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周公旦究竟是一位怎樣的人物,你怎麼評價他?

陶海亮


儒教有三個階段,也有三個優秀人物:

周公旦,是道家優秀人物,也是上古儒教的創始人,民間傳說中的原始天尊,闡教(原始儒教)教主,應該就是寓意的他。

孔子,是春秋優秀的儒家學說開創者,被尊為漢武帝時期中古儒教的名譽教主,民間傳說中的通天教主,截教教主(屬於平民儒家的半截儒教,另外貴族道家傳承的半截教門發展為道教),應該就是寓意的他。

所謂“一氣化三清”,就是說上古儒教、中古儒教、中古道教本質上是同一信仰族群,為什麼知識分子很多都有迷信的根源及習慣,大概歸根於此吧。

朱熹,是宋代儒家學說的傳承者,事實上的近古儒教的教主。

中華民族有文明三祖:黃帝、炎帝及蚩尤。

炎黃及百姓部族結成了聯盟關係,他們管理的族群主體是國“人”(奴隸主),而被戰敗的蚩尤九黎部落,他們的管理的族群主體則是黎“民”(奴隸)。

所謂夏商周三個朝代,其實就是炎黃百姓聯盟的盟主變更而已,在他們的統治中,東夷的“黎民”奴隸一直是個不穩定因素,因為當時的“民”,到了成年的時候,都必須琢瞎一支眼以明確奴隸身份,表明他是“民”這種奴隸,類似於畜牲,而不是尊貴的“人”。

商王朝正是因為東夷、西岐的兩線作戰,最後丟掉了盟主地位,接受了周王朝的冊封,成為了宋國。

但周王朝雖然取得了“武王伐紂”的勝利,但發現自己面臨的困境跟商王朝類似,也面臨東夷、殷商的兩線作戰的問題,政權搖搖欲墜。

結果周武王的弟弟道家貴族周公旦,悟出了“皇天無親,惟德是輔”的道理,確立了“明德慎罰”的政治制度,所謂“德”,就是上古的一種登山活動,爬上一定高度的奴隸,說明其身體素質好,就可以將名字記載於榮譽板上,免除被琢瞎一支眼的刑罰,成為一種新“人”(自由民),這種“根據需要而選拔產生的人”,就被稱之為“儒”。

而系統選拔黎“民”成為儒家的宗教,就被稱為儒教,周公旦也成為了第一代儒教大祭司,他的侄兒周成王則成為政教合一的第一任宗教的儒教教主,同時也是世俗的天子之尊。

為了加強黎民轉化的儒家的控制,周王朝把軍事核心的姜子牙分封到了東夷地界的齊國,把政治核心的周公旦分封到了東夷地界的魯國,共同完成儒教事業。

殷商後裔的王室被周王朝分封到宋國,殷商後裔的百姓貴族則被周王室的衛國(保衛周王朝的意思)進行“分而治之”,在朝歌行使行政權。

這樣,齊魯大地的黎民轉化的儒家就被源源不斷的充實到宋國和衛國,其後著名的文儒孔子,武儒墨子都出身於宋國,繼承了殷商道家傳承的莊子,名家傳承的惠子也是出身於宋國,立志“變法”的道家貴族公孫鞅,“奇貨可居”的商人後裔呂不韋,則出自衛國,所以使得宋衛兩國一時思想繁榮,冠絕天下。

這當中,周公旦可以說居功至偉,他是道家老子、儒家孔子的信仰核心,老子的《道德經》當中,《德經》的部分實際上就是專門的《儒經》,而孔子老年,也曾經以“久不夢周公矣!”為人生一大憾事。


河東來


周文王有大德而功未就,周武王有大功而治未成,周公姬旦集大德大功大治於一身。 孔子之前,黃帝之後,於中國有大關係者,周公一人而已。

周公旦是周文王姬昌之四子,周武王之胞弟。周文王兒子頗多,單獨嫡王妃就生育十個兒子,其中周武王姬發和周公旦最能幹,最得民心。周公旦為人寬厚仁愛、德才兼備,是周武王眾多胞弟中最出色的。周文王在世時,周公旦和周武王姬發就幫助父親處理政務。文王去世後,武王即位,周公旦輔佐,周武王很信任弟弟姬旦,兄弟倆情同手足,國家凡是遇到軍國大事,武王每次都與弟弟周公旦商量對策。

