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張作霖雄踞東北,為什麼張學良卻衰敗了?

想贏就別喊停i


張作霖和張學良面對的國內外局勢不一樣

對於張氏父子,很多人都停留在虎父犬子的層面,認為張作霖智慧、膽識過人,而張學良是一個草包,這有點有失偏頗,分析人物應該首先從當時的環境去考量。

張作霖崛起時的環境

聽過有關張作霖的《亂世梟雄》評書的人都知道,遼西巨匪杜立三的老窩,就是青馬坎三界溝,不知道現實中有沒有這樣一個地方,這是一個三方都能管,然而三方都管不了的地方,因此,杜立三能夠在此快速壯大。

張作霖在東北的處境其實也一樣,從張作霖1900年成立保險隊到1916年成為奉天督軍,可以說16年就確立了張作霖雄踞東北的資本。

在1904年之前沙俄出兵侵佔東北,後發生日俄戰爭,日本獲勝後,東北成為清政府想要加強管理,日俄對東北虎視眈眈的地方,因此,在魚龍混雜、風雲際會的環境裡,亂世梟雄張作霖得以崛起,當時他們這老一輩其實都是綠林出身,包括馮德麟、湯玉麟等,都是土匪出身。

可以說,三想管而又三不管的東北成了土匪的樂園。

張作霖的成功有其能力和做人的功勞,但是更多的是張作霖的對外政策和當時的時機,因為已經有了一次日俄戰爭,日本和俄國都不會貿然開戰,因此,一直在尋找能夠代表日本利益的代理人;清政府想要控制東北,必須尋找可靠的人選。實際上張作霖既是清政府或者民國政府在東北的督軍,其實也是日本在華代理人,正是這樣的身份,把張作霖推到最高的位置。

張學良時期的環境

張學良比他爹幸運的是,出生就是太子,掌政就是三十萬精銳,比他爹不幸的是,國內局勢已經整合完成,北伐軍勢如破竹開到山海關,而日本卻在加強對東北的侵略,而他老子剛被人炸死。

當時國內從張作霖的軍閥大混戰時代,到了張學良時期,北伐已經完成,北洋軍閥大勢已去,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北洋軍閥不能做出改變,那麼,很可能北伐軍會打出山海關,要知道國民革命加上閻錫山馮玉祥,那是上百萬的存在啊!

日本人對華的耐心,被張作霖消耗光了,所以,對張學良也沒什麼耐心了,當時讓張學良做出選擇,要麼,東北獨立,要麼,改旗易幟!

張學良非常有骨氣的選擇了改旗易幟,我認為這是張這一生做出做偉大的決定,如果張學良宣佈東北獨立,東北局勢將萬劫不復。也正因為如此,日本對待加緊了侵略步驟。

史論縱橫認為把張學良放到張作霖的處境,無疑張學良是必死無疑;膽識把張作霖放到張學良的處境,也不會好哪去,因為張作霖實際上對內是敗退到東北,和日本的關係也已經破裂,也就是東北的局勢再也不是以前張作霖能夠周旋得了的。


對待歷史人物的問題,很多人都想當然的從人物出身、性格、能力方面去分析,認為個人能夠決定歷史的走向,其實這是一種錯誤的史觀,不一定百分之百都是時勢造英雄,但是英雄造時勢的情況的確很少發生。


史論縱橫


一句話:性格決定成敗。張作霖馬匪出身,靠自己打拼做到一方軍閥,靠的就是四個字:心狠手辣,他的眼中只有利益沒有信仰,在亂世要成為一方梟雄,這樣的人當然算是合格的。總體來說,就是個現實主義者。為了反擊郭松齡和日本人商談,等到郭松齡覆滅後馬上和日本人毀約。當然也正是因為這樣反覆無常不好控制,所以才被日本人害死。

反觀張學良呢,公子哥出身,從小環境優越,又學了點西洋文化,多少有點理想主義。從郭松齡這件事就能看出他軟弱的性格。當時郭松齡要求張作霖下野、擁立張學良。張學良怎麼表態的呢?他居然一方面贊同郭松齡的主張,一方面又反對郭的兵變。所以郭松齡兵變都不敢帶他,就是知道這人辦不成事。

所以後來湯玉麟這些人都不太聽他的,直到918前夕,他還幻想日本人只是小打小鬧,完全失去判斷力和執行力,所以他的失敗也是必然的了。


林屋公子


張學良衰敗的最主要原因是九一八事變的不抵抗,不僅失去了根據地,而且也受到了全國人民的譴責。具體情況如下:

張學良在九一八事變中一日失三省,在擁有絕對優勢的情況下,一槍沒放,撤出東北。這一舉動不僅把當時全國最大的兵工廠拱手讓給敵人,而且還直接損失了各類炮共3000餘門,機槍5000餘挺,各類步槍手槍110000支。此外,東北擁有的260架飛機也被敵人繳獲,後來都變成了屠殺中國人的利器。當然,最無法原諒的還是,這一行為將3000萬東北百姓置於水深火熱之中。

雖然一直有傳言說張學良之所以不抵抗是蔣介石的命令,但是據張晚年親口敘述及各方資料,這種說法是不成立的。其實當時國民政府不但沒有下不抵抗的命令,甚至還下令東北軍死守錦州,只是張學良當時畏懼日本勢力,抗命未從。關於不抵抗的原因,無外乎有2點。第一是張學良錯誤地估計了東北形勢,他認為日本人充其量只是小打小鬧。第二是張作為一名軍閥,想要保存自己的實力,不想和日本人硬拼。不過無論是那種理由,作為一名東北人,拋棄家鄉,背離人民,都是令人不恥的。


亭軒歷史故事


先不談政治立場,單比較張作霖與張學良這兩個人的話,張學良就比張作霖差了一大截。在歷史上,張作霖在生命的最後一段時間內,實際上掌握了北洋政府,而與之“敵對”最大的勢力就是蔣介石國民政府。

然而張作霖在被日本人炸死後僅半年的時間,繼承張作霖奉系首領之位的張學良就宣佈了東北易幟。從歷史的角度來看,東北易幟無疑是功大於過。但是從奉系以及他們辛苦守著的北洋政府來看,張學良是真的愧對他老爹(基於北洋總統無漢奸而言)。

張學良晚年的時候,曾經對記者說東北易幟的原因。當時奉系軍實際上是受著日本製約的,張作霖就是在日本的扶植下起來的,但是隨著張作霖的地位越來越高(後期掌握了北洋政府實權),拒絕了日本的某些條件,才被日本人炸死的。

