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5 1.3 第四次工業革命正在拉開序幕

1.3 第四次工業革命正在拉開序幕

[夜靜好讀書] 摘自雷博士《工業4.0---概念、技術及演進案例》

第1章第1.3 第四次工業革命正在拉開序幕

所謂工業4.0,是基於工業發展的不同階段作出的劃分。按照目前的共識,如1.2節所述,工業1.0是蒸汽機時代,工業2.0是電氣化時代,工業3.0是信息化時代,工業4.0則是利用信息物理融合技術(CPS)促進產業變革的時代,也就是所謂的智能化時代。

這個概念最早出現在德國,2013年4月的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上正式推出,其核心目的是為了提高德國工業競爭力,在新一輪工業革命中佔領先機。

工業4.0是由德國政府《德國2020高技術戰略》中所提出的十大未來項目之一。該項目由德國聯邦教育局及研究部和聯邦經濟技術部聯合資助。旨在提升製造業的智能化水平,建立具有適應性、資源效率及基因工程學的智能工廠,在商業流程及價值流程中整合客戶及商業夥伴。其技術基礎是CPS及物聯網。

德國所謂的工業4.0(Industry4.0)是指利用信息物理融合系統(Cyber—Physical System簡稱CPS)將生產中的供應,製造,銷售信息數據化、智慧化,最後達到快速,有效,個性化的產品供應。

眾所周知,德國的製造業是世界上最具競爭力的產業部門之一,這歸功於德國製造業能夠管理複雜的工業生產過程,不同任務由位於不同地點的合作伙伴完成。近二三十年來,德國製造業已成功地利用信息通信技術(ICT)實現對工業生產過程的管理。如今,大約90%的工業生產過程已應用ICT技術。在過去三十年甚至更早以前,信息技術(IT)革命使我們生活和工作的世界發生了徹底改變,其影響力可媲美分別成就前兩次工業革命的機械和電力。

隨著個人電腦向智能設備演變,一種新的趨勢開始顯現,越來越多的IT基礎設施和服務通過智能網絡(雲計算)來提供。伴隨著新一代IT技術的飛速發展,這一趨勢宣告了人們期盼的普適計算已成為現實。

通過無線,越來越多功能強大的、自主的微型電腦(嵌入式系統)實現了與其他微型電腦和互聯網的互聯。這意味著物理世界和虛擬世界(網絡空間)以信息-物理系統(CPS)的形式實現了融合。

新的互聯網協議IPv6於2012年推出後,目前已經有足夠多的IP地址可供智能設備通過互聯網實現直接聯網。於是,網絡資源、信息、物體和人之間能實現物聯網及服務互聯網。這也將擴展到工業領域,在製造業中,這種技術演化可以描述為“第四階段的工業化”或“工業4.0”。

德國充分利用其作為世界領先的製造設備供應商及在嵌入式系統領域的傳統優勢,通過利用物聯網及服務互聯網向智能製造領域擴展這一趨勢,在向第四階段工業化邁進的過程中先發制人。

正在展開的這一次技術革命規模極大、範圍極廣,將引發經濟、社會和文化等諸多領域的變革,其影響將非常深刻,我們幾乎無法預判。儘管如此,我們還是要描述並分析、預測第四次工業革命對經濟、企業、政府、國家、社會及個人的潛在影響。

在所有這些領域,最重大的影響之一可能來源於賦權,即政府如何與公民互動;企業如何與僱員、股東和客戶互動;超級大國如何與小國互動。因此,隨著第四次工業革命顛覆現有的政治、經濟和社會模式,被賦權者必須認識到,他們屬於一個分散的權力系統,需要在相互交往中加強協作,方能取得成功。

1.3.1經濟爆發式增長和就業困境

第四次工業革命將對全球經濟產生深遠的影響,由於影響的範圍非常廣泛且涉及眾多領域,所以我們很難對某個影響進行孤立的分析。事實上,你能想到的所有宏觀變量,包括GDP、投資、消費、就業、貿易、通貨膨脹等等,都會受到影響。在此,筆者想重點闡述兩個最關鍵的方面:增長和就業。

1.經濟增長還是衰退?

關於第四次工業革命對經濟增長的影響,經濟學家們也莫衷一是。技術悲觀主義者認為,數字革命的關鍵性貢獻已經完成,它對生產效率的影響已經到了強弩之末。而反方陣營的技術樂觀主義者則稱,技術和創新正處於拐點,將很快推動生產效率的大幅上升,加速經濟增長。

雖然兩方觀點都有道理,但我們仍然保持務實的樂觀主義態度。我們清楚技術對通貨緊縮的潛在影響(即便被定義為“良性通縮”),及其分配效應是如何輕視勞動力而偏向資本以及擠壓工資(由此擠壓消費)的。我們也看到,第四次工業革命有助於很多人以更低價格享受更多服務,並在一定程度上使消費行為更具可持續性、更加負責。

