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親人離世後,覺得生活沒有了意義,怎麼辦?長久下去會不會得抑鬱症?

酥糖生活錄


親人離世後,會覺得生活沒意義,經歷過的人能理解這種絕望的心情。如果不及時調整好自己的心態,接受事實,面對現實,真的會得抑鬱症的。特別是失子之殤。我媽媽堂哥的兒子,也就是我表哥,名牌大學畢業,一畢業工資就很高,他從小無論是學習還是後來工作,都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可以說是我們家族的驕傲。表哥為人也很好,賺了錢會跟我外公外婆買些東西,也會請我們吃飯。記得那年過年,所有親戚還去舅伯家吃年飯,很是熱鬧,那時候表哥還精神奕奕,神采飛揚。但3個多月後,就聽說表哥生病了,具體什麼病舅伯也沒說,我們也不好問,只知道最後需要換血,換一次血能維持七天生命,換了幾次後,家裡沒錢繼續換了,然後表哥要求把房子賣掉,還說以後好了會賺很多錢,把賣掉的房子再買回來。可能最後聽了醫生的建議,舅伯沒有賣掉房子繼續給孩子換血,然後表哥帶著深深的遺憾離開了,離開時才26歲。

最後沒有滿足孩子的願望可能也是一大心病吧,幾年過去了,舅伯一直沒有走出來,再也沒參加家族聚會,過年過節也不走動,也不希望親戚去他們家拜年。

去年初,我也經歷了父親絕症,是我看父親消瘦了,強烈要求他體檢查出來的。發現癌症後,也找了我們當地最好的醫院、最知名的教授治療,帶他各處去找中醫,蜂療、靶向藥、食療,都用上了,我爸這個人一直篤信“生死有命”,是個相對很樂觀的人,最後7個月裡他跟我聊了很多,從他小時候,聊到他工作,聊到他一生,他說他一生都是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活著,還說我比醫院病人裡的其他孩子做得好太多,還特意囑咐,讓我不要太傷心,他可以跟他父母、姐姐在天上團聚了。

“會好的,有好多人疾病都自愈了,萬一不好,來世我們再做一家人”我跟我爸說道。

聽到這些話,我爸好開心,都笑成一朵花。

他笑著回覆我,“那以後不還要跟你媽打結啊”。

後來的日子我爸在醫院都很平靜,雖然他求生欲也很強,但是又有什麼辦法呢。

最後幾天我爸昏迷了,走得很安詳。醫生說我爸繞過了痛感神經,所以沒有感覺到痛。

有時候想著,我爸要是能活著多享幾年福再走,該有多好啊!但人生哪能想怎麼樣就怎麼樣啊,必須得接受現實。

現在我是這麼面對親人離世的:

1、接受現實,面對現實。親人已經離世了,除了堅強面對,沒有其他辦法。

2、在親人活著時用心對待,盡心照顧,溫暖陪伴,最後階段做得好,遺憾會少很多。

3、每當我想到我爸離世,很難受的時候,我就想,如果我爸還活著,他會跟我說什麼,他肯定希望他的女兒能高高興興的生活,那樣,他在天上看到,也會開心的。

4、讓時間來解決,時間的力量是讓人震撼的。在親人剛離世時,要多找事做,讓自己忙起來,消極情緒就會少很多。

5、想象著親人已經回到大地母親的懷抱,已經提前一步登上了極樂世界。

6、已經這樣了,你接受也得接受,不接受也得接受!!!



