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 在日本,還有另外一種喝茶方式


琴棋書;畫詩酒茶,其中茶最有意思,絕對是超乎想象的存在。


既俗也雅。


曾在四川成都的竹排上,順水而飄,船家用極其廉價的玻璃杯加茶葉兌開水,再把熱水瓶往我身邊一放,完事。成都很都公園裡的茶局也是如此簡單,一杯茶一瓶熱水可以泡一個下午。


在日本,還有另外一種喝茶方式

廣東人早餐一盅兩件,一盅茶加兩盤廣式點心。蒸汽騰騰的點心車穿梭其中,沒茶水了不用說話,打開茶壺蓋,服務員看到自會來加熱水。茶在吵雜熱鬧的酒樓拉開了廣州老街坊一天的生活。


當下流行邊走邊喝奶蓋茶、水果茶,簡直成了時尚單品,當日出街服飾搭配的一種。


如果說茶在世俗生活地位僅次於食鹽、主糧,也不誇張吧。


在日本,還有另外一種喝茶方式

大俗即大雅,《茶經》把茶的形式感推向了極致。茶在“道”、“藝”,"禪"精神層面的延伸,文人雅士追捧,茶甚至有意無意成為東方哲學的一種載體。


以上是去年在奈良學習抹茶道後,讓我對茶這種平時常見之物有了更奇妙的感覺。


日本的茶道,大部分人立刻想到的是抹茶道。是的,我去了多次日本交流,每次也都是接觸抹茶道,去年還學習了抹茶道的初級課程。這裡預告,下一期會詳細介紹抹茶道課程的學習經過,老師可是一位 茶道領域非常著名並且特別幽默的女士。


我在學習抹茶道的空餘時間,到了照浪庵, 體驗小笠原流煎茶,拜訪畑.道智煎茶道老師。


抹茶道與煎茶道到底有什麼不一樣?這也是我好奇的地方,甚至不是因為學習茶道,翻閱資料,還不知道煎茶也有“道”。



與抹茶道相比,煎茶道法以簡潔為主。雖然也講究美和固定的步驟禮節,但程序不繁縟,簡單總結就是,煎茶道注重的不是形式,注重的是飲茶時的心境。當然,煎茶道也有固定頂的形式存在,只是整體感覺更自由更輕鬆。


抹茶道必須在茶室內點茶,必須通過茶門,一個人跪著爬進去茶室。煎茶道的茶室明亮寬敞,茶室與其他空間區別不大,並沒有像抹茶道茶室那樣固定了多少張榻榻米的面積。煎茶道茶席甚至可以在戶外一樣可以進行。



我的實際感受,煎茶道和我國目前流行的茶道沒有特別大的區別,無論是喝茶的環境氣氛,既是為了品茶,也是為了營造清雅的環境,聊天。當然,古代文人墨客聊天更高層次,通常風雅相聚撫琴作詩,或者指點江山,茶席上通常都準備這文房四寶,一是為了詩人即興揮毫,且營造一種風雅。


中唐時期,我國的茶藝完備,以茶修道的思想開始確立,人形成了初步的飲茶禮儀,中國茶道的正式形成。所以很多人都把陸羽作為中國茶道的創始人。查閱資料,煎茶道是中國最先形成的茶道形式,鼎盛於中、晚唐、經五代、北宋,至南宋而衰落,歷時約五百年。



日本茶道源自中國宋和明。我國唐代“研膏臘面”抹茶、宋代的點茶和明代的煎茶。但唐代茶葉傳到日本是以一種功能性藥用性的飲品為主,那時候還沒形成“道”,茶最初給僧人唸經提神,或者用於治療乏力風寒而已。南宋的“點茶”由鎌倉時代的榮西禪師傳入日本,後由村田珠光奠其基,經武野紹鷗發展,由千利休創立的日本抹茶道。