而當時張學良面臨著當不當日本代言人的選擇,張學良不想走父親的老路,於是才決定投奔蔣介石,藉此來擺脫日本的控制。

然而民國時期的軍閥即便在名義上歸順蔣介石,但實際上這些地方軍隊還是由自己說了算,所以東北還是由張學良一個人說了算。

接下來沒過兩年,就是九一八事變了。根據張學良晚年自述,他當時以為日本只是小規模的軍事侵略,所以選擇了不抵抗(有一方面的原因是蔣介石根本就不會管,蔣介石那時候希冀著國際法庭來仲裁日本)。

但是這在情理上壓根就說不清,東北那麼大,小規模的軍事侵略,有必要讓奉系幾十萬軍隊退至關內麼?這根本就不是軍事誤判,大抵上只是張學良貪生怕死罷了。

說起來這有點諷刺,依靠著日本人起家的張作霖,能憑著個人手腕來守住東北。而選擇了背離日本人,投奔國民政府的張學良,最終卻不放一槍一彈,輕易就將東北拱手相讓。

可能有很大的一點原因在於,不是自己打下的江山,丟了不心疼。

張作霖出身貧寒,做過獸醫,當過土匪,還憑藉手段謀取了清朝的一個差事,他是一步一步從小做起,從一窮二白到坐擁東北幾十萬軍隊,以及成為北洋政府最高領導人,可以說這些都是他辛辛苦苦打下來的天下。

但是張學良與張作霖不同,他打小就是錦衣玉食。在張學良10歲(1911年)的時候,張作霖就已經在東北有了不小的權勢。張學良17歲的時候,張作霖就已經利用日本的勢力,成為了奉系首領,成為東北最有話語權的人。

現在想想,17歲估計大家都還在唸高中吧,而張學良就已經成為了少帥,這些權力就好像是大風颳來的一樣,對於他來說,估計還不如風花雪月重要。

並且奉系還很團結,不像直系、皖系那樣,光是內部鬥爭就足夠自行瓦解了。張作霖被炸死後,張學良不費吹灰之力就掌握了幾十萬大軍,成為東北的掌權人。面對著這些輕而易舉就得到的東西,他自然放棄得也很乾脆。

貪生怕死以及對東北沒有強烈的掌控感,使擁有著幾十萬大軍的張學良,在面對九一八事變的時候,選擇了不抵抗主義。如果換做成張作霖——甚至不需要張作霖,只需要那些跟著張作霖一起出生入死的奉系將領,東北也不會那麼輕易的被日本人佔領。

所以張作霖能夠雄踞東北,儘管跟日本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日本卻不敢對東北有著什麼大動作。而到了張學良手中,卻呈現出如此大的反差。這也許就是人們常說的虎父犬子、家門不幸吧。


魏青衣


張學良胡亂部署軍隊才是918慘敗的根源:虎父犬子極度失敗

薩沙經常說,張學良毫無疑問是民國曆史上最坑的官二代。老子交給他偌大的家底,不出10年就敗的乾乾淨淨。其中的頂峰之作,自然918不抵抗。聽薩沙說一說吧。

1928年,關東軍在皇姑屯炸死了張學良的爸爸張作霖,妄圖趁火打劫,利用東北出現的混亂大舉進攻。

要說張作霖絕對是牛叉的。直到生命最後一刻,張作霖頭腦還是清醒的。據說當時張作霖喉部破裂,幾乎說不出話。但他留下的最後遺言是:讓小六子(張學良)把部隊帶回去(關外),準備和小鬼子幹。

張學良立即遵從父命回到東北,集中主力準備開戰。

在之前,東北軍重臣總參議楊宇霆等穩住了大局,秘不發喪,做出張作霖還在世的樣子。

直到張學良回到瀋陽,楊宇霆才發喪。

遵從張作霖以往的特點,通常有一個日本兵的地方,東北軍就放二個甚至幾個兵。

當時關東軍兵力有限,在瀋陽也不過1萬人。日本人是人不是神,吃了槍子也是要完蛋。

面對數量佔絕對優勢的東北軍,關東軍沒有必勝把握,不敢冒險出擊。

最終皇姑屯事變不了了之,日本毫無收穫。為此,策劃事變的所有人都被懲罰。日本田中義一內閣於1929年7月1日倒臺,6月28日關東軍司令官村岡長太郎退出現役,參謀河本大作大佐被停職,編入預備役。

日本人認為,這是張作霖死前應對得法。

那麼,918爆發前又怎麼樣呢?

當時東北軍僅僅正規軍就有30萬人之多,卻只有一半在關外。

中原大戰期間,張學良忙著進關搶地盤,將10萬精銳主力抽調進入關內,控制了察冀綏三省,山西省閻錫山也向張臣服。

隨後,石友三在石家莊反奉,張學良又緊急調動關外的萬福麟等8萬人入關平叛。

到了918事變爆發前,東北軍在黑龍江吉林遼寧三省的30個步兵旅急劇減少到15個,只剩一半。

更要命的是,在日本關東軍駐紮的遼寧和吉林兩省的東北軍,只有區區8個旅,另外還有7個旅全部駐紮在黑龍江防備蘇軍(之前東北軍和蘇軍打了中東鐵路戰役,慘敗),後者根本幫不上忙。