淡然820529


親人離世後,我們之所以覺得生活沒有了意義,是因為這個親人對我們來說,非常重要,我們對他有很深的感情。


一般來說,親人離世後,我們要走出內心的痛苦,要經歷以下三個階段。


不願意接納親人離世的事實

這個時候,我們每天都像做夢一樣。親人的音容笑貌彷彿還在眼前,他怎麼就離開了呢,我們心裡認為這不是真的。

親人的離世,造成了我們內心嚴重的喪失感和巨大的空虛感。這種感覺讓我們很痛苦。我們想要擺脫這種感覺。於是我們啟動內在的防禦機制,就是逃避事實。

在我媽剛去世那一年裡,有時我好像聽到家裡座機的電話玲聲響起,就像是媽媽打來的。日有所思,夜有所夢,我常常夢到跟媽媽在一起做一些事,像往常一樣。醒來後常常淚流滿面,因為事實上媽媽已經離開了。


接納身體已經離開的事實,但自己沒能從與親人的情感鏈接中脫離出來


經過一段時間的掙扎,我們開始接受親人已經離開我們、天人兩隔、再也無法相見的殘酷事實。但我們與親人曾經深深鏈接的情感,卻還無法抽離,就像一句話說的:“過得去的事,過不去的情。”因為情感是深入我們的血液,記憶在我們的細胞裡的喜怒哀樂。很多人會沉浸在情感裡無法自拔。不僅是親人離世,有些失戀的人也一樣。我們曾經投注在對象身上的愛,無處安放。生活變得沒有快樂、沒有意思。



如果離世的親人曾經是我們的精神寄託。我們的人生在他離去後更像是失去了方向和依靠的浮萍。


我的伯父就是這樣。伯父母生前感情很好。在伯母去世三年後,伯父也走了。因為不快樂、因為思念、更因為沒有了精神寄託。


家人朋友對我們的關心很重要,但更重要的還是要靠自己。找點有意義的事情來做,堅強地活下去,找到屬於我們自己的生命意義。


取個網名叫風衣


親人的離世,特別是白髮人送黑髮人,只有經歷過的人,才體會得到心死莫過於身死了。

本人曾經在1999年痛失一個愛子,足足一年,每天都以淚洗臉,無時無刻不在想他,幾次想隨他而去,都給丈夫勸住了。

20年了,我的心中還是留下他那三歲的樣子,時常覺得他張開雙臂跑向前來,"媽媽,媽媽"的叫個不停。

剛開始那段日子裡,每天都渾渾噩噩,目光呆滯,遊蕩在街頭。有一天,孩子的哭聲驚醒了我,猛然回頭看到大的孩子茫然,驚恐的看著我。使我的心一顫,我還有責任,我必須振作起來。

接下來我強打起精神,改變一種環境,每天不停的做事,來分散對他的思念。我也知道,殘酷的現實造成了,是不可能再回到從前了,只有振作起來,才對得起你愛的人,愛你的人,加油。



山間百合


親人離逝,悲痛欲絕。記得二十七歲那年,最疼我的奶奶離開了,哭得撕心裂肺。感覺世界塌陷一般,支撐我情感支柱的奶奶,時時鼓勵我樂觀積極面對一切的奶奶,說沒就沒了。

安葬完奶奶,整整消沉了一個月。滿腦子都是奶奶的身影,奶奶的音容笑貌,奶奶的千叮萬囑。奶奶對剛生孩子的我,是一千個,一萬個不放心,總是尋找各種理由,讓我回家,萬分寵溺著我。

想一想,奶奶是最希望我幸福的人,怎麼捨得我如此消沉,落魄,頹廢。於是,帶孩子間隙裡,讓自己充實,忙碌起來,試著寫日記,記錄奶奶曾經對我一切的好。

這樣,從思念的深處走出來,允許自己想念,允許自己哭泣,允許生活所發生的一切,然後用奶奶教給我的智慧,應對一切。

奶奶融入我的生命,與我共同迎接生活。奶奶的生命消失了,靈魂卻屬於我,陪伴我度過每一寸光陰。


玉妮


我姐弟六人。父母也已過世。但我們的情份還在(大家也天各一方),不時電信構通,有時相互走動。誰那有什麼大事時也相聚一時。對父母思念是免不了的。他(她)們也不時的會在我的夢想中出現。。。這不十月一(北方人的祭祖節,相當南方人重陽節一樣)到了。過幾天又要回老家去祭奠一番了。隨著歲月的消失,祭祖之行也可能不會每節都去了。但是做人千萬不要忘了根本在那裡!千萬不要忘記了兄弟姐妹之間的情份!在人世間?可問每個人的父母情份?高致天!深似海!兄弟姐妹都一般同(因為來到這個世界上?你沒有條件去條撿)。千萬不要忘記他(她)們致高無尚的恩情?是你一輩子在別人身上是無法得到的!你永遠都找不到替代。