而煎茶道在16世紀末開始在日本出現。也就是明末時期吧。比抹茶道更晚進入日本國土。當時日本上層階層正痴迷於抹茶道。


然後有一位放浪不羈行事怪異的禪宗佛徒,名叫柴山元昭,後來日本煎茶道奉他為始祖,大家都叫他“賣茶翁”,以為他竟然提裝著茶具的竹籃,穿梭在京都街頭,據說他當時的泡茶方式,現在看來可以說是簡單粗暴,就是往水沸的大壺中,直接抓一把茶葉扔進去。毫無技巧和儀式感可言,但實實在在的茶香四溢,喝茶的人喝完茶把銅板往竹筒裡放,賣茶翁也不去看多少錢,願意給多少隨意。一身簡單的僧袍,為茶而茶,這種與抹茶道森嚴規矩背道而馳的做法,讓他成為了當時大流量IP,追求自由和個性,打破森嚴等級制度的名人。



這種狂放不羈的風流體質,是不是與我國古代某類聖賢的風骨很像:“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孔子云:“何陋之有?” 聖哲們不在乎物質,隱於山中煮茶品茗,擯棄世俗的束縛,精神自由、身心自在,不願與世俗同流的風流本質,煎茶道的開端,繼承了我國古人的這縷風流。


在日本,還有另外一種喝茶方式

“賣茶翁”還做了一件大事,死前把所有的茶具一把火燒了,對抹茶道妥妥的蔑視啊,還交代後人說,以此避免再出現荒謬的個人迷信。額,與抹茶道硬抗到底。

在日本,還有另外一種喝茶方式

煎茶道流派眾多,小笠原流地位超然。這次拜訪的照浪庵小笠原流的畑 道智(智子)女士,是世家第二十代傳人。她早早就在門前等候我們到來,臉上笑容讓本來寒冷的早上變得舒服點。坐在她的茶室,由她女兒為我們泡茶,她和我們聊天。還特意說,不用拘謹,煎茶道更在乎茶的本身以及輕鬆自由的氛圍。這讓一直精神繃緊的我略微鬆了口氣。要知道,連續上了好幾天抹茶道課程,發現自己手腳都變得遲鈍了,不知所措,生怕犯錯鬧笑話。因此這幾天,精神都是高度緊張中度過的。

在日本,還有另外一種喝茶方式

畑 道智(智子)女士告知我們,煎茶道讓日本茶葉從種植到配種的培養上,起到了促進作用。煎茶比抹茶普及更大,接受程度也更高,而且煎茶道本身更注重茶湯的本質,因此從種植,茶苗的培養,泡茶的水溫,水質都認真講究。


煎茶道的普及肯定和日本的文化人士,或者說是那種風雅之士的接受和推廣有很大的關係,在他們心中,煎茶道的風骨和賣茶翁一樣,自由隨性反抗,煎茶道有了這種意念的加持,自然會比複雜的抹茶道更普及。

在日本,還有另外一種喝茶方式

煎茶有很多種,和不一樣的茶,用不一樣的茶具。第一道用的茶具有點像中國功夫茶,杯子小巧玲瓏。第二道換成了蓋碗杯子,上等玉露茶,香氣淡然卻悠長。玉露是日本上等的煎茶,也是日本本地所種植。

茶具非常值得欣賞,據說煎茶道對茶具的要求還是頗高,很多煎茶道的茶具都是古董收藏級別的,例如從我國明朝進口的茶具,很受歡迎。


邊喝茶邊聊天的感覺真好。學習抹茶道課程後,喝茶不能語言已經成為了一個按鍵,一提到日本茶,按鍵自動按下,哈哈 。原來煎茶道真真的和我們中國現在的茶道區別不很大。


在日本,還有另外一種喝茶方式


不過小笠原流煎茶道可是有故事的。在眾多煎茶道派系中地位超然。


在日本的鎌倉時代(中國南宋、元),小笠原流的遠祖小笠原遠光是初代幕府將軍賴朝的禮賓奉仕官。他初步奠定的幕府禮儀成為了日本傳統禮儀的基礎。就是說,是禮儀官,負責指定了日式禮儀。