換句話說,因張學良的胡亂部署,東北軍對抗日軍的部隊只有以往的四分之一。以東北軍的戰鬥力來說,這種用兵無異於自我毀滅。

此時張學良身邊已經沒有楊宇霆這樣的能人(已經被他宰了),新提拔的將領基本都在拍他的馬屁,很少提出反對的意見。

張學良認為自己天下第一,控制的地盤比蔣介石還大,軍隊數量和裝備更多,是中國軍界第一人。

陶醉在幻想中,張學良根本不認為自己部署有什麼問題。

此時日軍卻正在部署和串聯。說起來,日本關東軍當時兵力並不多,僅有一個縮編的第2師團,總兵力不過1萬人,另外還有5000人的獨立守備隊。

對東北軍不利的是,根據以往的條約,關東軍分散在長春、瀋陽、遼陽、旅順、公主嶺、海城、鐵嶺、鞍山等各個戰略要地。

一旦日軍攻擊,就是四面八方的進攻,東北軍很被動。

就算是這樣,關東軍畢竟只有1萬多人。以東北軍正規軍30萬的兵力,30個打1個絕對不可能打不過。

如果還是像張作霖時代那樣用數倍兵力,死死盯著日軍每支部隊,壓根也沒事。甚至我們可以說,918事變壓根不會爆發。

但現在東北軍只剩這點兵力,情況就完全不同了。

日本在東北還有1萬多人的退伍軍人、警察之內,關東軍總兵力就提高到2萬7000人左右。

關東軍訓練有素,裝備精良,還有空軍的支援,這2萬多人還是可以打退區區幾萬東北軍的。

可以預計,在朝鮮的日軍2個師團也會增援至少近萬人,那麼東北軍更是難以招架。

到了這個地步,吉林和遼寧兩省似乎保不住了。

即便如此,東北軍在實戰中的表現,也大大出乎關東軍的預料。

聽從張學良不抵抗的命令,918當天的東北軍基本都是一觸即潰。

以瀋陽為例,東北軍在北大營的第7旅就有7000人。第7旅裝備精良,每團編有1個重機槍連,裝備馬克沁重機槍12挺;1個輕迫擊炮連,裝備82迫擊炮6門;1個平射炮連,裝備37平射炮4門。各步兵連有步槍120支,輕機槍12挺,擲彈筒2門,擲彈槍12支。

而進攻的日軍僅有日軍獨立守備第2大隊的第1、第3、第4中隊和1個炮兵班,區區五六百人而已,裝備也不如第7旅先進。

在這點日軍攻擊下,第7旅除一部自發還擊以外,大部倉惶逃走,瀋陽幾小時後就淪陷。

佔領瀋陽,日軍毫不費力繳獲了瀋陽兵工廠的大量裝備:步槍約15萬支,子彈約3百萬發; 迫擊炮約6百門,炮彈約40萬發; 山、野、重炮約250門,炮彈約10萬發; 火藥約40萬磅。瀋陽東塔機場的飛機,全部被日軍繳獲,包括已在使用和進口尚未安裝的約110架戰機。

其中僅僅是山野重炮這一項,就已經超過了關內蔣介石中央軍炮兵的總和。

可以這麼說,中國近代史尤其是1840年以後的戰爭雖丟臉,也丟臉不過這一次。

就算是可笑的滿清八里橋戰役,好歹蒙古騎兵還衝鋒了幾次,不是剛一開打就開溜。

很多人認為918事件是突發事件,薩沙認為是必然的事件。以張學良如此用兵,日本人不進攻才有鬼。

虎父犬子,真是丟了他老子張作霖的臉。


薩沙


再大的家業攤上不中用的新繼承人,也會在短期之內被糟蹋的一乾二淨,張學良可以算得上是近代中國最不堪重用的敗家子。



一支軍隊能否擁有戰鬥力關鍵在於這樣的軍隊有沒有靈魂,而這種靈魂往往來自於這支軍隊的統帥,張作霖時代東北軍談不上戰鬥力全國第一,在卻是全國軍閥都不敢忽視的重要武裝力量,而在張作霖遇害22年後,彭老總指揮著東北四野為先鋒的中國人民志願軍,更是橫掃朝鮮北半島,敢跟16個國家的聯合國軍隊正面硬扛,可就在這兩者之間的中期,曾經連蔣介石都不敢輕視的東北軍卻被張大公子玩的一塌糊塗,不到十年的光景,就把老子留下的產業丟的一乾二淨。



中東鐵路事件被打的一敗塗地還勉強情有可原,畢竟對手是連歐洲都不敢輕視的蘇聯,可918事變之後,小六子一系列的舉動卻完全不能讓人理解,918事變有著近萬守軍的瀋陽被幾百個日本鬼子逼退,幾十年後張學良解釋成自己錯判了局勢,可當自己率主力趕往錦州,面對日軍的咄咄逼人和大舉侵略時,張學良卻再次選擇逃跑,難道也是錯判形勢?究竟這是解釋給後人聽,還是自己哄騙自己?

當然也有別的觀點認為作為地方軍閥,軍隊是自己核心力量的根本,一旦失去自己將一無所有,後期面對日本的舉國侵犯時,張學良害怕丟掉自己最寶貴的軍隊似乎也情有可原,畢竟以他一派力量很難對抗日本整個國家,但這樣的看法實際上並沒有太大的說服力,因為真正能夠鞏固軍閥根本的,並不只是表面存在的軍隊,更有地盤這個最寶貴的資源,有它才能不斷的輸出血液,來資養更多的部隊,可張學良偏偏把自己最不應該丟的看家東西丟個一乾二淨,真的是錯判形勢和保存軍隊嗎?在我看來更是沒種!作為長期養尊處優的大少爺,他根本就沒有一箇中國人。一箇中國軍人最起碼的血性!



所以像張學良這樣氣質的人執掌東北,沒有遇到強大的對手時能夠勉強自保,當真正的對手來臨時,以他的性格,卻只能選擇提前跑路。

事實上以他的個人威望和性格,從他繼承家業之日起,他就無法向自己的父親那樣能夠真正的領導整個東北各方勢力,小軍閥們各自為政,算是自己嫡系的奉系軍閥智囊楊宇霆又因為害怕控制不住而提前選擇內訌幹掉,在自己本來就控制不住奉系整個勢力的情況下,又提前拉大了下層領導的距離,也造成了918事變之後,幾年時間東北軍就迅速走向分崩離析。


遼寧資深球迷


老子英雄兒軟蛋,坑爹到底沒商量,慫包將軍張跑跑,紈絝子弟稱少帥。

從土匪到軍閥,從軍閥到大帥,張作霖的成功一步一個腳印

說起張作霖,那可是中國近現代史上響噹噹的人物,他從一個土匪出身,在晚清和軍閥混戰時期迅速發展壯大,雄踞東北,人稱“張大帥”,甚至一度問鼎中原,左右中國大局,尤其是頂住了蘇聯、日本兩國的強大壓力,對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利益有功,就連孫中山都說:“雨亭(張作霖)把東三省治理得很好,不過外有日本掣肘,處境也很難。”

1875年3月19日,張作霖生於奉天海城縣西90裡的北小窪村。他從小沒有受過系統教育,只跟著私塾先生楊景鎮念過3個月的書,斗大的字不識一籮筐,也沒學到什麼為人處世的大道理,但晚清東北地區的混亂時局成為他成長最好的老師。

1888年,張作霖的老爹張有財被賭徒打死,年僅13歲的他跟隨二哥前去報仇,結果在爭鬥中槍支走火誤傷人命。混亂中,哥哥被捕,張作霖卻趁機逃走,顯示出他的機靈和頑強。

