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有人說“父母越無私付出,養育的孩子越自私“,是這樣嗎?為什麼?

農在天涯


有一定的道理,父母啥都管他,他以為父母欠他的應該的。老話講,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在現實生活中,確實有很多這樣列子,窮人家的孩子都是很懂事兒!


慧嫻123456789


父母對孩子的愛是無私奉獻,不求回報,只求孩子平安 健康,能幸福快樂的生活

媽媽生了5個孩子,生活的負擔很重,她沒文化,不懂怎麼教育孩子,沒有罵過,更沒有打過,不要再說能夠正確引導孩子,自由發展,每個孩子從小到大都不會聽她的話,動不動就對她吼,偶爾還打她,一家人生活就這樣過著,可以想象這個媽媽的日子過得好嗎

今天來說說媽媽最小的男孩,今年38歲,未婚,沒工作,身體健康,一天到晚都在到處走,平時和他的媽媽一起生活,家裡本來就不富裕,再加上因為家裡人生病花了不少錢,還在負債,這些並不影響他的生活

也許因為他是最小的緣故吧,農村特別愛男孩,再加上又是男孩子,吃奶到6週歲,在他上學的時候,老師說為了美化教室,吩咐每個學生都帶一盆花來,他沒拿,還把別人的花扔了,老師批評了他幾句,他不高興了,回家和媽說,媽媽不僅沒有教育孩子不對,還說那老師的不對,這樣的人不配當老師,還說要把老鼠藥放進學校的水池裡,還好有個鄰居路過,阻止了事件的發生。

孩子要教育,父母也要學習,真希望以後發準生證時,要先培訓結業了方可領證,父母的文化影響著未來的那一代。



黃梅嬌


我個人覺得,通常情況下,父母對子女的付出都是無私的,只是無私付出的方式不同,養育的孩子也有不同表現。

我有一位在澳洲成長的外㽒,他太太是美國人,有一對女兒。有一次探親,我居住了一個月。在一起居住期間,我見識到西方教育與中國式教育的表現不同。

1)食飯所見。

我們一起在灑樓食飯,他們兩個女兒食了幾口,就忙著玩,停止食飯。我們以為父母會阻住他們,父母只是問:你確定不食了嗎?小朋友答:是的。

父母就讓她們自如地玩,然後似乎很安心享受餐桌美食。完全無中囯父母擔心子女可能會餓肚子的表現。

或者在中國父母眼中,那是自私行為。餵飽兒女之後自己才食才是無私的。而他們的心態是,尊重小朋友當刻的選擇,同時會先照顧好自己的需要。

2)在沙灘玩。

我們一起在沙灘玩,他們兩個女兒穿上救生浮衣,然後讓孩子在沙灘飛奔玩樂,距離很遠也不阻止。父母一邊曬太陽,盡情享受,只是時不時看看小孩。在中國人眼中,可能會認為父母怎可如此自私?自顧自享受而不理小朋友?

因為我見到的中國式父母多數是追著孩子玩的,一是恐怕孩子有危險,另外也認為自己應該陪著孩子玩。而他們的心態是,小孩有著救生衣,而且在視線之內.因此完全沒有安全的問題。他們來沙灘玩本身就是來放鬆來享受的,也就是說,他們一方面會照顧自己的需要,也願意給孩子完全的自由,最緊要大家都開心。

3)一起飲茶

一起在餐廳飲茶的時候,小朋友見到餐桌上有各種不同的的調味品,例如醬油,辣椒粉、胡椒粉,鹽、糖,醋等等,服務員給每人端上一杯清水。小朋友好奇地把桌上的調味料全部加入自己杯水,父母只是笑著看,並不阻止他們。當小孩飲自己親口調製的“飲品”時,包括酸甜鹹辣的水,自然嗆得她們大叫大喊。

如果中國父母,一般會竭力阻止小孩,怕小孩嗆到。

而他們的心態是,在沒有太大危險的情況下,讓小朋友嘗試,即使明知他們會因此受苦,但讓他們通過自我嘗試及自我體驗,他們會學會更多,也會學懂對自己行為的負責任。

在他們的教育裡,小孩到了18歲,他們都要學懂獨立生活,而小孩在他們從小的教育裡,也自覺在18歲開始自行承擔自己的生活。一般都會搬出去住尋求獨立。即使仍然與父母居住,也會自行支付租金及攤分生活上開支。非常自覺,內在不會有依賴父母的心態。如果欠租或借父母錢,也必會歸還,那是他們文化或教育之下的自然結果。

而在我們的中國式教育裡,小孩會覺得從父母身上所得是理所當然的,問父母借錢不還,雙方都會默許。

因此,當我們看見“巨嬰”,“白眼狼”,或是自私的孩子時,也是時候反思一下,是否有著不恰當的教育導致的?

