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7 從朱元璋的“家天下”體制入手,淺談“靖難之役”的源頭問題

一個皇帝幹不過一個藩王!

明朝建文帝削藩不成反被朱棣篡位,這種歷史罕見的“大逆轉”註定要被大書特書,載入史冊。而建文帝朱允炆也著實成了一個千古大笑話,懦弱、迂腐等一系列標籤隨著上身。不可否認,建文帝的性格缺陷以及對於削藩政策的施行存在巨大失誤是導致其失敗的重要原因。但從深層次分析,朱允炆的失敗或許早在朱元璋選擇他為繼承人的那時起就已經註定

從朱元璋的“家天下”體制入手,淺談“靖難之役”的源頭問題

朱元璋把“家天下”制度發揮到極致

“家天下”體制在歷史上並不新鮮,自“禹傳子,家天下”開始,這種制度便成了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典型。但若說能把這種體制發揮到極致的帝王當屬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

朱元璋出身低微貧寒,種過田,當過和尚,並且有過長期的流浪生活。加上父母死的早,沒有了家,無依無靠的朱元璋可以說是深刻體會到了生活的艱辛和苦難。當朱元璋白手起家打下江山後,童年時期的經歷讓他對於“家”的渴望是極其濃厚的,而對於守護“家”的信念是極其堅定的。而這個“家”就是朱元璋好不容易打下的大明江山,任何可能動搖、威脅到“家”的因素都被朱元璋扼殺。這或許也是朱元璋大肆殺戮開國功臣,消滅潛在隱患的重要原因之一。

從朱元璋的“家天下”體制入手,淺談“靖難之役”的源頭問題

朱元璋制定的“家天下”制度主要是由皇帝、藩王和外戚組成,以皇帝為核心,利用權力、親情以及禮法等手段將大明江山牢牢把控和穩固。皇帝作為天下所有者,居中坐鎮宏觀掌控全局;封各大藩王到邊塞及重要地域,或殲滅、抵擋北元殘餘勢力鞏固國家領土,或穩定地方政權穩定,同時也是為了分散兵權,削弱對於皇權的直接威脅;而外戚則作為中堅輔助力量,加強大明江山的實力深度,也是用來平衡制約藩王的力量。對於其他一些潛在的隱患則用雷霆、鐵血手段拔除,大大加強了大明江山的集權與穩定性。

從朱元璋的“家天下”體制入手,淺談“靖難之役”的源頭問題

在明朝初期,在當時的局勢以及朱元璋的鐵血政策下,明朝的吏治清明,社會局勢穩定。朱元璋的“家天下”制度似乎起到了十分顯著的成效,整個大明的走向與朱元璋設想的一樣。而他傾盡全力培養的繼承人朱標太子雖然沒有朱元璋的鐵血和狠辣,但他卻有著朱元璋施行“仁政治天下”的治國理念。依靠著朱標出色的個人能力和威望,在這樣的“家天下”制度下,大明江山必然可以穩定發展,甚至登上新的臺階。

從朱元璋的“家天下”體制入手,淺談“靖難之役”的源頭問題

皇儲變更,“家天下”體制未變

不過朱元璋的美好設想隨著朱標太子的英年早逝而“破產”。但朱元璋執意選擇以仁治天下,捨棄了當時諸王中最優秀的燕王朱棣,最終選定皇長孫朱允炆為皇位繼承人,隔代傳位。

朱允炆雖然是朱標的兒子,但他只繼承了朱標仁孝的一面,比起朱標來不論是治國才能還是個人威望上都差了十萬八千里。更重要的是,原本朱元璋為朱標繼位打造的輔政班底完全用不上,反而還成為了朱允炆繼位的阻礙。為此,朱元璋不得不再度揮起屠刀將以藍玉為代表的朱標“太子黨”全部消滅,好讓朱允炆的皇位能夠穩固

藍玉是什麼人?他是能征善戰的開國功臣大將,也是外戚的代表人物。藍玉是常遇春的小舅子,而常遇春又是朱標的老丈人(朱標太子正妻常氏乃常遇春之女),換句話說,藍玉就是朱標太子的妻舅,典型的外戚勢力

。朱標繼位,“家天下”制度中的皇帝、藩王、外戚三者可謂相輔相成。但朱允炆繼位的話,形勢就變了。因為朱允炆的生母並不是常氏,也就是說藍玉跟朱允炆沒有半毛錢的關係。因此,藍玉這樣的“外戚”必然是要被朱元璋除掉的。這樣一來,朱元璋“家天下”制度中的外戚勢力等於是沒有了,造成了皇帝與藩王一對一、面對面的局勢