迫於生計,張作霖14歲便走向社會謀生,他給人當過學徒學過木工,幹過貨郎賣包子,甚至學過獸醫,也曾投靠清軍當過兵,雖然沒有在這些行業取得成功,但這種在社會混跡的經歷讓他學習到了為人處世的技能,不斷成長成熟起來。

1895年,20歲的張作霖從部隊返鄉,當起了獸醫,並娶了一門媳婦——張作霖的原配夫人趙春桂,但年紀輕輕的張作霖不甘心當一名獸醫,很快投身綠林,當了一名土匪。

1900年,義和團運動爆發,沙俄趁機侵佔東北,地方陷入一片混亂,到處都是大小土匪,百姓人身和財產安全遭受嚴重威脅。頗有見識的張作霖在趙家廟拉起了“保險隊——類似村民保安互助組織,他負責的“保險區”內,土匪不敢前來騷擾,張作霖因此得到村民稱讚,由此聲名鵲起,成為各方拉攏的對象,後來任馬隊幫帶(副營長)後升管帶(營長)。

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張作霖迎來人生的新轉機。

他充分利用自己在社會底層混跡獲取的經驗,利用各方矛盾,在俄國、日本和清廷之間反覆周旋,特別是1911年武昌起義後,張作霖參與鎮壓革命黨人和支持袁世凱稱帝兩件事讓他得到高層器重,不斷擴大自己勢力。1918年9月,張作霖利用日本的勢力控制了奉、吉、黑三省,成為“奉系軍閥”首領,被任命為東三省巡閱使,從此開始虎踞東北的生涯。

此後,張作霖充分利用自己坐鎮東北的優勢,他先是坐山觀虎鬥,看直係軍閥和皖系軍閥大打出手,後又聯合直系,擊垮皖系,再後來和直系“感情破裂”,經過兩次“直奉”戰爭,於1927年6月18日,入駐北京,就任北洋軍政府陸海軍大元帥,代表中華民國行使統治權,成為國家最高統治者,也達到了人生的最巔峰。

綜觀張作霖發跡的整個過程,他從社會最底層幹起,經歷過挫折,遭受過失敗,卻沒有貴人提攜,也不靠運氣,完全靠個人能力,在夾縫中求生存,在亂世中漸壯大,最後登上人生巔峰,這是一個草根逆襲的成功典型。

張作霖的成功不是偶然的,他是一個從槍口下舐血的粗人,“媽個巴子”是他掛在嘴邊的口頭禪;他是一個不識字的文盲,但懂得國家大義,堅決抵制日本和俄國對東北的滲透;他就像劉邦和朱元璋的合體,一點一點打拼自己的事業。

張作霖的成長經歷決定了,他絕不會輕易放棄自己苦心經營數十年的事業,哪怕是付出生命的代價,也絕不會將之拱手送人,但他最喜歡的兒子張學良就不一定了。

1901年,張作霖在逃亡途中,他的夫人趙春桂在馬車上生下了一個男孩,這就是張學良。

與父親張作霖不同,張學良是名符其實的“官二代”加“富二代”,所以他不必像父親這樣打拼事業,也造成了他缺乏足夠的社會歷練,在政治上略顯幼稚,對老子的事業也不甚珍惜,結果成了名符其實的敗家子。

1928年,張作霖被炸死,他的突然死亡,把張學良一下子推到風口浪尖上。

當時的國內形勢十分複雜,汪精衛聯合閻錫山、馮玉祥、李宗仁發動中原大戰,手握重兵的張學良成為雙方爭取的對象,最後張學良果斷決策,宣佈“東北易幟”,帶兵入關支持蔣介石,幫助蔣介石打敗對手,完成全國形式上的統一,對國家和民族也是做出貢獻的。

但不久後,張學良做出了一個讓他成為千古罪人的決策——將東北拱手讓給日本

1931年9月18日,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正式拉開侵華戰爭序幕。

張作霖死前,給張學良留下了極為豐厚的家底,我們無論是燒錢,拼人還是拼裝備,以東北軍當時的實力,完全可以和日本掰一掰手腕兒,我們不妨看看當時東北軍的實力。

財富方面,東北王張作霖的財富在全國雄踞榜首。1926年10月,成都《民視日報》曾粗略估計過北洋時期71名大官僚、大軍閥和大商人的個人私產,他們的資產總額高達63000萬元,張作霖一人便獨佔5000萬!日軍佔領瀋陽後,僅在張學良官邸一處便搜出金條8萬根共計256萬兩,而張家的全部房產、文物珍藏等資產搶摺合奉票(東北發行的紙幣)高達1.54億元!

兵力方面,當時的東北軍有步兵25個旅、騎兵6個旅、炮兵10個團,總兵力約30萬,是中國第二號武裝力量,刨去部署在平津地區的9個精銳旅及騎兵、炮兵、工兵等共10萬人,部署在河北、察哈爾的步兵3個旅、炮兵2個團共8萬人,留駐東北的有步兵12個旅、騎兵3個旅和省防旅,總人數約8-9萬人。另有海軍3000多人、空軍3000多人(5個航空兵隊)。

裝備方面:東北軍擁有全國規模最大、遠東前三的瀋陽兵工廠,生產巔峰期有工人3萬餘名,日產量可武裝一個營,月產量可裝備一個師;空軍擁有法國和捷克兩國進口的100餘架新式飛機;海軍擁有大小艦隻21艘,3.22萬噸,艦隊官兵3300人。

與此同時,駐紮東北的日軍總兵力不足2萬人,而且分散駐紮在公主嶺、奉天、大石橋、連山關、鐵嶺、鞍山等多處。如果張學良下令東北軍拼命抵抗,即便裝備和戰鬥力不如精銳日軍,也完全可以抵抗數天,駐紮關內的東北軍精銳完全可以迅速馳援,蔣介石也可以既是做出應對,而日軍顯然沒有這種便利。

由此可見,如果張學良堅決抵抗,東北軍不可能能讓日本人毫不費力地佔領東北三省,但張學良卻選擇了不抵抗,導致東北一夜之間盡歸敵手。

最誇張的是,張作霖逃跑時連老爹張作霖的棺材都沒來得及下葬,張作霖的棺材落入日本人手中後,日本人考慮到張作霖在東北的影響,雖沒有開棺鞭屍,卻也讓它風吹雨打,一直停靠了6年之久,最後還是張作霖當年的把兄弟、後來投降當了漢奸的張景惠想辦法,把張作霖葬在了遼寧錦州市凌海市石山鎮南驛馬坊村,與他的元配夫人趙氏合葬在一起。