小結:如果父母一廂情願地以為,什麼都替孩子做,什麼都替孩子承擔,孩子要什麼就盡力給什麼,一味地付出,以為這就是愛,就是無私。該反思反思了!

因為我們人生中的每一個成長,都是要從經驗中學習。父母雖然想保護孩子,也要學懂讓孩子從經驗中學習。另一方面,學懂”自私”一點。孩子的人生責任,還是交由孩子自己承擔。當孩子已經成人,父母學懂放手,孩子才會去發揮自己的潛能發揮天賦,創造他自己的天地。

這裡是賽斯心靈成長日記。


賽斯心靈


古言,皇帝疼長子,百姓疼小兒,這事一點不假,我的婆婆就是越無私付出,才讓她的小兒,養成了自私自利的小人……

沒分家時在一起做活,小叔子做事心不在焉丈夫說:弟!好好幹活。

他說:我幹一點就吃不完,你家好幾口。

我對婆婆好點,他說拿老共的東西送人情……

說話老氣人,我的丈夫老式受他的欺負,說好說不好就用武力解決。

小叔子老在婆婆面前說我丈夫壞話,婆婆反過來埋怨我的丈夫不對,丈夫的父親去世早,這個家他是鼎力,我家小叔子上學,到下學,我的丈夫不捨得讓小叔子受委屈,是丈夫氣急了告訴我的。

我來這個家之前,我家小叔子結過婚,離婚了,也是花家裡的錢,我只好安慰丈夫讓他點,為了婆婆,不然又怎樣,家和萬事興。

每次動粗,我勸一回,兩回都不管用,為了討安,分家,不然,小叔子老式說乾點就吃不完,分家時把我們結婚節省的六百多元都給他,考慮他沒成家嘛,分債務我們還,就連白事的來往也不讓他去,我們蘇北的白事來往,家裡有位老人健在,弟兄再多隻能出一份禮,為了公平,輪流換著去,其實我有意讓他,就是想讓小叔子早點成家,讓我的婆婆過幾天舒心的日子,

農村過日子不容易,家庭和諧,做是一家人是前世修來的緣分。

分家了,娘和小叔子吃飯,他自己沒法做飯,當時分家也就畫一道痕而已,是想證實小叔子乾點自己就吃不完,還剩下多少,反醒自己。

分家後,他的農活還是幹不完,娘是又哭又喊,無奈,看在婆婆的份上,丈夫去給小叔子幹農活,不然還又能怎樣,我是大力支持,想讓這家和睦共處。

我們這個家分了好幾次,吵吵鬧鬧到我的婆婆去後,差點出人命。

送婆婆的後世小叔子沒在家,在十多里地的親戚家躲生孩子,說要等他家屬生孩子後,才回來送婆婆下湖(埋葬)從九零年分家到婆婆去世是九八年,白事的往來沒有要過他的一分錢,把娘入土為安,也沒什麼大不了,我和丈夫這樣想……

八年裡,他也沒讓婆婆過個舒心的日子,都是鬧心,進進出出四個媳婦,都是婆婆伺候她們,沒有一個給娘端一碗水喝過,我和丈夫主張把娘送下地了,

小叔子回來按理大恩言謝,反而大打出手,要把丈夫往死裡整,原來是以是婆婆的名義,他是婆婆的小兒,家裡辦是公傷事,收的禮錢要分給他一半,辦白事多數結餘不了,也只好把收布匹之類的物件,和給婆婆做棺材剩下的木材,給他了,這才討安。

感謝共產黨,不然我家小叔子的日子不知怎麼過,雙腿骨骼頭壞死,拄雙柺,好人不長壽,婆婆走一年多,丈夫也病故了,我還得去接濟小叔子,好在共產黨幫我的大忙,不然,小叔子會時時刻刻算計我,我還得時刻擔心他家吃不上飯……


