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0 三聯×復旦:大內容時代,一本雜誌的可能性

11月21日,《三聯生活週刊》聯合復旦大學,共同舉辦了一場名為“大內容時代,一本雜誌的可能性”的講座,活動特邀《三聯生活週刊》副主編李偉和主編助理賈冬婷參與分享。李偉為大家梳理了

《三聯生活週刊》近年轉型發展的寶貴經驗。賈冬婷則著眼內容,以記者的視角講述了《三聯生活週刊》的堅持與改變。

三联×复旦:大内容时代,一本杂志的可能性 | 回顾

李偉(左二)、賈冬婷(左三)

本期推送,摘取現場部分精彩分享片段,以供讀者賞閱。

分享嘉賓

李偉

《三聯生活週刊》副主編

三聯生活傳媒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畢業於復旦大學哲學系,2000年進入《三聯生活週刊》工作,歷任記者、主筆,現任副主編、副總經理。曾出版《超越者》、《胡適:孤立的人最強大》,主編《穿越絲路》等著作。

►《三聯生活週刊》發展歷程

《生活》創刊是在1926年,1995年復刊。2001年我們由半月刊變成了週刊。在中國還沒有周刊這種形式的時候,類似美國《時代週刊》這種為城市階層服務的媒體形態,實際上是由《三聯生活週刊》在中國開始實現的。

三联×复旦:大内容时代,一本杂志的可能性 | 回顾

2016年,我們開始新媒體的轉型。接著2017年中國出版集團上市之後,我們藉助於資本市場做了知識付費的活動。2019年,我們開始用互聯網的手段,通過線上線下的方式去滿足城市精英階層的精神需求。

►傳統媒體的輝煌與潰敗

從新聞發展的歷程上看,《三聯生活週刊》的黃金時期正是中國傳統媒體的黃金20年,它呼應了90年代之後市場化、市民化、城市化的歷程。

那《三聯生活週刊》為什麼能夠在90年代迅速發展,並被大家認可?是因為它不再套用傳統的講述方式,而是開始探索一種新的語境,強調大量的細節,強調邏輯和架構。從那時開始,媒體逐漸走向了專業化的道路。

但2010年之後的十年,傳統媒體可以說經歷了一場大的潰敗。雖然互聯網是從90年代末興起,但對媒體真正的挑戰卻是從2010年開始,移動應用與人工智能的火熱導致媒體的整個格局發生巨大變化。

三联×复旦:大内容时代,一本杂志的可能性 | 回顾

以廣告來說。在中國,廣告市場的大格局裡,互聯網獨步天下。我並不是說廣告是唯一衡量媒體價值的標準,但當我們站在一個趨勢上的時候,我們要看到這個時代在發生什麼變化,基於這樣的變化,我們再來思考應該做什麼。

那為什麼發生這樣的變化?除了大趨勢,我認為還有兩個中國獨有的原因。一個是中國的媒體市場化非常晚,儘管我們創刊早,但整體市場化也就只有20年左右。媒體既沒有真正的發育時期,也沒有積攢起忠實的讀者群。另一方面中國互聯網是世界上非常獨特的產業形態。因為互聯網本質是人頭的生意,中國人口基數又大,就產生了非常快速的替代。

►突破困境

既然如此,那作為媒體,我們內容的替代性和不替代性在哪裡?內容的獨特性在哪裡?我們的傳播是不是依據於流量?我們該如何去獲取這些流量?作為一個沒有充分市場化的機構,媒體又該它如何釋放它的創造力?

過去我們是通過媒體的一篇文章來定下議題,供大家討論。而現在可能是由電視劇、綜藝節目來設定議題。甚至廣告也越來越追求創意,而非渠道。這些都導致我們要重新評估媒體的影響力。

為什麼會出現這些問題?因為互聯網對媒體的產業格局提出了挑戰。一個是去中心化,現在人人可以發起議題,中心的位置不存在或弱化了,媒體本身的價值縮水了。第二個就是精準,不管是通過AI也好,算法推送也好,這是傳統媒體無法做到的。

所以,我們今天面臨的困境有一個內部的根源,就是媒體如何去面對需求不斷升級的用戶。

那我們到底要做什麼樣的內容呢?或許我們可以從目前存在的三個困境出發——信息過載、碎片化生存和幸福感的迷失。

►媒體內容與機構的升級

三联×复旦:大内容时代,一本杂志的可能性 | 回顾

作為我們這樣一個媒體,我覺得首先要解決的是你能否回應時代的真問題。我們一直努力尋找這樣真問題,並對這些問題做出回應。

比如當我們發現東北成為一個段子,我們如何去面對段子;當我們發現雙十一物流不再擁堵的時候,我們如何去看物流體系;當我們為孩子抱著iPad焦慮的時候,我們應該如何去平衡孩子和技術的關係。

三联×复旦:大内容时代,一本杂志的可能性 | 回顾

再來,相比互聯網帶來的信息過載和碎片化,我們其實能夠提供相對系統和深入的內容。敦煌也好,大英博物館也好,這些都是我們賣得非常好的內容。這些話題的出現,恰恰說明與過去埋頭賺錢不同,如今大家都有深入瞭解知識、全面提升審美的需求。

三联×复旦:大内容时代,一本杂志的可能性 | 回顾

同樣在大家開始關注自我精神世界的今天,我們也一直在尋找如何關注城市人面臨的內心挑戰。我們所有關於心理類的、成長類的內容都得到了很多的呼應。

三联×复旦:大内容时代,一本杂志的可能性 | 回顾

包括在生活方式上,我們也在幫助大家建立生活方式的價值觀和體系,這是我們如何去呼應現代人需求所做出的內容,也是我們內容體系建設的一部分。

那我們如何去形成一個滿足大內容的傳播呢?