2.被改寫的勞動力市場

儘管技術可能對經濟增長產生積極影響,但是我們也必須應對其可能產生的消極影響,至少在近期要緩解技術對就業市場產生的負面影響。

為了理解這個問題,我們必須明白技術對就業產生的兩個相互對立的影響:一方面,技術對就業是有破壞效應的,因為技術帶來的顛覆和自動化會讓資本取代人工,從而導致工人失業,或者把他們的技能用到其他地方;另一方面,這樣的破壞效應也伴隨著資本化效應:對新商品和新服務需求的增加,會催生全新職業、業務,甚至是全新行業。

關於新興技術對就業市場的影響,人們的觀點基本上可以分為兩派:一派是樂觀觀點,他們認為工人被技術取代後就會找到新的工作,而且技術也會激發新一輪的繁榮;另一派則認為技術會導致大範圍的失業,從而導致社會和政治衝突加劇。歷史告訴我們,最終的結果會介於兩者之間。問題是,我們應該採取何種措施讓結果朝著更積極的方向發展,同時幫助處於轉型期的那些人?

應用經濟就是創造新就業機會的案例,這個經濟模式開始於2008年,當時蘋果公司創始人史蒂夫·喬布斯決定讓外部開發者為iPhone手機開發應用。截至2015年年中,全球應用經濟產生的收入規模預計就超過了1000億美元,高於已經存在一個多世紀的電影行業的收入規模。

3.新型彈性工作革命

15年前,丹尼爾·平克(Daniel Pink )在《自由工作者的國度》(Free Agent Nation )一書中描述了未來的工作更像是員工和公司之間的一系列交易,而不是一種持久的關係。

今天,共享經濟從根本上改變了我們與工作的關係,也改變了這種經濟模式下的社會結構。越來越多的僱主利用“人力雲”(human cloud)來完成工作:他們把專業工作細分為多個精確的任務和彼此獨立的項目,然後上傳到由來自世界各地的工作者組成的虛擬雲上。這是新型共享經濟,在這種經濟模式下,提供勞務的人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員工,而是從事特定工作的獨立個人。紐約大學斯特恩商學院阿倫·桑德拉拉詹(Arun Sundararajan)教授說:“未來可能會有一部分人通過做各種各樣的事情來獲取收入——你既可以是優步司機,又可以是instacart的採購員,airbnb 的房東,也可以在Taskrabbit上做臨時工。”

對於在人力雲平臺工作的那些人而言,最大的優勢在於自由(是否工作的自由),同時因為他們屬於全球虛擬網絡的一部分,所以也具有無與倫比的機動性。有些個體工作者認為這樣的工作模式壓力小、自由度大、工作滿意度高,是一種理想的工作狀態。

1.3.2企業不改變就滅亡

增長模式、就業市場和未來工作的變化會對所有組織產生影響。除此之外,有證據表明,那些推動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技術正在對企業的領導、組織和資源配備方式產生重大影響,這集中體現為標準普爾500指數覆蓋的企業平均壽命越來越短——從60年下降到18年。另外一個變化是新企業獲得市場支配地位、收入達到較高水平所需的時間越來越短。facebook 花了6年時間使其年營業收入達到10億美元,而Google只花了5年就達到了這個目標。新興技術幾乎都是由數字技術催生和驅動的,在它們的影響下,企業變革的速度在加快,範圍在拓展。

在筆者經常參加一些國際國內的不同展覽和IT管理峰會時與一些政府官員和企業高管交流時,上述現象進一步驗證了我們的基本觀點——當今時代信息的泛濫,以及顛覆和創新速度的加快都是很難理解或預料的,它們不斷地讓我們感到驚訝。在這個環境下,企業領袖能否持續不斷地學習、調整並質疑自己對於成功的認知和運營模式,將決定他們能否在下一代企業領袖中脫穎而出。

因此,面對第四次工業革命對企業的衝擊,企業領袖的當務之急便是審視自身和自己的組織:是否有跡象表明組織和領導層具有學習和變革的能力?企業開發原型產品、做投資決策的速度是否一直夠快?企業文化是否包容創新和失敗?我所看到的一切均表明,變革速度只會加快,程度只會更深。所以,領袖們必須誠實而嚴格地審視自己的組織,分析它是否具有快速靈活的運營能力。

顛覆的來源不同,對企業的影響也不同。

在供給側,許多行業都在引入新技術,以此採用全新方式滿足現有需求,極大地顛覆了傳統的價值鏈。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在能源行業,新型存儲和電網技術將加快行業的去中心化;3D打印技術的普及也會讓分佈式製造和零部件保養變得更加便捷和便宜;實時信息和資訊將針對客戶和資產績效提供獨特見解,從而進一步強化其他技術趨勢。

那些靈活的創新型競爭對手也為顛覆提供了源動力,常言道,敵人使你成功,就是這個道理。競爭對手利用研發、推廣、銷售和分銷領域的全球性數字平臺,以更好的質量、更快的速度和更低的價格為客戶提供價值,從而超越因循守舊的企業,而這類企業還沉侵在傳統優勢之中,為其過去的成就而沾沾自喜呢。

需求側的變化也在顛覆著企業:由於透明度增加、消費者參與以及新型消費行為模式的出現(這一切日益取決於對移動網絡和數據的應用),企業被迫改變其設計、推廣和交付現有的以及新的產品和服務的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