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3 亂世出王莽,充滿是是非非的傳奇一生


王莽(前 45-23),字巨君,漢元帝皇后王政君侄兒。早年家境貧寒,勤奮好學,在其伯父、叔父舉薦下,被漢成帝提拔任用,封為新都侯。哀帝即位後,受排擠,被遣回封國。哀帝病卒,由於在權力之中支持平帝登基,王莽被封為安漢公。元始三年,又嫁其女為平帝皇后。自此,王莽官高位顯,權傾朝野。平帝駕崩後,又立年僅 2 歲的劉嬰即位。始建國元年,王葬徹底廢去漢帝,改朝換代,改國號為"新",實現了其一步步篡奪漢室江山的巨大陰謀。

亂世出王莽,充滿是是非非的傳奇一生


歷來人們對王葬的登基持否定態度,認為他是典型的亂臣賊子,以極其卑劣無恥的手段奪取了劉氏的皇帝寶座。他是被釘在歷史恥辱柱上的大陰謀家、鉅奸、逆臣,理應受到世人的唾棄與咒罵。而王莽的篡位,並非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演變過程。

王莽年少時,勤於讀書,拜名師學習《禮經》,行為舉止謙恭得體,穿戴形如儒生。伯父王鳳患病時,他親自服侍,以至蓬首垢面,連月不解衣帶,受到伯父讚賞。王鳳卒時,王莽託被託付給了漢成帝。成帝任命他為黃門郎,遷射聲校尉,後來又封其為新都侯。初入仕途的王葬意氣風發,不畏權貴,不顧親情,向皇帝揭發了表兄淳于長的罪行,在朝中贏得了忠直敢諫的美名,皇帝將其破格提拔為大司馬。

亂世出王莽,充滿是是非非的傳奇一生


哀帝即位後,王政君勸王莽不要陷入與哀帝外戚爭權的鬥爭中,要他辭官回多,然而沒有獲得皇帝批准。一日未央宮中舉行宴會,王莽見哀帝祖母傅太后的座位與太皇太后王政君的座位並列,認為不合禮儀,命內侍撤去,另設他座,引得傅太后大怒,不肯赴宴。王莽因此而得罪太后,被遣回封國。

王莽在封國內杜門自守,勤於政事。他的二兒子因誤殺了一名奴僕,被王莽逼令自殺。百姓為他的不徇私情所感動,紛紛聯名上書朝廷為其申冤。元壽元年,天空出現日食,朝中一些賢良趁機稱頌王莽功德。迫於輿論壓力,漢哀帝召回了王莽。

公元前 1 年,漢哀帝駕崩,王政君與王莽迎立漢平帝即位。皇帝年幼,由王莽攝政。這時,塞外的少數民族向漢廷進獻白維,群臣們認為這是王莽的功德感動了上蒼,才出此祥瑞之兆,要求給王莽賜號"安漢公"。對於朝廷的嘉賞,王莽固辭不受,最後由太后王政君親自下詔,封王莽三世為三公,食邑二萬八千戶,他才勉強接受了太傅的官職及"安漢公"的封號。王莽自被封為"安漢公"後,權傾朝野。漢平帝選後時,王莽自覺其女與眾女並列一起恐有不利,便堅拒說自己的女兒無才無德,不適合參選,太后王政君也下詔書替王莽謙讓。群臣被這種謙讓精神所感動,上書請求皇帝立王氏女為後。經過卜笨,得出吉相,漢廷決定聘王女為後。

亂世出王莽,充滿是是非非的傳奇一生


為了防止平帝生母衛姬及其親屬干涉朝政,王莽在王政君默許下,將衛姬封為中山孝王后,帝舅衛寶、衛玄也賜爵關內侯,讓他們永久居住中山國,不得返京。王莽的兒子王宇害怕隔離衛氏,將來皇帝長大後會怪罪下來,就與老師吳章謀劃,利用王莽喜好鬼神的弱點,讓內兄呂寬趁夜色把汙血灑在王莽門前,迫使其改變主意。不想事情敗露,王莽不僅毒死兒子,也尋個藉口,將衛氏一族盡數誅滅。對朝中對此有異議者,王莽也逼其自盡。他的"大義滅親"引得群臣一片讚頌之聲,稱其"為帝室故不敢顧私"。元始四年(4),王莽之女被正式立為漢平帝皇后,大放天下。朝臣上書說,王莽輔佐皇帝,功比伊尹、周公,應當封為宰衡,位列上公,他的兩個兒子也該封侯。太后王政君親臨前殿,賞賜王莽,王莽堅辭不受。大臣認為,謙虛辭讓是他的一貫作風,應當拒絕其請求。後來,王葬只要求御史為其刻了"宰衡太傅大司馬印",算是接受了朝廷的封賞,而將所得財物悉數散於眾人。王葬又奏請皇帝修建明堂、辟雍、靈臺,為學子築舍萬間。又徵天下精通一技之長的博學之土,彙集一起,辯論學問,訂正古書謬誤。這些政績,為王葬贏得了巨大聲譽。朝中先後有多人上奏皇帝,懇求賜王莽"九命之錫"(古代帝王賜給功臣或權臣的九種物品,以示恩寵)。此時,朝野上下,盡是對王莽的溢美之詞。他又派使者持金幣誘使塞外的少數民族臣服於漢朝,從而形成天下一統、四方臣服的可觀局面。

