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9 運動地理第15篇:全球7大大型板塊

一.時間地理系列(7篇)

二.運動地理(10篇)

板塊構造理論,將全球岩石圈分為七大板塊,分別是太平洋板塊,印澳板塊,亞歐板塊,非洲板塊,北美,南美,南極板塊。


運動地理第15篇:全球7大大型板塊

▲板塊地圖


1.亞歐板塊

【涵蓋】:大部分歐洲,東北大西洋,絕大部分亞洲。

【邊界】:東到千島海溝和東西伯利亞,日本海溝,琉球海溝,菲律賓海溝,新幾內亞島;西到大西洋中脊;南到阿爾卑斯喜馬拉雅雅魯藏布江地縫合線,安達曼尼科巴群島以東,爪哇海溝以東。東南的邊界交叉於新幾內亞島西部。

【邊界類型】:東部北部都是生長型邊界;南邊是地縫合線;西部是太平洋板塊的俯衝型邊界。

【運動方向】:往北部和東部運動。

【相對運動】:相對於非洲板塊和印度洋板塊,被兩者推著向北運動。

【運動速度】:2cm。

2.非洲板塊


【涵蓋】:非洲大陸(包括馬達加斯加),大西洋東南,西印度洋,南歐。

【邊界】:東到印度洋中脊和紅海中脊,西到大西洋中脊,南到大西洋和印度洋中脊交界處,北到阿爾卑斯山喜馬拉雅山系的地縫合線。

【邊界類型】:東西南都是生長型邊界,北部是俯衝型邊界,並且形成地縫合照。

【運動方向】:向東北運動,和亞歐板塊擠壓,形成阿爾卑斯喜馬拉雅山系(包括比利牛斯山,阿爾卑斯山,迪那拉山脈,巴爾幹山脈,託魯斯山脈和扎格羅斯山脈,興都庫什山脈,喀喇崑崙山,喜馬拉雅山)。

【相對運動】:非洲大陸相對亞歐大陸向北運動。

【運動速度】:每年2.5釐米。大概60萬年,非洲大陸和歐洲大陸接壤,直布羅陀海峽將會消失。

3.印度洋板塊(印澳板塊)


【涵蓋】:印度洋北部,阿拉伯半島,印度半島,澳洲和新西蘭。

【邊界】:北到託魯斯山脈,扎格羅斯山脈,興都庫什山脈,喀喇崑崙山,喜馬拉雅山地縫合線;南到印度洋中脊;西到印度洋中脊和紅海中脊;東到雅魯藏布江(橫斷山脈),安達曼尼科巴群島,印度尼西亞西部,新幾內亞島,新不列顛海溝,所羅門群島西部(布干維爾海溝和聖克里斯托瓦爾海溝),新赫布里底海溝,湯加海溝,克馬德克海溝和新西蘭列島。

【邊界類型】:北部是地縫合線;東部和南部是生長型邊界,東部包括爪哇海溝,新不列顛海溝,布干維爾海溝,聖克里斯托瓦爾海溝,新赫布里底海溝是消亡型邊界;湯加海溝,克馬德克海溝是太平洋板塊的消亡型邊界。

【運動方向】:東北方向。因為主要受著西邊和南邊的印度洋中脊推動,形成合力,向東北。

【相對運動】:相對於亞歐板塊向東北方向運動。

【運動速度】:每年5cm。

4.太平洋板塊


【涵蓋】:大部分太平洋,不包括東南太平洋。

【邊界】:北到阿留申海溝,東到聖安德列斯斷層,南到東太平洋海嶺,西到千島海溝,日本海溝,伊豆小笠原海溝,馬裡亞納海溝,雅浦海溝,帕勞海溝,新不列顛海溝,所羅門海溝,新赫布里底海溝,湯加海溝,克馬德克海溝。

【邊界類型】:東部是斷層,南部是生長型邊界,北部西部大部分是俯衝型邊界。

【運動方向】:運動方向西北。

【相對運動】:相對於其他板塊都是西北方向,所以俯衝型邊界基本都是東北西南走向。

5.北美板塊


【涵蓋】:北美洲(含格陵蘭),大西洋西北部,東西伯利亞。

【邊界】:東部是大西洋中脊,西到聖安德列斯斷層,阿留申海溝,東西伯利亞,南和加勒比海溝相接。

【邊界類型】:東部是生長型邊界,西部是斷層和消亡型邊界,南部是斷層。

【運動方向】:西南方向。

【相對運動】:對於太平洋板塊向西南。

6.南美洲板塊


【涵蓋】:南極洲和大西洋西南。

【邊界】:北部是轉換斷層和加勒比板塊相接;東部是大西洋中脊;西部是智利秘魯海溝和納茲卡板塊相接;南部是東段是大西洋中脊延伸部分,中間是南桑威奇海溝,接著是轉換斷層和南極洲板塊相接。

【邊界類型】:北部和南部是轉換斷層,東部和東南是生長型邊界,西部是南極板塊的消亡型邊界。

【運動方向】:西北方向。

【相對方向】:相對於納茲卡板塊向西北方向。

7.南極洲板塊


【涵蓋】:南極洲和周圍海域。

【邊界】:和南美洲邊界是大洋中脊延伸部分和轉換斷層,以及秘魯智利海溝;和太平洋板塊邊界是東太平洋海嶺;和印度洋邊界是印度洋東西中脊。

【邊界類型】:基本都是生長型邊界。

【相對運動】:和各個洲基本處於分離狀態,但是整體向著美洲板塊靠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