梁山好漢135447885


人生有四苦,一是生老病死,二、求不得 三、怨憎會 四、愛別離,而無論哪一樣帶給你的痛苦都不可小覷!先說一個自我經歷吧,我的外婆,在我休假的時候給我說,丫頭你們現在都有事,都不陪著我,等我走了以後你們都會想我得,說實話我那個時候不懂!那個時候我很忙,小朋友很小,都在忙小寶寶的事,外婆很可愛,還吃醋,吃小朋友的醋,說我只顧小的不管老的,在這之後的我休假到期,回去上班,半個月不到的某一天,媽媽突然一個電話告訴我,外婆去世了,當時的大腦一片空白,手腳發軟第一時間是不相信,第二時間是哭的踹不過來氣!我幾乎是跟著外公外婆長大的,所以對於外婆的感情,是非常深的,我很難受,那段時間覺得走在哪裡都是她的影子,只要想到她就是難過哭泣,我很不開心。如果我都這樣難過,你說我的母親會怎麼樣?外婆去世以後,我媽對我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有孃的地方就是家,我記得我媽那個時候的樣子,即使很難過,很難過,卻還是會努力的生活,她說,死了的人,就是已經過去的人,可是我們的生活不能因為他們死去就終結,這個只是他們的終結,我們活著的人還在繼續,而活的更好更幸福,才是對死去的人的尊重。


對於身邊人的去世,請你允許自己的悲傷難過,因為無論怎麼樣即使你努力的去表現的很開心,你的下意識依舊是難過的,你的不開心,你身邊的朋友都會理解和同情,可是這個時候不是為了讓你就一直沉浸在這樣的思緒中不可自拔的,學著將這個扭曲的的的思維糾正過來,難過可以任由他難過,可是不能讓自己去沉浸在其中,是不是覺得我說的有點矛盾,不親愛的,你得學會對自己說,你們只是暫時分開,人生就像一個圓圈,某一天,某一個時刻,你們會重新相逢在一起,只是他需要先離開,等到你到了那個時候的那一天,他就會再次出現,陪伴你一起重新溫習所有的美好,只是親愛的,這個時間可能會久一些,需要你更好的生活,更努力的過好你自己的人生才能到達。



格格巫的漢堡包


是會抑鬱的!親身經歷姐姐跳樓的自殺,整天淚流滿面不能自撥。看淡人生感到活著無任何樂趣,有悲觀人生感!經過一年多的自我調整分散精力和藥物治療好多了,但不能提姐姐離世之事,感覺這種痛苦真的很難過!正在努力擺脫抑鬱感!


用戶6075709324042


你好,親人離世真的可能會得抑鬱症的,這一點在臨床工作中是得到證實的,而且在我們的診斷標準上也有相應的規定。作為精神科醫生,這就是我的工作範疇,我來幫你解釋一下。

喪痛帶來的影響和抑鬱症的區別

所謂喪痛就是至親離世給我們打來的巨大悲痛,這種感受可以說我們每一個人都會感受過,在非常重要的至親離世的最初一段時間我們會食之無味,夜不能寐,瞭然無趣,索然無味,興趣缺缺,不想外出,只想一個人待著。甚至有一些人在親人離世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都非常悲傷,以至於沒有辦法堅持工作的程度,甚至還有人因為親人離世不吃不喝甚至出現隨親人離去的悲觀、絕望的想法。其實這樣的情況就已經達到抑鬱症的標準了,不是嗎?如果不及時干預是真的可能出現因為親人離世而消極悲觀自殺的。

目前最新的國際診斷標準中是這樣規定喪痛的:

  • 如果在經歷喪親事件後出現不足6個月的,尚屬於正常的哀傷表現的時候是不應該考慮抑鬱症診斷的。

  • 如果喪親事件後出現超過6個月的哀傷表現,則不能用單純的喪痛去解釋患者的哀傷。

  • 如果喪親事件出現後患者的表現已經遠遠超出哀傷的表現,比如自我價值感降低,比如與喪親對象無關的內疚感,比如精神病性症狀,比如自殺意念等等嚴重的抑鬱症狀,即使喪親事件還不足6個月,也不能用單純的喪痛去解釋,而是具體考慮是否已經滿足抑鬱症的診斷標準。

所以你說的長久的喪痛,一般是持續6個月以上確實可能達到抑鬱症的嚴重程度。

遭遇過長的喪痛怎麼辦?

喪痛是我們正常的主管情感體驗,一般會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緩解,但如果長時間存在不能及時緩解,我覺得我們應該考慮是否增加一些社交活動,改變一下自己對生活的態度,更積極的去面對生活,也可以將注意力轉移到其他重要的生活領域,讓自己忙起來。或是工作、或是生活、或是孩子的教育等等,只要對你重要的生活領域都可以幫助你走出哀傷。

另外,如果真的超過了6個月的時間,而且涉及多個生活領域,不單單侷限於與去世的親人有關的生活領域,可能真的需要去精神專科醫院,或者三甲醫院的心理門診求助,通過心理治療或者小劑量的藥物幫助改善睡眠和情緒問題。

這是一個我們每一個人都會遇到的問題,處理好喪痛會幫助我們緬懷親人,面對新的挑戰,過好當下的生活,讓去世的親人放心。


我說精神


親人離世後,尤其是在一起,共同恩愛生活了幾十年的夫妻,一方去世後,給另一方在精神和身體上的打擊,是刻骨銘心讓人難忘的。

怎麼辦呢?只有採取措施,改變心態,迅速擺脫悲痛情緒對自己的影響,才能遠離抑鬱症,重新走向快樂幸福生活的明天。

心態要好。

要坦然面對現實,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人死不能復生,任何人也不能倖免,要想得開放得下,要看到未來生活之路還很漫長,還大有作為,充滿陽光希望,不能因為過分悲痛,就感覺美好的生活也變得毫無意義了,而是要化悲痛為繼續生活下去的勇氣,信心。

同時你還要看到眾多的老親少友,還在關心鼓勵你,希望你能繼續堅強的生活下去。

所以只有自己心態好,生活中的美景才會展現在你面前,才能消除抑鬱症陰影對你的影響。

身體要好。

身體要好,身體要健康,這是一個人晚年生活是否幸福的基礎,可以採取多種方式,鍛鍊身體,參加各種活動。讓自己健康長壽,比如散步做保健操,運用健身器材,扭秧歌,跳廣場舞。還有一些你認為有興趣參加的鍛鍊方式,勤運動多鍛鍊,讓身體與健康同行。這樣用不了多久,你整個人都會變得樂觀開朗,生機勃勃,悲痛的情緒就會逐漸消失。

培養愛好。

愛好是抵制不良情緒的良藥,一個人有一個人的樂趣,一個人有一個人的愛好追求,我們可以在家裡看書唱歌,聽音樂,種植花草,消除孤獨寂寞情緒,還可以到左鄰右舍中去聊天說笑,交朋會友,尋找樂趣,培養愛好,自得其樂,使自己的日常生活過得充實而愉快。心裡整天充滿陽光,幸福生活的感覺就會溢於言表。

而那些真正毫無意義的不良情緒就會一掃而光。

笑看生活。

生活之路還很漫長,我們要經常憧憬那美好的未來,讓快樂和希望在心間裝的滿滿的,看盛世如花的好年代,看優雅的美景,看美好的生活,生活中那麼多美好向我們招手,我們沒有理由不堅強的生活下去,讓我們開懷大笑迎接新生活吧。

