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3 安倍何以成日本“最長待機”首相

日本內閣官房長官菅義偉認為,是因為安倍秉持經濟優先的原則,成果豐碩。《朝日新聞》日前的民意調查顯示,對於安倍任職首相時長將破紀錄的原因,82%的受訪者認為是“沒有其他值得期待的人或政黨”,14%的人則認為是“安倍的政治姿態和政策好”。

安倍何以成日本“最长待机”首相

2019年9月11日,在日本東京首相官邸,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舉行記者會。 (新華社/圖)

2019年11月22日,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累計擔任首相的時間達到2889天,超過20世紀初桂太郎的2886天,成為日本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首相,創造了歷史。安倍2006年9月第一次擔任首相,剛滿一年就宣佈辭職,2012年12月第二次就任至今。按自民黨總裁任期來看,理論上安倍的首相任期可到2021年9月底,那時他執政天數將達3567天。

對於安倍長期執政的原因,日本內閣官房長官菅義偉認為,是因為安倍秉持經濟優先的原則,採取了一系列的金融、財政政策以及激發地方活力,舉措一項接一項推行,成果豐碩。而日本民眾則有另外的看法,《朝日新聞》日前的民意調查顯示,對於安倍任職首相時長將破紀錄的原因,82%的受訪者認為是“沒有其他值得期待的人或政黨”,14%的人則認為是“安倍的政治姿態和政策好”。

應該說,上述說法都有一定的解釋力:安倍2012年底上任之後,提出了著名的“安倍經濟學”,通過“大膽的金融政策、機動的財政政策、激活民間投資的增長戰略”,確實給日本經濟注入了一絲生機,改變了此前多年的通縮局面,日經指數從2012年底的10395.18點上漲到目前的23000點左右,普通民眾對經濟前景的信心明顯增強。

至於“沒有其他值得期待的人或政黨”,也是事實。日本最近的一次政黨輪替發生在2009年,民主黨第一次上臺執政,但因為沒有執政經驗,鬧了很多笑話,施政漏洞百出,在2012年底的眾議院選舉中失去了執政權。民主黨下臺後,內部紛爭不斷,人事傾軋頻繁,即便選出了蓮舫這樣有明星氣派的黨首,依然迴天無力,支持率長期只是個位數。其他反對黨似乎也是有氣無力,東京都知事、前防衛大臣小池百合子組建了“希望之黨”,試圖颳起“小池旋風”推翻安倍,同樣沒有成功。孱弱的反對陣營,始終沒能給安倍造成多少實質性的威脅。

而在自民黨內部,安倍吸取了第一次執政時只重用朋輩、被其他派系杯葛導致執政基礎不穩的教訓,在第二次執政時,在閣僚和黨內高官等的人事安排上努力維護黨內平衡。除了一直重用麻生太郎和菅義偉兩個鐵哥們之外,也廣泛吸納了自民黨內其他派系的人選,擴大執政基礎,形成了一種“盟友支持型”的執政格局。在大家利益均沾、安倍沒有大錯且能多次帶領自民黨勝選的情況下,黨內就很難形成推翻安倍的暗流和共識。

除此之外,安倍能長期執政,也有他個人努力的因素。細細考究起來,這也算得上是一個難能可貴的勵志故事。

安倍1954年出生於日本的政治世家,外祖父岸信介及其弟佐藤榮作都在戰後擔任過日本首相,其父安倍晉太郎擔任過外相。安倍本人資質一般,大學讀的是不太知名的成蹊大學,之後到美國加州大學留學,兩年後回國,在神戶制鋼工作了3年。之後11年一直給父親做秘書,1993年父親去世後繼承了政治地盤,當選眾議員,幾年後被首相小泉純一郎看中,給予一系列超規格的提拔,樹立為接班人。2006年9月小泉辭職後,安倍繼承了他的衣缽,順利當選首相,併成了日本戰後最年輕的首相。

可以看出,直到成為首相,安倍的政治歷練依然是很薄弱的,能平步青雲主要依靠的是父親和小泉的蔭庇和拔擢,所擔任的也盡是秘書、幹事長這類不需承擔重大決策責任的職務,是一個典型的政壇公子哥,根本沒經歷過大風大雨的考驗。所以毫不奇怪,他的第一個任期簡直是一塌糊塗。2007年7月,自民黨在參議院選舉中大敗,是自民黨立黨52年以來首次失去對參議院的控制權,淪為第二大黨;8月,安倍改組內閣,但仍有多名閣員因醜聞及失言辭職,使得安倍內閣支持度持續下滑;9月12日,安倍晉三宣佈因個人健康原因辭去首相一職。

因為就任剛剛一年就抵受不住壓力選擇下臺,在講究堅毅和忍耐的日本,安倍的形象一落千丈,沒有人認為他能東山再起。但5年後,在經歷了羞辱性的挫敗、痛苦的反思和長時間的臥薪嚐膽之後,安倍強勢迴歸,一掃上次執政時的頹勢,簡直像換了一個人,不再是那個猶豫不決的公子哥,而是蛻變為一個事事有定見的成熟政治家。

而這正是日本民眾想要的。1990年,日本經濟泡沫破滅,日經平均指數從1989年末歷史最高的38915點,跌至2009年3月的最低值7054點。1993年,自民黨長期執政的“55年體制”宣告終結,日本政治進入不穩定期,首相走馬燈般地更換,成了國際笑話。2011年,日本GDP總量被中國超越,失去了保持42年的世界第二經濟大國地位。這20年間發生的一系列事情,讓日本民眾深感挫敗,他們需要一個強勢領導人出來穩定局面,讓大家喘口氣。

安倍第二任期裡說一不二的做派,正迎合了日本民眾的心理需要,在提振民心方面,他盡到了一個領導人的責任。不過,安倍經濟學的三支箭效果沒那麼大,日本國內少子化的危機日甚一日,特朗普對安倍從不客氣,安倍與普京關於北方四島的會談沒有取得任何成果,實質性進展的缺乏,是安倍長期執政的最大軟肋。如何在任職時間最長之餘,留下實實在在、影響深遠的政治遺產,這是安倍未來幾年的最大挑戰。

(本文僅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趙靈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