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農村俗語“門為房主宅為賓,東西廂房不住人”是什麼意思?有道理麼?

呂家姐夫


農村這句“門為房主宅為賓,東西廂房不住人”的意思,理解起來不難,就是說一個農房裡大門是是門面,是主,住宅是次要的,為賓,而東西廂房是不能住人的。我認為這句話前半句不是很有道理,但是後半句確實是事實。



門為房主宅為賓。在一個家中,大門是最主要的,就是一個家的門面,在農村很多人家都會把大門收拾的氣派漂亮,並不是說就為了顯擺什麼,主要也是覺得大門是一個家首先呈現給別人的印象,如果門都是破爛不堪的,那裡面肯定也好不到哪裡去,所以門是主要的,裡面的住宅是次要的。

其實我倒不是很認同這個觀點,我認為一個家裡面,應該將住宅收拾的舒服妥帖,而不是那麼的注重大門,家可以不必豪華奢靡,但要乾淨整潔,如果讓我選擇把錢都用來買門或者用來裝飾內宅,我會選擇後者。我覺得住的舒心比看著奢華更重要。


東西廂房不住人是很有道理的,在我們這裡東西廂房一般都是用作儲物的,沒有人把東西廂房當成住家來住。因為東西廂房是冬冷夏熱,誰願意住在這樣的房屋內遭罪呢,我們家原來的平房東廂房就是個儲藏室,西廂房是廚房,在裡邊吃飯都覺得熱到不行,就更別說住了,放點東西之類的還是可以的。

總體來說,農村老人們總結的這句話還是挺有道理的,不過我想大概,即使沒有這句俗語,人們也都知道東西廂房不能住人吧,至於是否願意把門裝的富麗堂皇,完全在於房主人的意願,如果說喜歡把大門裝的大氣好看,這也無可厚非。就像在買樓房的時候,有的人注重客廳和臥室,有的人注重廚房和廁所,真的是蘿蔔鹹菜各有所愛,主要還是看個人意願的吧。


一品小十六


農村俗語“門為房主宅為賓,東西廂房不住人”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這句農村俗語很好理解,就是一座房屋的大門是最重要的,住人的屋子是次要的,東屋和西屋是不能住人的,小平認為這句農村老話是有道理的。

門為房主宅為賓


無論是以前還是現在,農村人蓋房子都會比較看重大門,因為大門是一家人的臉面,別人第一眼看到的就是大門,大門氣派,給人的第一印象就好,大門蓋的不好,別人就會想屋裡面也好不到哪裡去,就像如今社會看人先看外表是一樣的,別人不會通過你邋遢的外表看到你內在的高尚。

如今農村人蓋房子不但大門氣派,而且樓房也是越蓋越高,越蓋越漂亮。

東西廂房不住人



農村家庭蓋房子都比較多,有北屋,東屋和西屋,北屋是坐北朝南,冬暖夏涼,所以農村人都住在北屋。東屋和西屋都用來存放糧食和一些農具雜物的。因為東屋和西屋冬天冷夏天熱,所以在農村很少有人會住。小平的家裡只有北屋和東屋,沒有西屋,一家人都住在北屋裡,東屋放的是糧食和一些不常用的東西。


總結:這句農村俗語是有道理的,人活著面子非常重要,所以農村人蓋房子就會把大門建設的非常的高大上。不過小平認為房子的使用價值更重要,住著舒適才是最重要的。農村人都知道東西廂房是不能住人的,因為東西廂房夏熱冬冷,住在這樣的房子裡會影響人的身體健康。


豫南小平


有道理,小農人認為特別適合即將在農村建房的人來看,這句俗語是從實用性來講農村建房的,所以可以借鑑學習。

農村建房條條框框著實很多,但經過千百年的經驗沉澱,現在農村建房都是從實用性和美觀性來考慮,太多老祖宗留下的規矩,也是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就像今天這句“門為房主宅為賓,東西廂房不住人”就是農村蓋房經驗的精華,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下這句俗語到底是什麼意思吧?

