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1 後唐為何會快速從盛世走向衰亡?淺談後唐明宗李嗣源的政治得失

引言

五代十國時期在中國歷史上雖然持續的時間並不長,但是卻對中國後來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這是中國歷史上社會變革的轉型期,朱溫對於士族的迫害讓士族政治徹底退出了中國的歷史舞臺,而新的政治生態也在這一時期完成了重構,中國正在為進入下一個階段進行著自我進化。

在五代時期的歷史上,即使是被視為正統的五代政權也都非常短命,其中的君主也多是軍鎮首領,他們依靠軍事實力的優勢奪取了大權,但是在治國方面卻鮮有建樹。在稱帝之後,他們的重心也依然放在軍事行動上,希望能夠征服更多的軍閥,擴大自己的統治範圍。

後唐為何會快速從盛世走向衰亡?淺談後唐明宗李嗣源的政治得失

五代時期的香爐

因此在整個五代時期,中國的政治是十分黑暗且混亂的。但是在五代早期的君主中,後唐明宗李嗣源卻開創了"小康"時代,在他當政的時代,中原人民的生活條件得到了提升,國家也得到了不錯的治理。可是在他去世之後不久,後唐王朝也隨著覆滅,他的統治雖然有所建樹,卻沒能延續後唐的統治時間,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李嗣源沒有有效削弱其麾下將領的兵權,也沒有建立起完善的官僚體系。

後唐為何會快速從盛世走向衰亡?淺談後唐明宗李嗣源的政治得失

後唐明宗李嗣源


後唐明宗的得國與其"仁政"

後唐明宗李嗣源本是沙陀人,原名邈佶烈,因為善於騎射成為了李克用的得意將領,被其收為養子,改名為李嗣源。在後唐莊宗在位時期,李嗣源為莊宗的建國立下了汗馬功勞,幫助其擊敗了後梁,建立起了後唐。

在建國之後,李嗣源先後擔任了宣武節度使以及成德節度使,掌握兵權。隨著莊宗晚年昏庸,後唐的政治經濟情況陷入困境,李嗣源也因為位高權重而受到了李存勖的猜忌,被要求入朝洛陽,並在此留居。後來鄴都病變,李嗣源奉命率軍前去討伐,但是在北伐過程中軍隊發生譁變,李嗣源只得佔領汴州。後來他又進軍洛陽,自稱監國,不久後即皇帝位,便成為了後唐明宗。

後唐為何會快速從盛世走向衰亡?淺談後唐明宗李嗣源的政治得失

後唐莊宗李存勖

在明宗即位的時候,後唐正處於十分危險的境地當中,其中最重要的問題是在後唐莊宗時期,中原地區經歷了多次大規模的饑荒,而當時的後唐政府並沒有減免稅賦,導致這些人民的生活條件十分困苦。而且由於李存勖喜歡伶人,因此當時的宮中聚集了大量的伶人,這也浪費了大量了國家財富。

在即位之後,李嗣源便開始著手解決這些問題,他首先清退了朝中所有的伶人,一改唐莊宗時期的混亂形勢。而且他十分清楚當時國家最大的問題是要解決人民的民生問題,因此提出了休養生息的政治路線。當時的後唐政府依然沿用著唐朝中後期的兩稅法,每年向人民徵收夏稅與秋稅。鑑於當時的後唐政府財政吃緊,因此李嗣源並不能將兩稅減少為一次徵收,但是他還是減少了稅收的額度。幫助百姓們緩解了生活的壓力,而且這時還解除了民間不得釀酒的禁令,讓百姓們可以自給自足,減少不必要的花銷。

後唐為何會快速從盛世走向衰亡?淺談後唐明宗李嗣源的政治得失

後唐發生過大規模的饑荒

當時明宗將一畝五文的田稅降為三文,但是這依然沒有讓百姓的日子變得好起來。因為當時的百姓在上繳田稅的時候還要受到各級政府的盤剝,其中政府最慣用的手段就是向農民們收取省耗。所謂省耗,就是按照每鬥糧收一升的省耗錢,再收足稅額。李嗣源深知這樣的制度對於百姓的危害,因此在其即位之後,立即下令廢除了各地的省耗,替百姓緩解了壓力。在李嗣源即位早期,百姓的生活得到了明顯的提升,這也是這段時間在《資治通鑑》中得到"粗為小康"評語的重要原因。此事在《舊五代史》中有如下記載:

"天成元年四月,敕:'應納夏秋稅,先有省耗,每鬥一升,今後止納正稅數,不量省耗。'四年五月,戶部奏:'三京、鄴都、諸道州府,逐年所徵夏秋稅租,兼鹽曲折徵,諸般錢穀起徵,各視其地節候早晚,分立期限。'"

但是李嗣源的政治並不是全面的仁政,對於當時跋扈的軍官,李嗣源在處罰他們的時候從來不手下留情,這對於整治當時的軍紀取得了很好的成效。當時的軍士經常發動叛變殺死地方官員,在唐明宗在位時期,凡是出現這種行為的軍隊都會受到嚴厲的懲罰,當時的軍紀得到了較好的整治,後唐的國內秩序得到了改善。

可以說李嗣源上位初期的仁政是因為李嗣源在登基之前長期處在前線,對於當時百姓的生活狀態比較瞭解,深知當時國家最重要的問題是民生問題,他在即位之後的措施也很好地緩解了這個問題。而且李嗣源對於軍紀的重視也讓國家保持了穩定,這都是當時的後唐能夠取得發展的重要條件。但是李嗣源本人對於長遠的政治路線缺乏設計,這也是在其在位期間國家沒有取得大治的根本原因。