不會得抑鬱症。

在這開心相伴,快樂相隨,生活中到處都充滿陽光的美好日子裡,哪裡還會有抑鬱症的立足之地。

開開心心的愉快生活吧,幸福永遠是屬於你的。


文筆新兵


親人離世,對一個人造成的打擊很大,許多人都會深陷在對親人的思念和悲傷中走不出來。


露易絲·海和大衛·凱思樂在《心的重建》這本書中曾說:“讓我們痛苦的並非事件本身,而是我們面對痛苦的思想和回應方式”,如果我們能轉換我們的思維方式,親人的離去並不代表著愛的消亡,傷痛恰好是愛的證明,只要我們心裡有愛,親人就一直陪伴在我們身邊。

書中曾經講述了這樣一個感人的故事:


賴安和他的妻子金姆在大學期間相遇,賴安很喜歡在圖書館裡看書,而金姆恰巧是圖書館的管理員。賴安時常沉迷讀書而忘記時間,每當讀書館閉館的時候金姆就會走過來,輕聲地對他說:“該走了。”


後來有一天,金姆照例走過來對賴安說“該走了”的時候,賴安抬起頭,笑著對她說:“咱們該去喝杯咖啡了。”於是,兩個人便開始在大學裡戀愛了。

畢業後他們結了婚,並且有了孩子,婚後生活非常幸福美滿。但後來,在金姆五十多歲的時候,突然被查出乳腺癌,他們為此做了很多努力卻無濟於事,金姆的病情一天天的惡化。


金姆深愛著賴安,也很怕賴安面對自己的離世走不出來。於是有一天她對賴安說:“希望那天到來時,你要放我走,我不希望你太痛苦。”賴安答應了,他說:“我會特別珍惜我們一起度過的美好時光,但是我不會自私到要永遠把你留在身邊,你可以放心地走,你相信我,我一定能夠照顧好孩子們,我能夠好好地活下去。”


終於那一天還是到來了,在金姆彌留之際,賴安在她耳邊輕輕地說了一句“該走了”,就好像當年在圖書館裡,金姆跟他說的話一樣。然後金姆離世了。賴安看起似乎很正常,整個過程他表現得很理智。


然而,在金姆離開的一兩個星期以後,賴安開始奔潰了。極度的思念,難過和痛苦似乎一下子將他淹沒了,他無法接受金姆的離開,他希望妻子能夠永遠陪在自己身邊。


賴安每天都沉浸在痛苦當中,並且這個痛苦讓賴安非常內疚和自責,因為他沒有履行“放金姆走”的承諾,並且認定金姆會對自己很失望。“我承諾過她我會好好的,但是我為什麼做不到?


於是,為了逃避這種傷痛,他開始酗酒沉淪。直到有一天,他突然意識到自己不能再這樣下去了,於是加入了一個喪親互助小組,開始接受心理治療。在這個互助小組裡,其他人都跟賴安一樣,有著失去親人的相似經歷,他們相互訴說和傾聽彼此的故事,相互取暖和慰藉。


心理治療師教他每日對自己說這樣一些話:我沒能放金姆走,是因為我深愛著她,雖然她已經走了,但是這份愛還是會繼續,無論她在哪裡!現在我用我所有的愛,放她走!


於是賴安漸漸從這份傷痛中走來懷著對金姆的愛走了出來。


面對親人離世,我們無論怎樣傷痛,都無法改變這種事實,但是我們能改變我們的思維方式,用愛來代替悲傷,用愛來延續對親人的思念,懷著對親人的愛一路前行。



張德芬老師曾經說過:“真正的成長,不是學會逃避痛苦,而是學會如何與痛苦相處”。

人的一生不僅要追尋快樂,還要面對各種失去的痛苦。如果我們只想要快樂,不接受和逃避痛苦,那麼痛苦就會一直深深根植於我們的內心深處,給我們帶來更多的傷害。


不如直面這種痛苦,學會與痛苦和諧相處,將對親人思念的痛苦轉化為愛的力量,讓愛來給予我們更多的生活勇氣,我們就能更加堅強的面對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