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對比韓國和好萊塢電影,我國電影工業在哪些方面可能急需改進?

i外貿


對比於好萊塢和韓國電影,我國也有很多不錯的電影,但是就是比不上好萊塢和韓國的電影。

是我國沒有好的演員嗎?還是沒有好的導演?

其實都不是的。

相比較好萊塢和韓國,我國影視需要改進的還有很多。

影視的片酬

現在出現一個什麼現象呢?

只要你是流量明星,不管你會不會演戲,片酬的報價都敢往天上去報!相比於韓國影視,更多的都是老戲骨帶著,片酬也就幾億韓元,相當於人民幣幾百萬!這個價格在韓國影視已經算的上頂天的片酬了。幾百萬雖然對於我們普通人也很多,但是在影片的製作上幾百萬也就只佔一小部分,大部分還是會花費在影視拍攝,好的電影自然不難做出來。

好的演員,會演戲的演員,片酬的報價也十分的高。那麼原本用在電影劇本和製作上的經費大部分都給了演員;電影經費不足,在製作上難免會力不從心,那麼電影拍攝的好壞,難免會受到經費不足的掣肘。

影視的題材

我國影視的現狀是什麼?

是跟風!

好比以前《那年寫,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一經上映,就掀起了一陣校園青春愛情題材電影的熱潮。

你再看,不需要多少時間,市面上的青春校園電影一翻一大堆,簡直是層出不窮,無窮無盡啊!那麼是電影拍攝的不好嗎?並不是。只是這個題材的電影那麼多,就算你劇情梗概再花哨,卻難免會大同小異,觀眾也會審美疲勞!

韓國的電影題材就很多,人家敢拍也能拍,拍的也都是那麼回事。就像最近才獲得奧斯卡的《寄生蟲》,題材就很新穎,反映社會狀況,你看人家不就獲得奧斯卡了嘛。

我國就需要更多的導演,去拍攝不一樣的電影,題材的多樣化的電影。可能會拍不好,但是相比較跟風的拍攝,會更加的容易成功!


Captain珍珠


大家好,我是韓影混剪渣渣叔,致力於韓國電影的混剪解說~~

既然題主問到了對比韓國電影和好萊塢電影兩個對比者,那麼我就從兩個方面回答您的問題。

與韓國電影相比需要改進的

1、題材改進。眾所周知,韓國電影就是比較敢拍,很多現實主義題材、政治題材、黑幫題材都拍得非常不錯,但是這一點在這可能很難改進了,畢竟要想上院線拿小龍標題材一定要正能量;

2、片酬改進。雖然韓國有很多流量明星,但是韓國電影一直都是由老戲骨來引領片酬排行榜,韓國最高片酬據統計是7億韓元,摺合人民幣400萬元左右,而中國電影業,大寶貝摳個圖一部電影就能賺8000萬片酬,想想在電影投資一樣的情況下,影片質量孰強孰弱?


與好萊塢相比需要改進的

1、特效改進。眾所周知,好萊塢電影火爆全球的一般都是大製作的特效爆炸的電影,例如全球電影票房28億美金排名第一的《阿凡達》就是一部特效絢麗,讓人目不暇接的影片。還有最近非常火爆的漫威公司,推出的鋼鐵俠,美國隊長,雷神,復仇者聯盟等電影,全都是特效非常棒的電影,雖然這些電影的劇本也很出色,但是剛開始吸引我們的不就是預告片裡的高燃鏡頭嗎?

在這一點上,我國的電影工業一直都在進步,雖然還有不小的差距,但是起碼我們在快馬加鞭的追趕之中。

2、分級制度。好萊塢是第一個要求電影需要分級的地方,現在的分級制度非常健全,有G級(所有人均可觀看)PG級(可能不適合兒童觀看)PG-13級(建議13歲以上觀看)R級(也叫限制級,17歲以上可以看,例如著名的死侍)然而我國的電影,只要上映的就是所有人均可觀看,我就想問一下那些打擦邊球的,戰爭的,真的適合所有人觀看嗎?希望我們也能加快改進,畢竟電影真的是我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啊。