從朱元璋的“家天下”體制入手,淺談“靖難之役”的源頭問題

靖難之役爆發的原因

藩王手握兵權且分封在外,對於皇權絕對是一個巨大的隱患。況且這些手握重兵的藩王都是他的叔叔,對於他這個侄兒皇帝未必信服。這一點建文帝看得很透徹,他在未登基前就有著深深的擔憂,這也是他登基不久便急於削藩的根本原因。削藩也讓建文帝跌入了萬劫不復的深淵。

從朱元璋的“家天下”體制入手,淺談“靖難之役”的源頭問題

一、削藩操之過急,削藩順序有誤

建文帝看到了藩王對於皇權的威脅,為了保證自己的皇位穩固,削藩勢在必行。但他卻沒有做好充分準備,在親信大臣齊泰、黃子澄的“鼓動”下,便盲目的開始削藩。他沒有選擇實力最強的燕王朱棣第一個下手,反而相繼先將周、齊、湘、代、岷五王削廢成庶人。建文帝如此削藩等同於把燕王朱棣往絕路上逼,更加堅定了朱棣起兵造反的決心。同時,建文帝先廢削五王也是給了燕王朱棣起兵叛亂的準備時間。

從朱元璋的“家天下”體制入手,淺談“靖難之役”的源頭問題

二、朱元璋大殺功臣,建文帝“無將可用”

五王被削廢的下場就在眼前,但這顯然對於燕王朱棣沒有絲毫的震懾作用,反而激發了其起兵叛亂,孤注一擲的決心。

戰爭不可避免!問題來了,當時的建文帝,或者說大明朝拿的出手的“大將”幾乎沒有。朱元璋早早就把那些有潛在隱患的開國大將給殺了,留下的都是朱標太子一黨的“可用之將”。然而朱標太子的英年早逝以及朱允炆的被選定,讓朱元璋又將僅剩下的“可用之將”給殺了。到了建文帝繼位,整個大明出現“無將可用”的尷尬局面。只能啟用年逾古稀的老將耿炳文,後又換帥李景隆這樣不懂帶兵的紈絝子弟,焉有不敗之理?

三、成也“仁柔”,敗也“仁柔”

建文帝靠著“仁柔”得到了朱元璋的垂青,從而登上了皇位。而就是這個“仁柔”讓建文帝付出了慘痛代價。

從朱元璋的“家天下”體制入手,淺談“靖難之役”的源頭問題

當時已經是兵戎相見的局勢,朱棣已經坐實謀逆犯上的逆臣賊子了,然而建文帝依然念著叔侄親情,將他的“仁柔”在此刻體現得淋漓盡致

“近爾將士與燕王對壘,無使負殺叔父之名”。

沒錯,建文帝朱允炆下旨給了燕王朱棣一道護身符。本來佔據優勢的建文帝出此“昏招”,簡直讓人哭笑不得。對於他的軍隊士兵來說,這絕對是一道“無限降低士氣”聖旨,而對於朱棣的軍隊顯然是士氣大增。此消彼長之下,戰爭的天平往朱棣這邊傾斜也就理所當然了。

可以看出,靖難之役最終慘敗雖然有著建文帝自身的主觀原因,但朱元璋也要負很大一部分的責任。

除了大殺功臣使得建文帝無將可用外,他親手締造的“家天下”制度是讓建文帝丟掉江山的重要原因。朱元璋的“家天下”體制本身是建立在大明初期的基本國情之上,至少在那個階段是可行的。哪怕傳位給朱標後,相信這樣的體制也是完全沒有問題的。然而命運弄人,朱標的早逝讓朱允炆被推上皇位。朱元璋萬萬沒有想到,原本為了鞏固大明江山而制定的“家天下”卻成了皇孫建文帝丟掉皇位的根源。

從朱元璋的“家天下”體制入手,淺談“靖難之役”的源頭問題

為什麼這麼說?在朱元璋選定朱允炆作為皇位繼承人的那刻起,藍玉等人就註定要死。但藍玉等外戚一死,相當於朱元璋的“家天下”體制被破壞了,原本可以用來制約藩王的一大利器沒有了,擋在皇帝面前的屏障沒有了,讓皇帝“赤裸裸”的面對著手握兵權的藩王,這與朱元璋設定“家天下”體制的本意完全背道而馳。

為了傳位給朱允炆,朱元璋不惜親手破壞了自己制定的“家天下”體制,讓原本的平衡和互相制約被打破,而又沒有采取或者說沒有時間來實施彌補的措施,留給建文帝一副“爛攤子”,這才是“靖難之役”爆發的真正源頭。

我是月關略萌,專注歷史領域,以上是我的原創分析,不足之處懇請留言批評指正。同時希望大家可以多多支持關注我,感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