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3 北湖夜市“一進一退” 兩次成“治理範本”

20年前,江漢區勇立潮頭,順應時代呼喚,建設北湖夜市,一方面填補市場供給的不足,另一方面也為下崗職工廣開就業門路,成為當時規範市場經營活動的“範本”。

20年後的今天,江漢走上高質量發展之路,城市建設和管理日新月異,居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標準也更高了。

民有所呼,我必有應。2018年9月,北湖街辦事處“領銜”,職能部門傾力配合,開啟了北湖夜市綜合整治。40天后,北湖夜市“完美”退市,又一次成為城區治理的“範本”。

精準施策

街道與部門形成整治“合力”

2018年3月,北湖街工委、辦事處便開始籌劃夜市整治事宜,併成立了整治專班。工作人員深入走訪調研,聽取意見和建議,議定整治方案。第一時間向區委、區政府彙報,積極同相關執法部門溝通協調,獲得大力支持。通過精心組織、上下聯動,整個整治過程井井有條。

整合力量。設立由街道主要領導負責的夜市整治“前沿指揮部”,全面指揮調度;設立退市辦理中心和法律諮詢中心;成立政策宣傳、綜合整治、安全維穩、困難幫扶、綜合保障、紀檢監察6個工作組,“合力”推進。

宣傳引導。工作人員用多種形式,向居民群眾宣傳軍運會的意義,解釋夜市的安全隱患。一份份《通告》《告知書》被張貼在街頭巷尾,送到經營戶手中,整治的目的、流程、標準公開透明。

聯合執法。區城管、區公安、區工商、區食藥監、區司法等部門抽調精兵強將,開展聯合執法。律師團隊全程參與,為經營戶提供法律諮詢、政策解讀,做好解釋工作。街道分管領導先後21次與各類經營戶群體“對話”,講解政策,答疑解惑。同時調動原夜市管理人員積極性,分片包乾,責任到人。

疏堵結合。針對經營戶中低保戶、殘疾人等困難群體,用走訪慰問、聯繫就業、幫助轉項經營等方式開展幫扶;持續巡查守控,防止佔道經營“化整為零”。

北湖夜市“一進一退” 兩次成“治理範本”

北湖夜市“一進一退” 兩次成“治理範本”

立足長效

優化功能品質打造“文旅名片”

江漢區決心立足長效,提升整治成果,謀劃片區功能品質的“蝶變”。初步構想將武漢雜技廳、京劇院、漢劇院、漢口文體中心連片打造,形成具有濃厚武漢地方文化特色的“文化旅遊名片”。

改造漢劇院院落。位於北湖正街16號的武漢市漢劇院、京劇院,院落雖綠化好,但環境老舊,停車位稀缺,制約了劇院的發展。擬將院落整體改造成以戲曲文化為主題,集藝術展示、創意設計、培訓交流、傳統體驗等內容為一體的文化藝術園區。

綜合改造北湖正街。聘請規劃設計單位,以雜技廳、京劇院、漢劇院和漢口文體中心為節點,植入傳統文化元素,將北湖正街連片改造成與之功能配套、風格統一、相互映襯的特色街巷。

調整週邊商業佈局。積極引入曲藝茶社、漢繡工作室、傳統手工藝製作,開設琴棋書畫、民族樂器等文化商店,扶持“蔡林記”等老字號,逐步淘汰與傳統文化不相符的經營店鋪。

北湖夜市“一進一退” 兩次成“治理範本”

助力傳統文化發展。積極搭建平臺,推進戲曲藝術進社區、進校園、進商圈、進廣場,開展形式多樣的戲曲文化惠民活動,培育群眾性的戲曲社團,全力助力傳統戲曲文化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