美籍華人學者唐德剛曾經如此評價張學良:把個花花公子和政治家、軍事家分開來做,則民國史上實是車載斗量,沒啥稀奇;可是把這三種不同的行業,拼在一起,搞得三位一體,如魚得水,則學良之外,也就真的別無分店了。

一代梟雄張作霖若是泉下有知,不知對如此敗家的兒子作何感想?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張作霖在歷史上爭議很大,其出生經常給人說起,不過就是土匪出生麼?歷史上很多帝王都是土匪出生的,不能就此詬病張大帥。
張作霖在的時候,日本人想在東北搞事沒有那麼容易,所以日本人想霸佔東北,首要的是要先搞死張作霖。不管張歷史的作為如何,但是不讓日本人染指東北,還是值得稱道。
張作霖在,東北在;張作霖亡,東北亡!
最讓人跌破眼睛的,其實是他的那個“著名”的兒子——張學良。

溫柔鄉里英雄冢。這是對張學良的說法,純粹一個花花公子。老子給日本人炸死了,也不敢反抗,要知道,他有30萬軍隊,而其實日本人在東北只有2萬人,張學良後來解釋說,是誤判了形勢。當時的情形是,日本人在瀋陽發動九一八事變的時候,張學良正在北平喝花酒,自然是不瞭解形勢,以為就是一個小的事件,息事寧人,遂下令不抵抗。 但他不知道,這是日本人蓄謀已久的陰謀。花花公子那懂得這些,除了貪色外並沒有熊膽,所以下令不抵抗,他喝花酒不要緊,但卻是葬送了東北大好河山和三千萬子民,將中華民族拖入深淵,此後日本人步步進逼,中華一步步淪喪,直到後來日寇的全面侵華戰爭。

你說張學良是不是賣國?是的,他沒有想賣國,但是他的行為與賣國何異,我看更甚!假如張學良拼命抵抗了,不管成效如何,還有後面日本人全面的侵華戰爭麼?還有麼?還有麼?只此一項,張學良就是名族大罪人!(後來的功也不能抵罪)
何奈,張大帥被害,東北就此覆亡!歷史已矣,是非功過,大家心裡可以衡量吧。
張作霖決不是簡單的綠林草莽,而張學良就是也絕非什麼英雄!
要補充說明的是,為什麼我們和日本有深仇大恨,不說後來的全面侵華戰爭,其實只要中國有一點統一的苗頭,日本人就要扼殺。張作霖的實力逐步壯大,後來也入主北平了,雖然還沒有統一中國的實力,但是日本人也不願意看到。
再有,在軍閥混戰的年代,吳佩孚作為一個軍閥,卻也是很愛國的,隱隱具備了統一全國的實力,但是日本人絕對不允許中國統一,中國越亂越好,所以後來日本人設法害死了吳大帥,還是割喉!嗚呼,哀哉,這個賬還是要記賬日本人頭上的!

1939年“西安事變”爆發,這讓張學良成為了全國人民的聚焦點。歷史課本不說張學良東北不抵抗的事情(他抵不抵抗,蔣當時是左右不了他的),只從某個角度說他的的“某件事”。但即使是這樣,張學良也和偉大無關,貼點金說就是良心發現。

那麼,張又為什麼要發動“西安事變”,我更傾向於這樣認為:

第一,不是張不想打紅軍,是其根本不是紅軍的對手,花花公子的“少帥”那是“土匪”的對手,他自己打怕了,也不敢打了,這是其一;
第二,繼續打下去,張的實力也會消弭殆盡,沒有實力了,你以為張還會是民國海陸空“副總司令”麼?他還想保留東北軍的那點“實力”。

第三,兔子逼急了也要咬人的。蔣介石不斷地逼張學良“剿匪”,張剿也不是,不剿也不是。這個情形,舉個栗子大家就理解了。有中學生成績不好,上學也上不進去,家裡卻也逼得緊,上也不是不上也不是,最後索性離家出走,或者是和老師、亦或和學生、家長等鬧出點“失控”的事情來,其實中學生最開始也不是那樣想的,就是逼急了做出了一些“蠢事”吧。

再看我們的張少帥,和這個情形是不是很相似?給蔣急了,做了點“過火”的事情,總算沒有慫到底,只是他沒有料到,事情的影響之大,遠超想象,還以為是小孩子的過家家,回去和家長認個錯就好了。以為護送蔣會南京事情就可以平息了麼?沒有那麼簡單!我看蔣對他還是夠仁慈了。

第四,當時的形勢使然,聯合抗日已經成為廣泛的呼聲,何況後面還有很多“推手”,張也是由不得他自己了。


種種原因,最後終於發生了那次震驚中外的“兵諫”。由於“西安事變”對當時的局勢影響甚大,張學良也就全國人矚目。那麼張學良就是英雄了麼?狗屁,“西安事變”只不過是張學良逼急下的自然反應,最多可以算作是張對東北三千萬父老的良心發現,一點點自我的靈魂瀆罪吧了!

還要說明一下的是,縱觀張學良一生,他打過什麼勝仗麼?有麼?有麼?偶爾逞能雄起了一把,和蘇聯幹了一架,結果還是“賠了夫人又折兵”,喪失了不少東北的利益。所以,張絕非什麼軍事人物,連政治人物都算不上。

世界上的很多事情,有其前因,自然有其果,不以一事論人。評論一個人,要看其一生的表現,最後才是歷史功過是非。

如果一定要說張學良是個人物,應當是當時女人心中的“男神”了!說起少帥,首先這兩個字就夠人豔羨了,特別是女人遐思。一是年紀輕,長的帥;二是少帥是“管二代”、“太子爺”,未來的“王上”,光環已經夠耀眼了,已經夠女人們瘋狂啦,用現在的話說就是:超級男神,國民老公,那個女人不喜歡?更讓女人痴狂的,還是張的“風流”本性,人帥多金會調情,有身份有地位,三者的結合,張也就成為了當時上流社會女人們最佳的YY的對象。

這不,趙四小姐的愛,就驚了天地,泣了鬼神!超脫了人們對她“小三”的現實的俗羈,果然是愛情偉大,當一個女人迷戀一個風流王子達到忘我的地方,並經過了世間和時間的多重考驗的時候,她早已不是小三,是一個愛情傳奇!至今還令很多女性回味,比之《北西》“愛情”境界何止高出了萬倍!

再後來,張定居美國,在友人那裡,他在最最津津樂道的,還是他曾經的風流往事。雖然張的一生有大的起伏,但最終究沒有改變張學良風流的內在本質:花花公子的草包將軍!


