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賀州瑤鄉美景

中國國家人文地理

富川瑤鄉多溪澗河流,也多風雨橋。富川瑤族風雨橋群就像一串串閃亮的橋亭建築工藝明珠,散落在富川的廣袤原野,方便往來行人,點綴鄉村田園。

富川共有風雨橋108座,目前保存下來的明清時期的風雨橋有27座。朝東秀峰的登瀛橋始建於明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它橫跨秀水河,為石礅木板結構。清光緒《富川縣誌》稱其“壯麗為縣首稱”,是史料記載中富川的第一座風雨橋。

贺州瑶乡美景

秀水風雨橋

富川瑤族風雨橋群集中在該縣中北部瑤族聚居區,按建造年代可分為三期:第一期為明代,有6座,以石拱橋和木樑橋為主,以廻瀾風雨橋和青龍風雨橋為代表;第二期為清代早中期,有11座,以石樑橋和木樑橋為主,以鸕鷀塘瀾通風雨橋和高橋風雨橋為代表;第三期為清代晚期,有10座,以木樑橋為主,以龍灣風雨橋和鍾靈風雨橋為代表。

贺州瑶乡美景

青龍風雨橋

富川風雨橋最多的地方是朝東鎮,僅黃沙河上就有8座。最具特色和知名度的當屬廻瀾風雨橋。其名取自韓愈的《進學解》中的名句“會百川而東之,回狂瀾於即倒”。廻瀾風雨橋橫跨在黃沙河上,呈東西走向,始建於明萬曆三十年(1602年),明崇禎十四年(1641年)重修,20世紀80年代再次維修。該橋佔地面積374.5平方米,建築面積299.6平方米,由三孔石橋、橋廊、橋亭和閣樓組成,全長37.54米。

贺州瑶乡美景

廻瀾風雨橋

風雨橋為人們提供了乘涼避雨、勞作休息的場所,反映了明清時期瀟賀古道對富川文化、生活、政治、經濟的影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