亂世出王莽,充滿是是非非的傳奇一生


元始五年,漢平帝病逝,王莽假借卜籤之術,欲選立年僅 2 歲的劉嬰為帝。適逢大臣上書,言浚井時發現白石丹書"告安漢公莽為皇帝",眾人認為是"符命"之兆。在徵得王政君同意和群臣的勸諫下,王莽攝行皇帝之事,車服出入警闢(天子出行時的戒備狀態),皆如天子之制。居攝元年,立劉嬰為皇太子,稱孺子。長沙王劉崇認為王莽專制朝政,威脅劉氏江山,舉兵謀反,因勢單力薄而遭失敗。群臣趁機上書說,因為王莽權位過輕,才導致劉崇謀反,應該賦其尊位以威震天下。王政君下詔,命王莽以後朝見時稱"假皇帝"。至此,王莽稱帝已是勝券在握,廢除皇帝前的"假"字只是時間問題。居攝二年,東郡太守翟義擁立劉信為天子,揚言王莽毒死平帝,意欲代漢自立,號召天下人共同討伐他,一時間聚集了 10 餘萬人。王莽惶恐不安,一方面遣兵鎮壓,另一方面頒文天下,表明自己將來必定還政於劉嬰的決心。僅僅用了 3 個月時間,就平定了叛亂。次年,齊郡、巴郡、扶風等地出現了一些"符瑞之象"。梓潼人哀章也進獻銅匱,內有"天帝行璽金匱圖"、"赤帝行璽某傳予黃帝金策書",書言王莽為真天子,要求漢禪位於莽。王莽見時機成熟,於公元 9 年廢漢自立,建立新朝。完成了其篡漢的計劃,成為名副其實的皇帝。

王莽的即位,為其背上了過多的罵名。人們認為他偽善、兇狠、殘忍,陰險而詭計多端,為了政治前途,不惜殺死自己兩個兒子;為擊敗政敵,又多次動用與太后王政君的親屬關係。他的所謂謙虛辭讓,只不過是故作姿態,為自己在朝中樹立威望;他的一些善舉,也不過是在收買人心,為能夠快速高升而獲取政治資本。他專擅朝政,排除異己,濫殺無辜。為了混淆視聽,還利用"符瑞"愚弄百姓。他的所有行動,都是為了一個目的—篡漢自立。然而,有人提出異議,認為王莽殺子,是嚴於治家,鐵面無私,而不是兇暴成性的惡人。他雖貴為外戚,但從不以權勢壓人,而是審時度勢,把事情處理得公平合理。他的謙虛謹慎,是其行事作風,並非潔名釣譽。他的種種善舉,是體恤百姓,完全是出於一番好意。他的所謂排除異己,濫殺無辜,在很大程度上是為了避免矛盾升級,從根本上還是為了維護帝室的利益。他利用"符瑞",不過是巧借"天意",而實施符合自己意願的政治措施。

正如一些學者所言,倘若每一位政治家都花費如此代價來弄虛作假,那麼整個社會必定清明多了。應該看到,王莽的登基,是歷史前進的必然結果。那時,腐朽的西漢王朝已很難維持他們的統治,天下也流傳著劉氏將終的傳言,封建國家的正常運轉需要鮮活的血液,更需要進行一場徹底的變革而促進社會的全面進步。王莽的稱帝符合時代的潮流,合乎天意,順乎民心,而東漢宮修的《漢書·王莽傳》對其多有挪輸、貶抑,這是不符合歷史本來面目的,我們應以唯物史觀的態度,對其進行客觀、全面的評價。