謝謝大家,我是渣渣叔,以上就是我的觀點啦,喜歡我的話記得點贊評論關注三連哦,謝謝各位看官老爺


韓影混剪渣渣叔


近年來,我國電影產業蓬勃發展,高票房影片比比皆是,然而與韓國和好萊塢電影比較起來,還是有不小的差距,如何才能更好的成長呢,我覺得可以從四個方面來改進。

一 文化限制

眾所周知,我國每部電影上映之前都要經過廣電總局的審核,這就導致很多優秀的影片因為某些原因而不能與觀眾見面,而反觀韓國和好萊塢電影,因為文化開放任何題材影片都可以搬上熒幕,因此每年都有很多優秀的影片問世。

韓國影片因為其大膽的風格,善於揭露現實熱點問題而廣受觀眾喜愛,讓觀眾能在觀影的同時受到巨大的心靈衝擊,比如《熔爐》、《隧道》、《殺人者》等等太多經典的作品,往往能震撼人心,使人感同身受。

如果我國能開放文化,取消限制,讓更多反映現實題材的作品問世,我想,以國內目前來看這麼多優秀的導演肯定能拍出更加震撼人心的影片,這方面我覺得是制約我國電影產業最重要的原因。

二 特效製作

好萊塢大片能在全球收穫那麼多的粉絲,征服無數的觀眾,我覺得其逼真,震撼的特效絕對是很重要的一方面,很多次在觀看好萊塢電影的時候都被裡面的特效佩服不已,為什麼別人可以做的那麼逼真,而我國產影片卻很難達到那個高度呢?

究其原因,還是我國特效水平跟好萊塢差距太大,大家可以看到很多國內大片都是聘請外國的特效團隊來製作,其高昂的製作經費也導致眾多影片永遠也達不到能與好萊塢媲美的觀影體驗。

如果我們能在這方面培養更多的人才,擁有頂尖的特效製作團隊,我想中國電影肯定能拍出跟《阿凡達》、《變形金剛》媲美的影片。

三 演員片酬

我認為我國電影產業想要更好的前行,片酬問題絕對是不容忽視的一面,不知道從何時開始,我國電影製作不再致力於場景的搭建、特效的製作,而是把有限的經費用於邀請流量明星的加盟,動輒上億,幾千萬的片酬花費在演員身上,甚至有些演員片酬能佔到總投資成本的百分之50到80之間,多麼誇張的數字,如果能在這方面改進一下,降低片酬,把資金花費到影片的品質上,何愁拍不出更多高水準的電影呢!

四 劇本創作

估計很多人跟我有一樣的想法,好像中國電影只剩下翻拍了,韓國,好萊塢眾多經典影片被國內導演拿來重做,難道我們就不能自己創作劇本嗎?拿別人的作品重新演繹一遍,國內的觀眾這麼好糊弄嘛,難道我堂堂華夏五千年文明歷史就沒有好的題材讓你們創作?還是懶惰了,不願意動腦筋了,我在這裡求求各位編劇,導演了,希望你們用點心吧,用自己的能力創作出更好的優質作品,不要寒了這麼多喜愛電影的國人的心。

這就是我認為目前國內電影產業需要更改的地方,最後祝願我們國產電影能夠早日超越好萊塢。


米粒愛電影


在過去的2019年,是電影行業爆款連連的一年。從年初口碑炸裂的科幻大片《流浪地球》,到暑期檔裡引來全民關注的動畫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再到國慶檔為祖國生日鉅獻的三部主旋律大作。一部部爆款電影讓越來越多的觀眾感嘆中國電影的工業化如今已經十分成熟。

▲豆瓣網上影迷對《流浪地球》製作工業的歎服

可以肯定的是,中國電影市場巨大,觀眾基數也足夠多,這些都是製造爆款電影的絕對優勢。不過要承認的另一個事實是,我們的電影工業化目前仍然還處於探索階段。不管是在專業化的細密分工上,還是在全產業鏈的發展上,都還有需要完善和加強的地方。儘管現在每年不乏好作品誕生,但我們還是與標準的工業化水準有差距,尤其是和好萊塢的分工模式與全產業鏈製作流程對比,我們的前路仍然漫漫。

所以今天,我們就具體說一下自己與好萊塢的工業化差距到底在哪兒,為明年中國電影的發展打探一些新的目標與方向。

中國電影工業化目前走到了哪一步?

