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在農村裡很多人走親戚,為什麼偏偏要帶著孩子一起去?

老張談三農


鄉村黑嫂為您回答。

很多人走親戚的確喜歡帶著孩子,題主問他們為什麼偏偏要帶著孩子,這個偏偏用得有點讓人摸不著頭腦。走親戚帶著孩子並不是什麼問題。

至於他們為什麼要帶著孩子,黑嫂這裡說下自己的看法,以供題主參考。

一、可以讓孩子長點見識

這裡的長見識可不是讓孩子看大人喝酒行酒令啥的,而是讓孩子去到了親戚家後,該喊什麼喊什麼,該叫什麼叫什麼,這叫學禮貌,長見識。

然後讓孩子知道我們傳統的親情禮儀,比如過年時走親戚去了要拜年,孩子從小就懂得尊敬親戚長輩。這叫懂禮儀,長見識。

最後讓孩子在大人聊天中懂得一些基本常識,這叫天天學習長見識。

二、可以讓孩子跟親戚家孩子更加的熟悉

我們農村的親戚通常會親兩輩,比如自己姑媽家,姑媽本身算一輩,這個是肯定要親的,然後自己和表哥或者表弟算一輩,這一輩親下來要看緣分,如果不投緣,等姑媽去世,這邊自己的父母去世,那跟表哥表弟之間的感情也就淡了。

而自己的孩子跟表哥家的孩子就更遠了,基本上會不親。

但如果走親戚時帶著孩子,有可能讓這樣的親情接著延續下去,這是好事,斷親現象現在也挺多的,能多親一輩也不是什麼壞事。

寫在最後:然而我們不明白的是,題主的偏偏要帶著孩子是什麼意思,難道大人都去走親戚,留孩子在家為所欲為的玩嗎?所以,走親戚帶孩子很正常,並不是什麼問題,也不應該拿出來討論。

鄉村黑嫂為您說些農村事兒。喜歡我,請點擊關注。

鄉村黑嫂


在農村裡很多人走親戚,為什麼偏偏要帶著孩子一起去?

從我小時候記事起,我就跟著父母親走親戚,不管是逢年過節,還是外地長輩和親戚過生日等等,都會把我拖上。在我們這邊不止自己家有這種情況,其他的人戶在走人家時也會帶著自家孩子。

更有甚者孩子剛剛出生,還不會走路,在家裡有老人照顧的情況下父母雙方還是會選擇把自己的孩子帶著。其實不管是農村還是城市,都有著這樣的現象。那麼為什麼即使在不方便,農村人走親戚時也要帶著孩子呢?您且接著往下看。

  • 孩子是家庭的結晶

農村人對於血緣關係的親情看得很重,即使是平時有些矛盾和摩擦,在過年時也會去自家長輩家裡拜年。而對於一個大家族來說,孩子可以說是這一家人的結晶,代表著家族的未來和希望。在這樣的思想觀念下,長輩們希望自己能夠見到孩子,而後輩們理所當然的想方設法滿足長輩們的要求。所以即使在困難,也會帶著孩子。

其實對於父母來說,孩子更是自身愛得結晶,雖然爺爺奶奶也能夠幫助父母養育孩子。但俗話說“三歲一代溝”,父母還是希望自己能夠培養自己的孩子。此外農村青年大多數在外面打工,一年到頭很少有時間回家,自然不會錯過和子女相處的每一個時間。所以時時刻刻都把自己的孩子帶在身邊。

同時在農村也講究一個認祖歸宗,帶上孩子讓他認識自家有哪些親戚,避免以後見面時喊不出人。在我們這邊如果和長輩見面,卻不喊出“伯伯”、“叔叔”之類的稱呼,會被人說父母沒有教好孩子之類的話。常常帶孩子和親戚走動,怎麼避免此類情況的發生。

  • 更方便交流

如今雖然智能設備和通訊設備越來越發達,人們交流的方式越來越多,但是在農村人與人之間平時的關係卻越來越疏鬆。所以在平時農村的大人們都忙著掙錢,很少有時間交流各自的生活。於是可能造成在過年過節見面時不知道如何交流,有些尷尬的現象。這個時候帶上自己孩子,則可以把話題往孩子身上帶,方便兩家人之間的交流。