文盲皇帝的缺點,重臣專權與中央政治的混亂

李嗣源在年輕的時候就是李克用最為仰仗的戰將,在後唐莊宗在位時期,李嗣源也立下了汗馬功勞,稱得上是一名成功的軍事家。但是李嗣源在政治能力上卻有著明顯的缺點,李嗣源最大的問題就是他本人目不識丁,因此要依靠大臣的幫助才能處理奏章,而這讓李嗣源對自己的重臣往往不能信任,造成了不少問題。

在李嗣源剛剛即位的時候,他讓樞密使安重誨來幫他誦讀奏章,安重誨在很早之前就跟隨李嗣源一起征戰,因此深得李嗣源信任。但是安重誨也只是粗通文墨,並不能理會所有的奏章,於是他選用了翰林學士馮道等人幫他一起處理奏疏。

後唐為何會快速從盛世走向衰亡?淺談後唐明宗李嗣源的政治得失

翰林學士馮道

當時唐明宗任用任圜為宰相,任圜政治能力很強,在他主政的時候後唐的發展達到了鼎盛期,他有很強的識人本領,選用了大量賢能之士,在這些人的努力下後唐政治出現了五代時期難得的清明之象,國家的財政收入也十分富足。但是任圜為人性格強勢,偶有剛愎自用的情況出現,在某些問題的看法上其與安重誨出現了分歧。在此不久之後安重誨就藉故將任圜貶謫到了磁州,並將其殺害,安重誨也藉機獨掌大權。此事在《新五代史》中有如下記載:

"宰相任圜判三司,以其職事與重誨爭,不能得,圜怒,辭疾,退居於磁州。朱守殷以汴州反,重誨遣人矯詔馳至其家,殺圜而後白,誣圜與守殷通謀,明宗皆不能詰也。"

安重誨雖然成為了朝堂上的權力核心,但是其對於李嗣源還是十分忠心的。不過李嗣源卻沒有那麼相信他,在長興元年,董璋與孟知祥先後與朝廷對抗,李嗣源派出石敬瑭與安重誨前往平叛。後來作戰不力,安重誨被召回京城,並被罷免了樞密使的職務,但是李嗣源依然對他有所猜忌,最終將其殺害。

後唐為何會快速從盛世走向衰亡?淺談後唐明宗李嗣源的政治得失

後唐明宗重臣安重誨

在安重誨被殺之後,朝中就再也沒有能夠獨當一面的人了,之前無論是任圜還是安重誨,雖然他們都有一定的問題,但是至少都是忠心於李嗣源的,也能維持住朝堂的秩序。但是在他們都去世之後,朝中便開始奸佞當道,李嗣源也找不到新的依靠,後唐便開始走上了下坡路。

繼承人難定造危機,後唐後期的大崩潰

李嗣源的長子李從璟,在很早之前就被李存勖殺死了,再次之後李嗣源並沒有確定自己的繼承人。當時李嗣源有兩個兒子被封為王,二子為秦王李從榮,三子為宋王李從厚。其中李從榮在長興元年的時候就被授予河南尹,之後又被加封為天下兵馬大元帥,已經成為了實際繼承人。

後唐為何會快速從盛世走向衰亡?淺談後唐明宗李嗣源的政治得失

後唐閔帝李從厚

但是李嗣源卻始終沒有給予他太子的地位,這也導致了後面的混亂。在長興四年十一月的時候,李嗣源病重,李從榮以為明宗已死,便準備入宮,結果被宮中騎兵殺死。這件事讓明宗的病情加劇,不久之後就病死了。此時大臣們只得擁立宋王為帝,是為後唐閔帝。此事在《新五代史》中有如下記載:

"四年十一月,秦王從榮伏誅。明宗病甚,遣宦者孟漢瓊召王於鄴,而明宗崩,秘其喪六日。十二月癸卯朔,發喪於西宮,皇帝即位於柩前,群臣見於東階,復於喪位。丙午,成服於西宮。庚戌,登光政門樓,存問軍民。"

但是宋王在做藩王的時候並沒有被按照接班人培養,其個人能力十分有限的同時,在朝中也沒有培植自己的力量,這就造成其帝位十分不穩定。但是李嗣源的養子李從珂多年來戰功無數,在朝中聲望也很高,這引起了閔帝的猜忌,閔帝便下令讓其更換封地。這樣的行為引起了李從珂屬下的譁變,後唐的內戰也由此開始,後唐至此不復明宗在位時的強盛,很快就被後晉所取代。

後唐為何會快速從盛世走向衰亡?淺談後唐明宗李嗣源的政治得失

李嗣源養子李從珂


結語

李嗣源作為後唐的第二位皇帝,其與李存勖之間本來是沒有血緣關係的,其能夠上位依靠的是多年征戰積累的戰功以及威望。長時間的一線作戰讓他知道戰爭對於人民的影響,因此在其即位之後,後唐減少了戰爭的次數,並且採取了與民休息的政策,讓後唐的國力得到了一定的回覆,百姓過上了安穩的日子,這在五代時期是十分難得的,這也是李嗣源最重要的政治貢獻。

但是他個人文化水平與政治能力的缺失卻始終是一個大問題,這讓他不能自行處理政務,必須依賴他人的幫助。而他自己對於自己依仗的權臣又不能完全信任,他先是放任安重誨排擠驅逐任圜,之後又自己殺死了安重誨,終於徹底廢去了自己的左膀右臂,讓後唐的政治走入了低谷。其對於繼承人問題的猶豫更是讓他辛苦建立起來的國家很快就陷入了內亂之中,最終走向滅亡。



參考文獻

1《新五代史》

2《舊五代史》

3《資治通鑑》

4《五代會要》

文章內容為本號100%原創(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存在疑義,請聯繫刪除。)我們將持續為大家輸出精彩的原創文章,歡迎小夥伴們訂閱轉發及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