在日本的室町時代 (中國元、明),小笠原家族不僅掌管著幕府禮賓奉仕權,而且接管了天皇的禮賓奉仕權。三菱紋的設定來自“王”字,代表著小笠原家族禮王的歷史。


在日本,還有另外一種喝茶方式


到了 江戶時代(中國明末,清),日本的幕府政治十分安定,在強調形式主義、尊崇格式和以武士階級為中心的封建社會中,確立了複雜而嚴格的儀式活動的形式和內容。從那以後,“小笠原流”作為日本最高禮法的代名詞,其禮法統治了日本的禮法界各流。


而日本茶道是與禮法幾乎同步發展起來的。抹茶道形成於室町時代,其開山者是從師於一休禪師的村田珠光。煎茶道則形成於江戶時代中晚期,賣茶翁這個大IP讓煎茶道在當時文人墨客中十分流行。


在日本,還有另外一種喝茶方式

在日本,還有另外一種喝茶方式


在明治時代,煎茶道已經廣泛普及,並了許多流派。各流派為獨樹一幟,煎茶道被少數人所獨佔,一不小心,煎茶道又在強調點茶的技巧,墨守成規的路上狂奔,這和抹茶道又到一起去了。還好,沒跑太遠,終於想起了煎茶道的初心,“讓茶迴歸自然”,發展至今。


小笠原流煎茶道的作法是以小笠原流禮法為基礎而形成。大正初期(1910年),小笠原流煎茶道的第一代宗家以茶道的精神革命為主旨正式創立了小笠原流煎茶道。此後,歷代宗家繼往開來,在時代的變遷中,努力強調社會人文精神及創意,完善著小笠原流煎茶道的形式和內容。現在的煎茶方式在保持傳統中加入了現代的內涵,是禮法與日常生活的融合。效果非常好,起碼獲得了大部分的日本人民所喜愛。


在日本,還有另外一種喝茶方式


小笠原流煎茶道的精神根本理論為“和、敬、清、閒”。

根本宗旨為五條,即

(1)以誠為貴;

(2)莫求技巧;

(3)莫誇華美;

(4)樸實無華亦文雅;

(5)勿以我心為師,做心之師(謙恭自制)。

實踐目標為三條,即

(1)不勉強行事;

(2)不多餘行事;

(3)不草率行事。

小笠原流煎茶道的禮法

主要有十條:

(1)處身法;

(2)行禮法;

(3)站坐法;

(4)開關門法;

(5)用布墊法;

(6)作客法;

(7)仕奉法;

(8)茗主點茶法;

(9)童子助茶法;

(10)茶具準備法。


但無論作為文化象徵無論是抹茶道還是煎茶道,日本茶道的和核心理念是“和敬清寂”四字。


在日本,還有另外一種喝茶方式


畑 道智(智子)女士今年已經七十歲,她的女兒將接替她的衣缽,小笠原流煎茶道繼續傳承。畑 道智(智子)女士非常樂意推廣傳授煎茶道,積極到各地講課,為慕名來的客人提供煎茶道的各種培訓等。


她說:“長期以來,人們一直在說全球化。為了與世界各地的人們相互理解,首先,從這裡進行文化交流很重要。為此,您必須先學習和學習自己的文化。我相信國際自豪感是要以自己的文化為榮,並與對方正確溝通。為了深化文化力量並獲得國際力量,我認為,我們有責任認真選擇和傳承日本人長期以來保存並流傳下來的美好舊事物。”


在日本,還有另外一種喝茶方式

在日本,還有另外一種喝茶方式


大家看到上面列出的規則,覺得煎茶道很複雜?不會的,沒對比沒傷害。下一期我就和大家講講我學抹茶道時候手忙腳亂手足無措的尷尬了。可惜這次只是體驗了煎茶道,希望下次有機會安排學習。


奈良宣傳員:劉詠施

文 /版面編輯/視頻劉詠施 攝影/蛋蛋

特別鳴謝:奈良縣廳


注:所有視頻、圖文版權屬於源起奈良,未經同意不得轉載,合作請聯繫留言喲!

聲明:源起奈良公眾號是奈良縣廳委任宣傳專員劉詠施主理,一切事務由劉詠施親自對接,其他個人及工作室一律不能使用公眾號LOGO及名義進行對外事務。


探索日本,緣起奈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