一, 門為房主宅為賓

在農村什麼最值錢?不是車子,不是房子,是面子。而在農村什麼最能代表面子,那就是體面的宅子,而在體面的宅子第一眼看的是什麼?那就是大門,沒錯,農村宅子的大門就是面子的充當品。一個體面的大門直接體現的就是這家的經濟實力,所以在農村很多人都會把大門修的特別精緻,因為這會體現房主的能力和麵子。

在農村每當賓客來訪時,主人家都會讓賓客上座,坐在房子客廳中間,這樣不僅是對賓客的尊重,同時也是在表達房主的禮儀,因此才會有宅為賓的由來。

二, 東西廂房不住人

農村建房子基本都是坐北朝南,因為這個方位建房每天陽光照射的時間比較均勻,房子不會太冷也不會太熱,特別適合居住。而在農村都有建東西廂房的習慣,因為在農村串門路途都比較遙遠,遠方的親戚來了,總不能送到別人家住吧,所以多會建兩個廂房,來給遠道的親戚住。

但東廂房,是坐東朝西,整天都會被陽光照著,屋內必定會溫度很高,不適合整日在內居住,燥熱的環境很是影響人的生活質量。而西廂房呢,是坐西朝東,整日不見陽光,屋內陰暗潮溼,而且還易生蟲招蛇,如果整日居住在內的話,也很容易生病。因此東西廂房才會有不住人的習俗。

這個說法雖然比較籠統,但卻實實在在的告誡人們關於建房的一些建議,農村的大門要修的體面些,有好門才能聚好財,在房子的修建上,如果條件允許的話最好要修坐北朝南的房子,因為修一屋,百年住,別讓子孫後代因為房子沒建好而整日生活在悶熱或者潮溼的環境中,所以這句俗語說的很有道理。


布衣小農人


在古代的房屋建築過程中,人們比較看重整體房屋的格局設置,並且針對不同的院內設施側重也不同,院落裡的建築分別帶有不同的意義和象徵。特別是在傳統的“四合院”設計結構中,不同的方位的房屋居住的人群也是不同的。

門為房主宅為賓:這句話突出了古代建築中門的作用,古代人們認為門是一個家庭的象徵,也就是代表了房主。門作為人們出入通行的場所,常被人們當做是“門臉”或門面。不同的階層採用不同的院門的形狀和材質樣式。門也就成了主人的家庭和經濟地位的象徵,這也成為後來衍生的“門第”觀念。而相對比下,作為院落中的宅子的地位和門相比,只能屈居以後,這裡就是把門和宅的地位比喻成主人和賓客的關係,當然是房主比賓客更為重要。以此來突出門的重要性。

東西廂房不住人:在四合院建築中,最主要的房間是面南背北的正房,陽光可以直射進房內,同時正對著大門,也更有利於空氣的流通,這樣的房間往往是給家裡的老人和長輩居住。而東西廂房是屬於正房兩邊的側房,所以在陽光照射和空氣流動上都不如正房,常常會因為太陽的照射角度問題造成冬天和冷夏天很熱的居住環境,所以家裡的主人一般都不會住東西廂房的,只是把東西廂房作為廚房或是用來作為存儲農具雜物的場所。

但是,在一些窮人的家庭中,由於房屋比較緊張,居住環境有限,即使是明知道東西廂房的位置和居住環境不佳,晚輩和孩子也仍舊會住在東西廂房裡。只有大戶人家的多重院落家裡的主人才都住在正房裡,而廂房多作為下人的居住場所。

所以,這兩句話是古代人們關於院落房屋建築上的說法,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建築側重點,現在人們很少建“四合院”了,門和宅之間的關係也發生了變化,相比較之下,人們更側重宅子的居住舒適性。所以也不存在門為房主宅為賓的說法了。

農村俗語“門為房主宅為賓,東西廂房不住人”是什麼意思?有道理麼?歡迎大家留言,更多農村精彩,歡迎關注。

響水大米


門為房主宅為賓,東西廂房不住人

一個家族、或者一個家庭的門戶是特別重要的,陽宅三要,門主灶,其一便是關於門的問題。在古代而言門是特別重要的,同時對於門的設計也是特別有講究,比如有門簪、和抱鼓石,這個便是門當戶口之意。所以門是一家之主,代表的不僅是這個宅子於此同時也能夠通過門前的門簪與抱鼓石區分主人的身份與地位,就算沒有也可以通過對於門的設計、朝向、文化感官對主人有著一定的瞭解與認知,所以門的重要性便不言而喻,所以門的概念則特別重要,人人都說光耀門楣便是這個道理。

古代按照建制,只有朝廷官吏所居府邸才能在正門之上標示門楣,一般平民百姓是不準有門楣的,哪怕你是大戶人家,富甲一方,沒有官面上的身份,也一樣不能在宅門上標示門楣


門與宅出現了一個賓主關係,首先將完了門的重要性,其次宅內,宅內並非所有人都能夠來,都能夠進入了,宅內是否豪華、富貴其實外人也是不知道的,與此同時在風水角度而論,門的朝向、方位、角度等諸多問題如果都存在問題,這個宅子勢必也會出現問題。也依舊是強調門戶的重要性,無論是樣式與朝向都極為關鍵。

東西廂房不住人,這句話強調一個方位,這兩個方位取決於地理位置,朝向、光照、溫度等諸多情況並不適宜居住這位首要條件,但並非東面不能夠居住、西邊也不能夠居住的道理,要不然皇宮的東宮太子、西宮娘娘又作何解釋呢,這句話只是源於房屋的格局,產生的東西廂房而論的,所以東西廂房多用來儲物亦或者歷史上的“下人”居住。



易行者張軒寧


門為房主宅為賓,東西廂房不住人。單單從這句話的字面意思,就可以看出一個家庭,以院落大門為主,住宅房屋為輔;東西廂房一般情況下不住人。為什麼會形成這樣的俗語呢?