芳草212856302


肯定是這樣的,因為父母無私的奉獻,會讓孩子從小就養成了一種全世界都應該讓著他的習慣。

就好比小時候聽過的一個故事。

一個男孩,從別人家的雞窩裡偷了個雞蛋,回到家後,母親不但沒教訓他,反而還把雞蛋煎給他吃了,從此以後,男孩知道自己那樣做有雞蛋吃,所以每次都去別人家偷雞蛋。母親也是每次都煎給他吃,等長大後,還他就開始偷錢,偷別的東西,等到被別人抓了,才知道後悔不已,也怪他母親小時候沒有教他不能偷東西的道理。

孩子越是小,就越要培養他的好習慣。

過於的無私付出。會讓他過早的明白養尊處優的道理。

這樣一來,無論是在學校還是以後出了社會,都不容易招人喜歡的。

誰都不喜歡和過於自私的人在一起玩。

因為大家都是第一次活在這個世界,沒必要就得圍著你去過日子。

這樣的孩子長大以後,說的好聽一點就是“巨嬰”,說的不好聽就是一個自私自利,以自我為中心的人。

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幫助到你,謝謝!


我的狗皮膏藥


不一定是。雖然孩子小,但是孩子也是有心人。因為父母的所作所為都會在孩子的心裡烙上烙印。


我的父母上敬老,下對我們兄妹三個呵護有加。從小就知道爸媽勤儉持家,當時家境不好爸媽總是把最好的菜撿到我們的碗裡。等自己有孩子了,也是學著爸媽的樣子把好吃的留給孩子。



爸媽從小教育我們怎麼做人,做什麼樣的人。一一記在心裡。現在我們兄妹三人。在孝敬父母的事情上從來沒有計較過,都是各盡本分!


小心兒的生活


我不知道別人是怎麼成長的,而我12歲父親去世,24歲母親去世,所有的都得靠自己,我家兄弟姐妹很多,但自私的依然很自私,大度依然很大度,現在的孩子,都是獨生子女,太嬌慣,要什麼都給最好的,在家裡已經能看出自私的表現,不會比我們好太多!


小關99205491


對於這個問題,簡直是太深刻了。

父母越無私付出,養育出來的孩子越是極其自私。一點不假。

就拿小區裡的一家來說吧,他們家是四個孩子,父母就是對最小的老四特別偏愛,對他簡直是太無私了。他從小就是父母的心頭肉,天天抱著哄著,結婚後,父母怕他們獨立不好,於是就讓他們在一起住著,天天伺候到嘴邊,小兩口就是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架勢。

就是這樣,還不好好過,結婚後生了一個女兒就離婚了,老倆口呢,很奇葩,竟然把這個女孩子安排到了姑姑家,讓姑姑幫忙帶這個孩子,為的什麼呢,就是為了讓這個最寵愛的老四“可以順利地找個對象“,為什麼不讓女方帶走呢?”怕老四想孩子“。

就這樣,替老四想得太周全了。

後來,老四又結婚,又生子,老倆口不但自己親自給他們帶孩子,還口口聲聲地說:他們忙啊!我們不幫一把怎麼行!

對於那個老四第一次婚姻的孩子,老倆口替他安排到了姑姑家,他們現在還在為老四的衣食住行而奔波。

但是,養育的老四呢,就跟個行屍走肉一樣,天天在家裡晃著,就這麼待著。毫無孝敬和感恩之心。家裡有什麼事,人家就跟個局外人一樣。也不管,也不出錢出力。

真的是一個自私到了極點的人。

但是,這全是老倆口辛辛苦苦慣出來的唄!

父母越無私奉獻,孩子越自私。一點不假!


Longsuixinyuan


是的有,有這樣的事實。這種現象確實存在,由其是獨生子女,90後和00後的孩子們,父母辛辛苦苦為了孩子的未來,上好的學校,穿好衣服,給足夠的生活費......

他們總感覺父母應該這樣對待他們...

前多年發生過這樣一件事,甘肅省的某一位農村孩子考上了西安交大,也是全村的第一位大學生,90後的他上大學的錢,都是父母賣土豆的錢和在村裡東湊西借的供他上了學,然而他在學校看見同學有錢花,還交女朋友,他心酸了...