什麼是電影工業化?中國傳媒大學的教授梁明曾解釋說:“電影工業化是一種不斷生產熱賣影片的能力。”也就是說,單獨某部影片的票房成績凸顯,或者電影市場出現一部爆款電影,這些都不能證明電影工業化已經成熟,只有穩定、持續、不間斷地出現票房好的電影才能稱得上電影工業化足夠完善。

回顧一下我國電影近幾年的發展,在年度票房總盤上一直每年持續增長,電影類型也在越來越多樣化,可以說在工業化初步探索階段已經有了非常大的進步。但整個電影市場裡還是存在太多想要快速成功、立刻盈利、短期賺錢的問題,缺乏長期穩定生產電影的大局觀。

首先,電影在製作過程中缺乏細密分工和整體佈局,即使是大公司也非常依賴大大小小的導演工作室或者導演團隊。其次,許多投資者以投機取巧的目的進入到這個行業,想要快速致富,結果導致行業內騙子橫行,造成了沒有人想要好好拍片,一群人拿著PPT到處融資的病態局面。最後,行業內專業人才缺乏培養空間,中國電影目前還是過分依賴導演、演員、製片人的個人知名度,但電影業裡其它職位並沒有被足夠重視,也沒有未來規劃。

▲導演和演員個人知名度也會被騙子利用

以上這些問題都是中國電影工業化不成熟的體現,也是這些問題讓我們無法持續輸出爆款電影。當然有影迷會覺得一些類型片現在已經足夠穩定,比如主旋律電影。的確,主旋律電影在這些年的成功為中國電影工業化貢獻了力量,也給了行業極大的信心。

像《戰狼2》、《湄公河行動》、《紅海行動》這類動作片主旋律電影,就是現在中國電影市場的翹楚。他們裡面的戰鬥場景變化多樣,讓觀眾應接不暇,而戰鬥模式也是從槍械到肉搏,樣樣激烈精彩。這些電影都展示了製作方對於動作片的拿捏到位以及工業成熟。再加上各種爆破和多國場景的切換,讓觀眾有了好萊塢大片級別的觀影體驗。

重視視覺體驗是動作片主旋律能夠成功的原因之一,但並不是全部原因,然而有些電影卻被這個方向帶偏了,片面的認為只要畫面足夠花俏觀眾就會買單,最後導致失敗。2018年暑期檔的《阿修羅》在上映一個週末後就緊急撤檔所有人都還記憶猶新。當時該片打出了國產電影史上“最強特效”的招牌,7.5億的成本也讓人明白製作方牟足了勁。然而上映後卻被觀眾詬病電影內容不好,劇本打磨不夠,致使緊急撤檔。這樣的故事在向我們反饋,要做好電影工業化,絕對不是成本高昂就行,注重內容才是王道。

所以在這裡不得不表揚今年的《流浪地球》,在上映前片方並沒有去吹噓自己的特效技術,而是強調這是一個人類共同體的感人故事。結果最後觀眾確實被故事本身震撼,也在此基礎上發現了《流浪地球》裡的特效製作精良的有點,環環相扣,一步步的口碑才造就了這樣一個大爆款電影。這樣的套路才是我們電影工業化所需要的。

▲先有故事,再談技術

好萊塢工業化的優點

好萊塢比起我國電影產業最大的優點可以總結為三點:類型成熟、規模龐大、產業鏈完善。

首先說說類型成熟。我國電影至今還在尋求製作新類型的影片,比如前幾年的奇幻片,近兩年的現實主義片。這個方向沒有錯,畢竟我們還在探索階段,但就是很看運氣,不能保證一個類型片中一定能出爆款。而好萊塢讓我們羨慕的是他們在類型片的模式上面已經做到了面面俱到,所有類型都能製作出爆款。

▲從《教父》系列就能看出好萊塢類型片生產的完成度極高

好萊塢從上個世紀30年代開始就為每部要上映的影片指定嚴格的類型分類,這也讓不同的影片有了不同的標準化規格,致使影片能夠像商品一樣在流水線上製作與包裝,從劇本創作開始一直到最後上映,最大限度的提高票房收益。所以我們看到早期好萊塢從西部片到音樂片再到黑幫片都能源源不斷地製造出影史上的經典作品。近十年超英電影火熱,也和好萊塢類型標準統一,能夠針對觀眾愛好用固定規範製作超英電影有關。與之相比,中國電影市場目前類型片沒有固定的模式,甚至很多影片連自己的類型都沒有明確定位。