周武王推翻商王朝統治以後夜不能寐,憂慮不安,雖然克商很順利,但並非憑周國一己之力滅商,前後近八百諸侯響應,他們要如何安撫?商朝貴族並未真正屈服,周國又怎麼去統治這片遼闊的土地。周武王憂慮過度,即位三年便去世了,其子周成王即位,成王年幼,周公旦、姜子牙輔政,武王把守江山的重任交由弟弟周公旦。

一年救亂,二年克殷,三年踐奄

  • 第一次東征——平息三監之亂

周公旦因武王伐商時立功,被封在魯地,建立魯國,但是周公旦並未去封地,而是留在朝廷輔政,周公旦的輔政迎來三位胞弟的不滿。西周建立以後周武王將自己的三位胞弟(姬鮮、姬處、姬度)分封在鎬京附近,以監視商紂王之子武庚,史稱“三監”。

三監中姬鮮最為年長,在周武王同母兄弟中排行老三,是周公旦的哥哥,姬鮮對弟弟周公旦攝政極為不滿,而且周公旦有時頒佈召書,還署名“王若曰”,讓姬鮮更為不滿,他認為周公旦輔政是想篡權,按照古代“父死子繼,兄終弟及”的繼承製原則,怎麼也輪不到周公旦。於是姬鮮慫恿兩位弟弟姬處、姬度挾持商紂王之子武庚起事反周。此時前朝的一些貴族聽聞武庚要復國紛紛趕來增援,前前後後多達十五個諸侯國。周公旦率軍東征,成功平息“三監之亂”,誅殺姬鮮,將姬處廢為庶民,流放姬度。

  • 第二次東征——安定殷民

西周建立以後,周天子大封有功之臣,很多方國對自己的封地和爵位不滿。周公平息“三監之亂”後不久,以東方大國奄國為首的東方方國起事反周,奄國是商朝的故都,此次叛亂以東夷、淮夷為主要勢力。武王滅商只是消滅了商王朝的核心勢力,外圍勢力並未屈服於周朝。周公旦平息內亂後,還沒有歇口氣繼續東征,先後滅掉徐國、熊國、九夷等,然後北上滅掉奄國,奄王被迫投降,商王朝的殘餘勢力被一網打盡。

四年建侯衛

周代實行大規模分封制是在周公旦東征以後,西周時期交通不發達,生產力也落後,各地區物資、勞役不能及時運送至國都,在這種情況下管理東方是非常困難的。雖然周公兩次東征使東方方國屈服,但是政治局面仍然不穩定,周公為了加強對東方的控制,實行分封制,將姬姓子弟或有功之臣分封在有利於防守和統治的地方建國,建立以國治鄉、以藩屏周的封建制度。周公旦攝政期間分封七十多個諸侯,諸侯也可以將自己國內的領土分封給自己的子弟,稱之為卿大夫。

五年營成周,六年制禮樂

  • 五年營成周,西周的都城設在鎬京(今西安),鎬京離中原地區遙遠,特別是離夏、商都城較遠。不利於控制東方。洛邑地處四方之中,交通便利,周公為了加強對東方的控制,興建都城洛邑,控制關東。鎬京稱為宗周控制關內,洛邑稱為成周控制關外。

  • 六年制禮樂,周公製作禮樂是他的主要功績,周代以前,禮只是人們用來祈求鬼神的一種禮儀,而周公旦創建的“禮”是用來區分尊卑有別,長幼有序。建立親疏之間、貧富貴賤的禮儀體系。規定不同身份之人應該遵守相應的禮儀,其強調的是宗法等級制度,各種禮儀有樂舞相匹配,周代的禮樂制度為維護當代社會秩序提供很大的幫助。

綜上,周公兩次東征一共滅掉五十多個方國,為周王室開疆擴土,領土東至海,南至淮河,北至遼東。其他曾經沒有屈服周王朝的部落,他們畏懼周朝便紛紛投降。周公旦三年東征,徹底將叛亂平息,周公穩定了局勢,自此周朝進入平穩發展。