也許你並不認同,但是你看晚年張和人誇耀最多的就是他的風流韻事,也可見其的“精神修為”!這樣的人,你還指望他“領導”的東北不衰敗,也是做夢了吧!

歷史已矣,歷史不可以改變,但是,我們仍需清晰認知這一切發生的根源,不能讓歷史重演!


偉奕星城



張作霖的時間與張學良時代完全不同。張作霖的時代,與日本有密約,因此日本對於張作霖給與大力的援助,包括大量的資金援助。同時,張作霖時代,中國北方是軍閥混戰,張作霖左右逢源,趁機獲得大量資源,利用這個資源進一步控制了東北全境。外部除了日本,蘇俄也處於內戰,無暇顧及東北,讓張作霖的外部壓力輕了很多。


但是張學良時代,因為內部洋派對他的易幟做法不滿,所以內部整合並沒有其父親時代那麼順利。之後張學良槍殺楊宇霆,使得洋派與張學良關係很緊張。內部整合的失敗是張學良衰敗的第一原因。其次就是張學良主動挑起與蘇俄的衝突,在1927年,張作霖已經不顧國際法,派兵搜查蘇俄大使館,引發了雙方的關係緊張,到了邊境衝突時,蘇俄完全把張學良看作反蘇分子。因此張學良失去了在東北利用蘇俄制衡日本的機會,也為即將到來的滿洲事變埋下伏筆。這是張學良衰敗的第二原因。


張學良衰敗的最大原因是,張作霖的奉軍因為不敵北伐軍,才敗出關外,實力大損,逃回瀋陽途中被炸死,張學良才有機會成為東北領導人。但他並沒有休兵養民,東北易幟後不久,中原大戰爆發,貪圖南京方面的數十萬大洋,張學良派兵進入關內,使得關外兵力空虛,民心不想再戰,最終失去了東北。種種的戰略失誤使得張學良失去了東北這個重要的戰略基地,這個責任完全應該由張學良承擔,沒有判斷失誤,或許日本很難佔領東北,日本也不會輕易發動對華作戰。


橋本看日本


這個問題具有一定代表性,電視劇中那個不讓日本人佔一點便宜的張大帥被大眾所熟知,另外一個卻是“子不如父”的陰影下在歷史中被遺忘。這不能說是今天的歷史定位錯了,而是在多元化的今天,張學良卻被刻意迴避和歪曲,今天我們來說一說這位為中國抗戰做出了巨大貢獻的愛國將領——張漢卿!

張作霖為何能“雄踞”東北?

說起“土匪出身”的張作霖“轉正”路途,就不得不提他的兩位義兄張景惠和湯玉麟,這兩者對張作霖都有救命之恩。在他們的一路幫扶下,1902年張作霖從綠林首領變成了清朝的地方官員,他們之間有著錯綜複雜的“幫襯”關係,閒言少敘,到1911年辛亥革命前夕,張作霖剛好完成了掌管250人的地方團練到掌管15個營5000多人的巡防營首領的轉變。

辛亥革命爆發後,原清政府在東北的總督趙爾巽(訓音)搖身一變成為了中華民國的奉天都督,張作霖為其保駕護航鎮壓了張紹曾,藍天蔚,並刺殺了他的反對派張榕(同盟會會員)等人,深獲趙的信任,從而獨霸了奉天省城。辛亥革命失敗後孫中山辭職,袁世凱就任臨時大總統,北洋軍閥統治開始,“有兵就有權”的張作霖被袁世凱任命為27師中將師長,正式開始了他“雄踞東北”的一生,由此逐漸誕生了“奉系”軍閥。由於日俄戰爭後日本獲勝,東北就一直是日本的“勢力範圍”,為了獨霸奉天全省排除異己,1912年1月張作霖第拜訪日本駐東北總領事合謙太郎:“如果日本對我有何要求,我一定盡力而為!”,1912年12月日本關東都督福島中將路過奉天,張作霖立刻拜訪福島說到:“如果都督有何命令,我願按照日本的指示行動”(《日本外務省檔案》第115頁)。張作霖的目的就在於藉助日本的勢力壯大自己,此後在日本的幫助下,張作霖逐漸排除了異己,並獲取了“奉天將軍”一職,成為奉天省最強的勢力。袁世凱死後,張作霖改任奉天督軍兼任省長,因此張作霖的“奉系”從發端開始就和日本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深諳事故“投桃報李”的張作霖逐步開始出賣東北主權,用以換取日本更多的支持,擔任東三省巡閱使的張作霖先後以武力趕走了“奉天將軍”張錫鑾,又趕走了袁世凱的心腹段芝貴,鬥倒了馮德麟,全面掌控了東北三省的軍政大權,統一了東三省,隨後又控制了熱河,察哈爾和綏遠,張作霖稱雄滿蒙,成為了“滿蒙王”,這背後都有日本勢力的支持,此時張作霖事實上成為了日本在東北扶植的代理人!


典型的例子就是日俄戰爭後日本勢力剛進入東北時,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說:“日本在滿洲的權利,是因講和條約由俄國讓給的,除了遼東半島租借地和(半條中東)鐵路之外,什麼都沒有,滿洲絕不是我國的屬地,純粹是清國領土的一部分。在不是我國屬地的地方,沒有行使我國主權的道理。滿洲的行政責任必須由清國負擔。”這句話的意思大家要看清楚:張作霖上臺之前日本勢力在東北的實際情況是“除了1904年金州設立了關東守備軍和遼東半島租借地及(半條中東)鐵路之外,什麼都沒有”!


在統一東三省的過程中,張作霖必須換取日本的支持,因此他在經濟上給日本大開方便之門,只要日本要,只要他有,就照單全給,期間日本積極地修建了四洮路全線(1923年)、天圖線(1924年)、洮昂線(1926年)和吉敦線(1928年)。使得日本在中國東北的鐵路網布局順利完成。為了一己之私張作霖拱手將東北鐵路權傾囊而出,甚至還允許日本人在東北購買土地,由此引來大量的日本移民,東北儼然成為了日本的“國中之國”,張作霖的一系列賣國行為讓日本成為東北一家獨大的外國勢力,從而引發了日後一系列的嚴重後果。到九一八事變之前,日本已經完成了對東北進行的全面滲透和控制,這就是為什麼“九一八事變”日本能從各個方面迅速控制東北的實際原因!

