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豆瓣9.4《三十二》:从视觉语言入手,浅析作品的主题与哲思

豆瓣9.4的纪录片《三十二》,到底讲了什么?

“人生只愁命短不愁穷。这世界真好,吃野东西都要留出这条命来看!”

说这句话的,不是一位伟人。而是一位饱受生活磨难的中国普通妇女——也是历史上非常特殊的一个群体,她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慰安妇。

1943年,她被抓去,遭受了几个月不堪回首的经历;侥幸逃脱回家。在封闭的小山村,她受尽了歧视,年幼的女儿也因此夭折……

然而生活的磨难,并未结束。她发现怀上了中日混血的儿子,自杀未遂后,忍着一生的嘲讽最终把孩子养大……

这位老人,名叫韦绍兰。她的经历搬上银幕时,已92岁高龄。

这部纪录片,就是豆瓣电影上高达9.4分的佳作《三十二》。

豆瓣9.4《三十二》:从视觉语言入手,浅析作品的主题与哲思

该片于2014年11月11日在中国上映,并于当年荣获英国万像国际华语电影节最佳纪录片、滨海国际微电影节最佳纪录片等奖项。

这部纪录片,采用了独特的视听语言的呈现方式,展现了一段特殊时期的特殊经历。从这些镜头与色彩画面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对于另一种人生的思索。

文化学者梁漱溟先生曾说, 人的一生要处理三种关系: 人与物的关系, 人与人的关系, 人与自己的关系。纪录片《三十二》,绝不仅仅是一部女性的苦难史,更为我们内省人生这三种关系,提供了新的启示。

下面,我们一起从作品的视觉语言入手,解析《三十二》蕴含的直击心灵的哲学思考与主题意蕴。

豆瓣9.4《三十二》:从视觉语言入手,浅析作品的主题与哲思

01 视觉语言之“镜头”:远、近景及空镜头的组合使用。

远景镜头与近景镜头的组合使用,更好实现了时空呼应。空镜头、细节镜头的隐喻与贯穿,引发影片更深刻的人生思考。

本片采用了自叙的方式,让观众更真实感触到主人公丰富的内心情感。在镜头景别上,导演采用了首尾远景与中间大量近景组合使用的方式,赋予了影片深邃的历史感,同时把人物的内心情感变化表达地更细腻。

(1)远景运用:环境交代与情绪渲染,更好实现了历史与现实的呼应

纪录片尤其是历史人物纪录片,需要在时空的维度,客观真实还原主人公独特的命运。本片通过远景镜头语言的使用,很好实现了这一效果:

镜头一:影片的开头,从绿色的水草在河底摇曳开始,接着缓缓推向远景,流动的大河,极具广西地方特色的喀斯特地貌群山,开始逐一呈现。舒缓自然的情景代入感,让观众的身心开始慢慢沉浸于影片。

同时,绵延的群山,流动的河水,摇曳的水草,又隐喻了韦绍兰的人生:一江春水去悠悠,在历史奔流的大河中,每个普通人的命运,都像这一颗颗无名的水草。


豆瓣9.4《三十二》:从视觉语言入手,浅析作品的主题与哲思


镜头二:镜头从高耸的群山,转向大片黑色的屋瓦,接着镜头摇向门前延伸到远方的道路。空空的土路上,只有远远的一个人,也就是韦绍兰老人的儿子罗善学,独自背着沉重的水草慢慢走来。这个镜头,向观众强烈地传递了这样一个信念:人生就是这样,自己的路要自己走,哪怕负重也要坚定前行!

镜头三:远方是灰蒙蒙的群山,刚刚泛绿的田野上,一个佝偻的身影在缓缓前行,那是韦绍兰在去给救了自己一命的“鬼奶”(人名)上坟。“鬼奶”不仅及时抢救了服药自杀的韦绍兰,还鼓励她要好好活着。

韦绍兰的人生,和这个镜头非常相似:尽管天空是灰色的,四周是荒凉的,但怀着希望走下去,田野泛起的绿色会慢慢覆盖大地。


豆瓣9.4《三十二》:从视觉语言入手,浅析作品的主题与哲思


(2)近景运用:捕捉人物表情的变化,让内心情感表达地更细腻

全长43分钟的本片,韦绍兰老人的讲述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当前的生活、人生的经历、十三四岁学唱歌的往事。导演运用了近景为主、特写为辅的景别手法,固定镜头、暗色背景再加上侧光使用,把观众的视线牢牢聚焦在韦绍兰面部,细腻展现了老人丰富的内心情感变化:

组镜头一:对当前生活的热爱

镜头的表现手法非常简洁——固定镜头,纯黑色背景,再加上侧光,让观众的视线牢牢聚焦在韦绍兰面部—画面的黄金分割区。面对镜头,老人自述“还有100多块钱够用了,我是玩不安心的,吃完饭就去挖草药。”浓重的方言,如果不看着字幕,可能都听不清楚。可就是这样自然、纯粹的镜头语言,把92岁老人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朴素人生观,深深埋进观众心中


豆瓣9.4《三十二》:从视觉语言入手,浅析作品的主题与哲思


组镜头二:对人生经历的回眸—宽恕和委屈

韦绍兰老人对人生的回顾,占了影片约三分之二的篇幅。在讲述日本军营过往的时候,韦绍兰老人非常平静,但当讲到逃回家里被丈夫误解责骂,情绪明显变得激动起来。导演此时也把镜头拉为特写,让观众更清楚感触,老人那满是岁月沟壑的脸上挂着的泪水。

这组镜头,还有一个耐人寻味的细节:韦绍兰自述时的画面背景,不再是纯黑色,而是转到后景虚化的床前。模糊的红色被子、局部白色的帐曼,不仅给画面增添了些许亮色,还隐喻了在漫长的人生,家才应该是最温暖的港湾

组镜头三:对年轻时的回忆和未来展望—“这世界真好”

在这组镜头表现上,导演再次使用了固定镜头、纯黑色背景、侧光的表现手法,既呼应了第一部分老人对现在生活的热爱,同时让观众把视线再次牢牢聚焦到韦绍兰面部,特别是她说出“这世界真好,吃野东西都要留出这条命来看”后,那刻满岁月的沧桑笑脸,引发观众强烈的情感共鸣。


豆瓣9.4《三十二》:从视觉语言入手,浅析作品的主题与哲思

(3)隐喻性空镜头:更好烘托人物的命运

苏联评论家法马林说过:“戏剧不能容忍自然景物,电影则必须要自然景物。戏剧是表演,电影则是生活。”这里所说的“自然景物”,就是电影里的空镜头。

这些隐喻性的空镜头,可以让观众视觉的感受力集中去领略事件的情绪色彩,从而带来极大的情感认同。

就像本影片中,多次出现挂着破败蜘蛛网的房梁、黝黑残破的厨具、布满污渍的窗纸,无不让观众深刻感受着主人公的风烛残年和简朴潦倒的生活


豆瓣9.4《三十二》:从视觉语言入手,浅析作品的主题与哲思

(4)细节镜头的隐喻与贯穿

短短43分钟的本片,出现了两组饱含深意的细节镜头,隐喻了导演对于人生的哲学思考:

第一组细节镜头:三次和洗衣服有关的镜头

影片中出现了两组洗衣服、一组买洗衣粉的细节镜头,看似普通的生活镜头,如果前后呼应起来看,就显得非常具有匠心:

1.第一次洗衣服镜头,出现在10:43秒—11:16秒。这组长达33秒的长镜头,由远景到全景,再到老人洗衣兜的特写。值得注意的是,这组镜头是从一个欢快地从老人身边经过的小姑娘开始,慢慢把镜头摇到老人。而在这一组镜头前,老人刚刚讲述完在日本军营的遭遇。

2.第二次是买洗衣粉的镜头,出现在12:50秒—13:15秒。长达25秒的这组镜头,详细记录了老人买洗衣粉的过程。值得对比的是,老人紧接着买水勺的镜头,只有短短几秒。

3.第三次洗衣服的镜头,出现在36:10秒—36:28秒。这组长达18秒的镜头采用远景拍摄,老人在潺潺流水的溪边,慢慢洗着衣服……


豆瓣9.4《三十二》:从视觉语言入手,浅析作品的主题与哲思


第二组细节镜头:三次吃饭有关的镜头

“巧合”的是,影片也出现了三次吃饭有关的细节镜头,并且每次场景不同、蕴意不同:

1.第一次吃饭镜头,出现在19:35秒—20:13秒,长达38秒。这组镜头只有韦绍兰老人一人,从吃饭声音切入,转为中景,仅有的一盘菜冒着淡淡热气,餐桌前只有她一个孤独的背影。

2.第二次吃饭镜头,出现在31:13秒—32:03秒,这组镜头长达50秒。从罗善学抱着饭碗蹲在厨房门口吃饭开始,摇到厨房里正在忙碌的韦绍兰。虽然母子间没有任何语言交流,但观众依然可以透过热腾腾的米饭,嗅到人间烟火中浓浓的亲情。

3.第三次吃饭镜头,紧接着出现在32:36秒—33:32秒。这组长达56秒的镜头,只有韦绍兰一个人吃饭的背影。此处,导演突出了一个隐蔽的细节——尽管只是吃着一碗普通的白米饭加咸菜,但韦绍兰的内心是满足和快乐的。你看,镜头中她的双脚,似乎一直在踏着节拍上下抖动,……


豆瓣9.4《三十二》:从视觉语言入手,浅析作品的主题与哲思


“细节的真实才是达到影片整体真实最可靠的途径。”— 苏联B •日丹

纵观整片,导演采用了不用历史画面、不用配乐、不用旁白的“三不用”原则,竭力避免情境上的渲染和剧情上的煽情。通过这种普通、平凡的细节镜头,让观众深切感受到,生活细节中蕴含着的情感细节,是那么富有蕴意与艺术张力,充满了温暖而又震撼心灵的力量。

豆瓣9.4《三十二》:从视觉语言入手,浅析作品的主题与哲思

02 视觉语言之色彩光线:暗色调的氛围烘托

以暗色为主的冷色调,配合局部重点色使用,在铺陈情感的同时,引发观众对这一群体命运深切的关注。

“摄影不仅是用光线,而且是用色彩进行绘画的过程。”—劳逊

色彩,作为影片视听语言中重要的表意元素,并不只是对现实生活的简单复制,常常被赋予了更多的表现性和象征性。本片通过对色彩光线的选择、处理,创造出独特的审美价值和人文内涵。

我们分别从色彩基调、局部重点色、弱光使用三个角度,分析一下本片通过色彩光线的精心使用,对影片内涵的赋能。

1.色彩基调:灰绿+黑白为主的冷色调

镜头一:影片以灰绿的水草开头,以绿色的菜地结尾,在中间的场景切换中,也多次出现灰绿的群山、浅绿的草地等场景。

绿色不仅给人带来宁静和充满希望的视觉感触,正如绿色的橄榄枝象征着和平一样,绿色还是人类和平的标识色。把绿色融入在这样一部带着战争烙印的人文纪录片,导演的用意不言而明。

但是,如果使用纯度过高的绿色,则会使画面色彩显得鲜明而强烈。在本片色彩基调上,导演选择了绿色与白色搭配成灰绿色调,在平和、内敛中蕴含着顽强的生命力,与韦绍兰的人生暗合。

镜头二:在整个影片中,除了老人讲述的场景是大量黑白色,老人日常的生活画面,也多次出现了黑白场景。黑色更能令人产生庄重感、庄严感和负重感,和白色搭配,一种安静、平衡的感觉油然而生。所以,本片通过黑白色的大量使用,减少了色彩鲜明对比,让简单的故事情节,更丰富了内涵,也更打动了人心。


豆瓣9.4《三十二》:从视觉语言入手,浅析作品的主题与哲思

2.局部重点色:两次红色,起到情绪升华作用

电影中的局部重点色,往往用来升华特别的情绪,表达特定的意味。局部重点色与作为总体背景的色彩基调相比,虽然出现的次数不多,比重也不大,但往往能引起观众特别的重视,堪称观影情绪升华的“点睛之笔”

在表现手法上,局部重点色一般以服装色、道具色体现,本影片也出现了两次重点色:

镜头一:流水潺潺的河边,长满绿色的树木和庄稼,一个穿着红色棉马甲的年轻女孩,拿着砍刀走在小路上,边走还边向河边观望。镜头摇到河边,一身黑衣的韦绍兰正在洗着衣服。

这个镜头,红色棉马甲成为画面的视觉重心和重要的情节因素,红与黑、年轻与衰老,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对比,引发了观众对于岁月匆匆的心理共鸣。

