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3 一季度中國電影票房狂飆突進 超越北美首奪世界第一

一季度中國電影票房狂飆突進 超越北美首奪世界第一

經歷了春節檔井噴式的全民觀影大潮、奧斯卡電影節90大壽、外國大片的狂轟濫炸,送走了“史上最擁擠”的清明檔,今年的中國電影市場顯示出無與倫比的勢頭:一季度票房總收入達到了202.17億元,超過了北美的28.9億美元(摺合人民幣約181.65億元),首次成為世界第一。當然,這首先應該歸功於中國特有的春節檔,今年一舉拿下56.8億元。中國電影市場狂飆突進的同時,又有哪些遺憾和隱憂?

憑藉“最強春節檔”一季度屢創紀錄

第一季度的電影市場,可以用“屢屢創下新紀錄”來概括:一季度全國電影大盤共收穫202.17億元票房,較去年的 144.6 億 元 上 漲39.82%,刷新了電影史的單季度國家電影市場的最新紀錄;今年春節檔的火爆程度我們已不必再贅述,創下了56.8億元票房的新紀錄,成為“史上最強春節檔”。

在第一季度全國電影大盤中,國產電影票房合計150億元,佔比達74.2%,同比增長達93.17%。今年

3月奧斯卡迎來“90大壽”,同時無數進口片扎堆上映,不乏奧斯卡、戛納等電影節獲獎專業戶。然而這些光環並沒有帶來什麼幫助,第一季度進口片的表現可以用“慘淡”來形容。與歐美等國家的影片相比,印度影片成為最大黑馬,《神秘巨星》《小蘿莉的猴神大叔》分別斬獲7.46億元、2.85億元的票房,正在熱映的《起跑線》在清明檔表現緊隨火透半邊天的《頭號玩家》之後,目前攬獲1.5億元票房,已超越該片在印度本土的票房。

而一季度之後,清明檔共收穫6.84億元票房,與去年清明檔5.86億元票房相比,增幅16.72%;正在熱映的《頭號玩家》已經成為今年首部票房破10億大關的進口片,上映12天依然是當下綜合票房佔比、排片佔比最高的影片,刷新了華納出品的電影在內地的票房紀錄。

票房遺珠也不少精準營銷很重要

幾家歡喜幾家愁,有的影片雖然口碑不錯,卻並沒有引起廣大影迷的興趣。4月10日,章子怡發微博替正在上映的《暴裂無聲》叫屈,“《暴裂無聲》不該如此無聲!”《暴裂無聲》被贊“擁有科恩兄弟電影的風格”,上映之後,從豆瓣評分7.7漲到8.3,說明觀影人群給出的評價很高,記者“驗貨”之後也感覺很不錯。雖然導演忻鈺坤在電影上映前也進行了一些宣發營銷,但上映7天卻只斬獲了4300多萬元的票房。

如今的娛樂市場進入了全營銷的時代,幾乎什麼都可以成為營銷手段——真假水軍齊上陣,在各類媒體、各類平臺不分褒貶硬刷存在感,更別提收出場費的“假粉絲”、帶節奏的“假彈幕”了。

不正當營銷我們不提倡,但連基本的營銷都做不好,即便是好作品碰到好檔期,可能也是叫好不叫座。美國等電影市場已經發展得非常成熟的國家,都是很會搞營銷的“老司機”,例如換了導演、主演的《環太平洋2:雷霆再起》,與最近上映的“新勞拉”版《古墓麗影:源起之戰》一樣,最大的票房收入來源是中國市場,這些爆米花電影就是瞅準了中國電影市場,精準投放、精準營銷,分別收穫6.24億元、4.95億元票房。

“票補”製造泡沫馮小剛開炮了

另外,看上去一片紅火的中國電影票房也存在泡沫,首當其衝的就是“票補”(本報3月24日曾報道)。“票補”是為了爭奪用戶的市場手段,低票價能夠吸引更多觀眾走進電影院,就目前國內電影市場蓬勃發展的狀況看來,“票補”已經基本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3月31日,在第二屆電影投資高峰論壇上,一貫直來直去的小鋼炮馮小剛就“票補”等市場手段開炮:“‘票補’對中國電影是促進還是破壞?有時候‘票補’甚至能超過1個億,小體量公司怎麼生存?今後有沒有可能沒有‘票補’?”雖然,前段時間上映的《芳華》《前任3》等幾部熱片,都是馮小剛所在的華誼公司主控的項目,均投入了不菲的“票補”金額,但馮小剛認為這是惡性循環,電影的核心應該是內容。

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數一數二的電影市場,還是不少外國影片的全球第一大票倉。雖然一季度票房世界第一,但目前還不能說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電影市場,不過,從目前勢頭來看,似乎只是時間問題。中國電影市場如同剛剛保養好的跑車,正在一路狂飈,但這輛跑車能否跑得又快又穩,還有賴於各個環節全方位的提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