此外諸如過年走親戚的時候,還會互相送紅包。這個時候你不帶孩子則可能只出不進,帶上孩子則可以有來有回,畢竟人家不可能把紅包送給你這個兩年零三百月的孩子把!而且帶上孩子更可以讓他們和親戚孩子玩耍,增加兩家人之間的感情。

同時如今交通出行方式越來越方便,使得人們也願意外出走動。更為重要的是如今的農村家庭不少都買了車輛,自家外出十分方便,這就使得人們走親戚時願意帶上孩子。如果自家老人幾年沒有和親戚走動,甚至還會帶上自家老人。

以上就是我關於這件事的看法。最為重要的還是想帶上孩子增加兩家人之間的感情,減少因為交流少而帶來的疏忽感。同時孩子也是一家人的結晶,帶上孩子也是為了讓孩子能夠認祖歸宗。


愛茶者九號


不帶孩子到親戚家聊著聊著沒話題了,那隻能聊孩子,難道相顧無言淚兩行?或者像同學聚會一樣看誰吹的牛叉高?來個有正能量積極意義的事情,我奶奶今年八十多了還跟她姨家的孩子也就是她的表兄妹家保持著來往,用她老人家和話說就是老一輩的親戚越來越少了,不能老一輩的人走了後代就此斷了聯繫,奶奶她們那代年紀大了之後,逢年過節都是表兄妹的孩子代替老人來看我奶奶,或者我爸爸代替奶奶看望他們,有時候帶著第三代來,和老人嘮嘮這是哪個孩子的孩子,多調皮,老人慈詳的笑聽著,說著和她爸媽真像之類的,老一輩和新一輩的聯繫就是這樣不斷層的持續下去的。





紙坊小吳


你的問題好奇怪啊,為什麼偏偏帶著孩子?請問不帶孩子帶小三嗎?這麼簡單的問題都想不明白嗎?帶著孩子好聊天呀,親戚朋友難得相見,長久不見話題難開,不就著孩子聊孩子,難道相顧無言淚兩行?或者像同學聚會一樣看誰吹的牛叉高?來個有正能量積極意義的事情,我奶奶今年八十多了還跟她姨家的孩子也就是她的表兄妹家保持著來往,用她老人家和話說就是老一輩的親戚越來越少了,不能老一輩的人走了後代就此斷了聯繫,奶奶她們那代年紀大了之後,逢年過節都是表兄妹的孩子代替老人來看我奶奶,或者我爸爸代替奶奶看望他們,有時候帶著第三代來,和老人嘮嘮這是哪個孩子的孩子,多調皮,老人慈詳的笑聽著,說著和她爸媽真像之類的,老一輩和新一輩的聯繫就是這樣不斷層的持續下去的。


U38分身女巫


春節的腳步越來越近了。又該看到一簇簇人群走東家去西家走親訪友的情景了。

只要留心總會發現,農村人“串門兒”幾乎沒有不帶著孩子去的。他們為啥非帶上孩子呢?

子孫興旺的象徵。人都希望子子孫孫“香火”不斷,農村人尤為突出。這也就是農村人盼望多生兒子的原因。過年走親戚帶上幾個孩子既顯得隆重,也是人丁興旺的體現。當給人介紹這是老大家兩個孩子,那是老二的大孩子……那滋味比喝蜂蜜水都甜。

孩子的執拗。孩子在小的時候,都很“粘”父母的,走開一步都要找尋。若看見父母提上大包小袋的,小小的心裡已經知道父母要出去,還別說現在的小孩怪機靈的,早在門外等著,或者抱住了父母的大腿,甚至哭鬧起來。又有啥理由不帶著呢?

動了小小的“心思”。過年走親戚,也叫拜年,而且這種“禮儀”還具有“回訪”性。你今去了他家,他也會來你家,這也就是對 “來而不往非禮也”的詮釋吧!如果有老人得給老人年錢錢,不用說給每個孩子壓歲錢。僅這一趟一家就扔出幾張百元大鈔,說不心疼是假話,而且這錢又無定數,也會遇到窮的、小氣的親戚。帶著孩子他也同樣會給孩子錢的,多少也是“差缺補漏”吧!

