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人工智能又雙叒叕被點名,大學準備好了嗎?

人工智能又雙叒叕被點名,大學準備好了嗎?

人工智能又雙叒叕被點名,大學準備好了嗎?

今日,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印發《關於“雙一流”建設高校促進學科融合 加快人工智能領域研究生培養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要求推動“雙一流”建設高校著力構建趕超世界先進水平的人工智能人才培養體系,加快培養勇闖“無人區”的高層次人才。

人工智能又双叒叕被点名,大学准备好了吗?

《意見》明確要依託“雙一流”建設,深化人工智能內涵,構建基礎理論人才與“人工智能+X”複合型人才並重的培養體系,探索深度融合的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新模式,著力提升人工智能領域研究生培養水平。

《意見》要求壯大高層次人才隊伍。加大對優秀人才特別是青年人才的穩定支持力度,大力培育具有發展潛力的人工智能領軍人才。有序推動人工智能高端人才隊伍建設。培育和吸引人工智能前沿領域優秀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以雙聘等靈活聘用方式吸引企業和科研院所優秀人才到高校開展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

打造高水平發展平臺。鼓勵高校統籌各類資金,支持人工智能相關學科建設,逐漸形成學科優勢特色,推動人工智能向更多學科滲透融合。依託“雙一流”建設高校,建設國家人工智能產教融合創新平臺。

以及從密切校企合作,確立專項任務培養研究生機制,強化博士生交叉複合培養,加強課程體系建設,加強國際交流合作等方面做了要求。

此前,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也提到了人工智能專業。教育部副部長翁鐵慧表示,今年將擴大碩士研究生招生規模,研究生計劃增量,

重點投向臨床醫學、公共衛生、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等專業,而且以專業學位培養為主,以高層次的應用型人才專業學位為主。

人工智能多次被點名,高校做好準備了嗎?

2018年4月,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人工智能創新行動計劃》要求:

到2020年建立50家人工智能學院、研究院或交叉研究中心,建設100個“人工智能+X”複合特色專業;編寫50本具有國際一流水平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教材,建設50門人工智能領域國家級精品在線開放課程。新設專業、編寫教材、建設在線課程都與人工智能專業建設緊密相關。

2018年8月,據《新京報》報道,時任教育部科技司副司長高潤生介紹,已有31所高校自主成立人工智能學院,24所高校成立人工智能研究院。從機構設置的數量來看,“到2020年建立50家人工智能學院、研究院或交叉研究中心”這一目標已提前超額完成。

接下來我們將對一些高校人工智能學院或研究院建設方面的舉措進行梳理,希望對高校有一定幫助。

吸引師資

新建人工智能學院或研究院面臨的首要挑戰是組建一支有競爭力的師資團隊。這一任務有兩點特殊之處:

一是人工智能的人才很搶手,大型互聯網公司不惜重金挖人,從剛畢業的博士到資深教授都有被業界挖走的風險。

二是上面提到的新建機構大致在同一時間段集中招聘,出現“粥多僧少”的局面。這兩點促使高校在增加對師資的吸引力上放出“大招”。

2019年4月27日,北京大學宣佈成立人工智能研究院。這天正好是校友李彥宏夫婦向母校捐贈6.6億元人民幣滿一週年。有了這筆基金加持,北大人工智能研究院面向全球選聘學術帶頭人與優秀青年學者共50人(其中2019年計劃招聘15人)。

除了30萬至50萬人民幣基本年薪,青年學者還可獲得學校年終獎、院長津貼、科研績效等,並被推薦申報北京智源學者計劃,入選之後可獲300萬元經費(其中一半作為個人津貼)。

同在北京海淀區的中國人民大學也在2019年4月22日成立了高瓴人工智能學院,其特色在於通過人工智能與該校14個一級人文學科融合,讓未來“智能而有溫度”。該學院的名字來自校友張磊的高瓴公益基金會,該基金會兩年前向人大捐贈了3億元以支持交叉學科創新。

為了吸引人才加盟,人大不惜拿出“安排子女在人大附中、小學、幼兒園就讀”這一“殺手鐧”。從薪酬標準來看,其師資團隊分為準聘助理教授、準聘副教授、長聘副教授、長聘教授四級,協議薪酬為70萬元到180萬元,住房補貼為160萬元到400萬元。

爭奪生源

2018年6月28日清華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成立。該研究院的發展戰略為“一個核心,兩個融合”,即以人工智能基礎理論與基本方法研究為核心,積極推進大跨度的學科交叉融合與大範圍的技術與產業融合。

引起關注的新舉措是在清華大學校園開放日暨招生信息交流會上,清華大學人工智能學堂班(以下簡稱“智班”)成立。這是該校本科拔尖人才培養的第8個實驗班,由圖靈獎得主姚期智院士擔任首席教授。

智班從2019年秋季開始招生,首批計劃招30人。根據《人民日報》對姚期智的訪談,智班培養方案初步設計為“2+2”,學生前兩年的學習達到本科四年的強度,後兩年通過與其他院系老師合作,用人工智能做出一個有意義的應用。

通過本科榮譽項目選拔人工智能領域拔尖人才的舉措不僅出現在清華大學,早在今年4月浙江大學就宣佈新設立竺可楨學院圖靈班,2019年首屆計劃招生60人。據新華網報道,圖靈班的目標是“在5~10年內培養一大批引領計算機行業創新創業的傑出人才,以及能夠進入世界頂尖學術科研機構執教的研究人員”。

圖靈班包括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人工智能、信息安全三個專業,其模式為1+3”,即第一年由竺可楨學院統一管理,第二年開始學籍轉入計算機學院。

值得關注的一點是,圖靈班根據學生意願與實際修讀情況採用滾動選拔機制,既“能出”(每學期結束後不適合繼續留在圖靈班的學生被重定向到其他班級),也“能進”(第一和第二學年結束時從全校補充選拔部分優秀學生進入圖靈班)。

優化課程

2018年9月,80名本科新生進入南京大學人工智能學院,成為C9高校裡第一批“吃螃蟹”的人。迎接這批新生的既有院長周志華親自講授的人工智能導學課(據學生回憶,該課“從科幻概念聯繫到目前的應用方向,再深入到底層實現技術,從學科起源開始追蹤不同歷史階段人工智能的起起落落”),也有令人直呼“看著燒腦”“瑟瑟發抖”“夢迴高三”的數學分析、離散數學等多門數學課程。

南京大學人工智能學院2019年5月出版的《南京大學人工智能本科專業教育培養體系》包括數學基礎(8門課)、學科基礎(12門課)、專業方向(8門課)、專業選修(再分為5類共36門課)這四大組成部分。每部分都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以“燒腦”的數學課為例,根據《南方都市報》對周志華的訪談,這是因為“人工智能面臨的問題千變萬化,解決問題涉及多種數學工具。高水平人才必須有好的數學基礎”。

本文來源:綜合整理自教育部網站、新華網、南方都市報、麥可思研究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