“皇姑屯事件”一代梟雄殞命

第一次直奉戰爭,奉軍裝備並不比直軍差,而且地盤跨東三省和熱察綏三個特區,千里地域連接成為一片,進可攻退可守,但是老兵不諳戰陣,老將指揮無能,剛接戰便潰不成軍,只有張學良和郭松齡的“新軍”潰而不亂,穩住陣腳。使得張作霖對張學良刮目相看,1922年張作霖下決心開始整頓軍隊,創建海空軍和軍校。張作霖提拔和重用國內和日本軍校畢業的將領如楊宇霆,郭松齡,姜登選等人,制定了新的陸軍條例,經過兩年的整頓將奉軍編為三個師27個混成旅,五個騎兵旅,全軍17萬人,統一了番號,部隊作戰能力大為提高。

郭松齡反奉後初期節節勝利,後期張作霖不惜出賣東北權益獲得日本支持,很快將反奉軍瓦解擊敗,張作霖令將郭松齡夫婦押回奉天審判,但楊宇霆矯命將郭松齡處決。1927年六七月間日本召開了“東方會議”通過了武力解決阻撓日本獲得東北權益的決議,隨後日本向張作霖索取之前張作霖允諾的“滿蒙權益”。由於張學良具有反內戰反日本的思想對張作霖有了深刻影響,加之國內民眾反帝反封運動高漲,張作霖不敢輕易答應日本苛刻要求,日本見張作霖不願接受東北變成日本殖民地的要求,隨後在“皇姑屯事件”將張作霖炸死。應該說當時“大公報”對張作霖的一生與日本帝國主義有既利用又抗拒的錯綜複雜的關係,尤其後期拒絕與日俄簽訂賣國條約而遭其謀害給了客觀的評價,這也與張學良的新思想對其影響密切相關。


張學良繼任後東北衰敗了?


張作霖被炸身亡,張學良臨危受命,繼任伊始頒佈了五項綱領:

一:罷兵言和,反對內戰。

二:實行睦鄰友好。

三:勵行精兵和兵農政策。

四:開源節流和政治改革。

五:尊重民意,取諸公決。

這五項綱領不僅對振興東北經濟起到了積極作用,也在政治上改革了奉軍。甚至於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政治綱領如出一轍。

張學良和其父張作霖有著完全不同的思想,他接受併兼有的是儒家封建思想教育和歐美資產階級民族民主思想,具有堅定的反帝愛國觀念。從他開始軍旅生涯開始,具有的竟然是反對軍閥混戰,張學良嘗言:“自任旅長時起,每次作戰觀於官兵傷亡之慘狀,人民之流離失所,皆深感痛苦,徒遭人民之怨恨”。第二次直奉戰爭張學良更是表示:“不爭權利,決不願為軍閥”

在日本軍方強壓東北軍政當局屈服的時刻,要知道張作霖的主張是東北自主,

而張學良強烈的“息內爭,御外侮”的完整思想是統一,兩者之間完全的不同,最終張學良衝破重重阻力,宣佈“改旗易幟”,這是中國近代史上“大一統”的重要大事件!

由於改旗易幟使得中國南北統一,在東北民眾各界同時出現了“反日愛國,收回路權”

的強烈需求,並達到了狂熱的程度,為日後因“中東路事件”和蘇聯開戰埋下了伏筆。可以說張學良和他改造而成的“東北軍”走過了中國近代史上一段極端豐富和錯綜複雜的道路,期間充滿了歷史辯證法。

改易旗幟標誌著東北邊防軍的正式誕生,同時張學良大量任用講武堂軍官,並將其改造成“國家武力”,東北軍這一通俗稱呼正式出現,這支軍隊也最終成為了“九一八事變”後的“唯一自始至終打滿十四年抗戰的中國軍隊”

張學良主政東北後大事記

一:張學良主政東北後先是解決了“大親日派”張宗昌和褚玉璞部反叛,隨後即開始裁軍,將40餘旅45萬人的奉軍保留編額約30萬,每月節約軍費支出約200萬大洋,減輕了東北人民的負擔,(由此可估算奉軍薪餉)。

二:“楊常事件”平定了楊宇霆和常蔭槐預謀的政變,鞏固了張學良軍政首腦的地位。反對改旗易幟的楊常二人是堅定的親日派,楊宇霆主張的東北自主正符合日本的利益需求,對張學良的政令和軍令採取對抗的態度,使得張學良很多政令無法順利推行,在外部軍閥看來“東北軍政往往言而無信”早在張作霖時代楊宇霆負責的和日本鐵路籤訂的密約就已經充分暴露楊宇霆親日派的嘴臉。而張學良支持民眾的路權運動,和楊宇霆之間有著嚴重的分歧,對日本提出的鐵路商租權和新修鐵路事宜,張學良均與言辭拒絕。楊宇霆向捷克訂購三萬枝步槍武裝自己的部隊事件暴露後,張學良除掉楊宇霆之心日甚。二人曾有一段經典對話:“楊:你走你的中央路線,我走我的日本路線,兩寶總有一寶壓中,這不是挺好麼?”張:“如果是你的那一寶壓中了呢?”楊宇霆無言以對。


三:中東路事件和蘇軍開戰,成為中蘇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武裝衝突,蔣介石片面誇大蘇聯在東北的勢力,使張學良認為蘇聯在東北勢力對其統治構成威脅,慫恿張學良強行收回中東路,以致釀成戰事。同時蔣認為東北依舊是一個獨立王國,奉俄開戰,無論誰勝誰負都會使東北軍絕蘇,而使自己獲得漁翁之利。東北軍海軍可以說大部分都是商船改裝,火力和蘇軍有很大差距,但仍然擊沉蘇軍軍艦三艘,擊傷四艘,擊落飛機兩架,自身被擊沉軍艦五艘,東北軍更是派遣10萬大軍和8萬蘇軍進行決戰,但隨後較大的裝備差距,歷經苦戰陣亡被俘旅長各一人。韓光第部勁旅全軍覆沒。雙方隨後簽署“伯力協定”後停戰。

四:調停中原大戰,中原大戰蔣,馮閻李雙方投入近六十萬軍隊進行了大廝殺,共傷亡二十餘萬人,張學良審時度勢揮軍入關,使得蔣介石得以坐穩國民政府領袖寶座。也促成雙方罷兵休養生息。東北軍勢力控制範圍此時為“晉察冀熱綏黑吉遼”八省和北平、天津、山東青島,地盤之大盛極一時。並改編西北軍,晉軍,實力大增。但是由此張學良為整個北方事物所羈絆滯留平津,

