Neil Turok)在2001年提出了一個新的循環宇宙模型:我們的膜宇宙會跟另一個幾乎平行的膜宇宙在更高的時空維度上發生週期性碰撞。

在三維空間看來,每一次碰撞就是一次大爆炸,它創生了真實可見的世界。在這之後,膜宇宙會在遠離對方的演化過程中,通過暗能量所驅動的加速膨脹過程將過去的印跡洗刷乾淨,留下極為平坦的膜,為下一次碰撞做準備。由於在這個模型中,宇宙創生是週期性的,如同鳳凰涅磐之後火劫重生,因此提出者將其命名為火劫模型(ekpyrotic model)。

需要注意的是,這個理論有一個很重要的前提,那就是多維空間的存在,並暗示了平行宇宙的可能性,這意味著,消亡與誕生的循環往復是宇宙的終極真理,連宇宙本身都不例外


高維宇宙觀


宇宙大爆炸理論認為:宇宙是由一個趨於無窮小的奇點於137億年前的一次大爆炸後形成,它的誕生是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



近年來有很多宇宙學家質疑這一理論,基於美國天文學家哈勃的宇宙膨脹理論。物理學家帕拉馬.辛格認為宇宙並非從無到有,之前存在一個宇宙逐漸縮小,瓦解後重新反彈形成今天的宇宙,類似於某種自然界的循環法則,就像四季循環。這些理論可能又會被新理論代替。有待新證據出現!


知對知錯學物理


△上下四方曰宇,古往今來曰宙,合起來為宇宙。宇宙在空間上無邊無際,在時間上無始無終。宇宙無所不包,一切皆在宇宙中,為宇宙所囊括。

△奇點大爆炸所產生的並非是宇宙,而大爆炸雲。自138億年前開始爆炸膨脹至今。包括我們觀測到直徑920億光年的各種星體丶黑洞丶星雲丶星系丶總星系等,以及暗物質丶暗能量等。大爆炸雲,僅是無邊無際,無始無終的宇宙的一部分。


趙凡丁201


宇宙根本沒有大爆炸!但他符合上帝創造世界的教義……陳紹光先生1936年12月出生於江西宜春。1959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地球物理系,於1964年28歲完成《量子旋進論》形成自己理論體系,文革之後,在鄧小平副主席同志親自關心下,陳紹光1979-1991年十二年期間有幸在清華大學物理系實驗室專職從事實驗研究和基礎理論的探索。

成果(一)1980年在《科學通報》第23期發表論文“空間非各向同性產生磁場”預測‘天王星’‘海王星′的地磁場,分別於1986年,1989年被美國旅行者2號飛船準確證實,為了驗證自己的理論,80年代陳紹光使用中國第一臺超導量子干涉儀親自做實驗研究《陳紹光、楊仲樂等, 轉動物體磁性的實驗探索,江西科學 第12卷 第4期 P.208-213(1994)》發現了包括地球在內的所有星球磁場起源機制及規律,徹底解決困擾了人類400多年的世紀難題(到今天為止包括牛頓,愛因斯坦,玻爾在內世界所有最著名物理學家都不沒有解決)。成果(二):Chen Shao-Guang ,Does vacuum polarization influence gravitation? (真空極化影響引力嗎?)Nuovo Cimento 104 B ,611~619 (1989)1989年陳紹光發表在意大利著名科學雜誌,解釋了當時世界上所有“引力異常” 的實驗結果,徹底終止了世界範圍內當時最頂級物理學家對“第五……N種作用力”的研究及實驗熱潮(大家可以查閱7、80年代相關報導),所有的相關實驗項目及經費全部下馬。成果(三): 《陳紹光、劉寶誠, 檢驗空間各向同性的新方法 ,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32(5),612-620(1996)》,在清華大學期間也曾主持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的科研課題,其中“光速各向同性的實驗”,將世界最高精度提高了兩個數量級。解決了單向光速不可測量的悖論。成果(四):《Chen Shao-Guang ,Does vacuum polarization influence gravitation? (真空極化影響引力嗎?)Nuovo Cimento 104 B ,611~619 (1989)》同樣這篇論文中陳紹光預言引力場是量子化的,在2002年尼斯維契夫斯基等歐洲幾國科學家測量超冷中子在地球重力場下落髮現中子下落過程不連續,被中國兩院院士評為2002年世界十大科技進展第三項(可以查閱相關報道),又一完美證實了陳紹光關於引力場是量子化的論述。.成果(五): 《科技日報 2004年6月29日第10版 “我國科學家陳紹光的第三預言:引力探測器B是負結果” 科技日報電子版網上下載:www.stdaily.com /產經週刊/2004-06-29》,即是說,探測器B中的四個鍍鈮的石英超導陀螺的轉軸不會因地球的自轉而改變相對方位”(意思是測不到相關實驗結果 ),當時斯坦福大學的科學家們信心滿滿2年出實驗報告,可惜十幾年過去了,實驗報告無法公佈,徹底否定了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關於時空扭曲的預言,又一次證明了陳紹光1964年的《量子旋進論》正確性。綜上所述陳紹光的《量子旋進論》涉及都是自然科學最基本問題,它不僅能解釋其他理論能解決的問題,而且現有理論存在嚴重缺陷它都能完美自洽。也從另一方面驗證為什麼近百來世界基礎理論沒有任何重大突破,因為在愛因斯坦等偉大科學家的影響下,科學研究出現了方向性的偏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