在橫向上面,我們做了鏈條,以雜誌為核心,聯通了新媒體矩陣。熊貓茶園衍生文創產品,松果生活負責線下活動。接著,我們再把內容轉化成兩個直接的線上產品——知識付費產品和書籍。

三联×复旦:大内容时代,一本杂志的可能性 | 回顾

同時我們也在努力做一個縱向的聯通。在我看來,媒體是一個發動機制,也是一個資源的整合者和彙集者。以前我們理解的媒體是直的,用戶是你的消費者,是你的客戶。但現在媒體最上端是通過活動、新媒體等各種形式去吸納用戶,下端則是它的付費端,形成訂閱、購買和消費。我們正是通過這樣的方式,讓線上線下的多元渠道形成廣泛的觸達。

經營上看呢?一部分是核心內容,另一部分把這些核心內容進行改造,形成增值。實際上,指的就是從核心內容到衍生內容的變化。現在的媒體既包括我們要做好核心的內容(價值觀硬核的部分),也包括依託核心內容去產生一系列的衍生內容。所以從內容到產業上,我們進行了一個重構,最終是由衍生內容再為媒體提供增值性的服務。

►人才,是最重要的

雖然媒體的商業模式一直在變化,但不變的是,人才才是媒體唯一最重要的資源。

何為優秀的媒體人?從我們的角度來看,好奇心是很重要的品質。你是不是對很多的事情感興趣?你是不是對一件事情充滿探究的慾望?能不能保持獨立的思想,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能不能保持責任感?這些是我們這麼多年發展下來,認為一個優秀的媒體人應該有的基本素質。

分享嘉賓

三联×复旦:大内容时代,一本杂志的可能性 | 回顾

賈冬婷

《三聯生活週刊》主編助理

前兩天,我聽同事講了個段子,說《三聯生活週刊》一次選題會上,有記者說我有個選題很有價值,唯一的問題是,要去月球。三聯主編就說,去月球,如果你有能力做出來,沒問題。記者躊躇滿志,臨走時問,這稿子什麼截稿時間?主編說,從起飛到降落,一週的時間夠不夠?

這當然是個段子,但非常生動典型地描述了《三聯生活週刊》內容生產特徵:第一是去月球沒有問題,第二還是有一些限制條件。

三联×复旦:大内容时代,一本杂志的可能性 | 回顾

剛才李偉已經跟我們描述了在2010年以後作為一本雜誌,作為一本紙刊所面臨的壓力。我們像是一艘航船,好在已經躲過了最初驚駭的風浪,開始行駛在一個相對平穩的航道上,可以掌控自己的航線。

►1000期,不變的是什麼?

雖然我們的廣告收入很大一部分從紙媒轉向了新媒體平臺,但從內容角度來說,其實我們堅持的東西更多。去年9月剛好是1000期紀念的節點,所以想先跟大家分享我們不變的東西究竟是什麼?

首先是我們希望能夠讓記者看得更高、走得更遠。舉個例子,我們的資深主筆袁越做了一期關於全球未來農業的考察,他花了半年去了國內外很多的地方,為的就是把農業的多樣性體現出來。最終成品是將近8萬字的一組報道,體量已經接近一本書,但它的深度、一手資料量已經超過普通的書。

我們希望能夠用相對看得更高的價值觀,帶讀者去擺脫被碎片化信息包圍的狀態。另外,在這樣的前提下,我們仍堅持嚴格的新聞專業主義的生產標準來對待稿件。

►改變的是什麼?

三联×复旦:大内容时代,一本杂志的可能性 | 回顾

“9·11”系列的封面同質化,主要根據熱點社會事件來呈現。

三联×复旦:大内容时代,一本杂志的可能性 | 回顾

2005年抗戰勝利系列報道,封面故事開始轉型,傳統的新聞已經擴大到更泛化知識生產的層面。

時代在變,傳統媒體自然也在相應地變化,一是載體,二是內容。

載體的變化,宋朝系列是一個例子。在2017年初第一期的封面故事《我們為什麼愛宋朝》中,我們更多是從當今視角去看,為什麼大家重新開始注意宋朝的審美。第二年我們又做了一個續集——《宋朝那些人》,瞄準了宋朝的士大夫階層,因為我們認為這是宋朝文化藝術登峰造極背後的一個產生機制。

三联×复旦:大内容时代,一本杂志的可能性 | 回顾

後來我們把宋朝系列作為核心IP,進行深入的採訪、調研,挖掘IP背後的故事,再推出圖書、中讀知識付費的音頻產品,並與互聯網視頻方合作,實現內容升級和媒體融合。

那內容的變化呢?