讓孩子認認門,圖個熱鬧。不能不說,現在的農村走動也比較少了。姑舅表親這些關係的平時很少來往,只有到過年了,還會相互間見個面。帶上孩子,讓孩子們之間也認識認識,畢竟是過年嗎,大人孩子們都高興,讓孩子們也放鬆一下,一起熱鬧熱鬧,融入到過年的歡樂氣氛中。


另外,現在絕大多數青年人都是“另立門戶”的。孩子上學了有老師帶著,這假期可得由父母照看。父母都要去走親戚了,總不能把孩子擱家裡。帶上孩子這也是不得已而為之。


為生活而提神


走親走親,不走不親!農村人逢年過節,婚喪嫁娶,祝壽喬遷都會走親訪友,那麼在農村裡很多人走親戚,為什麼偏偏要帶著孩子一起去?有書君覺得有以下五個方面的原因:

一、農村留守兒童多,為了安全起見,大人走親戚當然要帶著孩子一起去。

隨著中國城鎮化建設腳步愈走愈快,大多數家庭年富力強的青壯年成了建設城鎮的生力軍,奔赴大城市務工,農村留守兒童也越來越多。

農村一戶人家裡只有老年人和兒童駐守鄉村,為了農村留守兒童的安全和健康,老年人要去走親戚,當然不能任由一兩個孩子在家,成無人看管狀況。

孩子畢竟自覺性不強,在家放任自流,他們無監護人照管,存在許多安全隱患,例如孩子獨自在家用電安全問題,孩子溜出家門,失足落水,被人販子拐賣等問題,都揪著老人們的心。一個不留意發生意外的可能性極大,一旦發生意外就會給一個家庭造成毀滅性打擊。

有書君農村老家王伯母就因為去喝酒,把一對孫子留在家中自己寫作業,11歲的大孫子自告奮勇地答應帶好8歲的小弟,王伯母出去喝酒前還做好了飯菜,只要打開電飯煲就能吃飯。

可是隻一頓飯功夫,兩個孫子就因閒得無聊,去村口水塘釣魚玩,小孫子不慎落水,大孫子趕緊去拉,最後兩個孫子就這樣永遠離開了家人。

王伯母追悔莫及,急暈在水塘邊,醒來後又急又怕,喝了農藥,追著兩孫子而去,外出打工的兒子兒媳回家,只見到三具冰冷的屍體,一個完美的家庭就這樣毀了。

這雖只是個個例,但大多數農村人去走親戚是不會讓年幼的孩子單獨在家的,因為孩子的安全和健康是留守兒童監護人心中始終繃緊的一根弦,出不得半點紕漏。

所以為了安全起見,孩子跟在大人身邊,時刻不離大人視線,安全才有保障,所以大人走親戚必然人會帶著孩子一起去。

二、農村外出機會少,為了增長見識,大人走親戚自然要帶著孩子一起去。

農村交通不太便利,相對閉塞,孩子們外出機會不多,接觸新鮮事物的機會也少。

有的人一輩子都很少離開過土生土長的地方,為了讓孩子增長見識,拓寬視野,接觸新事物,瞭解更多見聞,大人走親戚帶孩去,就當是外出旅遊,欣賞親戚家那邊的風景,聽聽當地的傳奇故事,瞭解當地的風土人情……

與其擔驚受怕地讓孩子在家,不如把孩子帶去親戚家,去親戚家的路上可以一路風景一路歌,親密親近大自然,來到親戚家還既可以學會待人接物,接觸親戚家的小夥伴,一起享受童年美好時光,又可以變得見識識廣,不再孤陋寡聞,何樂而不為呢?