再說產業規模,好萊塢確實比我們大多了。現在最詳細的營業收入可以查到2016年,那一年的好萊塢,光是迪士尼一家公司的年收入就達到556.32億美元,淨利潤為93.91億美元(按2016年的匯率換算成人民幣約為3700億元和620億元)。而我國的2016年,上市公司裡萬達電影收入112億元,華誼兄弟收入35億元,光線傳媒收入17億元,作為國企的中影收入77.6億元。由此可見,中國電影業整體還不足以滿足中國電影消費市場的潛力,儘管我們和美國的差距在縮小,但這個差距也仍然較大。

同時好萊塢每個類型電影的票房十分穩定,大都接近平均值,但是我國的電影兩極分化就很嚴重。2018年年度票房20億+的影片佔了全年總票房的30%,而單片票房低於1000萬的電影有331部,佔全年總票房的0.9%。這樣的票房結構失衡也導致了電影投資的高風險,使其虧損率極高,也讓許多銀行和基金公司不敢涉及到電影行業中來,形成了惡性循環。

最後再說產業鏈的完善。好萊塢一直以來注重人才培養和產業鏈的協調匹配,從最早的“明星中心制”到後來的“製片人中心制”,這樣的住那邊也體現了好萊塢培養人才、發展人才與制度調整的不斷進步,因此在近百年的歷史裡才能不斷地出現大量電影專業的人才。不止是編劇、導演、演員,包括攝影師、剪輯師、錄音師、美術師等也能夠絡繹不絕。人才的湧現與好萊塢製片公司細密分工和產業鏈完整息息相關。即使是出現改革和轉型,但一直以來人才的細緻分工這個傳統都被好萊塢各大公司保留,是真正的以人為本。

▲好萊塢重視每個職位的人才

而中國電影現在就是缺乏製作環節上每一環的專業人才,與上文所說的一樣,很多時候還是依賴於導演、演員和製片人的個人名氣,這其實就是產業鏈不完整的體現。

中國電影工業化發展方向

在國外互聯網上有一句說“好萊塢不是美國的,是世界的”,這一語道破了好萊塢在文化輸出方面的分量。的確,我們現在一提到某個類型的影片,比如超英電影,比如科幻電影,都會第一時間想到好萊塢,這個類型幾乎已經與它綁定。由此可見類型化電影的重要性,而中國也需要製作出只有自己才能做出的類型片。

這不是不可能的事,我們現在提起韓國電影就想到社會問題影片,提起印度電影就想到歌舞片,甚至以前提起香港電影就想到功夫片,這都是一個類型片做到的文化輸出與意識共鳴。中國電影現在雜糅類影片太多,一直沒有做出一個傳揚我們文化的類型片,而這種類型化就需要產業鏈的完整和健康的市場來得以保證。

▲功夫片之後,我們的下一個自己獨有的類型片是什麼?

而市場如何做得更健康同樣也要關注,我國電影現在的收入還是過度依賴票房,而版權貿易、衍生品銷售甚至電影肢體公園等這些在好萊塢發展的很好的電影盈利模式都沒有被推廣,這也只是電影產業抵禦風險的能力不足,各種投融資不敢輕易進來。未來應該完善和擴大電影的產業鏈,從策劃、製作、營銷等多方面促進廣告種植的多元,加大電影版權和品牌贊助的投資,重視電影衍生品的開發和營銷,最大限度地發揮一部電影的商業價值。

▲衍生品不規範,盜版橫行,一直是電影業的痛

另一方面,我們的律師事務所、銀行和基金公司也應該大力支持電影產業發展,幫助電影保護版權,建立完整的基金鍊,這樣才能讓整個行業裡的從業人員得到保障和基本權利,電影製作才能穩定。

誠然,正如文章開頭所說,我們的電影工業化還在起步探索階段,距離好萊塢那般成熟完整的體系還有距離,不管是影片質量、人才質量還是產業鏈完整度方面都還有很長路要走。因此中國電影工業化絕不是一朝一夕,而是一段任重而道遠的艱難跋涉。但是我們相信隨著製作技術與內容創作的不斷進步,再加上我國的文化內涵與底蘊,未來一定能把中國電影工業化做到成熟穩定,讓爆款不斷,讓觀眾有眼福。