周公實行封建制、建都洛邑更有效的統治東方,使動盪之局面得以穩定,在他的治理下天下太平、百姓安居樂業,為周王朝延綿八百年的時間尊定了基礎。孔子一直視周公為偶像,儒家學派的鼻祖。

周公旦最偉大之處在於,他對成王赤膽忠心,他攝政七年以後,天下局勢穩定,成王已經長大成人,他便將朝中大權還給成王,自己回到封地養老,周公可謂是集大功大德大仁大義於一身。周公去世後,成王將他安葬在周武王墓旁,成王給予周公旦一生的尊敬和敬仰。


小龍談歷史


周公,姬姓,名旦,是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發的弟弟,看到這裡你或許印象不深,但說起“周公解夢”“懲前毖後”“周公吐哺,天下歸心”,或許你就熟悉得多了。時至今日,在陝西岐山、河南洛陽、山東曲阜均有供奉周公的周公廟。那麼這位被千秋萬代的文人祭祀的周公到底是何許人也,能讓後世帝王和百姓都這般傳頌?

一、儒學先驅,尊為“元聖”

周公是儒學的奠基人,周公制定了禮樂等級典章制度,並提出“敬德保民”的思想。所以儒家子弟在唐之前都是尊奉周公與孔子二人為宗。到了唐玄宗時才下令取消周公的供奉資格,而改以孔子為主,所以在後人眼中,孔子才是第一儒學大師,而非周公。但據說,孔子也崇拜周公。孔子經常“神交“夢會周公,與周公討論治國之道。《論語》有載,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可見周公在孔子心中的地位。孔子曾說過自己“述而不作,信而好古“,這也表明他的儒學思想和周禮是不可分的。禮崩樂壞就是形容西周以後的春秋戰國時期,可見周公所建的禮樂文明對於後世的重要性。

二、克殷建周,周王朝的奠基人

周公還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周公一生的功績被《尚書·大傳》概括為:“一年救亂, 二年克殷,三年踐奄,四年建侯衛,五年營成周,六年制禮樂,七年致政成王。”“一年救亂,二年克殷,三年踐奄”指周公在成王繼位初期平定三監之亂,其中東方奄是叛亂的小國之一,故有踐奄一說。“四年建侯衛”指的是周公分封康叔為衛君,以殷治殷,也就是“以藩屏周”,建立分封制。“五年營成周”指的是周公為加強對東方的控制,將洛邑“經營”為東都。“六年制禮樂”即周公頒佈了一系列禮樂制度,為周八百年的統治打下基礎。“七年致政成王”周成王長大成人後,周公就把權力交還給成王。最重要的是,他不僅是周朝制度和文化的開創者,並且他的這套制度成為了後世中華民族治國政治制度的基礎。

三、低調的教育家

雖然周公一向以思想家、政治家的身份聞名,但其對教育領域做的貢獻也是不可忽視的。周公制禮作樂,重視師保的教育作用,致力社會教化等,對周代教育有很大貢獻。周公重視君主所發揮的重要作用。強調政府施政、推行教育的目的乃“用康保民”“裕乃以民寧”。這類政府的重要責任是養民安民,尤其是鰥寡、賤妾等小民。然而滿足了百姓的基本要求只是政治、教育的最基本要求。周公希望教育、政治的目的是改造殷民。《康誥》篇說:“亦惟助王宅天命,作新民。”所謂“作新民”,就是要使殷之遺民、頑民不只不反對周朝,而且要支持周朝,甚至接受周人的思想觀念,成為周王朝建設發展事業的忠實分子,成為周民。

周公作為儒學的奠基人,而儒學不斷髮展走過了無數個春秋,成為了古代中國官方認可的正統學說。光是這一點,周公就必將被千萬文人墨客歌功頌德。西漢名士賈誼評價周公說:“文王有大德而功未就,武王有大功而治未成,周公集大德大功大治於一身。黃帝之後,孔子之前,於中國有大關係者,周公一人而已。”


鄧海春


周公旦,周文王的四子武王的弟弟,周公跟武王從小就很鐵,周公仁愛忠厚,非常孝順,武王繼位,姜尚國師,周公輔之,兩人是武王的左膀右臂,但兄弟倆從小長大,感情深厚,有事武王還是喜歡找周公商量,周公輔佐武王承擔了很多國家政事,武王十一年,討伐商紂,到達牧野,周公輔助武王,寫了(牧誓)周軍大敗殷軍,到了王宮殺死商紂王后,周公手持大鉞,


