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6 看《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擁劉反曹”的真實用意

看《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擁劉反曹”的真實用意

《三國演義》劇照

在《三國演義》這部小說中,一般主流的觀點都比較認同作者的“擁劉反曹”思想。其依據的主要理由有以下幾方面:一方面劉皇叔是皇族血脈,繼承正統,理所應當;另一方面相對於曹操集團的奸詐、殘暴,劉備集團內部更多的則是“寬厚仁德”,推行“仁政”,形成良好的君臣形象和風範。同時,再加上當時的時代背景,金蒙對於宋的侵略和統治,使得整個民族都籠罩在維護“華夏正統”的民族情感中。故而,羅貫中在編著《三國演義》的時候,使得小說中的主線體現出“擁劉反曹”的思想。

對於這樣的一套說辭,我是很不認同。

首先,對於整部小說而言,當時正處於東漢末年,群雄並起的歲月,四方征伐,民不聊生,誰還管你正不正統。想想民國軍閥割據,“槍桿子出政權”(毛主席語)。在當時,各路諸侯的出生大多豪強貴胄。如袁紹、袁術兄弟,家族背景則是四世三公,劉表、劉璋則是皇族宗親,其他各路也都是雄踞一方的豪強大族,他們都有一個很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出生的顯貴。如果說劉備這樣的皇族血脈,值得拿出來推崇,那麼作者為什麼不去推崇更加顯貴的其他皇族血脈,如劉表或劉璋等。說到背景,就是曹操,也自詡為名相曹參的後人!很顯然,皇族血脈這東西,也只是糊弄人的一張皮,根本不能作為“擁劉反曹”的憑據。再說,剛出道的劉備,只是一個販夫走卒,也不見得就真是什麼皇族血脈,況且,他已經淪落到社會最底層,加一個皇族血脈,在“禮崩樂壞”的亂世已經意義不大!

其次,要說管理方面的權謀奸詐、殘暴,任何一個統治集團都不會少。在《三國演義》這部小說的前半部分中,劉備集團一直勢單力孤,內部將不過劉關張,雖勇而無大智謀,文士也不過就是孫乾、糜竺之流,白面書生而已。這些人放在一起,既不需要,也玩不了權謀奸詐。但是,曹操集團內部卻是人才濟濟,戰將千員,謀士眾多,試想這樣的龐大團隊,而且還時刻面對“保皇派”(漢室老臣、皇親國戚等)的反撲,外部敵對勢力的攻擊,不使用一些權謀、暴力的管理手段,如果能夠使得眾人誠服,形成有效的協作團隊?!對於這個曹操自然心裡清楚,一個極端明顯的反面教材——董卓就是榜樣!而所謂,劉備的“寬厚待人”、“仁德”等,也不過是勢單力孤、形勢所迫,為了掩人耳目,沽名釣譽,收買人心做做樣子罷了。魯迅先生就曾說過:“欲顯劉備之長厚而似偽”。更甚者,當年劉備白帝城託孤,就對諸葛亮有了殺心,一方面局勢不穩,需要諸葛亮來穩定大局;另一方面諸葛亮早有察覺,行事嚴謹,逃過一劫。故而,僅僅依靠這些,就能讓《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產生“擁劉反曹”的思想,估計這也只是“書生之見”!

看《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擁劉反曹”的真實用意

羅貫中

最後,說一說“華夏正統”的觀念,這簡直就是一句空話。曾經有這樣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觸動利益比觸動靈魂更管用”。在現實的社會中,一味強調華夏正統這樣的思維,也就只是放在書本里,高高掛起。在現實中,尤其對於懂得“大丈夫能屈能伸”、“識時務者為俊傑”的國人而言,微不足道,只有現實的利益才是最重要的。看看每到國家民族危亡的時候,那些令人深惡痛絕的“漢奸”,簡直多如牛毛,就可以知道“華夏正統”、“民族大義”算個屁!由此可見,所謂的“華夏正統”,可能在《三國演義》作者心目中有些情感份量,但是這也並不是真正讓他在編著時,將“擁劉反曹”作為全篇思想主線的最重要依據。

那麼究竟什麼使得“擁劉反曹”思想,成為《三國演義》這部不朽著作的主線,還需要結合羅貫中本人以及所處的時代來說明。

先說說羅貫中本人。目前所知的具體材料不多,不過大約生活在元末明初時間,不僅少有大志,明人王圻在《稗史彙編》中曾稱他“有志圖王”,而且清人顧苓《跋水滸圖》等稱他“客霸府張士誠”。由此可見,生在亂世的羅貫中的確想成就一番功業,但是事與願違,沒有成功。但是,由於他具有成就霸業的思想,並且在具體行動中,所見所聞等,這些就給他的小說創作,積累了大量的生活經驗,使得《三國演義》這部小說的各種智謀權術,各種派系敵我矛盾等,如行雲流水般敘述順暢。同時,由於羅貫中本人生卒年月不詳,基本可以推斷他的出生寒微,正如同劉備一樣,自稱漢室宗親卻拿不出多少說服力的證據,因而對於劉備有著天然的草根親近,這樣就為“擁劉反曹”,擁護“草根創業”,反對那些舊權貴世代把持權力,提供了思想基礎。

看《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擁劉反曹”的真實用意

再去說一說當時的時代背景,元朝末年,統治腐朽,紅巾軍打著“解救”的旗號,在各地起義不斷,群雄並起,正如同東漢末年的亂世一般,這時期各地反王趁勢做大,形成軍閥割據局面。而這些反王如張士誠、朱元璋等,很多都是窮苦出身。因而,在《三國演義》這部小說中,“擁劉反曹”,就等於暗含對這些出身低微的農民領袖的認可、稱揚,這也是當年那個時代的特殊背景,在小說中的折射。故而《三國演義》這部小說中的“擁劉反曹”,所謂的“劉”,應該與陳勝、吳廣的“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一脈相承。

由上所述,在小說《三國演義》中,出現“擁劉反曹”的思想,應該結合小說創作的時代背景以及作者的思想觀念,這樣才能更加準確的把握小說的創作初衷,真正領悟作者的創作意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