三、農村人喜歡熱鬧,為了活躍氣氛增進感情,大人走親戚時不忘帶上孩子。

是親三分向。幾千年來農村人都喜歡安定團圓的喜慶氛圍,只要親戚家有紅白喜事,四親八鄰匯聚一堂,談豐收說致富,大家扯扯生活中的柴米油鹽醬醋茶,說說家常裡短的新鮮事兒。

有一群小孩子在,說說笑笑,追追打打的,拾個爆竹,搶個氣球,捉捉迷藏,玩玩遊戲,氣氛更加活躍,喜慶的氛圍更濃了,大夥兒的心情也更好了。

特別是老年人喜歡看看親戚的孩子長得什麼模樣,看到一大家子開枝散葉,長輩心裡也高興,這增進了親戚之間的感情。

四、農村親戚相距甚遠,帶孩子為認門認路,知道親戚門往哪邊開,將來有事好聯絡。

農村散居在各個村子裡,親戚間相距甚遠,走親戚時帶上孩子為認門認路,知道七大姑八大姨家住在哪,知道親戚家門往哪兒開,不至於將來長大了連親戚的門都找不到,人也不認識,以免相見不相識。

小時候認識親戚,認門認路,長大後有事情也好互相聯絡,將來出門在外也好有個照應,畢竟有血緣關係的人,更容易成為朋友,互相幫助,認親戚就好比是給自己的孩子建立一個人脈圈子,為將來鋪路。

五、農村人小農意識,利己主義心理造成走親戚帶小孩去。

幾千年來,農村人禮尚往來,常有農村老人說,人情世故就像一把鋸,你一扯我一拉,才能平衡。

農村傳統習俗走親戚總要送上一份禮物,而主人會給小孩回贈紅包,大多數農村人小農意識嚴重,本著送禮不吃虧的原則,走親戚時帶上小孩,這樣便可領回一個紅包,自然這禮金也不虧多少。

對於利己主義思想嚴重,思想狹隘,總打著小九九的農村人來說哪怕家裡有人帶孩子,也會拖兒帶女去親戚家,不能讓別人得了自己帶去的禮物,而自己空手而歸,讓自己吃了眼前虧。

社會發展的大環境導致了農村留守兒童多,農村孩子見識不廣,親戚間相距甚遠,農村人利己主義思想嚴重等弊端。

而這些社會現象又促使農村人為了孩子安全起見,為了讓孩子增長見識,為了增進親戚間的感情,為將來好聯絡,也為了那麼一點點私利,農村大人走親戚會帶著孩子一起去。

有書君語 :有書送書季開始啦~每週會免費贈送1000本實體書給大家作為福利,本次送出的是年度必讀之書《無聲告白》。私信回覆:福利,即可免費包郵領取書藉,本次僅剩200本,先到先得哦~


有書共讀


你不帶著孩子也不幹啊,


就說直理


問:在農村裡很多人走親戚,為什麼偏偏要帶著孩子一起去?


文丨一點三農

轉眼2018年就要過去了,2019年的春節馬上就要到了。對於農村人來說,一年就春節那幾天全家聚得比較齊,大家熱鬧熱鬧。順便提一嘴,在外奔波一年,給老人小孩的壓歲錢掙足了嗎?錢多錢少不重要,過年記得回家看看爸媽!

回到正題,農村人走親戚喜歡帶孩子一起去,這是再正常不過不過的事。可是題主用“偏偏”二字,明顯是想把答主們往溝裡帶。這不行,一點非得把題主拽回到正能量這條道上來!

和一點小時候比,現在親戚之間走動得太少了,現在只是在辦酒席或者是春節拜年的時候才會走動得頻繁些。為啥帶著孩子一起去呢?

大人都去走親戚了,小孩沒人帶

現在走親戚喜歡全家出動不留宿:農村許多家庭都買轎車了,也不怕出行凍著了,就一家人一起去親戚家耍耍。有些小孩是爺爺奶奶帶的,父母就春節這幾天能夠陪孩子,與其說是小孩沒人帶,還不如說父母捨不得離開孩子來的貼切。

為了讓孩子認認門

大家越來越有錢了,搬家也越來越頻繁了。村裡的親戚想著搬到鎮上,原本在鎮上的親戚又想著搬到城裡。這樣搬來搬去,很多親戚住哪裡小孩都不知道,趁著拜年這幾天功夫,帶著孩子認認親戚們的家門。

