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1 頻繁擇時操作不足取 基民宜小心基金經理“急功近利”

紅刊財經 王驊

隨著價值投資之風在公募基金經理操作中佔據上風,頻繁擇時操作逐漸邊緣化,投資者也認為頻繁擇時會帶來較高的衝擊成本和交易成本,而頻繁擇時帶來的投資收益往往不能彌補調倉成本。另外,也有一些基金經理或因為年度考核壓力被迫玩起風格漂移,那麼,對於這一類頻繁擇時的基金經理,基民應該重視哪些細節?

頻繁擇時操作不足取 基民宜小心基金經理“急功近利”


長期持倉不變穩守組合表現突出  

拉長時間看,過去3年、5年每年都能跑贏對標指數,長期業績突出的基金出自少數幾家基金公司,景順長城新興成長、易方達中小盤等明星產品也都被市場貼上價值投資的標籤。它們的實際操作也是以長期穩守組合為主,不會依據宏觀數據起伏大幅調整持倉結構,不會去猜測、更不會跟隨市場風格變化,始終願意伴隨優質公司共同成長。  

以景順長城新興成長為例,消費服務是基金經理最關注的投資領域,食品飲料和家電板塊龍頭長期是組合的壓倉石。行業競爭結構優化、投入資本產出變化是主要關注的調倉線索,所以雖然基金也會階段配置部分科技創新及週期股,但在沒有看到邊際變化時也不會輕易換倉,溫氏股份等豬肉板塊個股已經持有接近一年。  

隨著匯添富藍籌穩健、興業趨勢投資等明星基金的投資策略深入人心,隨著基金規模日趨增長,個股調整難以產生顯著的收益增強,它們的操作風格也趨於穩健,將超額收益建立於長期投資。而中小規模基金公司旗下產品,除了在操作風格、投資理念上的差異外,對規模、排名的追求也使得基金被迫玩起風格漂移,易於操作的特點也使其投資風格更加激進。  

一度重倉地產股迅速躥紅的何奇近兩年表現一般,其管理的光大中國製造2025規模也出現持續下滑,於是基金在2019年進行了較大幅度的調整,逐漸從地產、家電等地產產業鏈上的個股直接轉換成電子、傳媒、計算機等板塊的成長股,尤其在三季度持有成長板塊的比例大幅回升,半導體、傳媒等板塊個股佔據了基金重倉。雖然基金業績大幅回升,但這背後也暴露出基金經理調倉大開大合的問題。

頻繁擇時和長期持有“各有千秋”  

如果拿換手率高作為頻繁擇時策略的衡量指標,那麼在2019年以來的市場環境中,表現突出的基金換手率也出現了分化,景順長城新興成長、財通資管消費精選是低換手的代表;而海富通股票、華安媒體互聯網等基金卻在操作中頻繁擇時。這個現象也並不難理解,去年市場中消費、科技輪番上漲,長期佈局或者在板塊內部捕捉機會都能獲得較好收益。 

更進一步說,當市場或板塊出現賺錢效應時,那些更傾向於追蹤趨勢調整組合的基金產品會有更佳的賺錢效應;相反的情況下,那些更傾向於持倉不變穩守組合的基金產品則更能夠抵抗下跌。  

把時間拉長來看也能驗證這一結論,以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數為基準,在2016年全年的震盪市中,保持頻繁操作的基金業績基本上與偏股混合型基金平均回報-5.76%相似,而這類基金在2017年和2018年的市場中,業績普遍弱於同類均值。進入2019年,僅有長期保持成長風格並積極操作的基金能夠戰勝市場。相反的,對於一直保持較少操作的基金,在2017、2019年的牛市中業績均普遍強於均值,而在2016年的震盪市中,業績分佈較發散。  

由此來看,堅持長期持有策略同時能持續創造優秀業績的基金,證明其對企業競爭力和行業的把握非常準確且具前瞻性;頻繁擇時且業績階段性優秀的基金,說明其對特定板塊有深入佈局,但是前瞻能力和業績持續性則尚需時間檢驗;而“急功近利”、頻繁擇時且長期業績落後的基金,則基本可以判定其無穩定的投資理念、整體投資能力比較低,對於這類基金,投資者還是需要警惕。

頻繁擇時操作不足取 基民宜小心基金經理“急功近利”


(本文已刊發於1月18日的《紅週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