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宇宙?幻象而已。
也許,我們曾經認識宇宙時的輝煌,那些驚人的理論都錯了,他們已經不再如此無與倫比,因為這一切的一切,這個世界都是一個巨大的幻影,一場絢麗而又不失細節的遊戲…
大家應該聽過全息投影,所謂全息投影,是指一個可以將物體保存為一個3d影像的技術,然而可笑的是我們的宇宙也似乎是這樣的,一切在我們眼中和感知到的,都是假象,我們也只不過是這超級全息投影影像中的一部分。
霍金曾提出膜宇宙理論,他認為我們的宇宙不過是個泡泡,只是這泡泡上誕生了不同尋常的東西罷了。沒錯,從膜宇宙理論出發,我們的宇宙有類似於泡泡的性質,在這個泡泡的表面有一些花紋,那正是我們的宇宙,而這個泡泡以內則是一個高維度的空間,而外面則是更多的泡泡,而這些泡泡又存在於一個虛無縹緲的空間之內,這是多麼的驚人,然而這還不夠,還不能夠描述整個宇宙的本質,但也不是虛有其表的存在。
所以它被列入了M理論(大概是在M理論這個框架之下,能夠更好的存活下來吧)。而在M理論中還有一個理論,那就是被人們稱為萬物理論的超弦理論,這個東西倒是挺重要的,用來解釋一些極端現象,挺有用的,不過現在用來輔助膜宇宙理論,簡單的說就是之前的那個泡泡是高維度的,最高維度既是11維,也就是說,在我們的宇宙有11維度,我們看到的既是平坦的3維時空(實際上是4維),然後加上時間的維度,就是我們所處的4維時空(既3個空間維+一個時間維),剩下的7個維度小的讓科學家都找不到。
那麼有了超弦理論,是不是就有描繪宇宙藍圖的能力了呢?不,還不夠,要深入滲透,就需要有全息理論的支持…
薛定諤的貓實驗,它揭示了一個東西,物理學稱為不確定性原理,簡單來說就是一個物體在同一時間,同一地點,具有不同的量子態,而這也違反了生物學和物理學的一些基本常識,單純從這些角度確實是違反了,但可惜,它是站在量子角度上的。
1982年,一件驚人的事發生了。在巴黎大學的一個物理實驗室裡,科學家發現,在特定的情況下,如果我們把基本粒子——比如說把電子——同時向相反的方向發射,它們在運動的時候能夠彼此互通信息!
不管彼此之間的距離多麼遙遠,不管它們是相隔10釐米還是10億公里遠,它們似乎總是知道相對一方的同伴的運動方式,這體現在當一方受到干擾而改變運動方向時,其同伴也會同時改變方向。這個現象的古怪之處在於,它們之間的通訊聯繫幾乎不需要時間間隔。
這違反了愛因斯坦的理論:沒有任何通訊速度能夠超過光速,因為一旦超過了光速,就等於是能夠打破時間的界限。被我們認為“無生命”的電子竟然也會在距離如此遙遠時互通聲氣,一起運作,這實在像個令人難以置信的幻覺。
這個駭人的現象使很多物理學家著迷,他們都試圖用複雜的方法來解釋這個現象。但是飲譽當代的美國量子物理學家和科學思想家戴維·玻姆拋出了一個大膽卻十分直接、簡單的想法:此發現意味著客觀現實並不存在,儘管宇宙看起來具體而堅實,但其實它只是一個幻象,是一張巨大而細節豐富的全息攝影相片!
