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4 擁抱更美的上海:“內圈”繁華時尚,“外圈”染著詩意與鄉愁

  ■嘉賓:彭震偉(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黨委書記、教授)

  我們心目中的“大上海”是怎樣的?或許,大多數人的第一反應是:繁華、時尚、充滿現代氣息。

  “這是大家已經熟悉的一種現代都市之美,但這僅僅是美麗上海的一個側面。”當記者走進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黨委書記彭震偉教授的辦公室,上海的版圖成為我們這次對話的切入點。

  “上海有多大?市域面積6800平方公里;上海的‘中心城’有多大?傳統的說法是660平方公里,也就是全市面積的十分之一。而根據最新規劃,加上虹橋、川沙、閔行、寶山等地,未來上海主城區的面積約1200平方公里。”彭震偉開門見山講“版圖”,實則意有所指:直到目前為止,很多人對美麗上海的認識並不全面,“視界”有待打開。

  因為,“寸土寸金”的上海,五分之四的地方都是鄉村。因此,觀賞上海之美,可有近景和遠景的不同“看點”:和市中心呈現的“時尚美”相對應,由江南沃土孕育的上海,還有自然賦予的一份獨特的田園詩意之美——小橋流水、粉牆黛瓦,鄉村的韻味裡染著鄉愁,浸潤著江南文化的點點記憶。

  或許,上海的市中心可以比肩倫敦,但我們周邊也可以有擁有像荷蘭羊角村這樣的“世外桃源”。而要收穫這份層次愈加豐富的城市美感,鄉村振興至關重要。

  展望“十四五”,上海如何更好地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呈現新亮點、展現新成效?結合學理層面的思考與已經開啟的探索,彭震偉接受了本報記者專訪。

  上海郊區是提升城市能級與核心競爭力的戰略空間

  根據《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2017-2035年)》,到2035年,上海將“基本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令人嚮往的創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態之城,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

  朝著這個目標邁進,上海未來的衝勁和潛力在哪裡?從規劃角度看,彭震偉開門見山:上海的郊區就是這座城市核心功能的重要承載地,是提升城市能級與核心競爭力的戰略空間。簡單說,上海郊區的鄉村振興不僅僅關乎郊區本地住戶,也與這座城市每個人的未來息息相關。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並明確指出,城鄉基層治理體系是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目前上海郊區鄉村發展的最大問題是如何找到其內生動力。”彭震偉說,上海郊區鄉村振興發展,應從如何更有利於發揮上海大都市整體功能的角度來考慮,著力構築新時代上海發展的全域戰略優勢。

  比如,在營造開放的生態網絡上,郊區有著中心城區無法比擬的優勢和稀缺資源。再比如,郊區有青山綠水、粉牆黛瓦,這些江南元素裡保留著上海“味道”,是上海文脈的體現。因此,如何結合上海郊區的自然環境、水系、交通等整治工作的開展,在加強生態空間的保育、修復和拓展的同時,進一步“打通”文化脈絡——既保存城鄉文化風貌,又構築上海全球城市的文化競爭力,這是上海郊區在鄉村振興進程中需要“攻堅”的全新課題。

  在彭震偉看來,鄉村振興不僅要留住本地人的鄉愁,解決郊區空心化的問題,更要通過功能再造,凸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宜居功能,成為都市人放鬆休憩的公共空間。

  鄉村振興不是新建、重造一個村,而是還其自然之美

  接受記者採訪時,彭震偉展示了一張令他倍加珍視的“證書”——今年初,他成為上海首批五位鄉村規劃師之一。

  為彭震偉“授證”的單位是金山區漕涇鎮。這張證書的由來,濃縮著當下上海正在開展的鄉村規劃和鄉村振興的豐富實踐。

  去年6月,彭震偉領銜的鄉村規劃設計諮詢團隊進駐到金山區漕涇鎮水庫村。對這群規劃專家來說,水庫村就像一隻待解剖的麻雀,鄉村振興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坎”,需要突破的“點”,或許都可以從這個金山小鄉村中得到一些答案。

  掩身於大城市的水庫村,境內河網密佈,水道縱橫,天然水系環田繞屋,良好的水體面積佔村域總面積的40%,密佈的河網使全村形成了70多座“小島”。過去,百姓連出村都是個難題,這裡因此被稱為“水庫裡”,長期“頂”著薄弱村的“帽子”。不過,因為景色美麗,該村2017年獲頒“全國美麗休閒鄉村”稱號。

  一場鄉村振興實踐就在這裡開始了。第一階段,規劃設計團隊特別關注村裡的民生工程,規劃設計為老中心,改造村委會等公共服務設施,開展營造“微田園”和“微景觀”的鄉村人居環境整治。

  在這些同濟大學專家心裡,鄉村振興不是新建、重造一個村,而是要還其自然之美。由於獨特的自然環境條件,未來的水庫村可與荷蘭旅遊勝地羊角村媲美,成為都市人的“世外桃源”。

  不過,也是在做這個項目過程中,彭震偉的團隊遇到了個小插曲。“有一回,我們去當地考察,發現村裡一處水景上多了些新建步道。步道已建好,但和周邊景觀很不和諧。”在美麗鄉村建設中,這道算不上“美”的新風景讓團隊意識到,鄉村振興需整體規劃、統籌設計。

  這就是彭震偉手上這本證書的由來。在和當地相關部門的積極溝通下,彭震偉等五位專家受聘承擔起對水庫村鄉村振興的全面諮詢服務工作。

  融入長三角一體化,推進資源要素市場化配置

  當然,水庫村只是鄉村振興“全景”中的一個片段。彭震偉所在的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不少教授團隊這些年已深入到全國17個省市區的137個鄉村,開展鄉村振興的規劃建設工作。

  “在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的大框架下,未來我們應特別關注上海與周邊區域相鄰鄉村地區發展要素的協同與優化組合,探索跨行政區域的鄉村一體化振興發展模式。”為此,彭震偉舉了一個例子。浙江省嘉興市平湖市廣陳鎮和上海市金山區廊下鎮僅一河相隔,兩地歷史、文化相近,社會與經濟往來密切,河兩岸有兩個同名的山塘村。“像這類村莊地區,不妨作為鄉村發展創新共同體示範區的試驗區,通過制度設計和賦權,推進資源要素市場化配置,探索跨行政區域的鄉村一體化振興發展模式。”

  在鄉村振興過程中,上海還將同時破解“鄉村治理”這道超大城市治理的重大課題。彭震偉認為,在鄉村治理上也可探索鄉村建設重大事項決策過程的“共謀”,村鎮公共設施與服務體系的“共建”與“共享”,村鎮社區公共事務協同的“共治”和鄉村區域一體化融合發展的利益“共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