人生百態看世界


大家好,這個問題我相信大家都有自己不同的看法!我的看法請大家品評。中國電影近些年來發展迅速,不僅每個月都會創造數十億的票房,而且各種類型的影片都陸續出現爆款。我們似乎已經看到了國產電影的崛起,但是對比大洋彼岸的好萊塢,總覺得還是差了點什麼。一來還沒有出現像《阿甘正傳》、《肖申克的救贖》這樣載入電影史的恢弘大作,而來中國的導演還無法與詹姆斯·卡梅隆、克里斯托弗·諾蘭、史蒂芬·斯皮爾伯格這樣的大師比肩。要問中國電影還缺什麼,回答是什麼都缺,又什麼都不缺。

拍電影最重要的就是錢,中國電影缺錢嗎?缺,由於沒有合理健全的電影投資制度,導致真正有才華的製作人和公司得不到應該有的資金支持。大量的資金反而都流向哪些大流量的小鮮肉身上,因為他們賺錢的概率極高,相比之下投資人的盈利率也就能夠得到保障。換言之,假如諾蘭只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青年導演,來到中國之後,發展起來的可能性其實也不高。

但是中國怎麼看怎麼不像缺錢的主,每年數百億的票房各種突破,各種飄紅,按理說電影市場應該異常繁榮才對啊。但事實上,如果你深究一下就會發現,電影院裡上映並且賺錢的電影其實都只有兩種,一種是有大流量IP包括小鮮肉的支持,另一種就是老人,也就是二十年前大熒幕上是那些人,今天還是那些人。電影院裡獲得高票房的新鮮血液屈指可數。

缺的是人才嗎?每一個從事電影事業的人,經常會發出感慨,缺編劇、缺導演、缺演員、缺後期,總之優秀人才什麼都缺。可是在電影的外圍,有多少有志青年在網電影之路上拼命奔波啊,上到報考電影學院的考生大軍,下到橫店一大群懷揣明星夢的群眾演員。難道這人當中就沒有一個能夠超過湯姆漢克斯?沒有一個人能夠超過喬治·盧卡斯嗎?

缺的是設備嗎?好像也不是,因為中國人在世界上也算是相當有錢的,中國製造也算得上是高端產品。中國的劇組所使用的拍攝設備其實早就遠遠超過國際水平,索尼、潘那維申、RED、阿萊等公司的最新產品只要一發布,很快就能夠在橫店見到他們的身影。其他輔助拍攝、錄音和後期調色等等設備在我所見到的國內劇組裡面都是國際頂級的,就連現在很多三線城市裡面派短片的小劇組使用的主要設備也算得上是很不錯的了。我曾經見過好萊塢的獨立電影劇組,使用的還是十年前索尼的老產品,那手柄上面的噴漆都已經快磨光了。






小光頭娛樂


對比韓國與好萊塢電影,我國近年來電影也正處在井噴的發展期,優劣不等的情況肯定會持續一段時間,當然普通觀眾也可以更加主動地參與進來,為國產電影工業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下面我將發表幾點個人覺得我國電影工業在哪些方面可能急需改進的點。


加強提升內容創作及標籤意識

電影工業中的工業二字深刻的體現了電影是流程化的製作,是一系列內容創作的統一,這些年中國國內的電影也是在迅速成長,市場化的經濟推動下也湧現出了一系列優劣不等的影片,但是明顯的絕大部分缺乏更加明顯的中國標籤,這就需要在提升源頭的內容創作上下更大的功夫,努力找尋適合中國電影市場的深刻精神內核,打上國人喜歡的標籤,更契合中國文化。有很多人會說中國國內市場缺乏電影分級等更有力的舉措,會抑制電影工業的發展,但是個人覺得在中國電影找到更加清晰的內容創作之路前是不宜放開的。


