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6 “南北船”合併 中國造船業三大指標世界領先

央視網消息:國產航母、蛟龍深潛器、“雪龍2”號極地科考破冰船,這些都是中國造船業近年來貢獻的傑作。這些船隻原本出自大江南北不同的造船廠,但現在,它們有了一個共同的家。


  “南北船”合併 誕生全球最大造船集團
  今年10月25號,國資委官方網站發佈消息稱,經報國務院批准,中國船舶工業集團有限公司與中國船舶重工集團有限公司實施聯合重組;11月26號上午,重組後的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在北京召開成立大會,並舉行揭牌儀式。此次重組後掛牌成立的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將成為全球最大的造船集團,擁有科研院所、企業單位和上市公司147家,資產總額7900億元,員工31萬人,擁有中國最大的造修船基地和最完整的船舶及配套產品研發能力,能夠設計建造符合全球船級社規範、滿足國際通用技術標準和安全公約要求的船舶海工裝備。

“南北船”合併 中國造船業三大指標世界領先

  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的成立,意味著備受外界關注的“南北船”合併塵埃落定——所謂“南北船”是一種通俗的說法:其中,中國船舶工業集團有限公司,簡稱中船工業,由於公司主營於長江以南,所以俗稱“南船”;中國船舶重工集團,簡稱中船重工,由於主營於長江以北,俗稱“北船”。
  在新成立的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官網上,“產品與業務”一欄中第一個介紹的就是“海洋防務裝備與高端船舶海工和深海裝備”。網站上這樣寫道:“我們圍繞加快推進海軍戰略轉型,全力支撐海軍裝備體系建設,承擔航母、水面艦艇、潛艇、水中兵器的研製和生產。 ”
  建造國產航母 中國船舶工業焊接技術取得突破
  第一艘國產航母無疑是近年來中國造船業最大亮點之一:合併前隸屬於北船的大連船舶重工集團就在這艘航母的建造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在國產航母的建造過程中,焊接技術正是中國船舶製造工業的重大突破之一。由於需要經受住艦載機起降的衝擊,航母飛行甲板採用的鋼板強度是普通民用船舶的幾倍;但越是硬的鋼材,焊接起來越是困難。這樣的技術,根本沒有從國外學習的可能性。


  技術突破加速建設 國產航母建造週期縮短近一半
  大船重工的焊接團隊進行了上千次試驗後,終於取得了技術上的突破,也為航母的快速建設做出了貢獻——國產航母從開建到下水,僅用時不到26個月,比國外同類型航母建造週期縮短近一半。今年11月18號,海軍新聞發言人透露,首艘國產航母已順利通過臺灣海峽,赴南海相關海域開展科研試驗和例行訓練。

“南北船”合併 中國造船業三大指標世界領先


  事實上,作為中國船舶工業發展的國家隊,南北船不僅在艦艇等軍事裝備領域不斷突破,在其他世界級海洋裝備領域也是成績斐然:一個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大名鼎鼎的“蛟龍”深海潛水器。
  深海潛水器是海洋技術開發的前沿和制高點之一,體現著一個國家的綜合技術力量。2012年,中國首臺自主設計、研製的作業型深海載人潛水器蛟龍號,創造了7062米的世界最深下潛記錄,這意味著蛟龍號可以在全世界99.8%的海域內自由行動;中國也成為繼美國、法國、俄羅斯、日本後,第五個擁有深海勘探能力的國家。而承擔“蛟龍”深海潛水器研製任務的正是此前的北船、也就是中船重工第702研究所。
  首艘自主研製的極地科考破冰船“雪龍2”號交付
  另一個不得不提的是極地科考破冰船——今年7月11號,中國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極地科考破冰船——“雪龍2”號在上海交付,並將於今年底首航南極。“雪龍2”號交付的最大意義在於,它結束了多年來,中國南北極考察只能依靠“雪龍”號單獨作戰的歷史,我國極地考察的保障和支撐能力取得了新的突破。負責“雪龍2”號詳細設計的正是中船工業第708研究所,負責建造的則是江南造船廠。該船設計排水量1.4萬噸,續航力2萬海里,自持力60天,具備全球航行能力;相對於雪龍號,新船最大的提升是破冰能力,能以2到3節的航速連續破冰,破冰能力從原先的1米提升到1.5米。此外,新船採用國際先進的雙向破冰船型設計,也就是船頭和船尾均可破冰。


  中國造船業三大指標世界領先
  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在造船完工量、造船業新接訂單量和手持訂單量這三大指標上全面領先,位居世界第一,所佔份額分別佔到全球的41%,42.4%和44%——也就是說,從量來看,中國已經是世界第一造船大國。

“南北船”合併 中國造船業三大指標世界領先

  同時,中國造船業正逐步從低附加值轉向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全球首艘通過國際船級社認證的3.88萬噸智能船舶,全球最先進的6000噸拋石船,全球最大的3.8萬立方米乙烯運輸船等高端船型都已成功交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