微信公眾平臺來說,主要有兩個特徵,一個是大家對熱點新聞依然很感興趣。另一個是跟我們生活情感接近的話題文章會更受關注,但對於這類話題,我們依然堅持用調查報道的方式去呈現。

如果說微信相當於一桌筵席上的前菜,它能解決你即時飢餓感的問題,那封面故事是一道主菜。

統計發現這兩年排行前十位的封面,事件熱點報道已經大幅減少。與此同時,像人類歷史、醫療、教育,心理生活方式等類別卻有越來越多的呈現。

三联×复旦:大内容时代,一本杂志的可能性 | 回顾

但相較於現在碎片化的、基於二手資料的媒體內容,我們還是更堅持原創性的、經過系統梳理的、對潮流敏感的話題,主要體現在四個維度——真相、知識、成長、生活。

►真相、知識、成長、生活

第一個維度是真相,這個看起來是接近於我們傳統新聞報道,但實際上還是有挺大差異的。

三联×复旦:大内容时代,一本杂志的可能性 | 回顾

其中比較特別的是今年《製造偶像》的封面。前兩天這個封面的資深主筆楊璐還說,這好像不是《三聯生活週刊》的傳統議題,也不是我們讀者會

關注的。這個話題太前瞻了,我們的讀者大部分是70後、80後、90後,可這個是00後的話題。

但後來出現了一個事件,周杰倫和蔡徐坤的粉絲在網上論戰,我們發現大家其實挺關注偶像迭代,也關注虛擬偶像會不會是下一個迭代的方向。所以哪怕這個話題讀者現在不關心,但只要記者認為它有前瞻性,可能會帶動未來的趨勢,那作為公共性的媒體,我們還是會去關注

三联×复旦:大内容时代,一本杂志的可能性 | 回顾

第二個維度是知識。其中比較典型的有達·芬奇誕辰500年,我們各路記者去往法國和意大利,跟隨達·芬奇當年走過的路徑去尋訪。以及剛才提到全球性農業考察,我們做出了《人類未來吃什麼》。

所以大家可以發現我們所說的知識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靜態知識,它不是你從書本上可以直接獲取的,它是動態的、新鮮的。而這,也是我們新聞生產的優勢。

三联×复旦:大内容时代,一本杂志的可能性 | 回顾

第三個維度是成長。如今當代人對成長需求的期望值逐漸提高,無論是在家庭、朋友,還是同事等人際關係裡,我們都面臨許多問題和挑戰。

因為我們的能力尚未達到,也沒有非常成熟的知識系統去支持我們處理這些關係,所以我們都很需要與之相關的幫助。像大家常說的喪偶式育兒,就是激發我們做《成為父親》這期封面的因素。

三联×复旦:大内容时代,一本杂志的可能性 | 回顾

還有一個維度是生活。對於生活方式來說,三聯現在的選題會更新鮮、更年輕化、更敏感。比如說如今徒步成了一種新的生活方式,於是我們去考察了全球幾條代表性的徒步路線,做出了《我們為什麼上路》。

►記者的自我養成

最後我想再分享關於所謂一個記者的自我養成。首先我認為一個好記者應該有意識融入到你所在的現場情境,並且能與當地生活和採訪人群發生有共情的關係。要把自己放下、把自己打開,才能去體驗各種更細微的東西。

另外有一句話俗語說“只見樹木不見森林”,但很多新記者會“只見森林不見樹木”。大家往往會被一個宏大的東西所吸引,而不能把這個東西以小見大呈現出來。而如果你能把一個麻雀解剖得非常精細,如果能夠把一個人的口述做得非常豐富,其實遠比一個泛泛而談的東西更有價值。

最後,見天地、見眾生、見自己。你要在自我層面上去完成一個建構,走那麼多路,見那麼多人,其實是能夠對中國現實有更深刻、更真實的認識,在這個基礎上,你可以更瞭解自己,這就夠了。

如今我依然認為記者是一個非常激動人心的職業,在此我也發出邀請,如果大家有意加入《三聯生活週刊》的話,可以跟我們聯繫,說不定未來有一天我們可以一起前往月球。

歡迎同學們加入《三聯生活週刊》

和中讀APP新人訓練營

加入週刊,請發送簡歷和作品至lifejob@lifeweek.com.cn

標題:應聘實習記者+姓名+學校+專業+媒體經驗

附件:請不要發壓縮包,簡歷和代表作以單個文件分別發送。

(文件格式為word或pdf文檔。代表作三篇以內,發文檔或網頁鏈接均可)

加入中讀,請發送簡歷和作品至zhongdu@lifeweek.com.cn

標題:應聘實習課程編輯+姓名+學校+專業+實習經驗

附件:請不要發壓縮包,簡歷和代表作以單個文件分別發送。

(文件格式為word或pdf文檔。代表作三篇以內,發文檔或網頁鏈接均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