電影工業的流程優化,不是機械化

再來談談韓國與好萊塢的電影,近些年韓國電影深刻發掘了自己的潛力,一系列優秀的電影讓人驚歎,但是韓國的精神內核本質上是與好萊塢同源,韓國導演及編劇甚至韓國觀眾更加積極的推動著本國的電影工業發展,成熟的內容創作+流程不斷催生更加優秀的作品。反觀國內電影工業沉迷包裝,習慣用大同小異的框架來機械化製作,翻閱豆瓣近年來低評分電影,無非無厘頭+美女+爛大街+少許科幻的劇情收割市場,這樣的低質量製作大大傷害了精品的產品的輸出、面世,市場分割沒有百家齊鳴,而是百醜齊出,侮辱觀眾更拉低整個行業。


加強市場化的運作

完善整個工業的資本運作,讓電影內容決定資本,資本孵化產業的雙向體系更加成熟,這個點的實現個人覺得將進一步加強電影工業的優勝劣汰,提升電影更加長遠的影響力與收益,擺脫快速化製作的另一方面相輔助的措施。


最後想說的是,中國電影正在蓬勃成長,我們不必太過著急,大浪淘沙,優秀作品肯定會愈發多~

以上僅代表個人觀點,歡迎討論指正。


電影獵奇


以下是我個人的感受

首先是技術,中國電影的硬件是無法和美國電影相比的,就好像最近國內拍的《唐吉可德》,號稱國內第一部3D鉅製。。拍出來之後一看,特效相當之落後,與國外歐美國家(包括印度、日本)相比至少落後10年。

但是,我要說的是,特效和硬件不是中國電影真正最急需改進的,中國電影真正的命門在於它的體質!中國不是沒有好電影的,什麼是好電影?好電影首先是一個好看的故事,其次能讓人引發一些共鳴和思考!剛才說的《唐吉可德》,這部電影最失敗之處不是特效,而是導演阿甘沒有把故事講好,劇本上的欠缺才是造成這部電影票房口碑兩差的關鍵。 同樣的,陳凱歌的《無機》,馮小剛的《夜宴》,張藝謀的《十面埋伏》,《英雄》,《滿城盡帶黃金甲》這些電影固然票房不錯,是大製作,有大場面,但是口碑並不好,同樣差在他們劇情的薄弱。

中國電影審核體質決定了中國是很難出現一些深邃的,能讓人真正引起共鳴和快感的電影的,要知道,中國導演(包括馮小剛、張藝謀、賈樟柯在內),他們近年來拍了很多好的電影,但我們國內幾乎沒人知道,這些電影在很多國外電影節獲得了大獎,這些電影揭露了社會的現實,展現了中國人的生活,揭開了中國很多的傷疤,這些電影是好電影,無論是思想還是內容!但這些電影成了“禁 片”,最簡單的例子就是 姜文的《鬼子來了》(你可以去查查這部電影的資料》。

所以,思想的不自由大大限制了中國電影人的發展,這是一個長期存在而且一時難以消除的癥結,因此,最近的《讓子彈飛》能通過審核讓我們觀眾看到,堪稱奇蹟了。 最後,中國電影產業化還很欠缺,不可否認,這幾年中國電影市場越來越繁榮,但是問題猶在,中國電影的產業鏈還相當不完善,國外好萊塢擁有完善的電影製作流水線,保證了他們的電影擁有可以保證的質量和數量,每年他們都可以排出大量出色的類型片,這是中國電影還做不到的。

中國電影業加油!!!!


星辰精彩影視


這幾年中國電影發展比較快速,但是好片少之又少,能讓大家看過之後很長時間都印象深刻的電影少,雖然在電影製作時,特效,畫面效果上去了但是對比韓國,和好萊塢的話還差得遠。為啥這樣講呢?看過韓國和好萊塢的電影觀眾都熟悉,首先人家劇本寫得好,也就是故事寫得好,也就是情節寫得讓人印象深刻。第二點就是演員的投入,不是像我們靠明星靠顏值贏得票房。


1:韓國電影的特色是畫面柔美,貼近生活,情節細膩,關注人生,有積極的價值取向。人物真實誠摯,人物心理和對話細膩,往往選取一些觀眾尤其是青年人比較關心的題材(愛情、偶像、科幻)。 韓國電影,簡稱韓影,韓流文化代表之一,20世紀70年代,韓國電影逐漸走向興旺,但當地電影院仍以放映外國影片為主。