亂世出王莽,充滿是是非非的傳奇一生


登基後的王莽,面臨著政治腐敗、人心渙散、經濟瀕臨崩潰的嚴峻局面。為解決這些棘手問題,他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政治上他敦睦宗族,定姚、妙、陳、田、王五姓為同一宗族,嚴禁族人互相婚配。他受儒家"必也,正名乎"的影響,大改官職器物名稱,如改大司農為"羲和",又更為"納言"。為宣揚自己是"君權神授",命大臣頒《符名》四十二篇於天下,以穩定人心。封邊疆諸少數民族國王為"侯",去"璽"日"章",大大跌了名份。降漢諸侯王為"公",以合古制。經濟上,更天下田為"王田",奴婢曰"私屬",皆不得買賣;多田者,剩餘部分給予宗族或鄰里人耕種。又以"割"字由"卯、金、刀"組成之故,禁用先前所鑄刀幣,另造"小錢",與"大錢五十"並行於市,後又更作"金、銀、龜、貝、錢、布之品,名曰'寶貨",共 6 名 28 品。據《周禮》、《樂語》,開賒貸,在長安及洛陽、邯鄲、成都等重要城市設五均官,使"市無二賈,四民常均,強者不得困弱,富者不得要貧",保證價格穩定,防止通貨膨脹。始建國二年(10),推行"六等令",對酒類、鹽、鐵、鑄錢及採之於名山大川的諸多物品徵收賦稅,將這些關係到國計民生的日用品進行集中管理,避免少數人囤積居奇,牟取暴利。

縱觀王莽的改革措施,多以儒家經典為指導思想,意在創造一個天下大同、人民安康的富裕社會。然而,盲目的"復古改制"不符合當時的現實情況,過於急功近利,引起社會動盪,最終導致了失敗。王莽也被冠以迂腐、食古不化的惡名。首先,他釐定宗族,人為地製造等級差別,使人生來就有貴賤之分。他更改官名、物名,造成職官制度混亂,割斷前後歷史聯繫。

亂世出王莽,充滿是是非非的傳奇一生


他改封少數民族國王為"侯",致使邊疆動盪不安。而降漢諸侯王為"公",也使其失去朝中貴族支持。其次,他將土地收歸國有,本意是抑制土地兼併,可是全國的耕地面積遠遠不夠分配,廣大的農民仍無田可耕,"王田"政策損害了豪強地主和農民的雙方利益。再次,他改革幣制,卻由於貨幣重量不足、品種繁多、不易換算,擾亂了市場秩序,遭到百姓拒絕,仍暗地裡以漢"五銖錢"進行交易。他推行"五均"、"六",導致官、商結合,惡意盤剝百姓,弄得怨聲載道。所有的這些政令措施,不僅沒有解決問題,反而加速激化了階級矛盾,人民反抗起義的鬥爭此伏彼起,王莽心力交瘁,疲於應付。地皇四年十月,義軍攻入長安,王莽被商人杜吳殺死,歷時14 年的新朝宣告滅亡。對於王莽的改革,一些人認為他不全是"復古",其中還包含有"革新"的內容。如他根據國家的財政收入發放官吏薪棒,災年時則縮減官體,以減輕百姓負擔。他的"王田"政策是在承認一夫一婦佔有百畝之田的基礎上,才不允許自由買賣,完全不同於西周的井田制,而是一種土地私有與國有並存的新政策。自古以來,人們總是以成敗論英雄,王莽的改革失敗使其背上了千古罵名。客觀地說,以西漢末年的形勢來衡量王莽改革,它還是有一定進步意義的,至少其薄賦輕得比之劉漢的重稅苛役要深得民心,不然,新莽政權也不會堅持 14 年之久。因此,英國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中評價王莽是與王安石一樣的偉大改革家。他的失敗在於觸動了豪強地主的根本利益,遭到他們反對,而改革中的用人不當,損害了農民利益,失去眾人支持,再加上王莽後期的妥協退讓及連年戰爭巨大經費的開支,引起經濟崩潰,致使改革前功盡棄。王莽改革中的土地國有政策更是亙古未有第一人,胡適在 1928 年就評價他是"一千九百年前的社會主義皇帝",只是因過早地在歷史上出現,才成為千古悲劇英雄。

成者王侯敗者寇,這在王莽身上得到充分體現。他的登基與改革遭到歷代統治者的惡意詛咒與嘲諷,但外戚篡位在中國歷史上絕非他獨有,隋文帝楊堅以北周外戚登上皇位,卻無人說其是篡賊。因此,我們要正確認識班固《漢書》中的王莽,他不是無能、狡詐、偽善和妄自尊大的愚人,而是一名極具魄力,富有卓越見識的政治家、改革家。即使從消極方面講,他也不過是一個過於依賴儒家經典而不知變通的"迂腐"皇帝,比之秦二世、隋煬帝等暴君要好得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