玻姆如果不是瘋子,那麼就是個思想革命家!一個偉大的、對現實世界的新觀點往往就是在這樣看似“妄想”的假設中誕生的。
那麼,玻姆憑什麼做出如此驚人的假設?就讓我們放棄一切成見,謙遜地在事實面前安靜坐下,跟著無垠的自然走,否則我們將永遠學不到東西。
首先我們得了解什麼是全息相片。這是一種用激光做出的三維立體攝影相片,它在顯示形象方面有獨特優點,全息照的“像”不是物體的“形象”,而是物體的光波。即使物體已經不存在了,但只要照亮這個相片,就能使原始物體“再現”。和普通照相術不同,全息相片貯備著大量的信息,可以一一顯現,所以有“一張全息相片的價值等於一千張普通相片”之說。
影像的立體感不是全息唯一的特殊之處,更神奇的是,全息相片每一小部分都包含著整個相片的完整影像。如果我們把一朵玫瑰的全息相片分割成兩半,會發現每一半都有整個玫瑰的影像。如果我們把這一半再分為兩半,然後再分下去,每一小塊相片中都會包含著一個較小的、但是完整的原來影像。只不過這越分越小的相片,其影像逐漸模糊而已。
這種“整體包含於部分中”的觀點頗值得玩味。從前,我們總認為要了解任何事物和現象,不論是一根筷子還是一片麥田,最好方式就是把它們分解開,從而研究它們的每個組成部分。但全息理論告訴我們,如果把某個由全息相片式結構組成的事物“解剖”開來,我們不會得到部分,而會得到較小的整體。
事實上,全息理論為我們觀察世界引出了一個新的視角,經歷一番思考,你會發現,原來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竟是這樣的:世界的每個局部似乎都包含了整個世界!例如,將一根磁棒折成幾段,每個棒段的南北極特性依然不變,每個小段是它原來整根棒的全息縮影,是整根棒的成比例縮小。再如,一面鏡子碎了以後,每一面小的鏡片仍然能夠被當成鏡子使用,每一塊鏡子的碎片也可以看成整面鏡子的全息縮影。
而我們身體裡面的每一個細胞都是整個身體的全息。人的受精卵和它發育成的各種細胞相比較,其DNA是相同的。人體的每一個細胞都包含了這個人全部的遺傳信息,所以克隆技術才可以利用一個細胞複製出一個人來。
- 尋覓大鯊魚
全息理論給玻姆帶來了靈感,也使他有勇氣相信:基本粒子能夠彼此保持聯繫,而不管它們之間的距離多遠,不是因為它們之間來回發射的信號有多麼“神秘”,而是因為它們的分離是一種幻像!在現實下面更深的層次裡,這樣的粒子並不是分離的兩個單獨的個體,而是某種更大整體的兩個部分。
這是什麼意思呢?某一天你來到海洋館,在容納了千姿百態的魚兒的龐大玻璃水箱面前,你駐足觀賞,可以一覽無餘地觀看整個水箱裡魚兒的情況。但是現在掃一下你的興,工作人員把玻璃外面全都罩上鐵皮,只是在兩個不同的側面分別開一個小孔。
好了,透過這兩個小孔你再觀察那條離你很近的大傢伙,比如一條正在悠然自得遊動著的碩大的鯊魚,你會有什麼樣的體驗?
一個孔裡,你看到了一條黑色的尾巴,另外那個孔裡,你看到的可能是白色的腹部。它們都在移動,但是這兩個移動狀態在方向和速度上都有著某種協調和默契——當黑色尾巴擺動時,白色腹部也做出了相應的動作;反之亦然。
當鯊魚遊得足夠遠的時候,它變成一條小魚,這時從一個孔裡你看到水平遊動,另一個孔呢?可能是垂直遊動。有一點值得提醒:你可是在沒有先前那些暗示的前提下進行觀察的,那麼很明顯,你一定會認為這是毫不相關的兩個個體。
然而事實並非如此,所有你看到的,都是一個個體,而並非兩個,再把這個東西用到我們的宇宙上來,我們就會發現,我們的那些理論只不過是管中窺豹而已,我們,存在於一個更大的,比我們的宇宙更為隱秘的“超級宇宙”之中而這宇宙則被玻姆稱為“隱卷序”,意思就是我們這個世界隱藏著的秩序,而另一個,也就是我們所發現的,這個被物理定律約束著的世界,這被玻姆稱為“顯展序”。
最簡單的例子就是,你在一張紙上畫一個圖案,然後把紙折起來,圖案就不見了,而展開後,圖案又出現了。這就解釋了基本粒子為什麼那麼神秘,一會兒是粒子,一會兒又是波。依據玻姆的理論,這兩種形態都隱藏於粒子的整體中,我們不同的觀察方式決定了哪一種形態被展現,哪一種形態仍維持隱藏的狀態。
全息包括空間和時間兩個方面。從空間方面來說,局部是整體的縮影;從時間方面來說,瞬間是永恆的縮影。我們感覺一切事物都在不斷向前發展的,全息理論卻告訴我們,這其實只是一種虛幻的感覺,在更深層次的超級世界裡,過去、現在和未來都是共同存在於一起的。
所以就此來說,我們的世界根本不能算世界,我們的感覺,我們的思想,都是這個世界賦予我們的,我們想它是怎樣的,它就是怎樣的,或者換一種說法,這是一個虛擬在我們的想象之中,我們也是這個想象中的幻像的一部分…
公益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歡迎轉發和學習交流!
閱讀更多 星紀傳說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