+

2:好萊塢”有幾種界定方式:最寬泛的是指美國電影業,包括不同城市、不同規模的電影製作和發行公司;狹義的“好萊塢”是指“七大金鋼”公司(俗稱“主流片廠”,包括時代華納、迪斯尼、福克斯、派拉蒙、環球,哥倫比亞、米高梅);地理概念的“好萊塢”是指大洛杉磯市當中的一個鎮,山坡上有個巨大的“好萊塢”(Hollywoodland)字樣,但只有派拉蒙一家主流片商坐落該市。好萊塢的電影基本上是形成了一個體系,而且體系完整。





飛雪戰馬


我作為在影視行業多年的剪刀手,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個人淺談,歡迎討論。


工業化的重要特徵是能夠高效率的按照既定的標準規模化生產,這就需要先進的流水線生產設備和車間。具體到電影工業,則需要大型的電影工業生產基地或影視產業園。

擁有更多的電影科技含量,覆蓋了包括後期、特效等在內的電影工業更多產業鏈。


1:電影工業化體系尚未形成

與成熟的好萊塢和韓國工業模式不同的是,中國電影產業長期以來沒有形成一個可資借鑑、成功複製的工業化體系。影片質量高下與受市場歡迎程度,高度依賴導演和編劇水平與發揮,由此帶來的直接後果就是,不少影片在投資人看來不啻於一場賭局。


2:資本凌駕於影片之上

好萊塢的電影工業化體系,最為人稱道之處,在於它可以促成資本與電影結為互幫互助的良性循環,讓電影的成本與質量得到有效控制。

反觀國內,一方面,業內外行指導內行說什麼是什麼,嚴重影響創作熱情;另一方面,由於投資方無從掌控影片製作進度、週期,上映檔期等環節,導致眾多場外資金不敢輕易進場。


3.製作

在整個後期製作流程來說,由於演員的片酬佔據了大頭,後期製作方面就得使勁壓縮。因而,單單特效製作來說,我國的特效看起來特別五毛和隨便。國外的電影資金有著合理的安排,特效一點也含糊,看起來就相當順暢。

以上,雖然還有很多其他問題,但是我相信總會好起來了。

起步雖蹣跚,終有遠行時。


光影斑駁


我認為有以下幾個方面可供探討。

放寬電影題材的限制和建立電影分級制度

最重要的我覺得就是這一點,這些年來我們的電影方面的題材實在是雷區太多,一些題材稍微涉及到一些可能的敏感區域就可能被槍斃或者封殺。反觀韓國電影的題材百無禁忌,可以說是萬花齊放,百家爭鳴。題材不但限制了很多電影人的才華,也同時降低了觀眾們的觀影水準,大量的垃圾影視劇充斥著這個市場,也浪費了大量的資源,形成劣幣驅逐良幣的不良後果。

電影分級制度我們呼籲了很多年,目的是讓更多被題材所限制的電影能有其生存的空間。也能讓我們的觀眾能有更多的選擇權,而不是讓中國人看什麼電影的權利由少數人把持。所以我還是呼籲儘快建立我們的電影分級制度,刻不容緩。

限制破壞市場化的保護行為

這些年我們推行了國產片保護月,原則上是讓國產片在面臨國外發達影視業的衝擊下能夠有自我發展的空間,事實上這個舉措的確起到了一定的左右,這些年國產片的票房份額佔比逐漸提升。但我覺得我們的國產電影不能像一個孩子一樣一直被保護著,還是要去經歷真正市場化的洗禮,歷經磨礪,才能夠真正成為中國電影的脊樑。

韓國電影初期可以說也是跌跌撞撞蹣跚學步,人家進步的這麼快不是不僅僅是政府的政策支持,更重要的是充分的市場化,市場化的電影行業才能真正吸納各方面人才,百鍊成鋼。

消除功利心態

咱們國家的電影業的浮躁心態大家都心知肚明。電影實際上是個圈錢的工具,大量的資本潮漲潮落,真正用心做電影的人能有多少?商業資本想快速賺錢,明星高昂的片酬擠壓了製作電影的成本,大家都抱著賺一票就走的心態,怎麼能夠讓這個電影行業健康成長。如果僅僅把做電影當成賺錢的工具而不是在做一件文化產品的話,那電影行業就會如同泡沫行業一樣,潮水退去一地雞毛。



以上幾點是我的一些拙見,不正確之處還望大家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