就編出各種理由,讓父母給他打錢,說要交班費,學習資料等。他可知家裡還有錢嗎?還欠著上學時借的村裡鄰居鄉親們的錢還沒還上呢?

一次次的要錢,為了滿足交女朋友的用錢,和吃好的,穿好的...

不知情的父母因為家中無錢可供,一次次到醫院賣血,供他用,供他揮霍...

只到有一天父母接到學校寄回來的,孩子被學校開除了信,才明白過來...

這就是父母無私付出,讓自私的孩子變的自私自利,還管錢從哪裡來的...

為什麼成為這樣,就是因為攀比心理導致的這樣的結局...

他們這樣的行為,反過來還能善養老人嗎?這種社會現象需要人們深思......


論勵志成功之道


父母對孩子的愛,是世界上最無私的愛。我認同這句話,但不認為父母的愛的方式都是對的,也相信許多父母都會用自己認為的愛去愛孩子,但是,為什麼都是愛,養出來的孩子卻不一樣呢?

有的善良,有的自私;

有的有同情心,有的心狠手辣;

有的孝敬父母,有的對父母不管不問。


從三個方面來解讀:

第一,父母無私的愛過了頭

第二,父母無私的愛方法錯了

第三,父母所謂的無私的愛變了味

簡單的來說就是父母給出什麼“愛”,孩子就學會如何“愛”。這就是為什麼父母越無私,孩子越自私,這是有一定原因的。


父母什麼樣的愛是愛過了頭,也就是沒有了界限和尺度?

溺愛是愛嗎?我們都知道,溺愛不是愛,就像有句話說的,慣子如殺子。

比如,從小給孩子很多零花錢,大手大腳慣了,以後張口就是,而且不給就打父母,罵父母。最好的留給孩子,最壞的留給自己;沒有教會孩子貢獻和付出,孩子就變得自私自利。孩子交什麼朋友都不管,交到了壞朋友就學會了吸毒、賭博,走上歧途,這樣的案例在我們生活中並不少見。

因為父母的愛完全沒有了分寸,說白了就是不知道什麼是愛,以為愛就是給孩子很多錢,什麼都滿足他,其實,這不是真正的愛。


父母的愛,用錯了方法,也不是愛

父母對孩子管教過於嚴厲,只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卻忽視孩子的心理健康,這也不是真正的愛。

對孩子打罵、體罰,本以為是為了孩子好,實際上是控制,愛的方法錯了,孩子得到的信息也就是負面的。久而久之,心懷不滿,逃避現實,怨恨父母,變得反叛等到。


父母的愛變了味,也不是愛,是毒

為什麼說是毒?許多父母認為為了孩子付出了自己的全部,但心裡卻希望孩子變成自己心中理想的樣子。

比如,希望孩子什麼都好,不允許落後,不允許失敗,不允許討價還價等等。孩子沒有辦法活出真正的自我,沒有自由,沒有應有的尊重和平等,最後也沒有了自我。


養育孩子是人生的一場修行,也是父母自我成長的過程。

孩子成長為什麼樣子,最後都和父母,家庭教育有密切的聯繫。但,父母做好自己,就是最好的榜樣力量。


怎樣才能養育健康、快樂,有良好品格和生活技能的孩子呢?

《正面管教》一著作中提到,這四個有效管教的標準:

1、是否和善與堅定並行(對孩子尊重和鼓勵)

2、是否有助於孩子感受到歸屬感和價值感(心靈紐帶)

3、是否長期有效?(懲罰短期有效,但有長期的負面影響)

4、是否教給孩子有價值的社會技能和人生技能,培養孩子良好的品格?(尊重他人、關心他人、善於解決問題、敢於承擔責任、樂於貢獻、願意合作)


關於孩子作業拖拉、自私、沒有同情心、不愛學習、有不良情緒、壞習慣等等各種問題,都可以遵循上面四個標準來對孩子進行教育,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要做到:

不指責、不說教、不批評、不打罵。


因為,正確的態度➕正面的方法=正向育兒,兩者缺一不可。這樣才會養出積極、樂觀、善良,具有良好品格和能力的孩子。


我是靈動育兒,鼓勵諮詢導師,正面管教導師候選。育兒路上,我們一起成長!感謝你的關注。

文中圖片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