镜头二:影片的结尾,除了偶尔划过几颗流星,全屏幕长达32秒为黑色。白色的数字200000开始快速滚动减少,并且颜色逐渐从白变为红色,随后鲜红的数字“32”停留在屏幕飘动,并最终定格在“当年被日军强征的慰安妇迄今为止,在中国,存活的仅有32人”字幕。强刺激的红色、快速变少的数字,引发了观众心理情绪的急剧变化,让观众对这一饱受磨难、并且正在迅速凋零人群的命运更加深切关注。


豆瓣9.4《三十二》:从视觉语言入手,浅析作品的主题与哲思

3. 弱光贯穿全场:隐喻一生的抗争

光线的使用,也是本影片的一大特点。本片大量使用了弱光的表现手法,在远景展现自然环境时,长时间灰色的天空,略带着南方烟雨朦胧,如泣如画,像极了韦绍兰老人灰暗、奋争的一生。

在韦绍兰老人自述时,导演选择了使用侧光,黑色的背景,满头的银发,让观众牢牢把视线聚焦在老人半明半暗的面部。那布满岁月刻痕的脸部,随着内心情绪的变化,时而平静,时而悲伤,时而开怀大笑。观众的内心思绪,也跟着老人表情的变化,一次次发生着起伏。


豆瓣9.4《三十二》:从视觉语言入手,浅析作品的主题与哲思

03 视觉语言映射下的自身生存的主题与哲思

— 通过对韦绍兰这一个体命运的关切,引发观众对于自身生存的内省

尼科尔斯认为,纪录片的价值在于“为信仰和价值观的建立,提供了一种具体可感的表达方式。”

就像本片,突破了以往影视片局限于悲情历史的狭隘视野,而是选取了能够表达态度和情感的恰当手法,让观众在足够的思考空间中,感触似水流年中蕴含的情感激流和顽强生命力,从而产生深深的感动、震撼,并引发对梁漱溟先生“人生三种关系”的内省:

1.内省人与物质的关系

无数观众被影片中韦绍兰老人的乐观精神所感染,面对清苦生活,她认为“有四两吃四两,有半斤吃半斤,没有吃慢慢来。”“我是玩不安心的,吃完饭就去挖药草了。”

在物质生活逐日丰裕的今天,浮躁和诱惑让太多人失去内心的平静。傅雷家书说:“人格的独立,控制物质更成为最迫切最重要的先决条件。” 如何内省我们与物质的关系,是伴随人一生的命题。

2.内省人与人的关系

影片中罗善学身体健康、思维正常,他本来应该拥有一个娶妻生子的正常人生活,可就因为他中日混血的身份,最终没娶上媳妇,把上一代人的悲剧延伸到他身上。

其实,罗善学的悲剧本来是有机会改变。年轻时,他相亲了六个妹娃,“女方同意,她老母亲不同意”,就因为“嫁日本人名誉不好”。

谭德赛说:偏见比病毒本身更危险,偏见是最危险的敌人。

如果说,年轻时的罗善学因为世俗偏见,没有得到“善待”,那么现今的他得到“善待”了吗?

本影片中,导演使用了破损的厨具、米饭伴咸菜等大量隐喻镜头,和罗善学“我没有很高要求,有碗稀饭就得了”的呐喊,已经给出了我们答案。

平等与尊重地善待别人,从来不是一种义务,而是从内省中散发出的光辉。

3.内省人与内心的关系

韦绍兰的经历启示我们,苦难不应该被忘记,也不会被忘记。面对人生苦难,时间从来不是治疗的良药,内心的宽容才是。

面对生活磨难,我们应该以一个拥有自我意识的创造者身份,以向死而生的勇气,反思当下生存状态,敢于探索未来的无限可能。就像韦绍兰老人,在本部影片拍摄后,又坚韧生活了6年,于2019年5月5日辞世,享年99岁。

豆瓣9.4《三十二》:从视觉语言入手,浅析作品的主题与哲思

04 本文小结

这篇文章,我们从《三十二》这部纪录片的视觉语言入手,探讨了人类自身存在的主题与哲学思考。在这些镜头语言与色彩呈现的背后,是人们对于自我三重关系的思考与探索。

这部纪录片的导演郭柯说,生活永远是你想象不到的,生活才是最真实的。

那么,如何面对生活,如何处理人与物、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关系,将是我们每个人一生的课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