歡迎點擊關注按鈕,關注我的頭條號【三農的高度】,一起探討更多關於鄉村的事兒。



門為房主宅為賓:

這和古代人們的住宅文化,有千絲萬縷的聯繫關係。自古以來,人們都講究高門大戶,也有好多高大上“門”的成語,用來形容院落大“門”重要性:光耀門楣、名門望族、名門世家、書香門第、出身名門、門當戶對……等等!這些把“門”上升到這麼高地位的成語,從側面證明了“門”,自古以來在人們心目中地位的重要性!所以才能形成這句話,來表達一個“門”的對一個家庭的重要性。如同相親,打個照面,女方看看小夥子“門”面咋樣?一個道理。一個家庭的院落大門,從側面也反應了一個家庭的經濟水平,所以人們就是不太富裕,也會注重自家院落的“門”面!


東西廂房不住人:

這裡主要所指的是一般的農戶人家。這是由於我們傳統的院落,建築方位和格局而定。一般的房屋都是坐北朝南,這樣房屋的建築方位不但科學,而且有天人合一的意思在裡面。作為農民,一般都是把東廂房當做廚房,和儲藏室來用;而西廂房一般都是作為養殖家畜,或者放置農家器具所用。而且東廂房和西廂房,都不如坐北朝南的主廂房,採光保暖適宜,也不太適合人居住。因此種種原因,才行成這半句話。


當年形成這老俗語的時候,人們思想觀念比較封建,講究很多,生產力、生活條件、科學發展都很落後等,這句俗語才有生活中的實際意義;如今人們各種條件都完善很多,這句農村俗語也就是有點指導意義,沒有多大道理了。對於房屋大門的建築風格,東西廂房,人們可以擇優而用就好了。


三農的高度


在農村,要看誰家的房屋如何,首先從大門上就可以看個大概,那氣派的門樓背後,肯定有一個華麗的住宅。而如果門樓都破爛不堪,那主宅可想而知也好不到那裡去。像我們膠東農村,一般住宅結構都是正屋旁蓋有東西廂房的,而如今東西廂房主要是盛放雜物或作為廚房使用,是不住人的。所以說,農村的這句“門為房主宅為賓,東西廂房不住人”還是有一定道理的。

我們膠東民居大多是坐北朝南,正屋兩旁為東西廂房,現在的人家為了實用,也有東廂房西平房的格局,為的是西平房可以晾曬糧食等。當然,也有除正屋以外轉圈蓋平房的人家,總之格局基本上差不多。大門樓在院子的東南,門樓是一個家的臉面,俗話說“有粉擦在臉上”,所以,農村人對於門樓是比較重視的。

在過去,門樓那可是一戶人家貧富的象徵,人們打老遠一看,就能知道這家房屋主人的地位、財富等等。有錢人家的門樓高大,街門的兩扇門上都有銅製的門環,甚是氣派。大門上方鑲有匾額,大都是“紫氣東來”、“書香門第”等等。有的直接刻上“某府”字樣,讓人一看就知道主人的姓氏,還有的大門旁放有一對石獅或者一對石鼓,更彰顯出主人家與眾不同。

而農村的東西廂房是不住人的,因為正屋為居住之所,而東西廂房是盛放糧食、柴禾等雜物的地方。在過去,種地基本上用耕牛的時候多,記得那時候我家的東廂房是老黃牛的住所。那時候,農村人拿著耕牛很是高貴,因為它能省去不少人力,耕地拉犁可全靠它呢。如今,人們不再養牛,東西廂房基本上都改造成廚房。因為東西廂房夏天悶熱,冬天寒冷,根本不適合居住。

其實這句“門為房主宅為賓,東西廂房不住人”,是過去人們對於農村住宅建築的總結,當然對於現在有些已經不是很適用,如今農村人家中也裝了暖氣、空調,東西廂房裡也可以住人。但人們對於,門樓的重視程度,還沒有改變,你去農村看一下,那些家中富有的,還是將門樓和大門建的豪華氣派,因為門樓就像一個人的臉面,是馬虎不得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