讓親戚兩家的孩子熟絡熟絡

以前,年齡一般大的親戚家的孩子都能夠玩在一起。現在,連親戚家孩子的名字都不知道,平時遇見可能都互相不認識。趁著走親戚的契機,讓孩子們一起玩玩,互相熟絡熟絡,不讓下一輩太過生疏了。

讓老人看看孩子

我家小孩才1歲,每次我一個人去外婆家時,外婆總是埋怨我沒帶小孩讓她看看,並叮囑我下次去一定要帶上我家那個小屁孩。都說隔輩親,真是如此,而且輩分隔得越多越格外疼愛。


為了壓歲錢

最後,為了滿足一下題主的小心思,說說這個壓歲錢的事。不錯,是有少數小氣的人帶小孩去親戚家是為了紅包來著。不過禮尚往來,這也無可厚非。

在一點家鄉有個習俗:外甥去給外公外婆拜過年後,一般舅舅們隔天也會來外甥家拜年。假設去外婆家沒有帶小孩的話,你要給舅舅的小孩紅包,回來卻沒有紅包回禮;如果第二天舅舅又帶著小孩來,你還得給舅舅家的小孩紅包。儘管這時候舅舅也會給紅包給你家小孩,但是這樣一來一回,還是虧了一次的紅包錢。


以上是一點關於走親戚帶小孩的一些看法,僅供參考。對於這種現象,你怎麼看?歡迎留言批評指正和補充。

——END——(完)


一點三農


孩子是祖國的花朵,是家庭的希望。孩子從小就融入社會,有利於孩子的心身健康,培養孩子觀察世界和思考問題的能力,帶著孩子一起去走親戚,這又何妨不可呢?

尤其是帶孩子去拜年,由於孩子天真可愛,可以增添熱鬧的氣氛,既然帶孩子走主親拜年,親戚也不會輕白你的小孩,現在經濟活躍,一般一百元左右的紅包是要給的,帶孩子表示對親戚的重視和加倍的感情,因為這代表兩代人拜年。紅白喜憂之事也可以帶孩子去喝“酒”,親戚結婚帶孩子,可以用具體的事實,對兒童進行性教育。老人去逝也可以參加葬禮,讓孩子去觀察和感受當失去親人時的痛苦,讓他了解人間的酸甜苦辣,間接告訴做人的艱辛。愛玩是孩子的天性,他當然如願陪大人去走親戚,親戚也如願有事喝“酒”帶孩子,求之不得,常言道:山潮水潮不如人潮。三國時期的曹操帶7歲的兒子曹衝外出,曹衝聰明愛思考問題,智慧性地稱出了大象的重量。現在的白俄羅斯總統盧卡申科也喜歡帶小兒子外出訪問。

經常帶孩子外出旅遊和走親訪友,等孩子長大成人後,就有美好的回憶,有浪漫的童年,有經濟的意識,為孩子的前途和能力積累正能量,讓孩子從小就養成會觀察事物和思考問題的好習慣,將對孩子的一生受益匪淺!





鳥雀林老王19966


這話說的,都去走親戚啦,難道把孩子一個人扔家裡,如果一定這樣那麼這親戚不走也罷!

走親串友只是為了聯絡一下感情,長時間不走動就生疏啦,但是人和人之間的這個距離是最難把控的,近之不遜遠之怨,就像冬天裡的刺蝟離的太遠可能大部分會凍死,離得太近可能大部分會被彼此身上的刺給扎死,這個距離需要在不斷的試探中才能確定下來,不以彼此感到不舒服為宜,力所能及的忙可以幫力有不逮的事不要做。一年走幾次親戚這也是長時間摸索出來的規律,遠的一年一次也就差不多啦,近的一年幾次也還行,走親戚帶著孩子是因為大家都算是最熟悉的陌生人,客套說完啦就只能來聊聊孩子,要不總不能大眼瞪小眼乾坐著吧!有個孩子鬧騰著不那麼無聊。

如果生孩子不是為了好玩,婚姻的意義最少要打個七折,現實中大多數的愛情都敗給了現實,嫁給愛情的少之又少,人這一生陪伴你時間最長的其實是孤獨。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