召公手持小鉞,護衛在武王左右,武王宣佈殷商滅亡,周取而代之,武王為天子,這時候周公地位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大鉞權利的象徵。武王滅殷商第二年病了,於是周公齋戒沐浴,祈告上天,願意用自己身體替武王受苦,武王的病就好了。後來武王去世,太子誦繼王位就是成王,成王年齡小,周公怕諸侯背叛,就代替成王主持國政,管叔等人發動叛亂,周公出兵東征,寫了(大誥)誅殺了管叔,又用了二年平定了淮夷,天下諸侯臣服,成王住在豐都,但周的政府機構尚不完善,於是周公寫了,(周官),對各級官員的職責範圍加以區分。還寫了(立政)讓百官明白做官處理政務的道理,周公建議成王重新經營洛邑,周公占卜勘察地形,築城,並把九鼎放在哪裡。

他說“這裡是天下的中心,各處到這裡路程都差不多,他又作(召浩)(洛浩)成王遷都洛陽,周公執政七年,完善了宗法制,分封制,井田制等,製作周禮之大成。後人評價,孔子之前,皇帝之後,於中國大關係者周公一人而已,周公的兒子要去魯國就封,周公告誡兒子,我是文王的兒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父,按道理我的地位已經不低了,然而我洗一次頭三次挽起頭髮,吃一頓飯三次吐掉食物,好前去接待賢人,就算這樣還是害怕錯過天下的賢才,你到了魯國,要謹慎而不可因為有了封國而對人驕橫。成王長大後,周公將國政交還成王,由成王親自處理政務,周公朝向北面,處於臣子之位,完全是一副恭敬謹慎,


有所畏懼的樣子。周公擔心成王治國時有縱慾放蕩之處,就寫了(多士),又寫了(毋逸)篇中說“為人父母者創業不容易,子孫卻驕奢淫逸,忘了這些,以至於失去家業,為人子的,不可不謹慎啊!周公去世後成王出城在城郊舉行祭天之禮,成王還命令魯國國君可以舉行祭郊祭,魯國擁有天子禮樂,就是用來褒獎周公的德行。陝西岐山周公廟,是中國同類建築中存世規模最大,型制最完整的周公廟,喜歡旅遊的朋友有機會可以去看看。


365小強讀歷史


周公旦最大的貢獻,是塑造了整個中華的政治態勢。

縱觀整個世界歷史,中華文明和其他強大文明有一個非常之顯著的特點——我們是受宗教勢力影響最小的國家——不僅是現在,在歷史上也是如此。其他古老強大的文明,中亞有伊斯蘭教,西歐有基督教,都影響甚至主導著本地區文明的進程。

而中國,沒有。周公旦之前可能有,周公旦之後,徹底斷絕了出現這種情況的可能。

因為他主政的時期,確立和完善了“宗法制”、“分封制”、“嫡長子繼承製”和“井田制”,以宗法血緣為紐帶,把家族和國家、政治和倫理融合在了一起,不僅為周朝之後八百年的統治地位奠定了基礎,更影響了之後兩千年的中國封建制度。賈誼評價他是:黃帝之後,孔子之前,於中國有大關係者周公一人而已,是非常中肯的。

之後的中國,雖然有各種亂象,但是沒有過“聖戰”之流的,周公功蓋千秋。


筆削春秋話史家


周公是神一樣的人。人類歷史從古至今給人定規矩的只有天皇伏羲和周公姬旦。周公是儒家的元聖。天文,地理,機械,數學,幾何無不精通。周公制禮作樂對是中華文明最終完善一直影響到現在。一個政治家的功績程度就看他被人們紀念多長時間。“德”和“禮”是中華文明不同於其他文明的精神財富


圍川本立堂


周公旦是我祖先


Burt495


周公旦是西周禮的創建者,更是西周真正的創建者


傻大大大姐


周公旦輔助文,武,成,康四王,參與制定“以蕃屏周”封建統治方略,建立成周。深受春秋孔儒敬仰,曾感慨,吾老矣,不復夢見周公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