五:平定石友三叛亂 這實際上是中原大戰的延續,面對石友三十萬大軍,張學良又調東北軍主力入關,乾脆利落的以誘敵北進,調虎離山的策略平定了日本策動的石友三叛亂,但此時張學良將大部分主力國防軍11萬人馬置於關內,造成了關外兵力空虛,為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創造了條件,或者說日軍處心積慮的為自己創造了條件。


“九一八事變”爆發時中日兵力對比

“九一八事變後幾十萬東北軍一槍不放地完全退入關內”這是完全不懂歷史的人對東北軍的惡意歪曲,到1931年時,張學良名下的東北邊防軍計有步兵旅29個,騎兵旅8個,炮兵旅3個;另有獨立的空軍、海軍與屯墾軍,總共約28萬人。其他為各省非正規武裝(警察、公安等)部隊,由於調停中原大戰和平叛石友三,東北軍主力11萬人在關內,黑吉遼三省駐軍僅剩16萬人,另有“不聽號令,擁兵自重”的熱河湯玉麟部。但東北軍調入關內的部隊,由於日本人控制的山海關鐵路的阻撓已經無法再回到關外了。

東北軍瀋陽兵力概況

事變前整個遼寧只有4個國防步兵旅(其中第12旅駐紮在錦州,替東北軍把守回家的路),其餘3個旅,第七旅在瀋陽,第19旅在興城,第20旅在洮南,1個騎兵第3旅在通遼,調出關的部隊能回到遼寧的只有炮八旅(重炮兵,裝備150毫米榴彈炮)在彰武、阜新一帶,還有東北軍的空軍基本全體回到了瀋陽,這些部隊能順利回到遼寧日軍是有深謀遠慮的,因為沒有步兵掩護只能乖乖被鬼子繳械,炮兵13團駐在錦州、北鎮一帶。其他的就剩下東北講武堂的2000多學員(東大營),大部分都是赤手空拳。所以說當時在遼寧的正規軍只剩下5萬餘人。而真正的對峙在瀋陽的東北軍只有獨立第七旅的8000士兵,

日軍兵力部署

分散遼寧各地的五萬餘東北軍在遼寧面對的是:準備充分,裝備精良的關東軍第二師團一萬餘人及六個獨立守備大隊5000餘人,瀋陽城內1500多名日本警察和憲兵,還有部分已經動員起來的日本在鄉軍人總數約6000人。在朝鮮日軍還有隨時可以增援的關東軍主力師團。天津日租界還有日本駐屯軍控制著山海關鐵路,塘沽停泊有日軍艦隊配屬著海軍陸戰隊。

當時的中國當局(包括張學良的東北當局和蔣介石為首的國民政府)都力求避免與日軍決裂,以為像濟南事變那樣忍耐一下,不讓鬼子找到藉口,就算鬼子動手也可以通過國際力量和平收回。這樣,獨立第七旅就成為一顆棄子被孤零零放在瀋陽等待著鬼子的進攻,而他的手腳還被“攘外必先安內的不抵抗國策”死死束縛。九一八事變關東軍15旅團內外夾擊進攻瀋陽和北大營的同時,第三師團同時進攻長春。東北軍猝不及防被各個擊破。

九一八事變東北軍失敗的根本原因

除了上述“攘外必先安內”的不抵抗國策之外,九一八事變的根本原因還在於蔣介石的“排除異己,剪除東北軍對蔣介石的國民政府的威脅”有關。中原大戰東北軍作為舉足輕重的第三方力量,十萬餘東北軍兵精糧足揮軍入關雖幫助蔣介石平定反對派坐穩第一把交椅,但擁有“穩固後方”的三十萬東北軍從此在蔣介石的內心裡成了一個揮之不去的噩夢,成為蔣介石通往權力巔峰的“絆腳石”,但老謀深算的蔣隨後就用了三招將東北軍徹底瓦解並讓張學良背上了丟失東北的“惡名”

一:釜底抽薪,挑撥離間,利用收回路權運動挑撥張學良和蘇聯開戰,使得夾在蘇日中間的東北軍政當局“絕蘇”以對日本,使得東北軍孤立的和日軍對抗,無論勝負對蔣介石來說都是好事。

二:暗度陳倉,驅虎吞狼。蔣介石鼓勵張學良對日採取積極政策,大修鐵路損害日本在東北的各項權益,定下“攘外必先安內”的不抵抗國策束縛東北軍政當局的手腳,面對日軍進攻卻把外交的主動權掌握在國民政府,使得東北軍處處被動挨打,丟失東北根據之後的東北軍只能聽命於蔣。

三:借刀殺人,上屋抽梯。長城抗戰就不必多說了,黑東北軍作戰不力的就是國民革命戰史,事實上26萬東北軍全員參戰,忽悠張學良“以密備六個師北上增援”,還答應親自北上,實際上則親自坐鎮去了江西剿共。而同時蔣介石對宋子文的電報中卻稱“中央軍早上不如緩上”,典型的例子是:北大營第七旅改編的67軍107師在黃土梁的作戰中力戰日軍四日彈盡糧絕後節節抗擊後撤,隨後在長城古北口外圍陣地再次與日軍半個師團激戰三日死戰不退,終被擊潰,但關麟徵的25師100公里的距離足足用了五天才奉調到達戰場,開戰僅一天全面潰散,吹破大天也是隻打了一天!熱河失守張學良下野,何應欽上臺立刻解散北平救國會,使數十萬東北抗日義勇軍失去糧彈來源陷入低谷,同時何應欽改編東北軍為四個軍,佈置在了一線日軍的火網中任意消耗,使得長城抗戰中六萬多的傷亡中,僅東北軍就傷亡四萬餘人。戰後匆匆一紙“塘沽協定”出賣了東北和長城抗戰。隨後調東北軍南下和去西北“剿共”,再次大大削弱了東北軍的實力。

面對蔣介石這個“大哥”一次又一次的算計,忍無可忍的張學良隨後絕地反擊,也給了蔣介石一記重擊:反客為主,擒賊擒王。發動了西安事變,終於促成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張學良作為愛國將領歷史給了很高的定義,不但自掏腰包支持東北軍和義勇軍抗戰,還幫助了困苦中的紅軍,先後提供了大洋67萬,子彈1100萬發和八路軍四萬套軍裝的援助,使得紅軍改編的八路軍有了一定的物質基礎東渡黃河,成為敵後抗戰的中堅力量!張學良對中國的抗戰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近些年來部分為蔣介石消極抗戰翻案者罔顧事實,一味歪曲東北軍抗戰,甚至以罵張學良為能事,篡改歷史,恣意妄為,終將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